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困境及提升路径

时间:2022-09-26 11:18:02

体育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困境及提升路径

【摘要】:体育教师课程领导力建设对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体育教师课程领导力包括课程决策力、课程开发力、课程组织力和课程评价能力四个方面,是体育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集中体现。面对当前课程主体定位偏差、课程领导意识不足、专业发展导向失准的困境,应从三个方面系统提升体育教师课程领导力:在政府层面,加强政策引导,强化课程领导理念,提供政策支持,优化课程领导模式;在学校层面,加强校长课程领导素养,提升教师课程领导自主权,加强支持环境建设,促进体育教师课程领导力有效生成;在教师层面,树立课程领导主体观念,强化课程领导主体意识,以课程领导为导向,促进自主专业发展。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教师;课程领导力;提升策略;基础教育改革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新时代的教师作为实现中国梦的“筑梦人”,他们的专业能力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成效和人才的培养质量[1]。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论述以及“”党中央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都深刻表明了教师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体系中的筑基作用,高度概括了新时代教师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指出,新时代教师应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学全过程,将“立德树人”“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国家意志”落实于课堂教学之中[2]。体育学科作为以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知识传授形式的特殊学科,具有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功能,这种全面教育功能的实现对新时代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体育教师课程领导力:新时代背景下学校体育改革的关键

体育教师课程领导力,作为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核心,是新时代背景下学校体育改革的关键环节。学校体育发展到今天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在国家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承载着不同的历史使命,自觉服务于国家的根本利益。步入21世纪后,国际间新的竞争形势使培养出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全面发展的年轻一代成为新时期我国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同时也上升为促进我国持续性发展的新的战略性问题。纵观当前我国学校体育现状,诸多问题(如:追求升学率,忽视体育教学;学校体育观念陈旧、落后;体育师资力量薄弱,积极性不高;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效果难以保证;体育经费严重不足、场地器材匮乏等)凸显,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难以满足新时代社会发展对学校体育的根本需求。学校体育存在的诸多问题中,有质的问题,也有量的问题,诚然,量是事物发展的物质基础,但是,在一定量的基础上发挥质的效益,才是事物长效发展的保障。因此,面对当前学校体育现状,将改革和发展的着力点从量扩张的外延式发展转换为以提升质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模式,在现有资源配置基础上,彰显体育教师对课程领导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功能和价值,是当前形势下的最佳选择。体育教师的课程领导力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行为的实效[3]。新时代背景下体育教师应成为体育课程的领导者,而不再仅是传授课程内容的“教书匠”,应能够科学合理地规划和设计课程内容,成为体育课程内容的开发者、建构者和有效实施者。因此,增强体育教师的课程领导意识,提升课程领导力,提高体育教学行为的效率,将“立德树人”理念贯彻于教学过程中,才能发挥学校体育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功能。

