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建设现状及发展研究

时间:2022-03-26 04:24:02

社区文化建设现状及发展研究

【摘要】通过分析南通市社区文化建设制度保障、管理机制、资金筹集、基础设施、牵头机构、专业队伍、参与主体、宣传平台、活动内容与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现状,并分析其不足,提出了加强制度建设、健全管理机制、丰富资金来源、善用基础设施、培育牵头机构、提质专业队伍、扩大参与主体、升级宣传平台、创新活动内容、完善评价体系等对策。

【关键词】社区文化建设;管理机制;社区居民

城市社区文化是指城市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在长期活动过程中形成起来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的总和。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在某种意义上已是城市社区建设的根本,其演变发展具有适应外部环境的内生逻辑。党的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社区文化建设作为满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需要的核心力量与根本路径,便具有了超越社区又回归社区的宏大时代意境与深远战略价值。南通市位居江苏中部,地处长江入海口,是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是上海大都市圈北翼门户城市。2017年,南通市荣膺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在《2018年南通市政府工作报告》所部署的2018年八个方面重点工作中,第七项“大力繁荣江海文化,守护共同的精神家园。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江海特色文化强市,让城市有根有魂、形神兼备”赫然在列。强化核心价值引领、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发展文化事业产业、推动社区文化建设是南通市在新时代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精神文化需要的总体规划与实践布局。推进南通市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满足社区居民精神需求、引导社区文化发展方向、提升社区综合竞争实力。

