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师三维立体式课外体育活动模式

时间:2022-01-14 11:45:07

体育教师三维立体式课外体育活动模式

摘要:分析目前国内高校在体育管理模式上的优缺点,构建体育教师“三维立体式”下院指导课外体育活动。以培养大学生体育精神、运动实践以及健康促进三大核心维度为核心,以体育课外活动内容为供给侧改革的着力点,实行“立体式”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课外体育活动;“三维立体式”;管理模式

1前言

开展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丰富学生课外体育生活,既是对体育课堂教学的补充,同时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实施特定人群的体质健康的干预计划;保证青少年课内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与质量。《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青少年体育“十三五”规划》《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等文件均指出全社会应当高度重视青少年的体育工作,落实各项服务措施,加强制度与服务保障[1]。可由此可见,合理有效的课外体育组织与管理,促进青年学生保质保量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对于保障和落实国家的相关措置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发掘各大高校目前对于学生课外体育的管理模式的优缺点,结合我国目前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管理模式与课外活动开展现况,构建体院专业教师“三维立体式”下院指导模式[2],以学院、年级、班级、个人为单位制定体育锻炼计划,推动校园内课外体育开展氛围。

2我国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管理现状

2.1我国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模块设置现状

在我国,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一般是在学校运动委员会的领导之下,由校团委、学生会组织,体育学院(部)承办以及其他院系共同协作管理与组织学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体育学院作为全校体育课程唯一的专职部门,因此其应当具有管理职责。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大学生体育课外管理体系由四部分组成:正式的校内体育竞赛、体育协会(俱乐部)、个人或集体课外体育活动、室内和室外休闲性体育课外活动[3]。其中团委部门主要负责校内体育竞赛与体育协会(俱乐部)的管理;体育学院负责校外体育竞赛、课内外一体化建设中个人与集体的课外活动等内容。其工作职责如图所示。

2.2我国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模块管理运行现状

管理与组织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体育课外活动的开展效果[4]。随着学生对于课外活动的要求日益提高,因此作为管理与组织者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不断优化组织结构。全校性的课外体育活动是通过集中管理的方式通过各学院自行组织所开展的全校性的活动,主要以早操、太极拳、八段锦等内容为主,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强制性满足学生身体对于运动的需求,但是也因为管理模式较为单一,时间固定,内容枯燥乏味等主观因素以及场地、气候等方面客观因素导致部分学生出现逃避现象,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欲望[5]。在体育竞赛方面,目前我国各高校每年都会在学院运动委员会的指导下举办春季或秋田径运动会以及足篮排等对抗性较强观赏性较高的体育单项校园联赛,各个学院自行选派最优秀的运动员参加到比赛中去,具有组织性、竞争性的特点,而弊端则是由于比赛的规模较小,只有小部分学生能够有机会且重复多次参加到各类课外体育竞赛中去,反观一些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则严重缺乏参赛机会[6]。在体育俱乐部(社团)方面,目前大多数高校施行体育俱乐部模式,对体育项目的教育与兴趣的激发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专业教学方面教学,俱乐部负责教师角色定位有所偏差,教学指导方式、教学内容已经管理制度严与传统课堂教学环节相仿,严重缺乏项目特色教学[7];在经费支持方面则主要来源于从财政拨款以及外界赞助,由于各地区高校对社团协会重视程度不同,导致俱乐部的发展在资金方面缺乏保障,难以支持俱乐部“模式化”发展。

3体育教师“三维立体式”下院指导工作模式构建逻辑

3.1体育教师“三维立体式”下院指导工作模式学理基础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堂教学之外的延伸,是检验学校体育实行情况的重要指标。课外体育活动具有多重含义,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与走访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国内学者对于课外体育管理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如将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记录作为体育课部分期末成绩的课内课外一体化综合管理模模式[8];每天活动一小时的课外体育模式[8]等等。这些课外体育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身体活动性,但是在实施方面存在一些弊端,如在活动的开展方面,活动内容的“非直线性”“非过度性”“非层次逻辑性”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10]纵观近年以来我国学生参加体质测试的成绩逐年下降的趋势来看,各大高校开展体育课外活动严重不足[7]。可以说,体育课外活动管理模式并非单一的集中管理,而是应当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的综合考量与整体设计,通过体院专业教师下院指导的方式,构建下院教师工作体系,对于课外活动内容,充分发挥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将活动项目内容进行结构化、整体性学习,充分利用与发挥信息化平台在体育教学方面的作用;抓好体育竞赛这一平台,均衡竞争性与娱乐性之间关系,以院系为单位委派体育学院专业教师对班级间、年级间各类体育活动的组织、计划、施行方面进行专业指导,以让更多学会有机会参与到的运动中去;在体育俱乐部(社团)方面,下院指导教师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项目特色进行整体性教学,将运动项目作为一种包含技战术对抗、项目规则、礼仪、运动员裁判员角色扮演团队及个人荣誉等要素作为整“立体式”教学,鼓励赛季与各项目之间的交流。

3.2体育教师“三维立体式”教师下院指导工作模式发展维度

体育在新时代被赋予新的内涵即包括体育精神、运动实践以及健康促进三大核心维度以及下属六个要素。[11]其中体育精神是根本,由体育情感与体育品格所构成;运动实践是关键,由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所构成;健康促进是基础,由健康知识、健康行为所构成。体院教师下院指导模式是以三大维度和六个要素为依据,制定了辅助类体育活动板块、体育竞赛类板块以及体育知识文化板块,所开展活动具有较高针对性,构建三个维度立体式管理结构。

