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国际化教学战略分析

时间:2022-04-04 11:12:26

金融学国际化教学战略分析

一、高校国际化战略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与国际接轨,尤其是在加入WTO以后,高等教育国际化更成为一个不可回避且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公布后,天津大学率先颁布《天津大学国际化战略实施纲要》,成为国内首个推出国际化战略实施纲要的高校[1]。此后,许多高校纷纷将国际化纳入学校整体规划,制定了突出自身优势、各具特色的国际化发展战略。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极为广泛,涉及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国内外教育界普遍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应包括五个方面,即教育理念、办学模式、人员交流、课程体系和学术交流的国际化[2]。教育理念的国际化是指以国际化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扩大高校办学的全球化视野,对国外教育开放与融合,进行全方位的交流。办学模式的国际化是指国际合作办学:一是与国外教育机构合作办学,招收当地学生;二是引进国外教育资源在国内办学,培养本国学生。人员交流的国际化包括学生和师资的国际交流,其中师资国际交流的程度是衡量一所大学国际化的重要标志,主要通过两个指标来反映:一是外籍教师所占的比例;二是本国教师中具有在国外留学、进修或学术交流经历的比例。学生的国际交流主要包括招收外国留学生以及本校学生到国外学习交流两部分。学术交流的国际化是指开展国际化科研课题研究、科研成果的国际影响以及参加或举办国际学术会议。

(二)金融学课程体系

国际化的内容课程体系的国际化是更深层次的国际化,是指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下,构建国际化的金融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培养基础扎实、适应性强的国际化金融人才的必要途径。金融学课程体系的国际化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开设国际性(或者涉外)内容的课程,如开设世界经济、国际法律、国际关系等课程,或在已开设的课程中增加国际化内容,如增加国际背景、国际案例、外国文化等;第二,开设用外语(主要是英语)讲授的课程;第三,课程实施的国际化,即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授课时间和地点等的国际化[3]。

二、金融学课程体系国际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经过十几年教育教学改革,我国高校金融学课程体系不断优化。目前,我国高校金融学课程主要包括两类:一是以金融学、金融市场学、金融中介学、中央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保险学、国际金融、公司理财、金融工程、投资学为核心的主干课程,基本涵盖了金融学的主要领域;二是各高校依据各自优势、培养目标和模式设置的各类选修课程,如会计学、财务管理、投资银行学、期货市场原理与实务、信贷理论与实务等。但是,由于我国金融体系主要以国有银行为主、市场化程度不高、金融业开放程度较低、金融活动深受政府干预和影响,我国高校在设置金融学课程体系时仍然偏重于宏观理论,微观金融比重偏低,定量分析和实践环节有所欠缺[4]。

(一)金融学课程体系的国际化现状

我国高校金融学课程体系在国际化建设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明确提出金融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新形势下,我国许多高校都制定了金融学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金融人才。第二,课程体系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在保持宏观金融研究与教学优势的同时,许多高校相继开设了公司金融、金融工程、衍生金融工具等微观金融理论与技术课程,以及银行实务、外汇交易实务、证券投资实务等实际操作课程,弥补了原有课程体系的不足。在已开设的课程中,各高校纷纷增加国际性内容,如对金融理论的国际背景和历史介绍、使用国外案例等。此外,一些高校利用自身的师资和学术优势,直接与国际著名大学的金融学教学接轨,在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逐步缩小与国际一流水平的差距。第三,开设双语课程,使用国外原版教材或引进教材。近年来,随着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我国高校均开设了一定比例的双语课程,使用国外原版教材,中文讲授或中英文交替讲授,一些重点高校还开设了全英文课程。此外,许多高校加大了引进国外优秀金融学教材的速度,各出版机构翻译出版了一批具有较高质量的国外大学金融学专业教材,高校在教学中选用国外翻译教材甚至原版教材的比例大大提高。第四,采用科学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式。我国高校金融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教学方式多样化。一般高校都具备了多媒体教学条件,一些高校还开办了网上教学和金融证券实验室。一些高校推广案例教学,通过对各类案例(尤其是一些国外案例)分析与讲解,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一些高校通过开设各类实务课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水平。

