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时间:2022-07-29 11:43:55

地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一、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现状的剖析,可以发现,目前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已经走入一个发展怪圈,即“人口增长速度快,人口文化素质低,资源开发粗放式,生态环境日渐恶化,产业结构不平衡,经济发展滞后”。面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残酷现实,我们必须深刻反省,面对已经长鸣的警钟,我们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手段。否则,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问题会日益严峻。面对刻不容缓的问题,努力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即能够促进四个要素和谐发展的战略措施,是我们肩负的责任和重担。

(一)制定科学的少数民族人口发展战略

在制定一个科学的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发展战略之前,应当充分结合各种影响因素。因为该战略是实现少数民族地区人口控制的保证,是科学计划生育政策出台的基础,所以,该战略的策划、拟定和实施都要经过多方面视角的分析,全面综合的考虑,保证科学性。首先,转变传统思想,拓宽发展思路。摆脱计划生育促进家庭发展的局限,从区域范畴内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和谐发展的广域视角制定计划生育政策。例如,通过构建和设立少数民族地区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规定和贫困地区“少生快富”扶贫工程的长效机制,这是抑制人口过快增长和规模过大的有效手段。关注人口与医疗卫生、妇幼保健之间的密切关系,做好产前检查、孕中筛查等工作,这些是能够保证婴儿的优生率,以及降低孕产妇和婴幼儿的死亡率的有效手段和方法,能够切实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的健康水平。将优生优育知识普及到广大群众中,让他们形成并构建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此外,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内容充分与人口发展及控制紧密联系起来。在符合国家整体的人口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改变一刀切的传统作风,保证计划生育政策更灵活、更人性化,同时着重建设与人口控制相关的保障体系,切实保证人口增长得到合理的、科学的控制。

(二)提高少数民族人口文化素质,构建强势人力资本

一方面,人口过快增长已经给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阻力,因此,除了要完善人口综合管理体制、构建优生优育体系外,还要考虑人口问题;另一方面,数民族地区人口文化素质问题也已成为影响和制约整体社会劳动力提高的关键因素,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处偏远,很多都是山区或农村及各方面发展薄弱的地区。因此,提高人口文化素质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缩小少数民族地区与非少数民族地区的差距。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不断提高教师工资待遇,进而完善教师培训计划,提升教师素质,从而带动整体人口素质的进步。[3]此外,由于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属于农村,他们的发展空间也扎根于农村,肩负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的两大重担,人力资本毫无疑问地成为发展的中流砥柱。因此,在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还要重视职业技术的培训,强化继续教育的培训,壮大具有文化和劳动技能的队伍,切实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素质。

(三)合理开发资源,发挥资源优势

丰富的资源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优势,也是发展经济的助推器。但是如上文分析,这些资源优势却夹杂着很多限制的成分和因素。一些资源不利于开发,很难转换成经济发展优势。而有些资源被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盲目开发,又导致环境恶化,虽短期内经济出现增长,但是长此以往,这种资源开发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合理开发资源,有效将丰富的资源转化为经济的优势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首先,开发资源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市场的需求分析、开发的可能性分析以及技术条件。可以按照市场———技术———资源———产品的开发序列,将资源有效转化为产品。[4]其次,还要加强应用性研究。对资源的种类和数量进行普查,制定综合性的开发方针策略。开发资源必须紧紧围绕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主线,注重社会、经济、生态三者效益的密切联系。紧紧围绕环保的经济发展、资源开发理念,参照国内外最先进的资源开发理念,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工业生产模式。该模式既能满足资源开发,又能保证资源开发、生产效率的最大化。这是一个新型的工业化道路,该发展模式的核心内容就是清洁生产,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化发展。例如,新疆就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在大力开发资源环境的同时,采用优势资源转换的战略方针,这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四)缩小地区经济差距,促进民族共同繁荣

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处于一个既定的社会制度和格局下,在现有的经济现状和技术发展水平下,多数地区呈现基于民族自我意识的开发理念,即便是实现民族崛起,也会造成民族地区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现象,甚至出现严重失衡的现象。因此,结合少数民族的自然环境、特定发展经济阶段,打破区域偏见,改变以往仅仅求生存和发展的狭隘自我民族意识,将各民族、各区域的发展计划整合起来,制定能够符合各族人民的发展策略,实现各民族平等繁荣。[5]例如,新疆区域发展出现严重失衡的状况,区域间的差异也呈现扩大化的趋势,这不但阻碍了新疆经济的发展,而且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但是通过政府的转移支付方式,实现了区域间经济差最小化,并且通过调整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实现了要素市场的共享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全面促进了距区域间经济的和谐发展,缩小了经济差距,实现了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五)扶持主导产业的发展,发挥城镇经济职能的辐射作用

作为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能否持续稳定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消除区域偏见,构建共同繁荣是发展的基础,但是,选择合适的主导产业才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才是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关键和主导因素。只有主导产业先发展,才能引导相关产业,带动基础产业的共同发展,构建规模性的产业发展网络,从而成为促进民族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而主导产业的扶持,需要政策的支持、消除发展的不利因素,通过科学制定行政区域的政治职能,降低在经济改革和区域经济运行中的行政干预,保障民族区域内的经济在受到宏观调控、市场调节和法律约束三方面的作用下,才能够实现区域间的资源优势的体现,构成稳定发展的主导产业,推进经济发展的步伐。城镇化经济职能的辐射作用是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保障。因为少数民族的发展受到自然条件、基础设施、交通状况等条件的制约。因此,条件相对优越的城镇如果能够发挥其经济职能,[6]将会带动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经济增长。形成产业发展的极核,带动其他城镇经济发展处于弱势的地区,努力改善市镇的公共服务水平,完善民族地区市镇的综合功能,进而促进民族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六)发挥政府行为职能的有效作用,推动扶贫计划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在各种生产要素和行政管理格局中处于主导地位。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民族地区政府机构出现了膨胀等现象,加之处于弱势的区域发展能力,这些都促使民族地区的财政赤字问题严峻,也形成了容易滋生腐败的温床。因此,只有规范各级政府的行为职能,才能保障各民族地区的管理机制得到完善。只有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体制的提前改革,进行对各级政府经济职能进行弱化,对庞大的政府机构人员进行裁减,从根本上改变政府的工作价值观念,保障工作、政策和措施都能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增强民族团结,将成为政府的行为准则,而且是评价一个政府行为的标准。政府要加强制定科学合理的扶贫设计和规划,有效利用财政扶贫资金,将资金重点应用到最贫困的地区,结合少数民族各自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寻找合适的脱贫致富的方法。有效发挥政府行为职能,合理实施扶贫计划,这是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和谐发展的基本要素。

二、结论

建国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这些实践充分证明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与党和国家民族的发展政策是紧密联系的。党和国家将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加强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国家发展的首要任务,其实质就是构建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以人为本,这也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同时也是少数民族地区构建社会经济和谐的核心理念。这个理念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还要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这四个重要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以及其系统内部的和谐。因此,解决新时期少数民族的人口问题,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坚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和谐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保障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性开发,实现资源优化,推动经济发展。坚持走生态资源开发模式,保证经济进步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良好循环的基础之上,努力实现经济协调发展、社全面进步、环境不断改善、生态良性循环的协调统一,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本文作者:刘贵清工作单位:中原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