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融合发展路径

时间:2022-09-02 03:53:07

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融合发展路径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乡村旅游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都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和生态文明之间存在着天然契合与互动关系,应融合发展。本文分析武陵山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和生态缺位现象,并从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完善乡村旅游发展机制、夯实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3个方面探索武陵山区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融合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生态文明;美丽乡村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强调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时指出,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动乡村旅游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想实现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并指出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

1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

乡村旅游是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关联的产业之一,二者相辅相成,具有天然的交融性与耦合性,共同促进美丽乡村目标的实现。1.1生态文明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和前提。乡村旅游发展以农村地区的乡土资源和人文资源如天然的自然风光、悠久的人文遗迹、浓郁的民俗风情、优美的农村环境和淳朴的农村生活为依托。生态文明建设对山、水、林、田、路、村落的生态保育,对荒山、荒地和废弃的矿山的生态修复和乡村人居环境优化,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环境资源和优质的物质要素,创造了核心吸引物。生态文明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科学指导。生态文明建设能促使乡村旅游的参与者树立生态文明观,树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引导游客文明旅游并践行“生态消费”“低碳消费”观念。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越高,越能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1]。1.2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乡村旅游主要是直接再生性地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转化为风景资源和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乡村旅游带有天然的生态属性。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对乡村环境进行绿化、净化、美化,有利于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对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能促进生态环境健康发展。同时,发展乡村旅游,增强了乡村的经济基础和实力,能为农村生态环境维护和整治提供资金保障,从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另外,乡村旅游是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重要载体。乡村旅游可以向游客和村民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带给游客一定的审美体验,让游客感受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所带来的价值,能加深人们对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知,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

2武陵山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武陵山区跨湖北、湖南、重庆、贵州4省市,包括71个县(市、区),总面积17.18万km2,人口3600多万,独特的地理位置塑造了独特的自然资源景观,山水呼应,绿林环抱,生态环境极佳。武陵山区是我国内陆跨省交界地区面积最大、少数民族聚集人数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是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地区,是保护生态安全的核心区域。武陵山区拥有各具特色的乡村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乡村民俗风情、充满情趣的乡土文化艺术、风格迥异的乡村民居建筑、琳琅满目的特色旅游产品等资源,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绝佳条件和基础。近年来,武陵山区乡村旅游业飞速发展,片区各地通过各种途径,改进乡村旅游环境和基础设施,立足当地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优势,打造了梵净山、仙女山、摩围山、坐龙峡和乌龙山大峡谷等风景名胜地;结合当地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回族和仡佬族等世居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和特色建筑,打造了黎平古镇、黔东南古城、湘西凤凰古城、老家寨—苗人谷和苗王城等多个特色民俗旅游村寨;依托数量可观的革命根据地及革命英雄故事,发展红色旅游等,在景区打造、环境改善、贫困居民观念转变、收入增加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2]。比如,位于重庆市渝东南的彭水县依托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因地制宜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建成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观旅游名村18个,其中部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3个、部级特色景观旅游名村1个,打造了近30个环境优美、宜居宜游、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点、采摘体验园、农耕体验基地等,组织实施了一系列“世界苗乡•养心彭水”乡村旅游活动,发展农家乐、乡村酒店近600家。其中,星级农家乐120余家,总床位数达7000余张,提供近3000个就业岗位,年均实现乡村旅游综合收入4000余万元,乡村旅游发展呈现良好的态势。

3武陵山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生态缺位现象

虽然武陵山区乡村旅游发展一直立足生态定位,但是在旅游开发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生态缺位现象,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3.1生态环境污染。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要进行基础建设,道路、住宿、餐饮、园林绿化都必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易产生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植被破坏和物种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武陵山区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生态环境污染情况。比如,一些休闲农业生产技术没有达到生态化标准,农药、化肥的施用量较高,造成面源污染;一些游客在乡村旅游时随意丢弃垃圾,排放的汽车尾气和生活污水超出了大自然的自净能力,造成水、空气、废弃物等污染;一些经营者为了吸引游客,盲目引进外来动植物,造成了生物入侵等。3.2开发机制生态缺位。武陵山区乡村旅游还处于市场培育期,一些地方开发模式生态缺位。由于政府引导不足,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市场开发、资源开发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一方面,个别地方为了发展乡村旅游,缺乏对乡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合理包装,反而平山伐林、大兴土木、乱搭乱建,开发过度商业化,乡村旅游产品的人工痕迹浓重。例如,花垣县磨老村修建多栋现代小洋房,破坏了乡村自然景观;一些具有旅游价值的传统村寨古建筑破损拆毁十分严重,如古丈县老司岩村多栋古建筑腐朽坍塌;还有一些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加快了与外部社会交往,不再穿着民族服装,不再交流民族语言,不再热衷民族节庆,不再传承民族手工艺术,不再欢唱民族歌舞,使得乡村的原有文化失真变味,减弱了乡土氛围。另一方面,乡村旅游市场化程度低,经营方式同质化情况严重,同一项目遍地开花,没有将乡村旅游与其他产业进行融合,产品开发初级,依然停留在“观光游”阶段,缺少发展亮点,缺乏度假、养生、自驾等“深度游”衍生产品,不利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3]。3.3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缺位。武陵山区一些地方缺少乡村旅游专项发展规划,没有将乡村旅游设施及相关资源与农民日常生产、农村产业发展进行有效结合,按传统景区景点的方式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及生态性。例如,一些地区修建了一些现代化的水泥路、游客中心、停车场,破坏了乡村生态,而且道路标准低且没有形成旅游环线,交通、饮水、网络等基本旅游服务设施仍不完善,食宿卫生条件差,停车困难,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无法满足乡村旅游发展的需要,整体接待水平偏低,与生态化发展要求相差较远。另外,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基本没有接受过规范化培训,缺乏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

