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的财务管理缺陷及策略

时间:2022-02-24 05:34:00

高校的财务管理缺陷及策略

我国高等教育在计划经济时期是由政府举办并统一管理的公益性福利事业。高校属于国家的全额预算单位,资金、招生、学生分配等由政府统一管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管理体制、高校规模及数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2006年,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总数达到596所,比2005年增加49所,增长了9%;其中,独立学院318所,比2005年增加23所,增长了7.8%。尤其是《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使民办高校在逐步宽松的政策与社会环境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对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新要求。为了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趋同,维护市场秩序,保障社会公众利益,促进社会和谐,迫切要求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从理念、目标到手段方法等各方面进行科学化、规范化改革。

一、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由公立国办到私立民办,由精英教育逐步进入大众化教育,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此同时,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隐含的一些矛盾也日益显现出来。招生人数不断扩大与办学经费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某些弊端日渐成为制约民办高校进一步发展的突出问题。

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民办高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创办初期单纯的教学中心,逐渐转变为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咨询服务和生产经营等各项活动并举、面向市场经济自主办学。由于经济利益多元化,财务关系的复杂化,财务管理出现条块分割、多头操作的局面,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失灵,致使学校资源配置失调,难以集中学校财力,发挥资金使用效益,从而影响和制约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民办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主要表现在:

1.内部控制范围不全面。内部控制只纳入部分经营环节,而弱化其他相关环节;或控制不严,监督不力。据新闻及统计年鉴的资料显示,少数民办高校内出现非法集资、高息揽存、发放贷款等违规资金运作现象。

2.内部控制的内容不全面。如有媒体报道,一些民办高校未建立重大建设和投资项目论证、决策机制等内部控制制度,导致对外投资决策失误,造成投资损失。

3.内部控制执行不严。少数民办学校虽建立有内部控制制度,但没有严格执行,制度形同摆设。

(二)会计信息滞后,财务流程不科学,不能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网络的优势

目前的民办高校财务工作范畴仍然局限于记账、算账、报账。对内、对外只能提供有关的历史数据和基本信息的解释。工作流程侧重事后监督,相对忽视了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财务管理只停留在财务数据的核算上,没有对学校融资筹资能力、负债能力测算、经济效益测算、办学成本测算以及如何根据国家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评估要求和学校发展规划进行经济预测等。财务信息没有相关资料可依,会计信息处理手段落后,会计信息失真,会计职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三)民办高校成本效益观念淡薄

由于体制原因,民办高校没有财政拨款,不能像公办院校那样依赖国家“等、靠、要”,只能靠教育市场,所实现的教育收入项目单一,主要是靠学费收入;在开拓市场、开辟财源等方而缺乏积极进取精神;财务管理缺乏科学的理财意识;少数民办高校没有建立成本核算制度,还是采用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不按权责发生制核算教育成本。比如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而是在购入资产时在教育支出中进行一次性列支等。种种现象表明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不能真实、可靠、准确、完整地反映民办高校活动的资源耗费情况。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满足决策层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发展。

(四)预算编制不完善、执行不严格

预算是一个组织用数字表示的计划,是财务活动实施、控制的依据。民办高校各项经费收支应按预算来执行,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预算编制时间过短,预算编制过程中透明度不高等原因造成了部门预算不准确,预算内容不全面,编制的预算没有客观反映学校财务收支全貌和体现学校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调查表明,在资金使用上,少数学校领导未按预算安排使用资金,而是随意开口子、批条子,造成预算变更频繁,预算执行刚性不强。如:有些业务主管从自己分管部门利益出发,不按部门预算使用经费,随意批经费,或者对于补助标准、提成方案等完全从本部门的情况考虑,很少顾及校内其他部门。这样,就容易造成互相攀比,挫伤了一些部门和职工的积极性,同时也使预算丧失了约束力。

