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优化研究

时间:2022-12-27 03:04:11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优化研究

摘要:体育场馆是全面健身运动开展的基石。公共体育服务视角下,高校体育馆用户、分发及终端生态发生变化。高校体育场馆要积极应对,既要平衡场馆过载,发挥公共属性,也要创新理念与范式,从服务职能、平台建设、技术支撑、价值引导等方面进行策略的探索。

关键词:公共体育服务;河南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优化;对策

体育场馆是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载体,是全面建设小康体育的必要组成。高校体育馆与社区体育乃至全民建身的有效对接,不仅丰富了居民体育锻炼的渠道,也提供了满足全民建身的载体,拓展了学校体育场馆资源盘活的形式。基于此,高校和体育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就要创新理念、重构业态,通过延伸场馆使用权、管理权,引入全新管理理念,提升高校体育场馆利用效度。

1河南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面临的生态重构

高校体育馆与社区体育、全民建身的对接,引发了公共体育服务场域生态重构,影响了居民从事体育锻炼的热情和积极性,造成公众与高校场馆管理方互动更为频仍,期间发生意见分歧也渐成常态,全民健身生态系统被重构。1.1公共服务理念引导高校体育馆管理转型。早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就掀起过政府行政改革浪潮,也即新公共管理运动。该运动旨在将公共服务生产与供给交由社会力量承担。高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初步试水,成效一般。然而,进入到21世纪,移动互联网催生了“掌上舆论场”,民众参与行政能力与公共服务变革模式灵活多样,高校体育场馆等公共服务设施的管理也纳入到议事日程。一方面,高校试水向公众开放部分高校场馆,导致受众群体黏性陡然增大,场馆运维饱和或半饱和;另一方面,地方体育管理部门出台指导意见,将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纳入到公共服务内容,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可以说,政策层面与高校层面交互作用,革新着全民建身的活动场域,也对社区公共服务的结构与关系产生重要影响。适应上述变革,高校体育场馆只有积极融入服务公共化、管理智能化进程,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新格局。例如,面对智能手机普及形成的形态各异、多样竞争的态势,上海、江苏等地高校体育场馆开始借助融媒体平台、云计算、大数据、VR/AR,悄然布局体育场馆领域。河南大学体育馆也发展其移动客户端、手机网站等新应用,借助移动互联网催生的新平台、新业态,融合管理的迭代升级,实现从管理、架构到流程、机制全面创新,其对于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水平提升凸显出来。1.2社区居民参与权与表达权不断提升。公共服务理念重要前提是公众参与管理和表达权的保证,这是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公共体育服务视角下,保障上述权利是落实相关政策要求、加强双方沟通的必然举措,也是有序扩大公民体育锻炼、整合全民健身力量的重要保障。换言之,在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的大背景下,高校体育馆管理方与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更为频繁密切。尤其是,移动互联技术迅猛发展,使居民参与沟通互动的热情更为便捷,公众表达权得到前所未有提升,更加有助于推动高校体育管理方与公众的互联互通,提升高校管理者和公众参与公共体育服务的积极性。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参与公共体育服务的居民并不能完全代表全部社会群体的意见,他们更多地展示了具备锻炼意愿、能够独立锻炼的群体话语权,这给高校体育场馆加强科学管理留下了提升空间。1.3合理缓解双方意见分歧成为常态。公共体育服务视角下,囿于政策、观念、经费、安全等方面产生的问题,日益成为个体自我表达与社会参与争论的焦点,引领高校体育场馆管理迈入更为多元化、多渠道发展路向。然而,开放政策落实与否、观念开放到位与否、经费保障可行与否、安全管理健全与否等,都影响了参与方的自我认知与表达,改变了高校场馆管理方与公众体育锻炼参与的方式与路径。当个体遭遇与其身份及需求相关或隐射的事件时,公众情绪弥散性就会瞬间触发个体自身的应对机制,观点分歧与话语冲突就在所难免了,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的要求更为复杂多样。从公共管理角度来说,话语冲突是对“标准语法”的不满和“个体语法”的觉醒。前者往往对后者造成一定压制,后者目的是为了营造多元的表达渠道。基于此,高校体育场馆在舆论监督和价值引领上,需要密切关注上述意见分歧的性质,究竟是纯粹自我表达还是涉及公共利益诉求、是主动提升参与效能感还是被舆论被动裹挟、是温和诉求表达还是行为失范,是致力于建立话语共识还是缺乏规则的拉锯战。

