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群体学习空间建设研究

时间:2022-06-22 10:35:30

高校图书馆群体学习空间建设研究

摘要:针对当前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的概况及其利用所面临的问题,在阐述群体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应开展学堂式高校图书馆群体学习空间建设,满足群体读者需求的策略.以某高校图书馆的实践为例,论述了群体学习空间的运行机制、管理体制、服务效果、不同类型的空间服务等,指出学堂情景下高校图书馆群体学习空间建设对图书馆空间服务转型、学习中心地位体现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学堂;群体学习;学习空间;图书馆

1概论

1.1群体学习理论.文献检索发现,国内最早关于群体学习理论的研究出现在经济管理研究领域中,文献[1]引用Argote.Gruenfeld(2011)关于群体学习的概念为:“个体通过与他人的经历获取、分享以及整合知识的过程”.随后教育学研究领域亦出现此类研究,文献[2]认为:“群体学习是以共同愿景为基础,以团队学习为特征,对师生负责、平等、开放和研究性的新型组织”,并分析出“群体学习能够唤醒学生的潜能,开启学生的心智,提高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高校图书馆的读者一般是单人、两人或者多人的大学生小团体,分属不同的院系与班级,彼此不认识,没有感情联系,个体通过其他人获取知识、分享知识有限,无法起到群体互相交流、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的效果.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开展群体学习,建设学堂情景式的群体学习空间,是新时代高校图书馆所面临的新问题.1.2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与服务发展概况.我国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与服务紧跟时代与社会的发展,经历了闭架借阅学习、开架借阅一体模式、信息共享空间(IC)、学习共享空间(LC)等模式的发展与演变,空间建设与服务热点频现,服务形态多样,特别是《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教高〔2015〕14号)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高校图书馆的权利和义务更加明晰,适应新时代文化传承与发展和高校“双一流”与“双高”建设需求的图书馆空间建设服务实践将变得更为丰富.“文创空间”、“创业空间”、“众创空间”、“文化空间”、“阅读空间”等新型空间形态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空间建设与服务的价值属性大大提升.但是,冷静反思一下,国内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与研究多涉及对国内外现存空间类型的分析、总结与借鉴,而基于我国高校办学特色和地方本土特色的研究与创新实践欠缺[3],其中承担我国传统学习场所之一的学堂空间建设与服务尚无人关注,而这恰恰应是我们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应重视的一环.

2当前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及利用问题分析

目前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及利用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学习共享空间(LC)无法满足读者的深度学习需求.读者的深度学习需要专业引导、固定场地、充足经费和协同服务.LC并未达到读者深度学习满意的效果.主要原因有:缺乏专项资金、专业服务及团队协作,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已建成的LC服务大多数仍停留在以提供场地、设施及资源为主的传统服务上,没有提供专业的学习引导服务.另外由于考核与机制的原因,我国高校图书馆与院系及其他部门之间的合作并不深入,读者的学习缺乏团队指导,LC的深度学习服务和功能没有体现出来,仅能满足个体读者的一般学习需求.2)创客空间等新型空间不能持续提高读者群体学习的效率.以创客空间为代表的新型空间提升了图书馆的热度与活动参与度,但并不能持续提高图书馆读者群体学习的效率.其主要原因:一是创客空间的建设与运行机制不统一.相对其他空间,创客空间建设在场地、资金、人员上需要较大投入,大多数高校图书馆无法达到此条件.在国家创新创业政策的推动下,一些高校的创业学院已经在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和相应的实践平台、场地建设,并服务于专业团队,图书馆无法再单独开展此项工作,因此,创客空间不能为图书馆读者群体学习提供条件.二是国内外创客文化影响创客空间的发展.起源于美国的创客空间,在国内高校因其管理制度与文化传统的差异,阻碍了创客空间功能的发挥,已经建立的创客空间开展的活动及项目数量有限,不能持续提高读者群体学习的效率与技能.因此,高校图书馆应该创建另一类新型学习空间,突破资金、场地、项目、人员等因素瓶颈,能为群体读者学习提供深度的、持续的学习支持,弥补LC空间个体深度学习及创客空间高效学习之不足,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空间服务新格局.

