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闻媒体建设探究

时间:2022-05-15 03:33:59

高校新闻媒体建设探究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对高校新闻媒体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本文结合高校在新闻媒体建设方面存在重“流量”、轻“分量”,重“标题”、轻“主题”等问题,提出新时代各高校在新闻媒体建设方面要加强媒体内容建设,强化党性观、协同观、文化观、群众观、安全观,增强内容的“质感”,弘扬时代主旋律,切实有效地落实“一个高举”“两个巩固”“三个建设”的宣传工作根本任务。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新闻媒体;内容建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新的理论视角,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要承担起这个职责和使命,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新时代对高校新闻媒体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本文结合高校在新闻媒体建设方面存在重“流量”、轻“分量”,重“标题”、轻“主题”等问题,提出新时代各高校在新闻媒体建设方面要摒弃不合时宜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秉承党对新闻媒体建设工作的领导,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推进大学生学习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方法。这就需要各高校加强新闻媒体建设,强化党性观、协同观、文化观、群众观、安全观,增强内容的“质感”,弘扬时代主旋律,切实有效地落实“一个高举”“两个巩固”“三个建设”的宣传工作根本任务。

一、强化“党性观”,推进高校新闻媒体方向性建设

所谓党性是指党的基本属性,包括党自身的内在规定性和外在形象性,它是党的性质、地位、宗旨、功能、任务的集中体现,是党的阶级性、先进性、人民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是党员意识和党的意识的高度凝结和充分释放。[1]在“8•19讲话”中指出,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围绕中心,就是要求各高校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统领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正确方向。高校新闻媒体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战场,是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主渠道,是高校舆论工作的主阵地。推进高校新闻媒体政治性建设,牢牢把握思想政治的领导权。政治性是高校宣传工作的“立命之本”,各高校在建设新闻媒体过程中,必须站稳政治立场,时刻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当前,高校新闻媒体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抢占舆论引导制高点,为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关键保障。这就要求各高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引领,在新闻媒体建设过程中,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科研教师、辅导员和管理队伍中挖掘培养一批理论水平过硬、实战经验丰富的队伍,成为高校做好当前新闻媒体建设的坚强后盾,成为把握建设方向的强大舵手。推进高校媒体先进性建设,坚持宣传思想工作正确方向。高校新闻媒体要牢牢掌握宣传话语权,长期有效地做好党的先进性宣传,营造正面的舆论氛围。一是宣传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和突破。高校为国家改革、创新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要宣传“中国奇迹”“中国人才”“中国智慧”“中国速度”等;要用高校发展步伐和科研成果正面凸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使广大师生增强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自觉。二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媒体融合环境下,高校师生的互联网使用率达到100%,高校大学生觉悟高、思维活跃。利用新兴网络媒体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宣传,做好理想信念、思想行为、道德规范、文化价值等方面的正确引导,使当代大学生在成长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强化“协同观”,推进高校新闻媒体制度性建设

高校新闻媒体的制度性建设是高校抓好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条件。抓好高校新闻媒体建设工作,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引领,强化“协同观”,有效将管理模式同科学理论相结合,有效协同科研教师与管理人员力量,推进高校新闻媒体的制度性建设,将管理机制、科学研究、阵地建设、队伍建设做实做强。强化管理机制与科学理论的协同,为高校新闻媒体制度性建设提供支撑。各高校需组建新闻媒体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专门针对新闻媒体建设的管理队伍、管理规范。新闻媒体建设工作最有力的保障就是有理论支撑,高校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很多高校拥有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新闻传播学院,可以专门对新闻媒体理论指导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各高校要建立完善的科研成果奖励、职称评定的管理机制。一是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科、科研管理建设,加大相关学科研究领域的科研比重,提高理论研究的力度和深度。二是建立教师策划“质感”新闻的工作量考核机制,激励教师利用好网络,将网络阵地打造成为新闻媒体工作的实践基地。三是积极推进新闻媒体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注重教学内容的思想性、文化性、知识性,真正发挥理论的影响力。强化科研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协同,为高校新闻媒体制度性建设提供保障。高校科研教师和管理人员拥有自身的优势,科研人员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功底,管理人员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二者分工合作,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和新闻工作人员的优势,是当前各高校在新闻媒体建设方面的主要手段。这就需要各高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组建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和经验丰富的新闻宣传工作者小组,确保新闻媒体建设工作举措的有效实施。

