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意义与途径

时间:2022-05-23 10:48:02

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意义与途径

摘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不断强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也是增强我国文化自信和综合国力的必要条件。然而,我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取得一些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基础设施落后、精神文化主体流失等一系列问题。对此,如何合理调配农村资源,如何推动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促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显得尤为紧迫。

关键词:新农村;精神文明;途径;意义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过后,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农村地区。然而,当前农村整体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新时代下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精神文明的建设必不可少。因此,对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并提出解决方法,以推动其发展。

1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关概念

“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内涵丰富,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农村文明建设”三个概念[1]。“新农村”一词20世纪50年代就被提出。当时新中国刚成立,广大农村地区生产力极其低下,农民温饱问题尚未解决,党中央提出“新农村”主要是为调动劳动人民的积极性,以加快生产并维持社会稳定。半个多世纪后,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发展机遇下,党再一次提出构建“新农村”战略,并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精神文明”是人们在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取得的成果,是人们在社会物质和意识形态两个方面产物的结合体。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是组相对概念,先有物质文明,后才有精神文明,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包括农村思想建设和农村文化建设,是相对于农村物质文明建设而言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精神文明伴随着农村物质文明的进步而进步。物质文明的发展不仅促进广大农民思想的解放、视野的拓宽,也不断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新任务和新要求,刺激着农村精神文明的发展。

2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

2.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鲜明的时代特征。只有促进农村物质资料、政治意识形态以及思想道德的共同发展,极力保证三者协调有序地进行才有可能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其中,物质资料是基础,政治意识形态是保障,精神文明建设是动力。物质资料、意识形态和思想道德建设三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齐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保驾护航。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建成新农村的精神动力,其在意识层面为新农村全面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2.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应该片面发展经济,只有在物质资料、政治意识形态和思想道德三者同时发展后,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进一步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新时代下,我们在建设新农村和全面小康社会时,应力求经济、政治、文化的综合发展。文化由一定的经济和政治所决定,又反过来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和政治,所以在构建农村精神文明时也能倒逼农村经济发展。2.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加快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进程,不仅促进了农村文化的发展,也为农村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柱。为与农民物质资料发展相一致,满足他们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需求,在不断加快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有关部门要用科学社会主义文化武装人脑、凝聚民心,促使脱贫致富成为农民的理想,使他们自觉摒弃与经济社会不相适应的陈规陋习。这些都在不同层面为经济、政治等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着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从而减小在建设活动中出现滞留现象的可能性。

3新农村精神文明现状

3.1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果。3.1.1思想道德观念的进步。在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引导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浪潮中,我国农民的思想观念有了极大改善,从历史流传下来的保守封建思想逐步向文明、开放、科学的现代社会主义新思想转变,形成了与当代经济制度相符的新思想、新观念,如市场经济意识不断提高,民主法制观念有所改善,国家意识、集体意识、归属意识不断增强等。3.1.2文化素质的提升。文化素质指一个人所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程度及运用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是顺利开展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条件,在改善农村精神文明现状这一伟大实践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经过不断改革和发展,使农民逐渐意识到仅凭经验出苦力难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还必须凭借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民着手探求各种途径以提升自身素养。3.1.3文化基础设施的增加。构建新农村应从多方面入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正是立足点之一。然而,我们在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时,需要一系列配套基础文化设施,这是加快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就目前来看,我国各地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大了对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2010年,我国各地用于文化设施建设的项目较上年有了较大的增长,项目由上年1209个增加到1894个,比上年增加685个,增加了56.66%,投资已达约365亿元[2]。3.2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3.2.1农民的思想认识不到位,整体素质尚待提高。农村教育比较落后,农民受教育机会不多,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当前我国农村的精神现状存在以下问题:①传统保守落后的小农观念仍然存在,墨守成规、影响较大;②家族观念浓厚,由亲情、血缘和婚姻关系产生的家庭关系网,在我国农村生产实践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③价值观出现偏移,当前农民的价值观念出现由集体本位向个体本位转变、价值评判准由理想化转向实用化、利益化、庸俗化等[3]。3.2.2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不足,基础设施匮乏。虽然我国农村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有所增加,但依旧满足不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文化阵地仍然较为匮乏。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①农村地区的政府部门为了提高政绩,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②现有的文化基础设施大多较为破旧甚至需要翻新;③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缓慢,无力承担建设众多文化阵地的高额费用,尤其是一些较为偏远地区。3.2.3农村精神文化主体流失严重,人才匮乏。人才队伍是我国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是开展这一庞大工程的基础。想要壮大我国农村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就必须拥有一支思想纯贞、文化素养高的工作者团队。尽管近年来,我国许多农村地区采取了一些措施以增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充实群众精神生活,但因基层组织对文化建设队伍的不重视,导致不少优质人才流失。农村现有的文化建设人才队伍中,大部分人学历较低、专业知识薄弱、操作能力不强等,使得人才队伍的缺失已经成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大桎梏。3.2.4相关机制有待完善。我国农村较多地区未建立有效领导体制、工作运作机制(督查考核机制、投入机制和奖惩机制)。有些地方的政府部门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不作为,任其自由发展。可以说,基层党员领导干部是群众的领头羊,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群众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4]。有少数人对有利可图的就打篮球———“抢”,对无利的事就打排球———“推”;有的人有利可得时才会干点实事、无利可图时就事不关己,作风腐败,严重侵犯了农民的利益。