一、南通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及不足

(一)制度保障与物质保障。1.制度保障。自2005年开始,文化部联合多部委陆续出台了《关于鼓励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意见》《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十三五”时期繁荣群众文艺发展规划》等法规政策及规划;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也于2015年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与《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这些文件的出台给相关工作开展提出了指导意见与管理办法,但缺乏一整套国家层面的法规政策来指导、规范、保障社区文化建设的推进。在南通市层面,2016年编制完成《南通市“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修订《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实施细则》,这些文件聚焦南通市的文化产业发展,也未对社区文化建设提出明确规划与部署。2.管理机制。从中观层次看,街道与社区间围绕社区文化建设领域的关系较多显现出行政指令与服从执行的特征。街道日常工作事项庞杂,无暇分身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给予社区足够的指导与扶持,往往用指标考核、台账检查等方式对接社区,而这种监督方式又是形式大于内容的。一旦街道作为管理者重指标考核轻活动保障,社区也就相应地会在某种程度上陷于重上级检查轻群众需求的局面。从微观层次看,社区文化建设在组织架构、人员配置、激励机制、工作内容、经费来源、设施场地等方面缺乏明确而具体的规定,会降低社区文化建设主体与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从而给整个社区文化建设带来消极影响。3.资金筹集。以南通市港闸区秦灶街道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来源为例,主要渠道是街道拨款,2017年街道兴建落成了总投入达170万元的新的街道综合教育文化中心,其后续的运营及维护都有赖于街道出资。这是我国大部分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投入严重依赖政府财政的一个缩影,大多数社区也因而形成了只会“等、靠、要”却不能“走出去、请进来”的惰性局面。当前,相当部分的街道与社区的工作理念还未能认清构建“政府、企业、社会”三驾马车来共同支撑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在兴办社区文化建设的阵地上,基层政府的负责部门需要尽快拓展思路走出去,做好制度设计吸引企业、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在“社区活动社会办”的态势下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力量多方支持、多方获益的良性局面。4.基础设施。坐落于兴和佳苑的秦灶街道综合教育文化中心设有图书馆分馆、电子阅览室、亲子活动中心、健身多功能厅、排练厅及惠民餐厅,中庭还配有秦灶地方文化展示厅,基础设施建设已较为完备。但也有个别与秦灶相邻的街道如陈桥街道因拆迁过渡、经费紧张等问题,暂时还处于缺乏独立的街道一级社区文化中心的状况中。尽管在各级政府大力支持下,相当部分街道都拥有了相较过去要“硬”得多的设施设备,但仍有若干尚未解决的问题需要思考与探索:一是社区文化建设资源配置的合理性问题,街道责任单位需要考虑文化场馆(活动中心)所在位置与开放时间如何在最大限度上便于居民使用。二是怎样打破仅依靠各基层政府兴建社区文化场地设施这一条腿走路的怪圈,实现一定范围内的资源共享。(二)建设主体与参与主体。1.牵头机构。南通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牵头机构一般有街道的党工委、文化站、民政办、共青团、妇联、科协、司法所、劳动保障所等,以及社区的关工委等,各部门各司其职,分别牵头或联合开展活动。值得注意的是,社会上的经济组织、公益组织、互益组织等在扮演社区文化建设牵头机构的角色上长期处于缺席状态。究其成因有如下几点:一是政府部门在倡导、支持与回馈各种社会力量牵头做社区文化活动方面缺乏主动性,口号多过行动。二是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时缺乏有力的组织领导、健全的工作机制及严格的监督管理,导致这一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新政裹足不前。三是在社会发育缓慢地区的社会组织能力建设滞后、企业及其他机构的认识高度不足,从而导致有心无力或无心介入;四是社区居民在政府长期主导甚至垄断社会生活的认知背景下,对一些社会力量牵头开展的社区文化活动事项缺乏认同度,甚至会出现质疑、拒斥、报警等情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社会力量主导社区文化建设的热情。2.专业队伍。通常担任社区文化建设组织协调工作的是街道及社区的干部或一般工作人员,所邀专业人士的背景则涵盖了司法系统、教育系统、文体系统、社会组织与志愿者等。在锣鼓喧天、掌声不绝的背后,有必要做几点冷思考:一是承担组织协调工作的街道与社区人员往往身兼多职、身负多责,如何在“周有活动、月有演出、季有汇演”的密集工作表中保持持续的专注度与高效率是一项颇具挑战性的任务。