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与发展对策

时间:2022-03-17 11:13:00

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与发展对策

农村冷链物流在国家的重视下持续发力

国民经济不断提升,食品安全问题愈发得到重视。但就我国农产品的果蔬一类中,每年损失将近 1000 亿元以上。商家与农户多方利益受到严重的损害,消费的需求也难以满足。目前,我国综合冷链流通率仅有19%,欧美的冷链流通率达到95%以上。2019年一号文件中,国家继续加强对现代农业的发展,依托县级区域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群,改变农村为原材料产地而城市为加工地的格局,这样产业链将留在县域,鼓励县域发展农产品精加工深加工,建设加工业县镇与农产品专业镇。2019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要求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并明确城乡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的实施。目前,我国物流呈现出以下趋势:首先,基础设施规模扩大。从全国冷链物流层面来看,冷库总容量、冷藏车与保温车保有量不断上升。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不断壮大,呈现出规模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市场不断细分、跨界竞争和全球布局的趋势和动向呈现出上升趋势。其次,行业发展模式不断推陈出新。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生鲜、跨境电商以及O2O市场不断扩张,为了顺应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冷链物流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冷链运输仓储企业开始实现向综合冷链物流服务商转变,实现冷链物流模式的创新发展。最后,行业标准化水平在提高。

区块链技术应用到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必要性

冷链物流是一种将冷冻工艺作为基础,通过制冷技术实现的物流活动。与主要的物流方式的主要区别在于为了保证物品的质量,并且减少商品损耗,从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中都需要将物品处于规定的温度控制下。冷链物流不仅仅是供应链上的活动,更是保证物品品质的系统工程,实现冷冻工艺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和消费的各个环节都得到运用,如图1所示。(一)区块链技术特点。区块链技术(blockchain),本质上是一套用来解决信任问题的技术手段。通过数字信息记录下可供对方参与者访问的物流过程,其主要特征是通过分布式数据存储来实现数据的不可篡改,通过点对点传输来实现信息的快速记录,通过共识机制来实现多方参与主体的信息识别效率提升,通过透明共享和平等来实现信息的全通路流通。通过新的方式将这些技术组合起来,能够实现防止存储数据被篡改,数据溯源可查看,最终实现多方信任成本降低。区块链赋予万物互联、数据真实的低成本信任的解决方案,对数据基础设施的构建提供基础,在信任多方能够完成互动。区块链技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去中心化、数据防止篡改与溯源性、节点传输机制。首先,去中心化是指数据库是分布式的,这能够实现数据存储去中心化,由于自身的共识机制,能够实现管理体制去中心化。区别于传统供应链业务,区块链能够较为有效的避免行业垄断现象的发生,部分去中心化与万全去中心能力使得业务平台保持公平性,削弱中心化管理更加有助于中小企业在供应链系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次,数据防止篡改是指通过密码学技术与哈希追溯技术能够实现供应链上的追溯,这有效避免了数据被参与者篡改。区别于传统数据库,区块链下的数据库分布式存储能够有效避免链上参与者修改数据,即使数据被改也不会影响原始数据的真实性,这大大增强了对数据的信任,也降低了数据造假带来的成本。最后是节点传输机制,是一种可信任的点对点传输机制。P2P网络能够满足点对点传输,通过智能合约运用编程代码,让触发合约自动执行,进而实现了信任机制的构建。合约程序自动构建了点对点交易下的信任环境,锚定数字资产和实际价值,在区块链构建的信任网络,这将带来多场景模式下的便利流通。区块链核心意义在于运用多种技术构成的技术体系与技术协同实现了可信任的价值流通。区块链通过构建具有共识的去中心化的生态系统实现数据最小成本信任。区块链防止篡改与可追溯的数据存储方式,加上可信任的传输机制,能够很好地达到价值存储与量化。(二)区块链技术应用到冷链物流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互联网+”背景下的农村,农村商业处于不断增长阶段。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18 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实现近 1.37万亿元收入,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了 2305 亿元,农村电商发展迅猛。农业互联网本身作为产业互联网中的一员,如何提升农资交易质量、农业设备租赁和产品销售等环节依旧需要着力提升。行业领导者们都在积极寻找农村发展的新方法,以互联网为基本手段,促进农业建设为基础,不断构建农村电商体系,加快电子商务渗透到农村,借助电商平台,实现农村相关的互联网销售网络建设,完成农产品从传统销售模式到电子商务供应链的新模式转变。农产品物流总额将超4万亿。近年来,中国农产品物流总额呈逐年递增趋势,据《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2年国内农产品物流总额达到了3.03万亿元,这一数据到2017年时就增长至3.7万亿元,同比增长了2.78%。截止到2018年,中国农产品物流总额达到了3.8万亿元,同比增长3.5%,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了0.4个百分点。根据数据进行预测,截止到2019年,中国农产品物流总额将达到3.86万亿元,2020年这一数据将突破4万亿元,并预测在2023年物流总额达到4.53万亿元,2019年至2023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08%。而目前农产品冷链物流也存在自身短板,转型升级是必由之路。农产品的冷链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发达国家的冷链市场相对已经成熟,行业形成了外包服务,实现将易腐坏农产品承包给优质的冷链物流公司,使得市场分工不断细化和专业化,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农产品的新鲜度和安全性,降低了物流过程中的损耗。其次,国内农产品冷链物流相关法规和标准化有待完善。实现生鲜产品物流过程全追溯,能够有效保障各方利益。国内对于农产品冷链物流方面持很大的支持力度,但缺乏较为完善的保障机制。为了确保冷链物流的食品质量和安全,完整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需要建立起来。