4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途径

4.1制定合理的政策法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促进经济增长的步伐,提高农民消费能力,是有效解决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短板的关键。党和相关部门要制定一套惠民政策,注重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改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充足的物质资源,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此外,政府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努力把农村精神文明的创建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当中,合理分配财政收入,加大对各项精神文明建设阵地以及对人才培养等有关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关产业、事业的投入力度,促进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大众性精神文明建设项目的资金投入增长频率与国家财政收入呈正相关关系。4.2切实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推进文化活动的开展。“求富、求美、求知、求乐”[5]这“四求”已经成了当前社会的流行趋势,农村地区文化阵地和基础设施数量的增加可以为农民群众提升精神文明提供平台。建设文化阵地要做到以下几点:①积极建设农村文化阵地;②切实做好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治理,努力做到有场地、有设施、有治理、有效益;③积极优化文化载体,充实农民的文化生活。对于我们在建设新农村精神文明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而言,我们应有秉守海纳百川的正确立场,要有信心,坚信其发展会朝着新的台阶不断前进的信念来推动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发展。4.3坚持以民为本,着力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农民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伟大工程的主导力量,因此必须坚守以民为本的理念,着力于提升农民素养。我们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目的在于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自身的思想品质和文化素养。因此,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精神武装农民群众的头脑,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引导,广泛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的宣扬活动,帮助农民消除封建落后思想观念,形成科学合理的三观,帮助他们形成奋发图强、富而求进、敢闯敢拼的思想道德品质。4.4建立健全农村精神文明长效机制,真正实现新农村文明风尚。新农村建设相对于其他事业而言,是一个较综合的项目,它是物质资料、政治意识形态、思想道德三者在农村发展的总和,因此建立健全相应配套的协调机制是促进农村地区共同发展的内在要求。建立健全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要求建立科学有效的政策及法律保障机制、运营管理机制、财政投入机制及相应的监督机制,人才队伍建设机制等。然而,要有效地建立这些机制,不能仅靠政府或相关部门单方面出力,需要全体农民的支持和参与,共同为建成新农村文明风尚而努力。

5结语

习在报告中提到“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集中全力构建全面小康社会是现阶段党和人民的奋斗目标和方向。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进度和质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特别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新的精神活力,成为新时代的紧迫任务。为更好地促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思想的指导,不断加强农村的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积极构建新农村文化阵地。同时,相关部门要做好宣传和引导,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文化活动的热情,提高新时代农民的整体素质,共同为建成高质量的全面小康社会助力。

参考文献

[1]陈彦.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2.

[2]赵建军.幻象逻辑:中华文明的独特呈现[J].学术月刊,2013,45(4):5-14.

[3]陈彦.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探索[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00.

[4]孔润年.试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1-15,20.

[5]陈湘连.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道德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

作者:姜瑜 单位:江西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