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中的新农村策划

时间:2022-08-23 09:19:15

县域经济中的新农村策划

一、引言

县域经济发展需要依靠县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依据本县域具有的生态环境,自然条件,人工状况,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情况以及所属较大经济区域内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对本县经济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布局等做好统筹规划。县域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在城乡差距不但加大的情况下,对农业实行工业反哺,带动农村发展的举措。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新农村规划需要有关政府部门依据农村的自然条件(包括气象条件,地形条件,水文地质,人口资料,历史改革等),以及社会条件(包括土地利用及分布,村民居住条件)和经济条件对农村产业特色,人口,发展方向和规模,古建筑保护等进行合理的总体规划,一般以5~10年为发展规划期限,若发生重大环境变化或规划期满时应该及时调整规划。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规划两者相互协调,互为一体。县域经济发展能够为新农村规划工作提供方向,合理的新农村规划能够有效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下文首先阐述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在此背景下对新农村规划工作的具体内容作了概括,在此基础上探析了县域经济发展中如何做好新农村规划工作。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

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重点发展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优势经济和特色经济。县域经济作为一种综合性经济的同时又是一种区域经济,在具备国民经济一般性特征的同时又兼具区域特色。因此,制定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应该秉承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应该突出特色,重点开发,做大市场,不能也不应该搞全线出击,面面做大。只有如此,才能避免与其他地区结构雷同,产业趋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强化自身优势和特色。县域经济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实现本地资源优势与市场需求的有效结合。县域资源优势对于发展地区特色经济,保持地区经济优势具有显著作用,但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所谓的特色必须与符合市场需求才具有经济价值。因此,县域经济发展须以市场为根本性导向。县域经济发展不能目光短浅,考虑经济发展只从自身资源出发,而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努力参与资源利用竞争,不能局限于区域经济格局,要对虚拟经济进行充分利用,这样才能通过联合与合作等市场桥梁和纽带促成经济的持续深化发展。县域经济发展须将县域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循环中,实行对外开放。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摆脱行政区域局限,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之间的经济循环交流,始终不渝地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任何自给自足,保守的,封闭的潜意识和经济观念势必导致经济差距扩大,经济落后。这是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持县域经济持续高效率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开放性,只有以开放观念作为主导,才能有效地发展外向型,开放型经济,因地制宜发展多样化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才能提高县域经济开放度。县域经济发展须依托城镇,使县域经济发展的经济效应达到聚集规模。要以发展城镇为载体实现县域经济的工业化,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产业聚集。在发展县域经济时应该重视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发展的同步性,重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高度相关性。在此过程中还应该秉承规模经济原则,生产专业化原则,比较利益原则,才能引领企业集中于具有比较优势的城镇,进而大大加快县域经济的工业化进程。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实现产业互动,提高产业协调性。产业间的连锁互动依赖于产业间的关联度,如果产业间的关联度过低,将导致产业链条伸展困难,严重制约欠发达县城的经济发展。在引导和规划县域经济发展时应从宏观的角度注重产业关联性,清除制约产业互动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障碍;从微观的角度应该主动适应产业互动,展开产业链条,实现产业沟通,寻求并进一步拓宽发展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县域新农村规划的具体内容

县域新农村规划工作须形成合理村庄规模,对旧村进行改造,合村并点。我国当前大部分县域农村居住分散,农房占地多,村庄规模小,数量多等状况尤为突出,如何在这种状况中配套基础设施,集约利用土地,改善农村景观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最大难题。为了集中处理垃圾,污水,方便上下水道,供暖,道路等设施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必须在地域上实现居民点的相对集中。因此,县域新农村规划必须按照节约用地,紧凑发展,强村并弱村,大村并小村,合并相邻村等原则,结合当地实际发展要求,通过实行有关优惠政策,对现有农村居民点的布局结构进行调整,对村内闲置宅基地要进行妥善清理,利用村庄原有用地治理“空心村”,改造旧村,在减少村庄数量的同时扩大村庄规模,撤并人口少的自然村和行政村,引导农村人口向居住社区集聚,社区的选择必须秉承有利生产且方便生活的原则,有限考虑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的社区。要合理控制中心村的居住人口规模。中心村建设主要包括以下两种类型:一是改造旧农村,对农房进行集中布置,合理配套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二是以富村带动穷村,以发展快的村庄兼并过于落后的村庄,通过发展快的富村带动较落后的村庄聚集成中心村。县域新农村规划工作必须依托城镇,以县城为中心,形成村镇县城体系。众所周知,工业化始于城市化,县域经济工业化需要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获取规模经济,发展城镇载体。县域城市化发展通常不能跟上工业化进程,这种现象在经济欠发达县域尤为明显,严重制约县域经济的深入发展。因此,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应坚持规模经济,生产专业化,比较利益等原则,合理定位城镇功能和规划城镇布局,完善城镇管理体制。县城作为县域中心,是新农村建设的中流砥柱,对县域发展起着带头作用,可以且应该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起到“龙头”作用。城镇作为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结合点,一方面联系城市,接收城市辐射效应,另一方面联系广大农村,能够指导和协调本区域内各种产业的发展,且能通过辐射带动周边乡村,聚集生产生活资料为农民生活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新农村规划应重点建设市场发达,经济繁荣的中心城镇,再通过其示范作用和辐射力带动欠发达村庄和城镇的发展。

四、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新农村规划工作

县域新农村规划要紧密结合自身资源、环境、经济条件,以县域经济发展为核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规划工作两者的协调统一。首先,县域经济发展为新农村规划工作提供方向。县域经济发展是县城发展的根本性目标,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必须以县域经济实际发展特征为出发点,才能制定出科学的经济发展战略,才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大规模县域经济建设。新农村规划涵盖了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必须服务于特定发展目标,是一种详细的具体规划。而县域经济作为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乡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结合体,是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环节,对实现农村经济甚至国家经济发展目标具有决定意义。因此,新农村规划必须服从县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其次,新农村规划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新农村规划通过采取多项措施,综合协调建设农村经济,政治,社会,科技,用地,交通,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实现多种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居住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可以说,县域经济发展的落脚点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农村规划,它能通过结合本地实际,合理布局,统筹兼顾,逐步向农村引入县域规划建设项目,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切实提高农民生产技能,转变农民生产经营思路,促进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对县域经济发展起着强有力的促进作用。

五、总结

综上所述,要搞好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新农村规划工作,必须把新农村规划和县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与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结合起来,将新农村规划置于县域经济发展体系之下,将两者融会贯通,使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两者协调统一,把改变村容村貌、改善乡村生活条件与发展乡村经济和乡村社会事业相结合,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