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时间:2022-04-01 10:44:00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引言:研究的必要性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是在“数字城市”迅速建设与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新型城市管理模式,是城市管理工作的新突破。以北京市东城区为代表的实践经验表明,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城市管理工作绩效。网格化城市不仅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领域的集中应用,而且为城市管理理念提供了新的范式。对这一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对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产生背景、概念特征、基本内容、成效与问题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以促进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进一步研究与发展。

1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产生的背景

1.1传统城市管理模式暴露出的弊端迫切需要用新的方法加以解决

我国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经历了几十年的调整和变迁,但其弊端一直未能根除,主要体现在:

一是管理机构规模庞大、管理人员繁多、运营成本越来越高。

二是管理空间划分不明确。城市管理在总体上应统一,但具体工作应有明确分工。传统城市管理模式缺乏统一调度,层次混乱,职责不清,面对不同的管理对象,或者是多龙治水,或者是无人问津互相扯皮的现象经常发生。

三是管理方式落后,过多地依赖突击管理和运动式管理,结果经常造成管了又乱,乱了再管的局面,浪费了行政资源,降低了管理效果。

四是管理粗放,城市管理信息的获取和处理均显得被动和滞后,不能做到精确、高效、处理及时。

五是对城市管理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成效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及合理的、可操作性强的强化机制,对各职能部门的制约和监督流于形式。

这些老大难问题依靠传统方法已无法解决,需要寻求新的方法模式,而网格化就成为一种较好的选择方式。

1.2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现代城市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城市的发展与繁荣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从改革开放初到2004年,我国的城市化率由18%上升到42%,平均每年增加近1个百分点,内地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60个,其中人口50万以上的大城市、特大城市已达94个。但是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城市规模膨胀、人口流动加速、城市地理复杂性提高、各类公共设施庞杂、设备专业化程度高、公共安全隐患增多等一系列问题,使得控制难度加大、管理问题激增。电话亭、信息亭、停车咪表、造型灯饰、景观雕塑等新型市政设施大量涌现,私搭乱建、无照经营、施工扰民等事件层出不穷,这些新问题都对城市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传统城市管理模式下落后的组织方式和工作方法,面对这些日益增多的城市问题只能是疲于应付,捉襟见肘。因此,改革城市管理模式,采用先进技术,创设新的管理方法,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1.3城市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为新模式产生奠定了技术基础

一方面,信息化发展初见成效。2005年年底,我国政府网站达到11995个,部委、省级、地级和县级政府网站的拥有率分别为96.1%、90.3%、94.9%和77.7%。2006年1月1日,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开通,政府门户网站日益成为政务公开的重要窗口。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稳步推进。以“金盾”、“金税”、“金审”、“金财”为代表的一批国家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取得新进展。全国人口基础信息库已加载12.1亿人口数据。基础传输网形成了以光缆为主要物理媒介,多种传送技术共同构建的大容量、高带宽、高质量的基础网络平台。2005年全年新增光缆线路长度53万km,总长度达到405万km。另一方面,各地信息化建设方兴未艾,天津市宽带无线微波已覆盖市区,一批重大信息基础功能平台相继投入使用。全市累计上网办公项目350项;武汉市基础信息网络管线建设规模2.5万km,建成了城市地理信息、国土资源信息等一批重要数据库。城市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电子政务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为城市管理模式的改革奠定了技术基础,使得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出现成为可能。

2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概念与特征

2.1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概念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是一个新兴概念,人们对于它的认识不尽相同,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几种:一种观点认为,城市网格化管理是对资源的整合以及协同利用,它基于城市电子政务专网和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运用“3S”(RS、GIS、GPS)技术、地理编码技术和移动信息技术,以数字城市技术为依托,将信息化技术、协同工作模式应用到城市管理中,建设网格化城市管理平台,实现市、区、专业工作部门和网格监督员四级联动的管理模式和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另一种观点认为,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就是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应用、整合多项数字城市技术,研发“城管通”,创新信息实时采集传输的手段,创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两个轴心的管理体制,再造城市管理流程,从而实现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模式。还有观点认为,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是以信息化为手段,综合集成各种管理服务资源,在特定的社区网格内,及时发现并综合解决各类问题,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和管理需要的一种创新模式和机制。

以上观点所处角度和概括方式各不相同,但在基本认识上是一致的。本文认为,所谓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是指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之上的,以单元网格管理为特征的一整套城市管理思路、手段、组织、流程的总称。与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相关的几个概念是:

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是指在城市管理中运用网格地图的技术思想,以一万平方米为基不单位,将所辖区域划分成若干个网格状单元,由城市管理监督员对所分管的万米单元实施全时段监控,同时明确各级地域责任人为辖区城市管理责任人,从而对管理空间实现分层、分级、全区域管理的方法。

