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中的生态社区建设论文

时间:2022-09-11 10:22:12

城市发展中的生态社区建设论文

一、生态社区建设的系统构成和服务体系

(一)建筑节能系统

1.建筑节能是生态社区主要标志

人类的能耗主要有建筑能耗、运输能耗和生产能耗三方面,其中,建筑能耗约占总能耗的40%,是生态社区最重要的部分。世界各国生态社区最重要特征是采用最先进的建筑节能技术与方法。如,德国法兰克福作为生态城市,最早诞生了欧洲的被动节能房屋技术。瑞典建设生态城市的典型经验,是通过木制保温房自身的隔热性实现了房屋的取暖和防暑。

2.社区建筑节能的技术构成

社区建筑节能技术有五种类型:一是被动房技术,主要特点是增加建筑物维护结构的保温系数,减少建筑物冷桥、热桥的冷热耗散。二是热辐射技术,主要特点是通过屋顶或地板下冷热水管的辐射,取代传统取暖用的热对流技术,所用水温比传统制暖的约80度水温降低了近50度,大大降低能源消耗。三是地暖技术。四是保温门窗技术。五是新风系统技术,这种系统由进风道和出风道组成,进风道的新鲜空气通过过滤、加湿,出风道在排出废气过程中与进风道实现冷热交换,进而实现室内空气的恒温、恒湿和清新。

(二)可再生能源系统

生态社区建筑节能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采用绿色、可再生能源替代石化能源,减少碳排放和温室效应,建立起可持续的能源供给体系。一是太阳能,包括太阳能光伏和太阳能热水器,同时利用太阳能集热为地源热泵存储热能;二是地热、地冷系统,地源热泵是一种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既能供热又能制冷的高效节能环保型空调系统。三是水源热泵,是利用地球水所储藏的太阳能资源作为冷、热源,进行转换的空调技术。此外,还有空气源热泵、风能和核能等。

(三)公共空间和绿地系统

社区公共空间对社区居民的社会交往和归宿心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科学合理的社区公共空间设计,将有助于社区分担城市的功能,其系统包括:第一,绿地系统。既要有中心绿地系统,还要有分散绿地规划建设;不仅要绿化建筑体,还要绿化庭院,增加社区居民融入自然的范围;考虑社区建筑区间的空气流向和可流动性,便于社区空气净化。第二,社区公共休闲空间。包括社区住宅楼房之间的公共小庭院系统划分、社区内规划合理的街道宽度。

(四)垃圾污水循环处理利用系统

根据目前国际生态社区的经验,在生态社区建设封闭式全自动地下废物收集系统,由垃圾焚烧和废水余热回收的能源用于城区采暖。市民的生活污水和废弃物经处理后能产生沼气,为汽车提供了燃料。

(五)产业及公共服务系统

一是产业服务系统。全球典型的生态城区,像德国的弗莱堡市、奥地利古兴市等,其生态产业为本地就业提供了日益扩大的空间。二是公共服务与管理系统。生态城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环境治理、社会服务、社会治理为城区的生态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和制度保障,体现了市场背景下政府公共职能的准确定位。生态城区公共系统的空间布局规划和职能设计需要与城区建设在空间上协调,以提高公共系统的运行效率。

(六)道路通行系统

一是社区人车分流系统。在国外成熟的生态社区的道路交通体系中,行人和自行车拥有优先权。在社区人行通道上,儿童、老人没有任何交通危险。目前,我国的社区道路带有明显的机动化时代特征,道路主要是为机动车通行便利而设计。生态社区显然是后机动化时代的产物,应该为逐步到来的人行时代和非机动化时代提前构建道路系统。二是自行车出行系统。生态社区的一个标志是自行车等非机动交通工具的比例高于其它社区。自行车在社区的地位反映了社区生态文明的程度。国外生态社区对自行车的重视表现在,居民楼一层基本上是作为开敞的自行车停车场所,旨在鼓励居民尽量使用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因此,社区道路系统中应该有专门的自行车道,楼宇间、楼宇内或地下室的自行车停车场的容量按照每户两辆自行车的空间来设计。

(七)社会人文系统

社会人文环境是生态社区的精神和灵魂。生态社区不仅是一个接近自然的人工系统,也是一个具有人文特质的社会系统。生态社区不仅提供自然、清新、优美、便捷、舒适的自然物质环境,还提供个人自主、人与人之间和谐、互助、关爱和共享的氛围,增强人们的幸福感。每个生活在生态社区的居民都应享有社区事务的话语权和终极决策权。社区的社会人文环境系统体现在四方面:一是社区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的高度关注和参与;二是社区邻里沟通工作;三是社区文化活动的普及推广;四是社区居民自我管理。