区块链技术下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的构建

(一)区块链赋予冷链物流新的价值。为了保障冷链物流中对农产品的品质,低温环境的持续性和数据传输的动能,区块链将赋予这项工程一些新技术与新模式。首先是全球定位系统,当区块链技术将定位系统运用到冷链物流中,能够实现实时记录数据信息,并保证产品在运输时间内的位置信息可信,做到了对运输车辆的实时位置查询,并且能够有效地进行数据溯源,后期排查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时间保障。其次是智能温控技术,为了让产品实现优质的质量保障,需要做到全程温控,借助全程冷链流通技术,商品能够处于休眠保质状态。通过全程区块链质量监控,能够避免产品的损耗,减少运输损耗带来的高额成本。最后是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将产品赋予网络价值,在网络中,实现可视化管理,最大程度上控制产品的低温保险状态,随时收集温度信息,能够借助区块链技术实现报警处理机制,降低货运过程中出现的不可控情况导致的损耗,降低了物流成本。具体如图2所示。(二)抢占“最先一公里”。在整个物流供应链中,“最先一公里”指的是在供应链上游中,原材料提供商和制造商之间的距离。最先一公里是整个冷链供应链体系中的基石部分。在农村中,由于冷库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很难保障农产品的新鲜程度。因此对采摘后的易腐坏农产品进行分级贮藏是农产品后续流通的重要保障。冷链前端建设成为传统物流企业和自营电商最为关注的地方。具体如图3所示。目前流行的前端问题解决主要体现在从冷库商品化与产地集配中心等基础设施入手,主要目的是推动农产品从田地里就有了商品化产品的属性。而区块链分布式账本的属性,能够保留每一件农产品的自身信息,一旦入库就形成了一个产品信息,不可被篡改。产品在冷库的温度信息也将被保留,一旦在贮存过程中遇到问题,能够有效的排查与发现问题。而且区块链后续验证模式下的数据结构,不断强化之前的数据内容,这会给账本带来更加强的可信任性。区块链赋予农产品特殊的属性,自然形成的信息,其真实性也能够得到有效保障。电商平台,以京东为例,成立生鲜事业部,与业内龙头企业实现战略合作,发展冷链物流方面的项目。布局主要集中在仓储、原产地产品采购等服务上。电商公司大力建设协同仓,保证能够在农产品原产地得到最小成本的产品采购。这大幅度减少了中间环节的时间消耗与产品损耗,实现了产地直发。协同仓还可以与农村电子商务相结合,依托冷链物流技术,能够解决农村与消费地之间的距离问题,实现农产品进城。电商平台比快递公司的优势在于,电商企业能够运用自身电商平台的优势实现生产与销售的有效对接,快递公司影响力要低于电商企业。快递企业,以顺丰为例,主要是凭借自身在物流冷链方面的累积优势,实现与铁路运输等合作成立公司布局农村,抢占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前端市场。通过端对端冷链物流服务,实现在农产品入库过程中就建立数据库,通过分布式数据的优势建立不可被篡改的数据。这样的冷链物流服务从农产品被采摘之后就记录在案,实现开端的数据保存,能够有效减少控温服务带来的成本,入库信息能够有效保障工作人员的精确把控。(三)竞争“最后一公里”。“最后一公里”是指即产品到顾客的这一段距离,也是运输过程中的重点部分,即消费完成。如何保障农产品以最佳状态进入最后一公里,继续保持整个物流过程中的产品品质,这是众多物流企业与自营电商平台重点关注的内容。具体如图4所示。区块链技术赋予出仓后的每件农产品供应链上的信息数据,运输过程中的温度控制被全部写入区块链。能够真正实现每件农产品的溯源过程,当农产品的节点信息被记录在每一趟冷链传输过程中,实时监控带来的温度将得到有效的保障,因此产品的质量将得到更深层面的保障。监控过程的时效性,更加体现在对易腐坏产品的质量保障,一旦出现问题,能够有效避免其他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腐坏,降低损耗。产品交到消费者手中,农产品的信息数据依旧可以被消费者查询。这有效降低了农产品运输过程中的信任成本,消费者能够查询到采购、冷藏、运输和进入平台或商店的全过程,跨越了横亘在多个参与主体之间的信息障碍,有效做到了信息公平,信息信任鸿沟被有效破除。电子商务企业,京东主打布局前置仓,与门店超市企业或者平台内商铺形成战略合作,更多的获取产品销售通道和门店资源,并进行线上增量。另外借用厂家冷链物流技术与运输体系,保证产品可以有效进入最后一公里,保障产品的品质。电商平台能够有效结合线上线下优势与运营能力,实现产品快速销售完成。对于传统物流企业而言,其最大优势在于如何实现快速配送,因此寻找可靠店铺,能够保障最后一公里有合适的输出地,发挥自身配送优势,缩短农产品配送时间,这将有效保障这类易腐坏产品的产品质量。快递企业,以顺丰为主的企业则实现快递网络化布局、线上平台与实体店铺的三者结合,最大程度发挥冷餐车、控温与冷链仓储建设的有效组合。在此基础,更与高铁、空运等达成稳定合作,实现更加广覆盖的运输线路网络、密集化站点、不受天气影响的稳定运输环境,能够有效提升物流效率。