城市部件管理法:城市部件管理法就是把物化的城市管理对象作为城市部件进行管理,运用地理编码技术,将城市部件按照地理坐标定位到万米单元网格地图上,通过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对其进行分类管理的方法。

信息采集器——城管通:信息采集器是基于无线网络,以手机为原型,为城市管理监督员对现场信息进行快速采集与传送而研发的专用工具。

两个轴心的城市管理体制:两个轴心的城市管理体制是指通过整合政府的城市管理职能,建立城市管理监控中心、评价中心(即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同时建立指挥、调度、协调中心(即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形成城市管理体制中的两个“轴心”,将监督职能和管理职能分开,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

2.2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特征

与传统城市管理模式相比,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独具特征:有的学者认为,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具有6大特征:第一,该模式是整合管理资源的有效手段;第二,网格化管理的监控、反馈和督办功能;第三,可以避免城市管理中的死角和盲点;第四,事前预警性管理;第五,该模式是城市管理改革与管理现代化的一个方向;第六,有利于实现市民与政府的快速互动。也有学者认为,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具有5大特征:第一,由被动管理变为主动管理;第二,由粗放管理变为精细管理;第三,变传统管理为信息化管理;第四,变“小城管”为“大城管”;第五,变偏重管理为监管并重。结合实践考察和理论思考,本文认为,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特征主要体现在:

2.2.1数字化管理

与传统城市管理模式不同,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联系空前紧密,3S技术、海量数据存储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中间件技术等共同奠定了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技术基础,即便是处于模式最终端的“城管通”,也凝结了现代数字技术的结晶。在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框架内,科学技术与现代管理理念有机地合为一体,实现了工具理性与社会理性的高度统一,并最终共同为管理实践服务。

2.2.2闭环式管理

传统城市管理模式下的管理效果经常是力度很大,结果很差,其原因之一是管理系统内信息的单向传递,政令频出,但忽视了结果控制,最典型的是一阵风似的运动式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在控制论上属于典型的开环控制(OpenLoopControl)。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建立了监管分离的两极城市管理体制,监督中心既负责信号输入,也负责评价结果,对整个管理系统起到全面控制功能,同时,社会公众的意见构成了监督评价体系的一部分,各个城市管理部门的工作成效得到了有效监督,管理系统实现了闭环控制。

2.2.3精细化管理

精细管理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管理的细化和深化,明确各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建立合理、高效、不断优化的业务流程。精细管理是现代管理的发展方向和本质要求,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正是一种精细化的管理。例如,北京市东城区将所有城市部件分为6大类56种168339个,每个部件小到井盖、路灯、邮筒、果皮箱、行道树,大到停车场、工地、立交桥、电话亭、公厕,全都有自己的身份代码,每个监督员对自己管理区域内的城市部件的数量、位置、所属社区、管理部门都能脱口而出,新模式下问题处理时间已精确到秒。这充分说明,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摆脱了传统城市管理粗放、滞后的缺点,向精细化方向不断发展。

2.2.4动态化管理

传统城市管理模式在信息获取上基本处于静止、被动的状态,往往是在一类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带来恶劣影响之后,城市管理工作才跟上来,因此也就有了所谓的“突击式管理”、“运动式管理”。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有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作为技术支撑,实现了信息的实时更新和动态监控。单元网格内一旦某一城市部件出现问题,会在第一时间被发现,第一时间被解决,第一时间被反馈,第一时间被检验。城市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实现了准确、及时的动态化管理。

3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基本构成

结合各地目前的实践情况来看,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基本构成包括几点:

3.1管理方法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之上的新型管理模式,因此应用了与传统模式截然不同的管理方法。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3.1.1运用单元网格管理法

“网格”是指为实现精确、敏捷管理而划分的基本管理单元。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在城市管理中运用网格地图的技术以大体相当于1万m[2]的面积为一个独立的管理单元,各个单元互相连接,形成不规则边界线的网格管理区域;对网格中的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管理资源、服务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共享;由城市管理监督员对所分管的网格实施全时段监控,同时明确各级地域责任人为该辖区城市管理责任人,从而在纵向上实现对管理空间的分层、分级、全区域管理。北京市东城区在实行单元网格管理过程中,根据自然地理布局和行政区划现状,在大比例尺地图上按照现状管理、方便管理、管理对象整体性等原则,把全区25.38km[2]的范围划分为1652个网格单元,从而在空间层次上形成4个递进的、逐渐细化的管理层面,每个层面都有明确的城市管理责任人。第一个层面是指东城区整个区域,城市管理的责任人是区政府;第二个层面是10个街道,责任人是街道办事处;第三个层面是137个社区、责任人是社区居委会;第四个层面是网格单元、责任人是驻地单位和门前三包负责人。