二、生态社区建设是北京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内容

(一)生态社区是生态城市系统的重要基础

1.人居系统是城市系统最重要的单元

城市生态系统包括大气系统、水系统、绿地系统、产业系统、人类流动系统以及人居系统等方面,其中的人居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要素,具体体现就是生态社区,也被称为绿色社区或可持续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单元系统,强调人群聚落(“社”)和自然环境(“区”)的生态关系整合,是居民家庭、建筑、基础设施、自然生态环境、社区社会服务的有机融合。

2.生态社区体现生态城市的核心价值

生态社区由数个生活小区组成,通常容纳数万人口、范围在2平方公里以上。生态社区作为城市人居系统的基本生活单元,在城市生态系统工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首先,生态社区是生态城市空间布局结构的具体体现。目前国内外建成的生态社区都具有空间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特点,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一个有序的空间环境。其次,生态社区构建了环境支撑系统,在社区范围内实现了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的有机融合、绿地系统与建筑系统的合理布局,绿色能源供给系统与能源节约系统的有效配置。再次,生态社区成为凸显生态城市特色的组成部分,体现了生态城市的主要功能。

3.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项目突出了生态社区的发展导向

自1986年江西宜春市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以来,截至2012年7月,97.6%的地级(含)以上城市和80%的县级城市提出以“生态城市”或“低碳城市”等发展模式为城市发展目标。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尝试这方面的规划建设实践。

(二)生态城市是北京城市发展的目标和价值取向

1.生态城市是北京城市发展定位的要求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确立了北京城市发展目标是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明确了北京特殊的城市性质和发展定位。在现代生态文明发展阶段,首都是一个国家人居环境的代表,也是国家生态竞争力的展示。目前,世界生态环境评比中,德国首都柏林以其城市绿地面积数位列第一。因此,生态城市目标是北京城市的发展定位和价值追求。

2.生态城市是破解北京城市发展瓶颈的必然路径

北京城市发展面临越来越严峻的管理瓶颈。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资源短缺、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绿色空间萎缩等,降低了城市发展质量,增加了城市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加之越来越频繁的城市灾害和公共危机,生态宜居、城市安全保障已经成为现代城市运行的首要目标。

3.生态城市是北京城市发展转型最重要的推动力

上述问题的出现,既有城市资源过度聚集的原因,也有产业类型和产业体系的原因,但其中一个不可回避的原因,是过于注重城市功能分区带来的人口、交通和环境问题,是产业导向型城市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后果。这种发展模式注重城市功能分区和产业集聚的空间经济效益,对城市交通、环境支撑考虑不足。北京城市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金融街及周边的交通压力、北京通州、大兴和昌平天通苑的“睡城模式”(以居住区为主)都说明了这一点。

(三)生态社区建设已经成为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部分

1.生态社区成为提升北京城市化发展质量的依托

当前,北京正处于由一般城市向生态城市转型过程中,生态社区将成为这一转变过程中的重要部分。生态社区在特定范围内建立起了现代城市运行的生态系统,包括能源系统、废物利用系统、绿地系统、公共空间系统、人居系统、公共服务系统、路网系统及交通系统等,完善了城市的功能,丰富了城市化的内涵,提升了城市化的质量,在社区范围内实现了生态城市的目标。生态社区为社区居民创造了清洁、舒适、自然的最佳生活环境,提升了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

2.生态社区成为北京城市更新的重要载体

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的一个自然阶段。随着北京城市产业升级,产业空间布局调整,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等,都将带来北京城市的更新和发展。特别是北京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产业规模和人口规模扩大,需要通过城市更新,扩大城市空间规模,拓展建成区面积,提升城市的承载力。过去北京城市更新发展的主要模式是摊大饼式的向外扩展,而没有采用组团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产业布局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协调性不够。国外城市更新的一个重要经验是,在城市更新中注重新城建设,以新城为载体实现产业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同步。以生态社区为重要内容的生态城建设为新城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提供了支撑。

3.生态社区是推进北京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

新型城镇化是北京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北京的城市化具有明显的异地城市化特征,一方面约有700-800万的外来人口拉升了北京的城市化率,同时又有不低于这一数字的瞬间流动人口在北京城区活动,另一方面是北京远郊区县的大量农村人口没有跨进城市的门槛,其城镇化更多表现为土地的城镇化和房地产造城运动,相当部分建筑能耗高,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全,社区绿化率低,道路交通布局不合理,社区空间格局不科学,生态性、宜居性低。这种模式实际上依然在重复过去城镇建设的老路,需要通过生态社区建设,提升北京郊区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增加对人口的吸引力。

4.北京生态社区模式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北京比较典型的生态社区有丰台长辛店低碳生态社区、石景山远洋山水绿色生态社区和石景山五里坨生态社区等。这些社区在生态建设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初步建立了五个系统:一是社区公共交通系统和出行系统,几乎不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二是部分社区小区的建筑节能、节水系统和可再生能源系统;三是建立了人车分流系统;四是社区绿化景观系统和自然湿地环境系统;五是社区垃圾污水处理系统。

