基层事业单位加强内控制度建设

时间:2022-12-14 10:47:06

基层事业单位加强内控制度建设

在实际工作中,基层事业单位以“政府职能、公益服务”为主要服务宗旨,由于其规模较小、人员数量较少,机构设置相对简单,在内控设置中往往存在以下弊端:

一、内部控制重视度不够

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所需经费主要由公共财政支出、不实行经济核算,加之服务对象单一,因此,单位整体内控意识相对薄弱。有的基层单位片面认为只要设置了财务部门内控,就代表设置了单位整体内控;制定了年初资金预算就代表执行了财务内控制度,内控设置不全面、不系统、执行性不强。即使按照上级部门要求设置内控机制,由于内控意识不强,往往不能有效识别业务风险点,合理设置内控,走过场较多,没有起到实质性监督作用。

二、内控设置过度繁琐

由于人员少,为了有效降低风险,更容易被简单认为,内控就是控制业务各个环节,设置的越详细越好,审核人员越多越好,所有项目不分主次,越面面俱到越好,内控设置反而流于形式,不仅没有起到监督作用,还影响到办事效率和效果。例如:同一项目,从准备立项的事前审批阶段开始,到订立合同阶段、再到项目完工验收、业务报销阶段,每一环节均设置从单位负责人到分管领导,从科室负责人到经手人,再到财务科室层层签字,重复签字,既不利于责任分工,更延长项目审批周期。

三、内控设置不全面

风险评估涉及单位层面风险和业务活动层面风险两个层面,基层单位重心多放在业务层次,从预算管理、收支管理、资产管理、合同管理等业务各方面着手,弱化了单位层面风险,没有建立起整体层面的监督体系。单位内部机构设置不合理,人员职责分工不清晰,不相容岗位设置不合理,关键岗位没有明确分工,审批人员对自己承担职责划分不清,签字成为例行公事,走流程而已,发挥不了内部控制应有的效果。针对基层事业单位规模小的特点,内控制度建设应当从以下几方面考虑:第一,建立良好的内控环境控制环境决定了一个单位的基调,尤其是人员少的基层单位更为明显。首先基层单位应当结合其服务职能特点和内控设置要求,编制部门管理手册,使职工能够明确职责分工,准确定位工作目标,正确行使职权;其次,加强民主集中制原则,重点领域集体研究决定,强化内控文化建设,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增强风险意识,使职工自觉遵守行为守则,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加强业务知识培训及法制教育学习,紧密结合日常工作中各种普法宣传、知识竞赛等活动,组织干部职工学习相关业务技能及法律法规知识,增强职工法制观念,严格依法决策、依法办事、依法监督,发挥内控的监督性。第二,进行风险评估,识别风险点在风险评估环节,基层单位应当结合自身业务范围,梳理业务流程,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分清主次,分析各项业务活动风险,结合其风险评估结果,准确识别和发现与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识别风险点;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置内控。第三,合理设置内控,确保控制活动有效实施(一)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首先,基层单位人员少、规模小,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更有利于优化单位结构,这同时也提出更高要求,要求基层单位必须合理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紧密结合实际工作职责设置岗位,每项职责落实到具体人员,落到实处;其次,认真梳理业务流程,识别所涉及的不相容职务,实施有效的分离措施,形成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二)识别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防范重大风险。对于基层单位来讲,固定资产管理和项目开展占据很大比例,因此应作为内控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关注。第一、固定资产管理:一是从资产配置环节开始,实行源头控制,科学合理配置,不超标配置,不超人员配置;二是资产购买审批环节,超过采购额度的项目,严格按照采购管理办法进行政府统一采购,并及时登录“政府采购网”进行信息维护;三是实施专人管理,定期进行资产清查,做到实物资产、账面资产、登记资产一致,同事加强资产的日常监督检查工作,达到报损、报废标准的资产,严格履行相关审批手续。第二、合同管理:从项目立项可行性评估、合同谈判,到起草审批、监督环节,都要合理设置流程,明确职责分工,监督执行,各环节严格按照相关合同法审核,避免重复立项或者不合理立项,针对合同双方权利、义务、核心条款反复审核,避免合同条款不明确、不完整、表述不清楚,或者引起重大误解,避免损害单位利益。定期对合同订立各环节进行分析评估,避免管理程序流于形式。(三)强化财务预算、支出环节,加强财务管理制度。第一、财务部门会计、出纳职责分离,不相容岗位不能一人承担。一部分基层事业单位存在仅仅有会计人员,没有出纳人员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自我监督非常重要,尽量减少现金结算方式,采取银行转账的方式,或者借助财政软件,采用“公务卡结算”方式,同时明确授权审批权限,降低财务人员的财务风险。财务部门要及时汇总分析当年数据支出类型,进一步完善财务内控,为下年度资金预算提供决策依据。第二、财务部门要将绩效管理理念融入预算管理各环节,加强预算绩效管理。从预算编制、执行到监督,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认真分析、审查项目资金支出,有效配置资金,科学合理编制预算,确保预算有前瞻性、有效性;严格支出审查工作,每项业务的发生,最终落脚到业务报销手续上,财务人员必须正确、及时处理和登记经济业务,及时反映各项业务进度,为领导决策提供会计信息。(四)健全内审、外审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基层单位必须加强监督管理环节,强化自我责任意识,组建独立于财务、业务部门的内审机构,形成业务流程、财务信息公开,内部职工相互监督机制,并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同时,借助审计部门、纪检部门及社会中介等部门工作,及时发现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漏洞和薄弱环节,降低风险,促进内控制度建设。基层事业单位内控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过程。尤其随着事业单位改革全面推进,我们更要善于从工作中发现新问题,创新新思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探索新方法,不断完善内控机制建设,提高事业单位的社会管理职能和公益服务性。

参考文献:

[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财政部[2017]1号文件

[2]《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2014年[3]《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2016年

作者:陈娟 单位:长治市健康教育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