3.1.2运用城市部件管理法

该方法是指把物化的城市管理对象作为城市部件进行管理,运用地理编码技术,将城市部件按照地理坐标定位到万米单元网格地图上,通过信息平台进行分类管理。在勘测和定位标图的基础上,按照不同功能,将全部城市部件分类建立数据库。对每个部件加以编码,标注在相应的单元网格图中。这些编码相当于城市部件的“身份证”,部件的名称、现状、归属部门和准确位置等信息都可以通过其编码在信息平台中查到。上海市卢湾区把区内所有的城市管理对象,包括市政基础设施、城市公用事业、房产、城市环境、城市园林绿化、城市市容环境卫生、城市建筑等等都作为城市部件进行管理。卢湾区请专业部门对城市部件进行了勘探普查、定位标图,按照不同功能,把部件分为5大类84种,建立了多个数据库。其中公用设施类有46种,道路交通类有22种,环卫环保类有6种,园林绿化类有9种,其他设施1种。将每个部件都赋予12位的代码,标注在相应的万米单元网格图中,相当于它的“身份证”。只要输入任意一个代码,都可以通过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在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找到它的名称、现状、归属部门和准确位置的信息。

3.2信息采集工具的广泛应用

信息采集工具广泛应用是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保证及时发现问题、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北京市海淀区将视讯采集技术作为发现问题的重要工具——安装在某一单元格内的摄像设备采集的信息可实时传送到视频监控中心,从而实现对管理对象的实时监控。城市管理监督员普遍采用的信息采集器是专为快速采集与传递现场信息而研发的专用工具。该工具以手机为原型,装有网格化地图,具备接打电话、短信群呼、信息提示、图片采集、表单填写、位置定位、录音上报、地图浏览、单键拨号、数据同步等10项主要功能。被形象地称为“城管通”监督员可以通过“城管通”,对城市部件、事件发生的问题进行拍照、录音,并将有关信息发往城市管理监督中心;也可以通过“城管通”接受监督中心的指令,对有关城市部件问题的处理情况进行核查,实现了信息的实时传输。热线电话、互联网等渠道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3.3组织设计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在组织体制方面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建立两个轴心,实现监管分离。其中一个轴心是指“监督轴心”,“监督轴心”的职责是发现问题、传递问题信息,并对问题解决情况做出评价;另一个轴心是指“调度轴心”,“调度轴心”的职责是接收监督轴心传递的问题信息,继而通过指挥调度解决问题。具体做法上,不同地区略有差异。北京市东城区通过对各部门城市管理职能的整合,分别建立了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前者即“监督轴心”,后者即“调度轴心”。监督中心下设3个中队辖10个分队,每个分队负责一个街道的管理范围。招聘了400多名城市管理监督员,每个监督员负责巡查大约12个网格单元,18万m[2]和1400个城市部件。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是在市政管理委员会基础上建立的,负责指挥、调度、协调与城市管理工作有关的27个专业部门和10个街道办事处的有关单位。两者在空间安排、人员配置上都是截然分开的;北京市海淀区根据自身特点采取了视频指挥调度中心、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行政事务呼叫中心“三心合一”的组织设计,通过空间合并和功能整合、实现了“监管分离”的同时降低了转换成本。

3.4管理流程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实现了管理流程再造.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反馈控制系统(见图1)。

新的管理流程在各地区实行情况有所不同,但基本可以概括为6个环节,即信息收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处理反馈、核实结案和综合评价。具体程序是:每个单元网格内的监督员、视讯采集设备、责任单位(个人)等作为收集信息的主体,将发现的问题通过一定渠道向监督中心报告。同时监督中心也可以通过热线电话、特别服务电话以及网站等渠道了解社会公众和媒体反映的有关问题。监督中心得到这些信息后,立即进行甄别、立案,并将相关案卷批转到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的指挥中心。指挥中心根据问题归属,立即派遣相关的专业部门到现场进行处理,如果是市属部件发生问题,指挥中心则协调市级部门进行处理;专业人员处理完毕后,通过专业部门向指挥中心报告处理结果;由指挥中心将处理结果反馈给监督中心;监督中心收到反馈结果后,立即派出监督员进行现场核查,处理结果和现场核查两方面的信息一致后给予结案。同时,在处理过程中,信息平台可以自动生成有关数据资料,作为考核评价有关方面工作的重要依据。

3.5监督评价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依托信息平台,建立了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监督评价新体系。所谓内部评价,就是按照设计的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根据信息平台自动记录的有关数据资料实时生成评价结果。所谓外部评价,就是对信息平台记录数据不能反映的指标,由有关人员按照要求征求市民和相关方面的意见,进行主观评价。评价对象包括城市管理监督员、专业管理部门、监督中心、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以及区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驻地单位和门前三包负责人等四级责任主体。各项评价指标均以五级计分法进行测评,并通过不同的颜色显示在相应的网格图中,在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的电子屏幕上实时公布。