3.3体院教师下院指导工作推进策略

在辅助类体育活动方面,组织活动以行为规范、倡导健康生活为主,例如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早操项目,以舞蹈、武术、健美操、啦啦操等形式代替传统广播操;坚持实行课外线上健身跑活动,同时依靠线上平台,根据学情分析,下院指导教师制定个性化学生课外活动计划,使学生能够得到针对性提高;下院各专业教师就体育文化、运动技能、运动康复与保健、体育审美等主题每月定期开展专题讲座与讨论,着力普及体育知识,推广体育文化,解决学生在运动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在竞赛活动方面,组织活动主要以年级、班级、宿舍为单位,下院指导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开展体育竞赛活动,构建院系、专业、班级三级体育竞赛活动体系,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其次,把大学生体育精神写入竞赛方案,每次竞赛活动有明确的体育精神培养目标,平衡竞技性与娱乐性的关系。下院指导教师建设并长期维持院级运动队,积极参加校级以上体育赛事和名校邀请赛。对高年级本科生和体育生开设“提高班”,除必修课之外,面向专项技能有提升需求的“优秀学生”开设专项高级班,还会面向底子薄弱、难以完成体质测试的部分学生开设针对性课堂和课外辅导站,开展个性化项目训练。在体育知识文化方面,下院指导教师集中组织活动,主要以弘扬传统体育文化和传播校本体育文化为主。体育文化制度建设是随着体育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将我国如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抖空竹等传统体育项目以体育俱乐部、体育竞赛等形式进行传播。传承与发扬具有学校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将校园体育文化紧贴时代特征,使其成为学生的内在精神素养。

4体育教师“三维立体式”下院指导工作运行体系

4.1坚持有的放矢,完善管理目标评价体系

在管理工作中行成考核机制。各学院将体育纳入学院整体工作计划中,制定具体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学期末组织检查、考核;明确一名副院长分管体育工作,将体育工作列入院领导工作职责中。学校就学生课外课外活动工作目标、实施途径制定标准,以促进建立成果评价方式。各学院严格执行活动标准,将学生活动的教学资源、师资情况与组织管理列入学院工作计划中;在每学期初期,下院指导教师根据大学课外体育标准制定年度活动计划,在学期末通过学院评价、教师自评、师生互评等方式对课外活动开展与完成情况进行逐级报告,强化校园课外体育计划实施力度。完善学生参与考核机制。体育学院教师下院指导工作制定体育与健康教学计划、单元计划、活动计划,依据学生需求组织体育活动,完成计划内容。在执行过程中严格执行考勤和考核登记制度,并将结果放入学生档案。优化学生成绩评价方式,课内外体育活动着装和考勤等纳入成绩评定,培养学生遵纪守法意识;同学们在教学和比赛中表现:勤学苦练、吃苦耐劳、拼搏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等体育精神,都纳入成绩评价指标。将院级体育比赛各学院所有项目成绩相加形成全年运动总分,在秋季运动会上进行颁奖仪式。每年都举行明星社团评比,并纳入评分指标,并加大评分比重,调动社团的积极性。加强体育教师指导工作考核。在每年的年底将由体育学院、团委、被指导学院共同对体育教师的指导工作进行量化考核,通过对思想道德、职业操守、业务能力、管理能力、知识更新情况、教学态度、活动内容完成情况等项目进行综合考察,根据打分结果由高到低评定优秀指导教师,对于获奖教师则以标准工作量作为奖励,其指导成果也作为教师个人年度考核重要指标。

4.2促进制度保障,建立体育教师下院指导长效机制

加强领导,建立机构。为确保体育教师下院指导活动工作顺利实施,各级负责人在宏观、中观以及微观层面上加强领导职能[12]。学校成立体育运动指导委员会,由校长担任体育教师下院指导活动负责人,分管体育工作校长担任组长,副组长为体育学院主任、校办主任、教务处处长、学工部长、团委书记、体育场馆中心主任,成员由各学院负责学生工作副书记担任。加强师资建设。重视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综合素质,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每年定期请各方面专家,同时组织各专项教师出去考察等方式,使下院教师完全具备教学、科研、运动训练和组织各项群体竞赛的多项能力。全面关心体育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努力提高体育教师待遇,不断改善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环境,不断加大体育场馆设施改善。确保体育教师合法权益,坚持付出和回报成正比原则,以服务师生为目的,对于各项课外体育工作合理计算工作量。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学校每年成立专项基金用于体育教师下院指导活动,并且逐年加大投入力度,形成制度,采用层层包干,并且严抓落实,为体育教师下院指导活动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4.3优化资源配置,协调多方资源强化硬件保障

体育学院、场馆中心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向学校开放体育场馆和借用体育器材,以保证教学、训练、课外体育活动顺利进行;体育设施要定期保养、维修、更换,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预案;根据场地实际情况,学生实际身体素质条件和健康状况引导学生有选择地进行体能锻炼方式。根据学生自身体质情况,结合运动训练原则有序地进行身体锻炼;在促进运动参与、激发运动兴趣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现安全事故。

作者:黄文武 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