三、强化“文化观”,推进高校新闻媒体创新性建设

当前,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对新闻媒体建设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高校新闻媒体建设从过去简单的网站逐渐转变为微博、微信、抖音、新闻客户端等新形式,众多的新媒体平台已经逐渐成为舆论宣传的主战场,而高校大学生也逐渐成为新闻媒体的主力军。面对这样的新形势,高校新闻媒体的创新性建设是大势所趋,需要选取一个容易让高校师生接受、容易发挥网络优势的途径,有针对性地开展新闻媒体建设。笔者认为,各高校须强化“文化观”,发挥网络媒体的文化功能,提升新闻媒体的服务性,增强媒体平台的文化氛围,提升对受众群体的粘度,牢牢把握网络文化育人的主动权。推进高校新闻媒体文化理念创新。理念创新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起引导作用,是促进大学生网络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网络文化建设是新闻媒体建设的“魂”,各高校一是要提高认识,增强网络文化建设的责任感,要认识到网络文化建设在高校办学中的重要作用;二是要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学校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运用网络信息传播的互动性、快捷性等特点,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让高校的教职工和学生逐渐从感知到认同,再到接受;三是培育既个性化又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特征的大学精神。要凝练体现各高校特色、反映学校校风、校训、契合办学理念、符合学校个性化发展的大学精神,将学校的特色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大学生的行动,使高校的办学富有特色,体现出蓬勃生机。推进高校新闻媒体文化手段创新。手段创新在高校新闻媒体文化建设过程中起保障作用,可从表达方式和表达平台进行创新。一是推进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构建立体化矩阵传播格局,发挥信息的交互式传播效应,实现同频共振、优势互补。二是要树立“资源互补”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优势,创新人才、内容、宣传方式等方面的融合模式,发挥网络文化的传播效果。三是重点打造传播效果好、传播速度快的媒体平台,积极跟上微博、微信、微视频等新媒体的发展步伐,发挥网络文化的理论武装和凝心聚力作用。四是探索多样化的表达方式,针对不同媒体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主动适应当前网络的表达模式。

四、强化“群众观”,推进高校新闻媒体服务性建设

在纪念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强化“群众观”,推进高校新闻媒体服务性建设,明确服务理念,服务内容,使网络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凸显服务特色,增强媒体对服务对象的吸引力。以人为本,明确高校新闻媒体服务理念。群众路线是以人为本价值观的具体体现。高校新闻媒体的服务群体主要为在校师生,这就要求高校新闻媒体建设要贴近教育目标,贴近中心工作,贴近广大师生的实际需求,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充分发挥高校特色文化的引导作用。做实内容,加强高校新闻媒体服务功能。高校媒体内容质量直接影响服务质量,各高校应结合自身特色,注重新闻信息、电子资源、学习材料、教学资源等内容建设,尊重学生的创新和创意,学习使用大学生熟悉的网络语言,用通俗的语言、用学生熟悉的事例阐释深刻的道理,并定期梳理符合师生思想和心理特点的信息资源,策划不同形式的线上线下活动,做精、做实、做活网络服务工作。搭建平台,推进高校新闻媒体服务空间。全媒体时代,受众的信息获取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受众会根据喜好选择对自己有益的信息。这就要求各高校要跟上当前媒体的发展趋势,搭建便捷实用并能让受众快速获取信息的服务平台。针对学生群体,搭建电子资源、在线答疑、在线咨询等平台;针对教师队伍搭建内容丰富的门户网站、专题网站、网上学习平台、慕课平台等。在信息方面,高校要建设官方微博、微信、微视频、APP等信息平台,搭建与师生及外界受众信息互通的桥梁。五、强化“安全观”,推进高校新闻媒体稳定性建设在2014年4月召开的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新思想。“综合统筹的总体安全观”是网络安全的新思想,来源于对网络安全的战略思考,在网络安全治理中具有纲领性和指导性的意义。[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明确强调,要加强高校网络安全管理,加强高校思想政治阵地建设。网络阵地是当前新闻宣传的主战场,树立“安全观”,推进高校舆论的稳定性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政治领域的指导地位,意义重大而深远。强化思想引导,推进高校新闻媒体的宣传稳定性。各媒体平台逐渐变成思想交锋的主战场,高校媒体工作者须跟上形势,树立新闻媒体安全观,研究方式方法,通过新媒体平台,发挥积极和正面的舆论导向作用。这就需要各高校一是要让宣传的内容和形式符合当前的新闻传播规律,内容“接地气”,贴合师生的需求。二是要注重宣传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要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鼓励高校各二级单位开设新媒体平台,在吸取传统媒体“精华”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网络传播的灵活性。三是要注重新闻媒体宣传方式的改进,要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多样化的形式,让宣传方式贴近师生生活,贴近实际,使得高校师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正面影响。强化技术开发,推进高校新闻媒体的阵地稳定性。加强新闻媒体平台安全技术开发,并加强对新应用的研究和应对,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组建安全技术团队,落实国家关于网站、域名、IP地址备案的管理规定,加强校园网络管理,规范校内相关单位接入移动互联网的方式;严格落实“用户实名制”,利用有效的技术手段防止不健康信息进入校园;定期对校内新闻媒体平台进行安全测试,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修复,确保信息传播的安全、稳定、有序。强化舆论监督,推进高校新闻媒体的氛围稳定性。信息安全、舆论引导、舆情预判逐渐成为当前网络安全的关键词。各高校要加强舆论监督的力度,一方面加强对新闻媒体信息的监督,积极配合网信办、网络安全部门的信息安全监测,安装舆情监控软件,定期定时做好对正负面信息的把握;另一方面要加强舆情监管人员的培养,培养一批既懂马克思主义理论又熟悉媒体技术的高素质人才,组建校内评论员队伍和舆情监控团队,定期组织培训和学习,能第一时间敏锐、准确地对热点舆情进行预警、研判、疏导,确保高校和谐稳定的舆论氛围。

作者:李家祥 单位:东北大学宣传部网络宣传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