2新时代背景下体育教师课程领导力内涵

自2001年我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提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目标以来,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引领和指导上,具有了更多的责任和自主权。课程领导力是课程理论与领导理论相融合的产物,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本质在于,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应改变传统的课程管理范式。教师不应仅作为课程的被动执行者,更应扮演课程领导者的角色,唤醒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课程专家一起共同参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编撰,并在课程实践中,分析理解、组织实施和评价课程,促进课程品质的提升和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4]。梳理以往研究成果后得出,教师课程领导力主要包括课程决策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课程实施能力和课程评价能力四个方面。因此,借助领导学的相关理论,结合体育课程特色,分析新时代体育教师课程领导力内涵,具有重要价值。2.1体育教师课程决策力。体育教师课程决策力即体育教师课程设计力,是指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设计活动中的引领和指导能力。一方面,表现在依据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总体安排,在考虑当前学校学生实际和场地器材状况的基础上,具有对课程内容、课时数和课时比例调整的引领能力。如:《课程标准》中提供的七至九年级的教学内容建议中,包括了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田径类、球类、体操类等课程内容和课时的规定,体育教师应能够根据当前学校体育培养目标、学校师资、各项目特点、器材设备以及学生自身能力及兴趣等情况,增加、减少课程内容或课时以更契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实现课程教育目标。另一方面,体育教师应能针对某一班级学生,在体育课程活动设计中具有引领和指导作用。体育作为一门以身体练习为媒介进而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形成体育品德和养成健康行为习惯的特殊学科,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设计能力的体现即是通过科学、巧妙的课程设计,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体验到体育课程的乐趣,调节情绪情感,建立积极的体育态度,进而促使体育锻炼行为的养成[5]。因此,体育教师应能够遵循体育目标这一实现逻辑,将体育健康知识、运动技能内容、丰富的练习方法手段、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等教学要素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相融合,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提高课程教学效率。2.2体育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体育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是指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开发活动中的引领和指导能力。体育作为对学生进行身体教育进而实现其功能的特殊学科,其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体现在能够针对学校和学生实际,根据不同对象对原有体育课程内容或学程进行修改,以适应课程的具体课堂情景。如:《课程标准》中提供的课程内容,涉及田径、球类、武术等诸多种类项目,但是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其中的大球类、田径中的短跑类项目开展较多,但对场地器材要求较高的羽毛球、网球等项目,对学生身体素质较高的跳高、跨栏等项目开设较少。因此,为最大限度贯彻好《课程标准》的理念,基于体育课程基础设施资源具有灵活性较大、可利用程度较高的特点,教师可以根据学校资金、学生运动水平等编制和改造体育器材,一物妙用,有效避免因器材短缺、运动项目难度大而导致的学生体育参与度低的现象。另一方面,体育教师能够在对国家、地方课程标准、学校自身教学情况、现有课程资源的理解上,结合社区和校园体育文化特色,依托拟定的课程计划开发新的课程板块,如:开发乡土教材、校本特色课程以及地方性专题课程,形成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计划,并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活动。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丰富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体体验感,关系着学生的体育参与效果,而作为体现地方特色、民族文化特性的体育项目可以作为课程内容的有效补充,为体育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条件。2.3体育教师课程实施能力。体育教师课程实施能力是指体育教师在对《课程标准》理解和领会的基础上,将课程计划落实于课堂实践过程中所具有的引领和指导能力。它是体育教师课程领导力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体育课程的实践效果。体育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具有科学明确的价值取向,深入挖掘和把握体育课程本质规律和价值功能,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将课程视为一种师生间不断交流对话的过程,以此实现体育课程对学生身心教育的学校体育教育目标。主要表现在体育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和对体育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体育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包括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等方面。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体育教学是通过学生的学练完成教师教的过程,教学方法运用的合理有效在于教师能够运用自身恰当的教学语言及展示娴熟优美的示范动作,有效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身体练习的激情和主动性,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实现体育教育功能的必备条件,学生在学练技能的过程中,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下,才能更深入地感知体育所具有的提升品质、锤炼品格的价值。因此,体育教师应将教学过程看成是一个随机的、可控的动态过程,能够敏锐地综合教学过程中的诸多因素,把握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及时性教育,提高学生学练效果。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是指对体育课程中偶发事件能够及时应对的能力,体育课堂的特殊性以及学生的身心结构特点决定了体育课堂中不可预计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需要体育教师对体育课堂进行临场调控,统筹全局和及时的应变,将偶发事件的负面影响程度降到最低。2.4体育教师课程评价能力。体育课程评价能力是指体育教师在理解、运作课程的基础上,基于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实践经验总结,在对体育课程进行全方面价值判断过程中具有的引领和指导能力[6],是体育教师课程意识、主动参与课程领导的重要体现。主要表现为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对体育课程方案的评价和体育教师的自我评价三方面。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该体现出目标、内容、评价的一致性,避免当前存在的对学生技能评价的单一性和片面性,应将知识、能力、体育态度、习惯等作为评价的重点,体现评价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而且应将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与结果评价紧密结合,不仅要看学生学习后的最终结果,还要重视学生经过学练后提升的幅度,体现评价的实效性;对体育课程方案的评价即是指检验体育课程设计应用于课堂实践的实际效果,是对体育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实际逐步一致的修正过程。根据体育课程设计的实际运用,检验其设计的合理有效,再通过体育教学实践的反馈信息,不断地调整、优化课程设计,从而使体育教师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图组织安排体育教学过程,促使预期效果和实际结果的统一,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自身的评价涉及的范围较广,包括对自身体育课程的设计能力、课程开发后的实施效果、对体育课程的组织能力,以及对教学的不断反思能力等诸多内容的评价,是体育教师课程领导力提升的根本保证和重要路径。因此,体育教师应具备对自身课程领导力的自省能力,时刻反思自身是否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和指示,设计、开发和组织课程。体育教师课程领导力是教师作为课程领导者所应具备能力的高度概括,但在现实的体育教学中,只有极少数的杰出教师才具备上述课程领导能力。对大多数体育教师来说,诸多能力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非均衡性,存在教师课程领导能力的“薄弱环节”。尽管这是普遍存在的,但对于教师领导者来说,如果某种能力的“短板”过短,将会严重影响其课程领导整体能力。因此,补齐这些短板,促进体育教师课程领导能力全面发展,是提高体育教师课程教学实际成效的重要措施。