3学堂情景下高校图书馆群体空间建设模式与实践

学堂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传承与知识学习的场所,承担了社会教育功能,是先人学习与受教育的主要场馆.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智能学习日新月异的时代,如何发现学堂的价值、潜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本文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博雅鸿鹄学堂”项目建设为例,从群体学习空间定位、服务目标、服务项目、监督保障机制等内容出发,探讨高校群体学习空间建设服务新模式.3.1明确定位,强调特色,推进“博雅鸿鹄学堂”群体学习空间建设顺利实施.图书馆的场地、资金、人员及服务项目决定图书馆空间建设方向.“博雅鸿鹄学堂”是图书馆与机电学院在解决图书借阅率与入馆人数日渐减少,学院学生学风欠佳、学习动力不足等诸多问题的基础上,双方达成的合作建设项目.服务对象为机电学院学生群体,服务目标有两点,一是围绕群体学生的具体学习目标,开展学习支持服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水平,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目标.二是通过群体学生的学习影响来带动整个学院的学风,从而激发到馆读者的学习兴趣,达到建设一流的图书馆学习氛围和书香校园文化的目的.基于此,在没有经费预算的情况下,图书馆改造原来的两间独立研讨室,将面积扩充为50m2,配套学习桌椅、书柜、电脑、白板、投影、视频播放器等学习设施.机电学院对学习空间的墙面进行装饰,设计格言警句,打卡留言墙、布置留言本,以此鞭策、鼓励学生克服惰性,努力向上,让学生一进入学堂就能感受到学习的氛围.因此,“博雅鸿鹄学堂”群体学习空间定位在特定的学习对象、学习目标和学习场景里,以保证学堂能在高职院校图书馆空间服务中发挥作用与效能.3.2增强项目服务的深度与广度,使学堂内群体学习可持续化.图书馆空间服务的深度与广度取决于服务项目的多样化和专业化,而这又是空间内群体学习可持续的前提.区别于LC和创客空间,“博雅鸿鹄学堂”群体学习空间服务项目从个性化和精准化入手,开展一系列专业化、多样化的服务,保证了群体学习的可持化.①学生引入式服务项目.针对学习群体的考证考级需求,邀请有经验校友,分享学习考试经验,给予指导与建议,帮助学生明晰方向,少走弯路.针对部分学生的学习惰性与困惑,由学生发起,图书馆审核,在学堂内举办小型励志讲座,如“师兄真人图书馆”、“大咖与你面对面”等贴近学生个人成长的小型讲座,开展“大鹏所城户外素质拓展”等形式多样的激励措施,增强群体学习决心,激发群体学习的热情.②导师引入式服务项目.针对学生专业学习的重点难点,邀请专业老师,不定期地深入学堂进行专题辅导,答疑解惑.如邀请外语学院老师和新东方老师做客博雅鸿鹄学堂,开展英语四六级考试及考研英语专题辅导.针对技工考证与项目制作、研究的学生,设置班级导师,安排机电学院固定的项目导师,进行考证及专业课的个性化辅导.③资源引入式服务项目.图书馆为学堂设置群体学习专题书架,整合图书馆现有资源,为学习提供资源保障.对学生急需而图书馆没有收藏的教材和辅导书,由图书馆现场采购,提供给学员;对不符合馆藏发展政策的图书,则推荐学院自行购买并赠送给积极学习的学生作为物质奖励,学生毕业后可转赠给图书馆或在图书馆内进行图书漂流,给有需要的读者使用.从而在文献资源、服务项目、人员配备等方面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保证了群体学习的可持续性.3.3灵活的管理及监督措施保障群体学习空间的有效运行.1)在管理机制上采取工作组方式,确定2个合作部门的具体工作人员为工作组人员,明确双方的权利与责任范围,协同开展系列服务活动.2)在管理运行上,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制定日常管理制度,学院选拔学生干部负责学堂日常管理,水电安全,学生财物安全等.学习上实行签到制度,学生通过微信群打卡学习并签到,学堂留言墙撰写激励学,从而将线下学习与线上管理有效结合,达到了预期效果.3)建立交流和监督制度,以保障群体学习效率.交流制度包括例会、交流会、宣传推广3个方面.例会是每个学期初和学期末,工作小组召开会议,拟定新学期工作计划,总结博雅鸿鹄学堂项目工作遇到的难点、亮点、特色和经验,有针对性地调整方案,使之形成实用、有效、可推广的群体学习空间建设成果,为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提供参考.交流会是针对合作的专题项目,认真听取读者、馆员、学院老师的意见与建议,并提出整改方案,保证各项活动有效开展.宣传推广是图书馆与机电学院发挥各自新媒体和传统媒介的作用,在校园快讯、微信公众号、图书馆网站、学生社团网等媒体平台及时宣传报道各项工作,为其他院系读者活动与学习提供信息,吸引他们参与.监督为馆院共同监督,图书馆员定期巡查学习空间,协助值日学生管理学习事务,纠正不良现象,保证学堂的行为遵守图书馆场所使用管理之规定.图书馆主任和学工办老师不定期抽查学生学习情况和场所使用情况,以保障学习空间的正常运行.3.4IC(信息共享空间)、LC(学习空间)、创客空间、鸿鹄学堂空间建设服务之比较.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读者需求的变化,各种类型学习空间的出现是图书馆主动变革,适应社会发展的结果.我们将IC(信息共享空间)、LC(学习空间)、创客空间、鸿鹄学堂从功能定位、服务设施、服务对象、服务内容等方面进行比较[4-6],如表1所示.不难看出,IC、LC、创客空间都是普通高校常设空间,在预约式管理模式下,为读者提供了较好的学习环境.但比较来看,这些空间并不能满足群体学生(某一学院或班级)的发展需求,他们需要真正的“第二课堂”,在固定场所、固定时间、固定人员的情况下满足自身学习与发展的需求,而学堂模式的空间环境就是一个很好的补充.3.5成效分析图书馆博雅鸿鹄学堂项目实施运行1年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1)通过空间创新来推动图书馆阅读推广.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因为有了鸿鹄学堂这个平台,无论是阅读推广的目的、效果,还是对象、主题都有了明确的保障,阅读推广活动真正做到了贴进读者真实的需求,吸引了大量读者参与进来.很多其他院系的读者在得到学堂的活动信息后也积极也参与到相关活动项目中,提高了活动效果,丰富了书香校园文化的内涵,使阅读与学习不仅可以实现由面到点,而且也能实现由点到面的漫延,学校各社团也积极关注活动内容,主动参与活动,形成良好的互动格局;2)提升了图书馆读者服务的效率.从图书馆年度数据统计来看,图书借阅率、数据库使用量、进馆学习读者数相比之前均有了较大的提升,图书馆的功能得以较好的地发挥;3)学院的班风学风建设取得较好地成绩.从学院提供给图书馆的数据来看,专插本考试、考研、英语四六级考试、CAD中高级证、电工操作证、电工中级证书等考级考证通过率相比往年有较大增加,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较大的提高.分馆所在校区五个二级学院中,机电学院的在上述指标评比中名列前茅,学院被录取的研究生在接受采访时专门提到了图书馆对他给予的帮助,博雅鸿鹄学堂空间的建设与服务,形成了多赢的发展格局.

