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的策略

时间:2022-12-31 04:06:15

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的策略

一、为创新打好基础

创新不是一声口号,更非无端的发明。它是一种累积,是知识存量的再创造。作为知识的传递者,要为学生发挥创造力提供必要的量性累积。知识匮乏的创造属于或然率,知识累积的发明是必然的。我们教育新一代,并非是一种知识的延续,而是知识的延伸和创造。

首先,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基本功,教师应该扎实传授选编的教材之中的知识点,让学生掌握必要基础知识的量和拥有丰富思维的量,让他们理解和贯通教材的基本内容,配合个人的生活阅历、知识存量和兴趣爱好,发挥符合逻辑的想象,对所学知识加以充分运用;

其次,教师通过自身阅历和知识的累积,延伸教材面以外的相关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热情。只有对一种事物产生爱好,从而激发探索的执着精神,才能不断深入思考,随时联想,这也是素质教育提倡的“学为用服务”的宗旨。熟能生巧,是知识技能累积到一定程度的升华,积累和创造也是如此,若没有对所学知识有充分地理解和运用,也就没有创新之说。因此,打好基础是创新的前奏。

二、努力营造数学学科中创新教育的氛围

氛围,即周围的气氛和情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促使人与人之间达到某种状态。营造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的氛围,是培养能力的关键,它能将学生带入创新的境界。

1.数学教师自身要具有创新精神,这是数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

2.摆正师生间身份的关系。师生间不平等的知识与能力上的差异,其实质是先学与后学的差异,社会阅历不同的差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爱学生、信任学生、鼓励学生,使其充满自信,充满奋进的勇气和力量,这样能轻松愉快地进入状态,有利于激活思维,有利于发挥其主动性、能动性、创新性。

3.摆正师生间教与学的关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过去提倡“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三、培养创新能力

1.引导学生善于质疑。学生不但要敢于质疑,还要善于质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提出新的问题,才能为探讨研究提供新的对象,每个人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角度不同,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把自己最感兴趣、最想弄清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允许说错。教师要善于设问,挑起争端,诱导学生去争论、探讨,发现新的问题。

2.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创新能力强的人,其思维具有很强的跳跃性,考虑问题往往不局限于某一时间、某一空间、某一事物的本身,而是跨越时空,由此及彼,纵横驰骋。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产生灵感的顿悟、知识的飞跃,从而发现新的问题。

3.鼓励学生敢于猜想。猜想是在已有知识和事实的基础上,对未知的事物及其规律做出假设或提出矛盾的看法。它具有推测性、求异性。猜想能引出新的研究,进而产生新的独到的见解。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不满足于现成的结论,善于经常从背景材料中引发新念头,大胆提出猜想或假设,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设法验证。

4.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即对经过分析取得材料进行组合,构成新的思维活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利于抽象概念,有利于异中求同,产生出乎意料的发现。在讲解应用题时,师生除共同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外,还应讨论本题有哪些解法,并从几种解法中找出最佳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借助“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形式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四、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标准

传统教学评价偏向以课本知识为标准,往往十分细碎,偏重速度和熟练,很少鼓励创新。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评价要鼓励拔尖,鼓励专长,鼓励创新。教师在讲评作业或试卷时,对有创新的学生要提出表扬,使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班风乃至校风,促进全体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

作者:李明单位: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归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