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电网调控融合的实施与风险控制

时间:2022-01-04 09:08:29

地区电网调控融合的实施与风险控制

1调控融合的意义

按照“大运行”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在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前提下,以提升电网运行效率为目标,以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为主,优化整合电网调度和设备运行资源,推进变电设备集中监控与电网调度业务的高度融合,实现“调控一体化”。在“调控一体化”建设初期,各地多采用将原有的调度人员和监控人员集中的方式,分设地区调度班和地区监控班,调度监控人员集中在同一办公地点,但业务独立,调度人员不懂监控业务,监控人员不懂调度业务。因调度与监控在业务流程、工作界面等方面的差异性,调控运行业务在班组之间的流转环节存在冗余,调度员、监控员的工作量不平衡。通过实施调度、监控业务融合,缩减了原有调度、监控岗位之间的业务联系环节,调控业务进一步集约化;减少了现场运维与调度、监控的重复业务联系,避免了现场运维受两个班组指挥调配时可能造成的工作不协调问题,使得调控业务进一步扁平化;能够充分提升现有人力资源劳动效率,培养既有电网运行整体观念又熟知变电设备运行的复合型电网调控人才。因此,调控融合是“调控一体化”深化应用的必然选择。

2调控融合的实施

做好调控融合工作,可从变革组织架构、完善制度标准、优化业务流程、深化技能培训、强化技术支持及风险管控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推进调控融合落地实施。

2.1变革组织架构,创新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

变革电网调度和监控组织架构,实现地区调度与监控班组合并,优化工作流程,压缩业务链条,消除内部制约因素,实现对外一体化运作。进一步明晰调控运行业务与现场运维业务的界面和衔接,优化联系制度,加强信息共享。调控融合后,地区调度班和地区监控班组合并形成地区调控班,全面负责本地区主网部分的倒闸操作、负荷平衡、事故处理、运行监视、无功电压优化等工作,地区电网调控融合前后的业务联系变化如图1所示。

2.2完善制度标准,为调控融合提供制度保障

按照“更集约、更专业、更扁平”的原则,依据调控融合的工作要求,修订调控规程、操作规程、工作流程、人员管理等各项管理规程规范,编制融合后的调控员岗位职责标准,为调控融合工作提供制度保障,统筹协调调度部门与设备运行维护单位的业务流程和工作规范,确保新机制的高效运转,并加强工作评价与考核,严格按制度进行奖惩考评,与月、年度考核挂钩,调动员工主动参与调控融合工作的积极性。

2.3优化业务流程,提高电网调控运行效率

梳理计划检修、临时检修工作的远方操作、电容电抗投切及主变调档远方操作、异常信号处理、通讯中断处理、电网故障处理等工作流程,将职责分工与执行流程进行衔接,在各个环节有效落实责任制。按照“谁调谁控”、“谁监视谁处理”的原则,实现调控对象一致性,精简业务流程,减少运维人员的联系对象及汇报次数,避免故障异常信息的重复记录,调控业务进一步集约化。

2.4深化技能培训,培养调控一岗双能人才

重视人才梯队培养,建立员工培训档案,制定个性化的岗位培训计划,组织变电站现场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打破专业壁垒,进行岗位轮换培训,开展调控员交叉跟班培训,培养“一岗双能”调控人员,以适应调控融合后的工作要求。掌握员工思想动态,建立副值、正值、值长晋升渠道及职业技能等级提升渠道,通过业务融合促进调控员增加信任度和岗位认同感。

2.5改造支持系统,为调控融合提供技术支撑

进一步完善调度自动化系统,在省地县一体化OMS系统中,合并调度、监控应用模块,统一为调控功能模块,实现调度、监控业务同步交接和记录,做到信息共享,为调控人员开展电网监控、故障分析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6加强风险管控,提升电网运行安全水平

建立调控融合风险分析防控机制,制定反事故措施和工作流程变更控制措施。制定典型事故预案模板,规范调控反事故演习要求,开展联合反事故演习,提高班组人员配合默契度,提升调控融合后电网运行管理水平。

