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

时间:2022-05-02 04:31:00

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

伴随着全球金融化和世界各国经济的复杂化.金融学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学最热门的学科,金融学也经历着从宏观金融向微观金融的发展,更加为注重微观经济主体服务。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创新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和模式,以便适应现代金融业发展的需要,从而实现金融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后起之秀的独立学院,面临激烈的办学竞争。尤其是热门专业金融学专业在国内各大高校都有开设,都十分重视金融学专业的教育。在这种竞争条件下,我们具有传统的金融学专业的办学基础,如何创新出金融学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就要靠我们不断的挖掘自身的办学特色,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寻求足够的生存空间。

1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教育发展状况分析

1.1课程设置偏重宏观金融理论

我们的金融学专业多设于改革开放以后,课程设置偏重于货币银行学等为核心主干课程的宏观金融理论,偏重于对宏观金融政策提供理论支持的解释。这不仅和国外金融学科发展存在较大的差距,丽且也不适应我国当前金融体制改革的需要。随着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迅速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更多的微观金融知识的教学。

1.2知识分割过细

由于课程大多按不同专业设置,有些专业口径狭窄,课程局限于狭窄的知识面内,因此各门课程之间分割的很细。教学内容划分过细,各门课程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从而造成课程的交叉重复现象仍很严重。比如学生先行学习的《金融学》与将来学习的《国际金融》、《保险》,《证券投资学》等课程均有不同程度交叉。再比如《保险学》与稍后学习的《保险营销》、《保险企业经营管理》等课程也存在着一定的交叉重复。

1.3课程设置脱离实际需要

随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学科建设发展,各个高校都对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引进了不少西方现代金融理论的课程。基本改变了以往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科体系为主的课程设置,如不少学校都新开设了资本市场、投资银行学,金融工程学、公司财务等课程,但是目前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1)课程设置重复,缺乏系统性不少课程的内容存在重复,如金融学与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课程的不少内容是重复的,往往会形成了授课内容的重复,造成教学资源和教学时间的浪费。

(2)侧重于宏观金融理论,而微观金融理论的教学安排比较少宏观金融理论的学习可以为学生全面把握国内外金融市场的运作、宏观金融形势与政策等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但如果没有微观金融理论作为支撑,则显得比较空泛,对金融业的内在特征和运作机制很难有深刻的理解。部分高校已增加了不少微观金融课程,如金融工程学、公司财务等,但缺乏与其它课程之间的衔接,也缺少一些配套课程的支持,如缺少数量金融、时间序列分析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培训。

(3)数理基础比较薄弱由于文理分科及金融学科建设的相对滞后,我国金融学本科在数理方面的培训较少,基础比较薄弱,而现代金融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都涉及到大量的数学工具,使大部分学生在金融工程、证券投资学、期权定价理论等课程的学习中面临很大困难。1.4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独立学院金融课程大多偏重于宏观金融理论的学习.而忽视了实践环节。从理论到理论,课程显得枯燥无味,空洞乏力,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和目标,而且只能纸上谈兵。动手实践能力较差。

2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人

就本科层次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言,由于本科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本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要求学生全面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体系和该领域基本的工作技能,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

2.1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从当前本科生毕业的去向情况看,主要有两个:一是本科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二是本科毕业后继续攻读研究生。因此,这一阶段的教育应该是基础性的,应强调专业应用性教育。现在独立学院的金融学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宽泛,与其他院校的目标大同小异,大多都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掌握金融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金融专业人才”。这样的目标很难体现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区别。特别对于独立学院来讲,这样的目标就更没有针对性,更没有特色.不能准确的定位独立学院的培养的目标。

2.2教学方式和手段过于陈旧

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师讲课本、学生记笔记”的“填鸭教学方式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改观。不少教师的授课也只是教材的简单重复,很少采取课堂讨论、课外实践等方法,缺乏对学生的启发式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主动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学习也是应试型的简单记忆学习,缺少实验教学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环节,动手实际操作能力较差。

2.3招生和就业压力大

由于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培养的模式与其他院校有趋同性,所以独立学院招生也就没有吸引学生的地方,上哪个学院都一样,选择独立学院的可能性就小了。学生毕业之后也缺乏与其他院校竞争的优势,学生就业没有竞争力,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这都影响到独立学院的较快发展。所以,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培养模式的转变和改革是势在必行。

3独立学院金融攀专韭人才培莽覆式的路径选择

3.1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应与学校定位相结合

金融学专业是经济类独立学院的重点专业,目前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在同业中并不算突出,与一本,二本类院校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若要让我院金融专业在强手如林中崭露头角、获得一席发展之地,首先应该明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整合各方资源,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的既有优势,确立我校金融专业的发展方向,大力培育专业特色。建立于独立学院的相适应的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

3.2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金融业获得了蓬勃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外资金融机构将继续大量涌入我国金融市场,我国的金融机构将进一步多样化、多元化,各种国有独资的金融机构、股份制及民营性质的金融机构、外资及中外合资的金融机构纷纷涌现.日益迅速发展的中国金融业,一方面需要为数有限的从事金融研究及管理的高级人才,另一方面需要大量的从事实际业务操作的应用技术人才。作为独立学院,我们应该定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这种模式。加强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能力,掌握金融业务技能,可在银行、证券、保险、投资等金融机构一线从事金融及相关工作的高级应用性专门人才。在强调理论基础的同时,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业务课程要求实,墙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强化专业技能的训练,力求学生在四年时间里完成从理论向实践的过渡,从而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使学生达到一毕业上岗就能胜任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企业的工作。

3.3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革

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培养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较强的认知能力及较高科研素质的重要基础,也是独立学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

(1)优化课程内在结构优化课程内在结构,使金融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一方面可以避免专业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复,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加强任课教师的协调,在课时安排、授课内容的详略上进行合理的设计,保证课程的完整性,增强课程的逻辑关系。

(2)增加微观金融方面课程的安排适度减少宏观金融理论知识方面的课程教学,重点增加微观金融方面的课程安排,如增加金融工程学、公司财务、数量金融、金融计量、金融衍生工具定价理论及等课程内容。因为当今世界资本市场理论和微观金融理论的研究涉及到大量的数学和统计知识运用,而这正是目前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的学比较欠缺的,因此还必须加强金融专业的学生在数理金融学、计量金融学方面的培训。

(3)课程设置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相应的变动金融学课程的设置和课程的内容应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的更新,不能始终保持不变。只有这样,才能使独立学院培养的金融学专业方面的人才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