二是专业人士中的精英比例偏低,能经常参与社区各类文化活动的一般是离退人士、大学生志愿者、文体爱好者等,高度的热忱能否保障活动的品质需要进一步评估。三是专业人士的专业类别不够丰富,这可以从多个社区文化活动呈现自身类别欠丰、相互高度雷同的特征中得到证明。四是专业队伍的稳定性较差,绝大多数的专业人员都是在志愿或低薪的背景下投入到社区文化活动中的,由此引起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匮乏使得街道与社区难以保障专业队伍的稳定性,这必将影响到社区文化活动的品质以及专业人士与参与群众间的纽带关系。3.参与主体。本研究所指“参与主体”为在社区内学习、生活、生产的不论户籍是否在此的居民。从名义上看,现有社区文化活动可覆盖儿童、青少年、退休人士、老人、文体爱好者、核心家庭等主体,可以说已能满足一部分群众对社区文化的多样化需求。但若仔细推敲的话,至少有四点问题需要正视:一是各类社区文化活动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所能容纳的参与者有限,尤其对一些在室内进行的、需要深度互动的小范围活动而言,参与人数更是有限。二是目前活动主题不够丰富,一些有教育培训类、小众文艺类、再社会化类等需求的社区居民难以参与其间。三是城市社区居住空间结构与人际交往状态塑造了一个个相对疏离的陌生人群落而非亲密的熟人社会,社区文化活动所需的参与及互动缺乏某种公共文化与心理认同基础。在实践中,以组织化、小群体身份参与的社区居民远多过以散户式、个体式身份参与的社区居民。四是现有社区文化活动对弱势群体是不够友好的,常见的参与主体中难觅信息闭塞者、行动不便者、残疾人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的身影,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主流社会的隔离。(三)活动状况与评价系统。1.宣传平台。南通市社区文化活动宣传一般有口头通知、纸质告示或通知、电话通知、网站信息、手机APP信息等方式,基本覆盖了传统与现代的多种信息传播手段,较好地适应了不同类型参与主体的信息寻求习惯。但以高质量的宣传平台建设标准来衡量的话,仍有若干问题需要加以解决:一是社区文化活动的信息化宣传平台缺乏专业性强的操作及维护人员,软件公司通常负责开发建成网站或手机APP,此后信息平台日常运行交由街道或社区工作人员负责。但受限于专业背景与时间精力,信息平台的实际操作者大多只能进行简单的信息,难以胜任更为专业的操作与维护。二是政府几乎是宣传平台建设的唯一单位,由于各类社会力量均未扮演社区文化建设牵头机构的角色,所以也没有介入与宣传平台有关的事务。这就导致了社区居民获取文化活动信息渠道过窄的问题,且当信息传输通道阻塞时难有替代方案。三是网站与手机APP等信息化宣传平台大多未设置留言板块或屏蔽留言板块,这种仅有信息,却缺乏信息管理者与居民之间、居民与居民之间互动的单向信息传递不利于塑造主动、公开、亲民的服务型政府形象。2.活动内容。南通市社区文化活动主要包括文化类(书法、英语角等)、艺术类(绘画、声乐、舞蹈等)、生活类(节日演出、健康教育、烹饪培训等)、体育类(健身操、瑜伽等)、普法类(反邪教、禁毒、反家暴等讲座)、慈善类(孝老、助残、关爱未成年人等活动)等极为多样化的内容,可谓涵盖了主体(从全民参与式到亚群体参与式)、客体(从肢体到精神)、方向(从建设型到控制型)、层次(从生活型到发展型)与空间(从室外到室内)等多个向度上浩繁庞杂的类型,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的社区文化活动体系。但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的背景下,有必要认清社区文化活动内容仍存在某些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一是社区文化活动创新力度有待增强,各街道、社区围绕群众喜闻乐见的一些主题开展了常态化、模式化的社区文化工作,但囿于组织者精力不足、活动创新难度大、预期效果不确定等方面的因素,普遍在活动内容、形式等方面缺乏创新。二是地方特色文化建设滞后,一大批具有鲜明特征的地方文化符号尚待挖掘。如“近代第一城”文化符号群、秦灶盐文化、五山历史文化等都在全国或地方历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印记,可如今连本地人都仅是略有耳闻,丝毫谈不上文化包装向外输出了。3.评价体系。南通市社区文化建设评价体系尚不健全,主要是通过上级政府部门奖励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表现突出的街道(社区)、单位(机构)、文艺团体(个人)来实施评价。这一现状凸显了多个方面的不足:一是评价方式带有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型特征,评价权力实际被上级政府部门垄断。二是评价内容缺乏科学、完整、细致的分类,往往是对某些社区文化活动进行笼统的总体性评价,这对于从细节入手提升社区文化建设质量毫无裨益。三是评价标准缺乏客观、严谨、可量化的评价指标,倚赖的是主观、随意、定性化的评价话语。评价活动明明应是技术活,却偏偏变异成了关系学,这种貌似反映评价主体惰性的评价标准设计暗里却恰恰助其享有了具备无限解释权的评价权威。四是评价结果只赏优不叙过,一般是通过赋予先进称号、冠以荣誉名头等措施来表彰社区、机构、团体与个人。由于社区文化建设尚不是考核基层政府及社区的核心指标,而社会力量的参与又带有明显的志愿性,所以单向的评价结果也确实有利于保护社区文化建设主体的热情及来之不易的成果。但从激励理论与活动实践这两方面来看,现有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对推进社区文化建设更趋完善的价值是可疑的。