(二)金融学课程体系国际化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高校金融学课程体系国际化建设成绩显著,但仍存在不少问题。1.国际化课程体系尚不成熟,差距明显。我国高校金融学课程体系国际化还处于各自为政的境况,尚未制订成熟的国际化课程体系和国际化课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缺乏对国际化课程体系的指导,从而影响国际化金融人才的培养质量。首先,由于我国金融学处于传统金融向新金融的转型期,我国高校的金融学课程体系带有很强的过渡特征:在“宏观金融研究”框架下增加部分“微观金融”和“实务内容”。但是,这种具有临时过渡性的金融学课程体系具有非常明显的缺点:系统性不强,修补痕迹明显;必修和选修课程比重设置不合理,选修课程的范围及选择较小;各课程之间缺少必要的衔接与协调,知识结构不完整;微观和实务课程比例较低;引进国外金融理论或课程时,没有与国情相结合,脱节现象严重。其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国际化程度不高。我国金融体系基本上属于具有明显传统金融特征的封闭式金融体系,虽然也与国外金融中介存在各种业务联系,但并未形成直接的竞争关系。因此,大多数高校虽然开设了国际金融理论、外汇业务、国际结算等国际课程,增加了国际内容,但依然缺乏对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市场运作方面的深入了解,运用国外案例、介绍国际背景历史时往往流于形式。2.双语教学比例较低,无法满足国际化人才培养需要。双语教学即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双语教学主要包括三个层次:(1)半外语型,即使用外文原版教材,中文讲授;(2)混合式双语教学,即使用外文教材,中英文交替讲授;(3)全外语型双语教学,又称沉浸式双语教学,即以外语讲授教学内容,教学中不使用汉语。2001年,教育部颁布《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其中对于高度国际化的金融学科,要求“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然而,我国高校金融学双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并不令人乐观:首先,我国高校金融学双语教学层次较低,主要处于前两个层次,即使用外文原版教材,中文授课,或中英文交替授课,距离第三层次的双语教学还有一定的距离。其次,我国高校金融学双语教学比例较低,与教育部的要求有差距。据统计,目前我国高校中985高校全英语课程比例不到10%,211高校不到2%,而大部分其他层次高校都是零[5]。3.国际化教材的使用效果有待提高。在推广双语教学时,我国高校有两种主要的选择教材方式:一是直接使用外文原版教材,一是自编英文教材。某些高校出于经济利益或其他考虑,排斥国外优秀教材,而是使用自编英文教材,由于受授课教师学科背景和英文水平的限制,自编英文教材容易出现随意性和语言偏差的问题,严重影响双语教学质量。大部分高校使用引进的原版教材,但由于原版教材在内容编排、知识的广度深度等方面不太符合我国金融学的教学要求和实际,加上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均未达到要求,导致使用效果事倍功半。4.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有待更新。为了提高金融学教学的国际化程度,一些高校积极进行案例教学、讨论教学、模拟教学、多媒体手段、网络教学等先进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尝试。但是,许多高校金融学教师仍然沿用“填鸭式”传统教学模式,常常是一门课程从头到尾都由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由于大量国际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未应用到高校金融学教学中,从而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大、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弱、教学效果差。

三、加速金融学课程体系国际化的建议与对策

在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高校应积极采用措施加速金融学课程体系的国际化。

(一)制定政策,明确金融学课程体系国际化的要求

为了推动金融学课程体系的国际化,高校应明确国际化发展目标,出台金融学教学与科研的国际化标准,确定优化金融学课程体系的目标,即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

(二)优化金融学课程体系

不断完善现有的金融学课程体系,将其分为“宏观金融模块(含金融学、国际金融、中央银行学、保险学、金融工程等课程)”、“微观金融模块(含金融市场学、金融中介学、公司金融、个人金融、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等课程)”、“金融技术模块(含金融统计、金融计量等课程)”和“金融实务模块(含银行实务、证券投资实务、外汇交易实务等课程)”[6];在十门核心课程外增设更多的微观金融、金融技术、金融实务课程,以选修课形式供学生选择(见表1)[7]。首先,对已开设的金融学课程进行梳理,注重各课程和教学环节在内容上的分工与衔接,明确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范围,避免内容重复和真空地带。其次,在设计课程的先后次序时,要根据课程的难易程度和内在逻辑关系,合理地设计课程教学顺序,保证金融学教学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三)建立健全双语授课的课程体系

建议对国际化程度高的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如国际金融、金融学、金融市场学、公司金融等课程。对专业性较强、难度较大的选修课程则可以选用翻译的国外教材或国内优秀教材,中文授课。在双语教学层次上,建议先从低层次的双语教学模式开始,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和专业知识的积累,逐步过渡到较高层次的双语教学模式。在条件成熟时,可在高年级开设的课程中选择几门(核心或选修课程)进行全外语型双语授课。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方式,使学生从心理、能力和英语思维上逐步适应双语教学模式(见表1)。此外,在具体的双语教学实践中,建议分班教学,即根据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将英语水平大致相当的学生分在一个班里,接受最适合的双语教学模式。

(四)推进金融学教材的国际化建设

建议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加快教材的国际化建设,保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先进性。国外出版的教材一般都配有教学目标、讲义大纲、练习、课堂活动建议等资料,课堂演示文稿、教学光盘、习题库及答案、学习指导、网上资源、教学网页等教辅材料,能够为教师教学提供充分的参考,提高教学质量。由于国外出版的教材质量良莠不齐,因此,在引进国外教材时要特别注意甄别教材的质量。建议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组织学科和教学专家成立进口教材审查机构,对拟引进的教材、音像、教学辅导材料进行审查和管理。此外,在使用原版教材进行双语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对所授内容的本土化,切忌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建议向学生推荐相应的中译本作为参考书,增加我国国情或案例内容。

(五)采用国际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式

首先,高校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将导学式、互动式、案例式、研讨式教学法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其次,高校要充分利用电子化和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1)提高教师的多媒体应用水平,集中金融专业优势组织多媒体教学软件和研制与开发;(2)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建立网络教学平台,为师生提供一个教学互动、教学资源、管理和沟通传播方式的数字化教学环境,为学生开展探究式、自主式和全天候学习创造条件。

作者:陈雪红徐文彬王斌工作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