4结语

学堂情景下的群体学习空间是图书馆转变服务意识,以读者需求为导向,加强院系合作的结果,也是图书馆空间建设服务的创新举措,将分散在图书馆各个学习区域的同一班级或同一专业的读者整合在一个固定的学习空间,以某一具体的学习目的为目标,开展针对性的帮扶与导学服务,促进读者更快更好地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这也是我国早期图书馆承担的教育功能.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高职学生来讲,学堂情景下的群体学习空间为他们量身定制,提供了专业化服务,在他们提升学历、职业技能证书考试,个人素养与职业能力培养等方面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保障,同时,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和作用得到最大化体现,学习中心、文化活动中心、资源中心的功能和地位更加突出,图书馆的馆员、学生、教师和其他用户融为一体,为学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发挥出更大力量,这也是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金智慧,施建军.群体学习研究前沿述评[J].经济管理,2008(8):36-40.

[2]吴健.思想政治课开展群体学习探究[J].成才之路,2015(2):16-17.

[3]谢姝琳.国内图书馆空间研究热点主题及演进态势分析——基于1987-2017年CNKI期刊论文的关键词共现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9(2):67-73.

[4]王素芳,白晋铭,黄晨.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服务质量评估研究——以浙江大学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7(3):26-38.

[5]范艳芬.学习共享空间与我国大学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1(4):65-68.

[6]孙鹏,胡万德.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核心功能及其服务建议[J].图书情报工作,2018(1):18-23.

作者:龚自振 刘兰平 单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