3新时代背景下体育教师课程领导力提升困境

教师作为最主要的课程实践者,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课程领导主体[7]。概括来说,教师课程领导力即是教师对课程组织实施的主导能力,它直接决定着课程实施的最终效果。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不仅是一种教育理论的需求,课程发展的诉求,更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成长、提升课程领导实效的重要体现。因此,应将教师的课程领导力作为教育教学研究中的重要议题,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关注。3.1学校体育课程领导主体定位偏差。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保守文化使教师职业一度被描述成遵从性的、保守性的、常规性的安稳工作,教师的主体性缺失,拒绝创新,习惯维持现状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常态[8]。当前,我国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师按照教育部门制定的统一课程标准和要求,组织教学活动,将教师培养成对教育政策法规的执行者和实施者,抑制了教师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表达,剥夺了教师的话语权。体育课程领导力主体定位偏差,泯灭了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设计、实施的话语权和主动性。与此相矛盾的是,体育教师对课程领导力认识的偏差,致使体育教师“主体性”过度彰显。体育教师将对体育课程的领导力与对体育课程的绝对控制力相混淆,部分教师依旧坚守教师的绝对权威,将“一言堂”“学生的绝对服从”当作是对课程的绝对领导,以刻板的、单一的课程模式实现教师的领导性和权威性,甚至以强硬性的管理手段来遏制学生个性化的表达,扼杀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部分教师固执于自己传统的教学理念,排斥同行间的交流合作,经验共享,拒绝求新求变,坚持自己对课程的绝对领导,使自己始终闭塞于有偏差的认知当中,严重阻碍了体育课程领导力的发展。3.2体育教师课程领导意识不足。课程领导意识是教师对自身在课程决策、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所处地位和应尽责任的认知[9],是形成课程领导力的必要前提。当前,面对升学考试的压力,体育课程成为被挤占的“边缘”学科,虽然近年来,增强学生体质的呼声高涨,但各项改革举措尚未落实到实处,学校体育改革未见成效。分析其原因可知,政策、学时、场地等因素首当其冲,但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和领导能力却被忽视,导致体育教师课程领导力意识薄弱;同时,课程评价方面,学校的各种评优评先活动并未与体育课程开展的实效性相联系,致使体育教师产生懈怠心理,得过且过,无力改变现状,责任意识不强。随着学校体育中“教学事故”的频发,学校体育安全制度不完善,事故责任认定的指向和倾向性使教师被学校、家长、社会舆论所裹挟,教师的安全感缺失,无力感更加严重,致使教师不敢承担责任。教师的职业尊严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教师领导意识更显得严重不足[10]。3.3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导向失准。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反思,提升自身能力和专业水平的过程,它能够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不断成熟,是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对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内容的界定,多以《中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试行)》作为出发点,主要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维度进行阐释。诸多学者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多维角度的研究和探讨,指出我国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发展意识薄弱、专业能力不足、职业认同感偏低、发展方式单一等诸多现实问题[11]。但研究成果更多的是从理论层面提出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方式,或是从实践调查中指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路径,却鲜有学者从理念上系统性地阐述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然导向。随着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程领导力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引起关注。领导力作为国民关键能力之一,已经成为国外学校教育中较为普遍的课程,有关研究成果也取得了诸多突破性成果[12],但在我国却起步较晚。体育作为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媒介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学科,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言语、示范对学生技能学习的指导,通过多种形式体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发挥体育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功能等,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具备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特定课程领导才能。因此,以教师课程领导力为导向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必将成为课程改革中的焦点。