三、北京城市发展中的生态社区建设思路

生态社区展示了一种新的生活模式,提出了城市建设的新目标和新路径,将极大地改善城市生活品质,对提升北京城市发展质量带来深远的影响。

(一)制定符合实际的生态社区建设规划指导体系

生态社区建设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强的系统工程。对生态社区系统不仅需要价值认同,还需要很高的技术水平和运作能力,更需要政府和专业机构的系统规划和设计指导。目前出现的冠以生态社区名义的房地产项目,其中许多缺乏生态内涵,政府和专业机构指导功能缺位是一个重要原因。北京生态社区建设规划指导体系包括社区公共空间规划指导、社区人居系统规划指导、建筑节能设计指导、绿地系统规划指导、绿色出行指导、废物循环利用规划指导等。

(二)制定生态社区建设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

目前各地的生态社区项目千差万别,重要原因是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指标。现有的生态社区标准主要是参照生态城市标准,后者有无数个版本,许多标准和指标直接来自文明城市、宜居城市、田园城市、绿色城市、智能城市等不同领域的评价系统。目前生态社区评价指标和标准存在问题,一是指标体系对生态社区的指向性、对应性不足,影响了评价的全面性,难以突出社区建设的生态导向;二是生态社区指标的分级指标不足,对社区生态建设的指导力弱化;三是生态社区的评价标准的定量化有待加强;四是生态社区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的国际参照性和开放性不够。

(三)建立和完善北京生态社区建设的动力机制

生态社区建设的主体是企业,企业建设生态社区的动力来源于对生态社区的认识和理解,也来源于政府的激励机制。政府应按照市场机制的运行特点,建立生态社区建设的动力机制,包括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激励机制有两类:一是财政手段,包括生态补贴政策、环保补贴政策、绿化补助政策;二是无形资产授予:包括授予生态社区名誉、称号、品牌认可、资格认证等。约束机制有两类:一是建设规划审批要求,包括建筑能耗要求、社区绿化率要求、社区雨水回收系统要求等;二是社区建筑验收达标要求等。

(四)建立生态社区建设服务平台

建立生态社区建设的信息服务平台,旨在提供国内外社区建设的新模式、新经验,介绍国家对社区建设相关的节能、环保项目的支持政策等。建立生态社区建设的技术服务平台,旨在展示与社区建设相关的生态技术、环保技术,介绍相关产品和企业,建立网上专家咨询服务平台。建立生态社区建设的融资服务平台,旨在建立各类产业基金、节能环保基金等融资平台,建立生态社区建设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帮助企业克服生态社区建设的资金瓶颈。

(五)推进生态社区建设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现代节能环保技术设备是生态社区建设的技术基础。生态社区建设中大量使用的节能设备、环保设备、可再生能源设备、保温墙体材料、保温门窗等产品,其自主生产加工基础还比较薄弱,完全依赖产品设备进口成本高昂。因此,当前亟需建立生态环保的技术体系,加强相关领域的研究,为北京生态社区建设提供技术适用、价格合理的设备系统。

四、寻找生态社区建设的实现路径

(一)生态社区建设规划与新建小区建设规划相结合

未来新建小区规划要求一定的小区规模,避免分散的房地产开发。可以参照国外的社区开发建设模式,在统一规划的新社区里由不同的开发商分片开发。规模化的小区开发可以实现生态社区的系统建设。同一开发商的项目由不同的建筑商施工,形成具有规模效应的多种建筑形态交错的社区人居系统。

(二)生态社区建设与新城建设结合

相比建成区,结合北京新城发展推进生态社区建设具有可行性。北京的亦庄、通州、顺义正在进行新城建设,其中规划有大量的居住区项目。这些地区原有自然环境条件良好,绿化率较高,人口密度较低,有足够的可规划空间。将新城居住区规划与生态社区规划结合,以提升新区的生态化程度。

(三)生态社区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

近二十年来北京的城镇化发展与全国许多地区一样,走了一条土地城镇化道路。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环境优美、生态良好、节能环保、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社区。生态社区建设必然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不二选择。可在北京近郊和远郊区县选择试点城镇,研究北京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推进生态社区建设的政策和路径问题。

(四)生态社区建设与北京城乡结合部建设结合

北京城乡结合部当前面临外来人口大量聚集、建筑无序、人居环境脏乱、垃圾处理负担重、秩序混乱等诸多问题,成为城市治理的一个难题。治理城乡结合部的一个主要目标是改变这一地区的人居环境,建成环境整洁、秩序规范、生态宜居的城市边缘地区。这也是生态社区建设的目标。因此,在北京朝阳区、海淀区和丰台区的城乡结合部进行生态社区建设,在此过程中同步完成城乡结合部治理目标。

作者:冯刚王汇单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管理研究基地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道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