2河南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的范式创新

上述现状要求高校体育场馆在范式理念进行系统更新,通过平衡场馆过载与筛选治理,理顺技术至上与公共属性,最终寻求到共识与认同。2.1平衡场馆过载与人员筛选治理。场馆过载,是场馆开放后造成的场地使用空间与频次的突出特征。在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的背景下,各类社区居民和社会人员的加入层出不穷,改变着个体参与锻炼的模式,也考验着高校体育场馆的应对策略。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人们现在遇到的问题表现为场馆超载,本质则是体育锻炼参与途径的不足。因此,对于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方而言,尽管相关治理的步伐在提速,仍然要正确取舍、保障平衡。事实上,在确保创新与自由的条件下,通过大数据来测定人员流动特征,筛选过人员路径,形成全新的理念。概言之,通过过滤机制,高校体育场馆能够对人员甄别筛选,以便有机聚合信息,并在相关信息节点间建立联结。上述过程的循环往复,就完善了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的网络建构与重塑,进而有效缓解过载带来的焦虑,彰显出高校体育场馆的引导价值。2.2理顺技术支撑与场馆公共属性。一方面,大数据技术催生了移动化革命。在移动互联时代,数据内容、平台、理论实践都因技术提升全面发展。高校体育场馆平台也要借助用户大数据信息分析与行为统计,推送相关的内容生产。另一方面,体育场馆的公共属性要保持。技术本身并无好坏之分。然而,大数据技术发展却推动了体育锻炼转型。并且,随着各型终端兴起,技术与伦理、把关与主导、转发公共性与引导性等问题都凸显出来。高校体育馆对于锻炼的管理,凸显了场馆公共管理的专业属性。要切实采取措施,协调弥合大数据技术支撑与场馆公共属性之间的矛盾,弥合经济效益与公共服务之间的矛盾,在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间寻求平衡点。2.3寻求共识与塑造认同。随着高校体育场馆开放转型,居民参与锻炼的理论与实践都发生着变迁,并对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产生建构效用。公共体育服务语境下,如何弥合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方与民间舆论场域,使二者同频共振、互相促进,给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带来挑战。实际上,高校体育场馆在新的传播实践中已经通过对社会发展议程设置,彰显了主流价值、发出了权威声音,构建起良好地舆论引导体系。这一理念可以概括为“主动出击、寻求共识、塑造认同”。其中,坚持平等与对话是基础立场,强调在尊重受众话语权、表达权的前提下平等开展理性对话;主动出击强调观点权威、解释主动、语言平实,以便寻求到真正的认知共识。