3调控融合过程中的风险点及预控措施

3.1调控融合过程中的风险点

3.1.1具备双岗技能的调控人员不足

调控融合后,对调控人员的配置及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调控人员负责全网的调度和监控业务,工作压力、劳动强度加大。原调度员不熟悉设备监控业务,原监控人员不熟悉电网调度业务,缺乏同时具备调度、监控双岗业务能力的调控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业务培训和磨合,才能达到调控融合的技能素质要求,尤其在调控融合初期,调控人手不足,综合业务水平不高,影响电网事故异常的处理效率,严重情况下可能导致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3.1.2规程制度没跟上

规程制度缺失,没有及时修编,与调控融合不配套;工作流程不完善,分工界面不清晰;对新的业务流程、工作标准不熟悉或执行不到位,导致部分调控工作无据可依,仅按个人经验处理,同一问题不同结果,主观性较大,形成管理真空,风险无法跟踪控制。3.1.3技术支持系统不完善调度自动化系统中监控信息应用功能不完善,在极端自然灾害或大面积停电事故等特殊情况下,大量信息涌入调度监控台,系统发生死机崩溃,或信息分类提炼不到位,调控人员无法短时删选出重要跳闸信息,无法第一时间判断出故障范围和故障设备,延误事故处理,扩大事故影响,造成严重后果。

3.1.4调控安全管理不到位

调控人员对事故预案不熟悉,处置不熟练,延误事故处理;重大检修情况下无事故预案,无事故演练,事故处置不及时;调控人员具有远方操作权限,调度操作票审核监护不全面,无监护倒闸操作等等。尤其在调控融合后,同一调控员身兼调度监控双重职责,具有远方操作权限,安全风险加大。3.2调控融合过程中的预控措施

3.2.1针对具备双岗技能的调控人员不足的风险

应落实人员保障,充实调控队伍,并及时对调度人员、监控人员进行知识扩充培训,加快调度监控人员轮岗培训,培养一批具有双岗业务能力的调控员,在正式按照调控融合方式实施倒班运行之前,完成必备的人员配置、上岗培训和持证上岗工作,考虑一定的人员冗余,降低非战斗性减员的影响,为调控融合工作提供人才保障。3.2.2针对规程制度没跟上的风险及时梳理业务流程,建立或修订完善各项规程制度和标准,确保在新的业务流程中每个环节全覆盖。梳理工作界面,明确工作界面和相应的职责。提前开展培训,做到所有上岗调控人员均能熟知规章制度流程,加强管理,确保各项制度执行到位。

3.2.3针对技术支持系统不完善的风险

及时完善相应的调度自动化系统,满足调控融合后的功能需求。加强系统运行维护管理,提升可靠性,逐步升级或建设与主调一致的备用调度技术支持系统,满足系统的冗余和容灾要求。

3.2.4针对调控安全管理不到位的风险

应加强调控运行的日常安全管理,根据电网薄弱环节编制典型事故处理预案,在电网发生重大方式变化时,及时编制具体的反事故措施,做好事故预想,组织调控人员熟悉事故处理预案并进行事故演练;严格执行调度下令监护制度,无监护不操作;每月定期开展缺陷分析会,及时消缺,确保设备健康运行;在电网发生事故或电网超供电能力时,严格按照经政府批准的拉闸限电序位表进行拉限负荷,并做好记录。

4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措施,促进调控融合工作落地实施。针对调控融合过程中的各种风险,采取预控措施,确保调控融合的安全平稳过渡。

作者:李光珍 单位: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天府新区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韩峰,施政钗.关于电力调控一体运行岗位融合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11):188~189.

[2]王晓,厉文伟.调控岗位融合过程中的管理策略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27):157,171.

[3]沈广涛,李丹.双岗培训双向持证岗位互动—打造全能型电力调控运行值班队伍[J].综合论坛,2013(8):389.

[4]王韵杨.构建基于电网调控一体化的组织融合模式[J].人力资源管理,2015(7):51~53.

[5]吴亚辉,谈东升,张晶.建设调控融合体系,助力电网稳定运行[J].电力电网,2014(5):189.

[6]吕洪波.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

[7]刘志强.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培训实践与探索[J].民营科技,2013(12):272.

[8]《关于全面推进大运行体系建设工作的意见 》(国家电网调(2012)263号)[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