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体现与对策

时间:2022-11-13 04:36:26

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体现与对策

摘要: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两个重要支点;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二者应当协调发展,但由于城乡发展的各种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制约,其协调发展仍任重道远。

关键词: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

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实基础和支持,既不能偏执一端,也不能两者不加区别、绝对平均地同步富裕,而是寻求二者的协调发展。

一、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城镇化”是我国专有词汇,正式问世于中共第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由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过程。即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渗透过程。主要表现为两方面:首先,人的空间位置的转移、从事职业的变更,及其引起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其次,城镇人口的增加、城市数量的增多、规模的扩大以及城镇经济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6.1%,自1978年以来,年均提高了1.03个百分点。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加强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建设,主要体现为农业的现代化以及人、财、物、信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

二、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失调的主要体现

第一,经济发展方面,我国长期实行“重工轻农、城乡分治”的经济发展战略,导致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明显,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大相径庭。不论是从产业发展还是居民生活方面,城乡仍存在巨大的鸿沟。第二,民主政治发展方面,物质决定意识,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协调,导致市民和农民对政治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也存在巨大的差距。首先,失调的农村人口结构阻滞了农村政治的发展。第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期,我国城市基础设施供给主要依靠政府,而农村则是实行以农民为主的“自给自足型”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这种城乡有别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但为现今我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失调埋下了深远的伏笔。虽然历届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和新农村建设,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但我国农村面积广、人口多、底子薄等特点都制约其功能的发挥。第四,公共事业发展方面,无论是卫生配备人员,还是医疗卫生设施,城镇和农村间存在至少两倍的差距。全国群众文化活动和机构中,各类理论研讨和讲座次数以及参加研讨和讲座人数两个数据到乡镇级别的文化站就便毫无记载,就不难推及这种文化传播的方式在乡镇的不足和稀缺。

三、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从经济协调发展看,加大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投入和政策帮扶;培育城乡完善统一的市场体系,畅通城乡人、物、资金和信息等各要素和资源的流动渠道;加快城乡工业化和现代化步伐,城镇大力发展新型产业和第三产业与农村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并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促进农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从公共事业协调发展看,充分发挥政府和城市的主导作用,推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事业向农村不断延伸,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形成城乡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从基础设施协调发展看,加快推进农村“房、水、路、电、讯(邮)”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

作者:周丹 单位:湘潭大学

参考文献:

[1]傅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战略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2013,(01):3-4+12

[2]安建新.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研究[J].现代商业,2013,(26):84-85.

[3]黄欣.浅析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3,(04):57-58.

[4]李杰义,郑文哲,郑小碧.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的路径与对策——背景、现状与研究框架[J].农村经济,2013,(03):41-43.

[5]李平安.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几个问题[A]...陕西新型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2013年优秀论文集[C].:,2013:5.

[6]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N].人民日报,2014-03-17009.

[7]卢成健,马勇琼,罗志荣.城镇化背景下新农村基础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01):9-11.

[8]甘敏,张敏敏.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的土地流转问题与对策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