3河南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的的优化策略

基于上述分析,河南省高校体育馆管理要从服务职能、平台构建、价值内容、技术支撑等策略入手,进行相应措施提升。3.1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一方面,管理制度要更为务实。公共体育服务背景下,社会体育发展进程加速,高校体育场馆的开放发展。高校体育场馆既承担了教学任务,也要为普通受众提供服务。传统的管理方式要逐渐让位于科学的管理方式方是正举。另一方面,责权利功能划分要凸显。过去的体育场馆管理强调方针政策的宣传,多邀请专家对于政策进行解读,更多强调的是某些宏大主题的宣教,实现新时期舆论监督的可接受性,发挥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举例来说,管理部门、学校、居民要切实明确各自的责权利,体育场馆的开放要有序、有章;同时应该建立明确的奖惩机制和考评措施,确保高校体育场馆的开放与管理纳入到学校的日常综合管理考评中,充分调动学校参与整个社会全民建身运动的积极性,提高其服务民众的热情,通过多种手段、多个渠道,既普及了常识,也引领了高校体育发展正确方向。3.2坚持服务优先,强化常态精细管理。全民健身时代,体育锻炼安全与治理方式、社区区民参与锻炼权限都是值得高校体育场馆关注的时代命题,面对某些因管理无序性和理性缺失造成的弊端,高校体育场馆监督要实现常态化与精细化。首先,常态化。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依托,明确管理平台与公共服务平台治理范围、水平和层次,奠定了管理价值引领的技术优势。正如,我国高校体育场馆一般分为室内与室外两种,室内的主要是健美操、羽毛球、网球等,室外主要是篮球场、田径场、足球场等。对于不同的场地,应该采取不同的运营管理理念,并进而使之常态化。其次,精准化。精准化是相对于宽泛化治理而言。借助互联网技术,秉承开放与共享的理念,实现了场馆治理精准化,运行规律随着大数据的挖掘显现,实现了监督与治理领域诸多新突破。反之,倘若高校体育场馆缺乏精准介入,就无法及时矫正高校体育馆舆论监督的匿名性、掌控难、无序性等缺陷,得不偿失。3.3坚持多措并举,强化公共平台构建。一是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场馆平台阵地优势。高校体育场馆要充分发挥受众广、公信力强等特点,围绕民生、服务居民需求,把握群众体育开展和场馆设施管理维护的难点作为突破口,向参与受众及时推送权威的参与信息,化解参与者可能产生的误区,破解在开放过程中对于安全的担心,满足不同受众的锻炼需求。同时,要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场馆在服务上善于做深做细的作用,发挥其权威性、后发优势,适时引领提高管理服务的效益做大化和权威性。例如,河南大学通过购买相关的安全保险,来作为对于安全工作的有效防范手段。具体说来,安全保险分为两个部分,既包括体育设施的保险,也涵盖了锻炼居民的人身保险。通过上述安全保险的购买,最大程度降低了居民锻炼的风险,也提升了体育场馆设施的使用效率,避免了因为事故而产生的双方的纠纷。二是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体育场馆锻炼平台建设,通过移动互联网、手机客户端等的全面融合,确立移动化管理的发展战略,加强场馆开放与反馈的公开,提高社会监督的广度与宽度,着力打造全新的体育场馆错峰使用生态系统,更好地服务用户并实现价值。3.4坚持双向互动,加强舆论沟通构建。第一,高校体育场馆必须重视与参与锻炼民众的互动。要充分发挥高校体育馆运行机制高效科学的特质,迅速汇集参与大众的态度与意见,并尽快转化为改进措施,进而对于产生问题进行有效监督,敦促问题尽快解决;同时,要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场馆的指导性,在观念上增强锻炼的客观性、公开性、公正性,提升高校体育场馆的供给认可度与民众参与满意度度,起到有效的全民健身推动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双方互动的过程中,要采取传统沟通与信息交流相互融合的方法,将高校体育场馆与新媒体技术有机融合在一起,既保证沟通信息的时效性,也确保沟通效果与影响的正确方向性。当沟通出现某些偏差时,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方要及时予以纠偏,有效遏制事态进一步恶化,引导整体的公众舆论越走越好;当因体育场馆开放、居民锻炼损伤等安全事件、问题发生时,高校体育场馆也可以及时借助沟通的力量,不断放大自己的声音,确保舆论和导向广泛而稳定地得以传播。例如,河南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的实践中,因为高校体育馆供给方式、居民锻炼观念的影响,部分场馆开放的层次、参与水平、收费标准等问题都曾引发较多的争论,甚至在一段时间内成为舆论的焦点。此外,因为高校体育场馆开放而导致的居民锻炼损伤,也曾产生较大的舆情,引发社会的高度关注。然而,只要能够破除观念束缚,加强双方之间的沟通,掌握舆论发展路向,高校体育场馆引导开放就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得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英)伯顿,体育与社会[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美)哈里斯,体育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3]周葆华.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考察[D].复旦大学,2005.

[4]Themodificationofaggressionandstealingbehaviorofboysinthehomesetting.Reid,J.B.,Patterson,G.R.,Ribes-Inesta,E.,Bandura,A.Analysisofdelinquencyandaggression.1976.

作者:李爱增 任艳红 陈博 单位:1.河南理工大学 2.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