二、对策

(一)加强制度建设与完善物质保障。1.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社区文化建设步入合法、规范、有序发展的首要前提。市区两级人大应通过立法来确立社区文化建设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并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市区两级政府各自的职能、责任。市区两级政府要根据人大立法制定相应的政策与规章制度,确保社区文化建设在制度化框架内运行[1]。街道与社区需根据上级政府制定的政策与规章制度,落实主体责任、厘清权责关系,确保社区文化建设的制度化轨道真正延伸到基层一线。2.健全管理机制。健全管理机制,是实现社区文化建设依法推进、有序运作与长效发展的重要抓手。各级党政部门务须立足于当前我国已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现实,积极探索、建立、健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组织领导、工作运行、主体参与、文化传播、资金管理、资源共享及评价考核等各类管理机制。从而对上可充分贯彻执行相关政策与规章制度,对下可有效设计安排相应任务与工作内容,最终将对真正实现共建共促、运作高效、多方共赢、持续发展的社区文化建设繁荣局面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3.丰富资金来源。首先,社区文化建设是为社区居民服务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政府作为社区文化建设资金来源的主渠道,应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与文化活动开展的投入力度,适度提高社区文化建设经费在公共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其次,应探索建立政府主导下的社区文化产业化、市场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运作机制,倡导投资主体多元化,围绕社区文化发展周边商贸活动、打造主题旅游产业,从而兑现文化消费性所带来的市场收益。第三,与企业合作,为有注资意向的企业提供活动冠名的机会。企业借此展现社会责任、扩大影响力、赢得消费者认同,街道与社区则为社区文化建设筹得资金。第四,营造社会团体与爱心人士参与共建社区文化的社会氛围,做好宣传、组织、服务与回馈的一系列工作。4.善用基础设施在南通市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的基础上,应该思考如何“善用”这一关键议题。第一,需要合理安排社区文化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开放时间,提高使用率,避免空置。第二,街道与社区应着力搭建辖区内外的场地、设施及技术共享平台,探索与相邻街道、辖区内企业、教育机构、社会组织等共享资源的机制,打破藩篱构筑更大范围内共享共赢的利益共同体。(二)发展建设主体与扩大参与主体。1.培育牵头机构。政府部门应从两方面下功夫,给社会力量竖旗子、搭台子,让经济组织、公益组织与互益组织等扮演好社区文化建设这出“戏”的主角。其一,政府部门应大力倡导、支持与回馈社会力量扮演社区文化建设的牵头者角色。其二,需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与培育社会化公共文化服务力量相结合,规范和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逐步构建多层次、多方式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2.提质专业队伍。首先,应落实文化系统机构编制与人员经费,健全社会保障与职称评定机制,建立专职、专心、专业的街道与社区文化工作人员队伍。其次,应建立一定范围内面广质高的基层文化辅导员队伍,为街道及社区文化工作人员、群众性文艺团体、志愿者开展知识技能培训,提升社区文化建设专业队伍水平。第三,政府应予以受邀的专业人士、社团成员及志愿者一定物质回馈,这是调动积极性、保持稳定性的有效机制。最后,应以社区居民需求为本,邀请、培育不同专业背景的相关机构、团体与人士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满足群众的多元化需求。3.扩大参与主体。街道及社区可通过以下四条途径扩大参与主体:一可通过扩容场地、增设设施、与辖区内机构团体共享资源等方式扩展活动空间;二可通过丰富社区文化活动类别来吸纳具有不同需求的居民参与;三可通过增强社区认同与归属感的举措来动员更广泛的家庭户与个体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四可通过开展旨在提升老人、残疾人士、患病人士及外来人口等弱势群体生活福祉的社区文化活动,大力推进弱势群体友好社区建设,使其享有同为社区成员的应有地位。(三)提升活动品质与完善评价体系。1.升级宣传平台。首先应培养掌握信息化宣传平台基本操作知识与维护技术的街道与社区文化工作人员,提升信息平台运转效率与用户体验感。其次需倡导牵头社区文化建设的多方机构创建独立并互通的网络宣传平台,扩大社区受众的覆盖面。第三应丰富网站与手机APP功能设置,创设社区活动组织者、专业人士、志愿者与一般公众的多方交互平台,形成共促社区文化建设的线上共同体。2.创新活动内容。在现有社区文化活动内容的基础上,宜从两方面推进创新:一是克服主体困难、创造客观条件,站在不断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一历史高度上思考创新社区文化活动的议题,从时代特征、人民需要、社区治理等关键词入手谋求社区文化活动的推陈出新。二是充分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建设社区文化阵地、打造社区文化名片、传播社区文化符号,将新时代的社区文化活动真正锻造为继往开来、光耀地方并辐射域外的精品工程。3.完善评价体系。完善社区文化建设评价体系的建议如下:一是采用以政府为主导的自上而下式评价与群众为主体的自下而上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既能体现上层视角,又能反映基层民声。二是制订科学的评价分类与客观的评价标准,前者能准确体现社区文化建设中各领域的差异,后者能用客观的量化指标予以精准测量,二者共同塑造科学、公正的评价环境。三是区分主体,对街道及社区文化工作人员通过落实责任制进行体制内的严格考核,对其他机构、团体及个人则以激励为主,辅之以矫正认识偏差、强调活动规范与监督活动实施等措施来完善评价体系。葺

[参考文献]

[1]王平.社区文化建设的多维度思考[J].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07).

作者:吴祁 单位:南通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