区块链技术下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的管理建议

冷链物流作为供应链系统下一类特殊的供应链形式,在需求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农村的背景下,拥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农村冷链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较为突出的结构性矛盾;技术设备,尤其是区块链技术普及有待提升;冷链物流依旧缺乏龙头企业来引领市场发展;以区块链为代表的新技术和新模式尚未在商业模式中得到成熟运用;服务规范体系和物流标准建设依旧需要长期探索和健全。鉴于此,本文从区块链技术下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构建出发,结合目前现状,给出相应的管理建议。政府加大补贴冷链供应链的基础投入。从我国冷链物流的总量发展来看,冷库保有量只有0.07立方米/人,这一数据明显低于美国和日本,在人均冷藏车保有量方面,更是只有日本的1/11。政府应当继续投入物流行业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冷链物流园区的设立。但要注意的是避免重复建设,应当做好在整个链中园区的布局与安排,准确把握好行业形势与市场容量。就冷链系统前端而言,建设冷链要注意结构性安排,例如冷库种类分布和地区分布。避免过多建设储存性冷库,而忽视流通性冷库的建设,更忽视了冷藏库的建设,这将有效解决产品的温度保障和产品特性需求。就地区而言,增加产地的冷库建设,因为销售地区目前的冷库分布已经得到了较为足够的重视,将着力点放在必要的地方将能够很好地优化整个基础设施的作用。普及区块链技术的基础应用。目前,冷链系统缺乏必要的定位系统,甚至温度控制系统等设备也缺乏布置,这对整个仓储、运输和订单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冷链物流企业缺乏信息化设备,对监控而言造成了很大的“断链”隐患。在政府引导的作用下,实现技术装备的有效升级。目前企业所主流的传统手段不能够有效满足“最后一公里”的要求,因此厂商加大对技术设备的投资需要引起重视。加快区块链基础应用,温控与数据溯源问题就将得到有效的解决。鼓励龙头企业引领市场。就物流产业而言,我国冷链物流企业集中度较低,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处于发展前期,资金技术与规模实力都很难得到有效的保障,整个体系中冷链物流网络建设较慢,无法适应目前的规模经济发展。因此有必要在政府部门的鼓励下促进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以示范带动市场前景的开拓。龙头企业在实践过程中应当实行运营成本的有效控制,提升服务水平,满足城市与农村产销地方面的联合。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冷链物流的潜力将得到有效的发挥。加快数字技术与商业模式融合与普及。虽然冷链物流提出很多年,但由于新技术和新的商业模式一直处于初期阶段,很难得到但范围的推广和普及。商业模式的盛行需要结合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还需要依靠有相适应的市场。农产品供应商应该摆脱传统技术的依赖,农村乡镇应当尽快适应新技术,并将农户纳入学习对象中来,做好技术普及工作。基础设施的普及与数字技术的普及需要同步进行,提升运行效率和发展水平。规范服务体系和物流标准建设。冷链物流无法有效匹配上下游产业的实际需求,自身发展依旧处于较为落后的阶段,这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冷链物流规范体系没有建设好,各个环节的市场标准体系建设不够完善。政府需要加强标准规范在市场中的设立,解决好物流网络中存在的“断链”和“冷链不冷”现象,依据法律法规做好行业标准的制定,加强强制性标准的建立,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政府与行业领先企业更多参与标准制定,实现行业健康运行。另外,就冷链物流建设标准而言,行业领先企业应当更好的做好全产业布局,建立联盟体系,做好资源分布规划。

作者:梅宝林 单位:信阳农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