4新时代背景下体育教师课程领导力提升路径

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课程管理模式由单一的国家课程管理模式开始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协作的领导模式过渡,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自上而下管理模式产生的信息单向输出的弊端,提高了课程主体间信息交流的有效性。但由于缺乏求新求变的创新意识,对课程管理模式改革的本质及过程不了解,对课程改革效果的质疑,致使从当前学校实际情况来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协作模式尚未建立。因此,为提升新时代下体育教师课程领导力,应从政府、学校和教师自身三方面入手探寻其解决路径,以建立系统的、完整的体育课程改革长效机制。4.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积极推进。4.1.1加强政策引导,强化课程领导理念。政府应宏观把握学校课程管理模式改革动向,了解不同地区、不同等级学校课程管理模式转型的实施过程和效果,出台或制定重要政策或措施,并广泛征集学校反馈的问题和建议,高度重视,主动作为,建立信息交流畅通的长效机制;提高学校领导对课程管理转型的认识,对部分学校课程管理转型的成功经验大力宣传和倡导,促使学校立足于自身实际,积极行动,推进课程领导理念转变;在倡导课程管理模式转变的同时,进一步明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方在课程领导模式中的权责分工,使政府、地方和学校各司其职,提高多方参与协作的主动性。4.1.2提供政策支持,推进体育课程领导模式转变。政策引导为学校体育课程领导模式转变指明了方向,而政策支持是促进领导模式转变、形成课程领导体制的不竭动力。政府应制定和实施有利于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普惠性政策,为学校体育课程管理模式转型提供适度空间,避免对学校课程改革过程进行强制性干预,尊重学校课程改革创新方式的多元性;关注并着力解决学校在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合理诉求,增加学校改革过程中的决策自主权限,同时,建立和完善奖励制度,提高学校课程变革的内在动力和环境;优化监督评价模式,政府、地方与学校应构建互信、平等、共进的领导体制,凸显学校课程领导的主体性和自主性,避免流于形式的教学、课程、卫生等方面检查,减少学校领导、教师的压力,为学校体育课程领导模式转变提供良好内生环境。4.2学校中观治理。4.2.1加强校长课程领导意识和素养,提升体育教师课程领导自主权。校长课程领导是新时期下基础课程改革背景下校长必须承担的新职责。它体现了校长在课程与教学方面的专业权威,是优化学校课程理念以及实施课程开发、改革、评价等活动的能力[13]。国家层面对教师课程理念的倡导和支持、教师自身课程领导能力的实现,必须通过学校这一重要载体才能得以实现,而校长充分发挥其课程领导职能,有效实施课程领导策略,是构建学校课程领导理念的关键环节。因此,校长应基于学校整体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学校的发展愿景,明晰学校办学理念,并据此与学校教师一起参与课程的开发、设置、实施等过程;校长应改革传统的等级式的垂直管理模式,建立以民主参与为基础、权力共享的分布式课程领导,以此增加课程领导主体间的横向交流沟通,营造学校内部信任合作的氛围,提高教师参与课程领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校长应主动进行自我学习和反思,在教学和工作中不断提高课程领导意识和理论素养,积极深入课堂实践,把握课程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促使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统一,全面提升校长课程领导能力。4.2.2加强支持环境建设,促进体育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有效生成。教师作为学校课程领导的主力军,对学校课程领导体制的转型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学校应立足当前实际,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为体育教师课程领导力的生成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应以校长为主要领导者,构建校长—专家—教师课程领导组织机构,为教师提供参与课程变革的平台和机会,共同推进学校课程领导体制的整体变革,实现课程领导主体间的平等对话,针对体育课程建设中的相关问题,献计献策,提高教师主体的话语权和工作自信;构建教师研修团队,形成课程研究共同体,促进不同课程能力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以点带面,提升教师主体课程领导的整体水平;同时,应积极为教师创设学习交流的环境,开展校内宣讲、校外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整合校内、校际间的优势资源,共同深化课程领导实践,促进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提升。4.3教师微观自治。4.3.1树立课程领导主体性观念,强化课程领导主体意识。体育教师课程领导主体观念的建立,是履行课程领导责任的必要前提。在国家政策和学校教育理念大力推动教师课程领导力建设的形势下,体育教师应强化课程领导责任意识,深刻理解课程领导的理念、作用和价值,体现出课程领导的主体地位,将课程改革视为己任,不断探索实现课程领导责任的路径。积极参与学校课程改革是满足学校课程领导体制转型过程中对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客观需求;同时,学校课程领导理念中的体育教师不仅是课程教学的实施者,也应是体育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和评价者,要承担课程领导和专业教学的双重责任。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和物质资源基础上,体育教师应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和体育课程目标,自觉、积极地投入到课程开发创建过程之中,并联系体育课程教学实际,不断学习、反思,强化课程领导责任意识,在实现有效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提高职业满足感。4.3.2以课程领导为导向,促进自主专业发展国家和学校层面对教师课程领导的引导和支持。为教师领导力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资源和有利时机,促进了教师课程领导力的落实。而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提升则依赖于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因此,以课程领导力为导向的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是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必然要求[14]。体育教师应以课程领导为导向,主动学习与课程领导有关的理论知识,包括课程开发、设计、实施和评价等知识。同时,为实现课程领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应深刻认识体育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重要价值,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对于国家、地方现行的体育教材要批判性、创造性地合理利用,并结合本校学生实际,积极开发多样的课程资源,通过课程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探索、尝试,以此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水平。教师课程领导力是新时期深化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课程领导的主体,其课程领导力的提升对于发挥学校体育的全面育人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深刻领会体育教师课程领导力内涵,分析领导力生成过程中的诸多困境并探寻系统性的解决路径,对促进体育教学专业能力发展,提高教学有效性,促进学校体育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赵洪波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