(五)会计监督难以体现,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会计法》强调单位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国家监督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而单位内部监督是基础。在实际工作中,少数民办高校实施会计监督的主体往往是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会计人员承担着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双重任务。而会计人员的自身利益是与其所属部门结合在一起的,当学校利益与所属部门利益发生矛盾时,会计人员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很可能只维护部门利益,靠各部门的会计监督显然是十分有限的。另外,各学校聘用的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些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偏低,难以有效担负会计监督之责。

(六)行政领导对其应承担的会计责任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实行董事长或校长负责制。现行民办高校的校长大都是专家、教授、学者等,他们不仅有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还有行政任务、社会活动等,要做到事必躬亲来负起会计责任显然是不可能的。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财务、基建、后勤等部门以及各院、系所掌握的经费或者管辖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多,财务部门所承担的工作量和核算难度随之加大。各院系除了财务部门统管的部分资金外,大都拥有相当数量自收自支的资金,这部分资金主要用于奖励、福利、招待等开支,往往隐蔽性很大,难以控制。民办高校负责人一般是从学校行政、教学岗位中选派出来,常常以“不懂会计”为由,对应承担的相应会计责任提出异议。一旦出现问题,一律由校长来负会计责任显然是不合适的。

二、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主要对策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体制层面的原因,也有运行机制层面的原因;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民办高校领导要提高对财务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财务工作的法律、法规等要求,建立健全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提高民办高校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能力。

(一)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内部控制

完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真正做到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是搞好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有效措施。当前高校要特别重视货币资金、校内结算中心、实物资产和工程项目的内部会计控制等问题,并针对不同的控制对象,相应制定不同的内部控制制度。

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应当符合下列要求:(1)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2)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应当明确;(3)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4)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明确。

(二)提高财务分析能力,为重大决策提供依据

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不应仅仅停留在财务数据的核算上,应该对学校重大决策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提出建议。因此,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不但应该重视记账、算账、审核、报销等各项日常工作,同时也要拿出必要的人力和精力,研究会计报表和日常核算资料,开展经济效益的分析。财务工作流程应重视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通过财务分析工作,降低学校重大决策的财务成本,为学校的健康发展提供优质的财务顾问服务。加快会计信息电算化建设,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合理设置会计岗位;加强会计信息系统建设,规范信息系统管理制度。

(三)强化民办高校成本效益观念

民办高校财务制度改革必须强制要求民办高校加强成本费用核算,编制和报送成本报表,为民办高校发展预测、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成本费用信息资料。为更好地建立民办高校成本核算制度,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合理规定高校活动成本范围、成本项目、成本计算方法和费用支出分配办法,以便真实、可靠、准确、完整地核算民办高校活动的资源耗费情况。民办高校成本核算不仅是完善民办高校会计核算的客观需要,也是民办高校开展绩效管理、考核评价民办高校财务运行绩效的重要标准和依据。

(四)强化预算管理

根据预算编制的有关要求进行基础数据收集,按照民办高校发展计划、民办高校规模和定员定额的有关决策准确地编制年度预算,按照董事会批准的预算严格执行和有效控制,按照规范的程序进行预算调整。对民办高校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以及收支核算管理及财务报表编报等进行重新规范,确保预算管理在民办高校的贯彻实施。

(五)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强化监督

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对财务管理队伍整体管理水平、人员素质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不能仅仅满足于记账、算账、报账,而要将视野扩展到管理活动的各环节。因此,财务管理人员通过业务培训,不断学习、提高和充实专业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是改进高校财务管理、提高办学效益的关键所在,也是强化单位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国家监督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有效实现的基本保障。

(六)行政领导者应增强依法理财观念

由于会计工作专业性很强,单位负责人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会计知识学得面面俱到。但是单位负责人一定要对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有一定的了解,熟悉自己需对哪些违反会计法行为负责;一定要建立和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会计工作秩序。

综上所述,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要针对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做好学校财务的预测、控制、分析和管理等各项工作,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开拓资金来源、提高办学效益上来,保证和促进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