4武陵山区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融合发展的路径

4.1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各级地方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要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生命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推动乡村旅游生态化发展。政府要积极推动相关立法,用制度和法律的力量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建立生态占用破坏补偿制度,加大治理空气、水、废弃物等污染的力度,为营造良好的乡村旅游发展环境奠定基础。乡村旅游开发经营者要秉持“生态”观念,坚持“低碳”发展,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融入乡村旅游发展中,充分彰显乡村的生态内涵和绿色韵味。开发乡村旅游时,对“山、水、林、田、湖、草”等景观要素进行生态优化、美化,尽可能减少人工干预,防止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与生态平衡,促进农村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比如,采取加强对传统古村落建筑格局和风貌的保护,植树造林、生态保育,园林绿化采用本土植物,功能房屋建设就地取材,利用沼气、太阳能等资源发电,蓄水池承接雨水循环使用,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和废弃物回收利用等措施,提升乡村旅游的生态品质[4]。另外,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提升旅游经营者和游客的生态环保意识,引导广大旅游参与者的生态行为。通过在景区设置传递生态文明理念、生态环保知识科普的指示牌、劝诫牌和讲解牌等形式,增强游客的环保意识,引导广大游客自觉遵守环保公约,倡导健康文明的旅游行为,自觉维护乡村旅游生态环境。4.2完善乡村旅游发展机制。武陵山区发展乡村旅游,要加强区域协作、合力推动,共建旅游基础设施、共享旅游营销平台、共酿旅游品牌,从打造“全域旅游”,制定和实施乡村旅游发展战略规划。从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融合发展的角度,将乡村旅游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等各类专项规划、资金、市场、人员进行整合,定期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培训,重点扶持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乡村旅游应围绕“乡愁”“乡情”来营造和谐温馨的环境氛围,激发游客对儿时的回忆和对故乡的怀念。比如,回归和亲近大自然,感受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清新的空气,体验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生活习惯等,通过参与传统农耕、民族歌舞、手工艺品制作、传统节日等各种体验活动与游客产生共鸣,突出乡村旅游的文化特色和参与性、娱乐性、互动性、创意性,让乡村成为人们所怀念、憧憬的地方和精神家园[5]。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方面,不同的县市乡镇、规模、主题的旅游景点应构建统一的生态网路,在资源调查与市场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乡村旅游的总体定位、主题形象,进行差异化市场细分。以“休闲农庄、度假社区、景区依托、古村聚落、主题庄园、绿道建设”等模式,努力打造差异特色,省、市、县、镇、村旅游品牌协同一致,将分布零散但有类同文化底蕴、生态环境的乡村进行整合,集中连片开发高生态性、高附加值、高吸引力的乡村旅游相关产品,在传承保护中发展,协作共享,逐步建立起一个以乡村自然生态旅游和人文生态旅游结合的乡村生态旅游产品体系,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改变同质化发展困境,打造大园林型乡村旅游目的地。4.3夯实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发展要从生态化、绿色化、环保化、持续化“四化”入手,要与农民日常生产、农村产业发展、农业转型升级紧密结合起来,将“循环经济”理念应用到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主要体现在构建科学的绿色交通网络,营造舒适、美观、安静、卫生的吃住环境,生产绿色有机食品,合理设置功能布局与游览路线,科学安排游览时间,开发丰富的游览项目及富有乡村特色的旅游商品或纪念品等方面[6]。比如,建立多元立体交通网络,每个县市规划建设徒步行绿道、自行车骑行绿道、自驾游绿道,将乡村内外进行连接,形成武陵山区特色的生态文化景观大廊道,将乡村行进的路线称为旅游景观产品,既体现乡村旅游特色,同时可以实现生态保护、绿色旅游和低碳消费。

参考文献

[1]李定珍,张琰飞,鲁明勇,等.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发展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8.

[2]向延平.武陵山区旅游扶贫生态绩效模糊分析:以湘鄂渝黔6个市州为例[J].湖南农业科学,2012(13):131-133.

[3]熊正贤,吴黎围.进程与展望:武陵山片区旅游发展30年[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3):45-53.

[4]王涌涛.生态文明视域下我国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J].农业经济,2016(6):43-45.

[5]许黎,曹诗图,柳德才.乡村旅游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7(6):110-115,128.

[6]王轶.乡村旅游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发展[J].现代商业,2018(18):41-42.

作者:易兴翠 单位:中共彭水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