4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关键技术

4.13S技术

3S即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三项技术的缩写。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显示与应用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是分析与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通用技术。通过对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可以做到对城市部件管理的“一目了然”,实现了图文一体化的协同工作环境。全球定位系统是一种以空间为基础的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地为海上、陆地、空中和空间的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的三维位置、三维速度和时间信息。遥感是一种利用物体反射或辐射电磁波的固有特性,通过观测电磁波识别物体及物体存在环境条件的技术。遥感能及时提供准确、综合和大范围内进行动态监测的各种资源与环境数据,利用航空遥感技术,可以获得城市遥感图像信息,实现城市管理信息可视化。

4.2分布式数据库及分布式计算技术

分布式数据库是由相互关联的数据库组成的系统,它是物理上分散在若干台互相连接着的计算机上,而逻辑上完整统一的数据库。它的物理数据库在地理位置上分布在多个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计算机网络中,对于每一用户来说,他所看到的是一个统一的概念模式。分布式数据库的设计需要用到分布式计算技术。从概念上讲,分布式计算是一种计算方法,在这种算法中,组成应用程序的不同组件和对象位于已连接到网络上的不同计算机上。用于城市管理的数据位于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系统或者数据库中,因此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需要用分布式计算技术来构建异构的分布式数据库。

4.3网格及网格计算技术

互联网把各地的计算机连接起来,网格则把各种信息资源连接起来。而网格计算则是把计算机和信息资源都连接起来。在网格计算中,资源是分布的,资源及其提供者也是分布的。在城市的网格化管理中,各种计算资源和信息资源异构分布在不同地区和不同部门,网格和网格计算技术对信息处理一体化、信息资源共享与协同工作将起到重要作用。

4.4构件与构件库技术

构件是被用来构造软件可复用的软件组成成分,可被用来构造其他软件,它可以是被封装的对象类、类树、功能模块、软件构架、分析件、设计模式等。应用构件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软件开发的质量和效率。构件库是把一组功能和结构有联系的一组构件组织在一起形成的有机的系统,可以对组件进行查询、管理、编辑等,类似于数据库管理系统。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有许多结构和功能差异很大的子系统,需要用到不同的数据库和软件系统,因此在系统开发过程中构件和构件库技术的使用将大大提高系统的开发效率。

4.5中间件技术

中间件是位子平台(硬件和操作系统)和应用之间的通用服务,这些服务具有标准的程序接口和协议。针对不同的操作系统和硬件平台,它们可以符合接口和协议规范的多种实现,具有易集成、易移植、高可靠、易使用等特点,可分为数据库中间件、远程过程调用中间件、面向消息中间件、基于对象请求中间件和事务处理中间件。中间件技术能够将分布式的、多层的应用系统集成为一个高效的整体,使其更高效、灵活地运转。

4.6地理编码技术

地理编码是基于空间定位技术的一种编码方法,它提供了一种把描述成地址的地理位置信息转换成可以被用于系统的地理坐标的方式。在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中用到许多不同部门和类型的数据,地理编码技术对于这些信息资源的集成和融合具有重要的作用。

4.7移动GIS(MGIS)技术

移动GIS系统主要由移动通信、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定位信息服务(LocationBasedService,简称LBS)和移动终端四个部分组成。移动GIS作为一种服务系统,当用户与现实世界的一个模型交互时,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这个模型会动态地向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的信息服务。可见,移动GIS具有以下特点:(1)移动性;(2)动态(实时)性;(3)强大的应用服务支持;(4)对位置信息的依赖性;(5)移动终端的多样性。在城市网格化管理中,指挥中心利用移动GIS技术可以随时了解网格管理员的位置信息及工作路线,网格管理员则通过PDA手机可以自动获取自己所处位置周围的基础地理信息。

5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作用和意义

5.1明显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北京市东城区自2004年10月24日系统投入运行以来,政府系统本身对城市管理问题的发现率达到90%以上,而过去只有30%左右;任务派遣准确率达到98%;问题处理率为90.09%,问题平均处理时间为12.1小时,而过去要1周左右;结案率为89.78%,平均每周处理问题360件左右,而过去每年只能处理五六百件,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上海市长宁区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自2006年1月1日正式投入运行以来,三个月内有效立案16391件,按时处置结案16249件,处置完成率为99.1%。上海市城建热线平台针对卢湾区的公众投诉量明显下降,2005年11月重复投诉率为零,卢湾区内各条城建热线的投诉量也同比下降50%左右。武汉市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2005年10月18日建成投入试运行,截至2006年4月13日,立案13210件,结案率达80%以上,日均处理事件100余件。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真正做到了高效、精确。

5.2有效降低了城市管理成本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之上,一方面,数字化的信息传送方式使得管理成本有效降低,同时,信息传递的快速准确使得各类损害、危险能够在第一时间被发现、解决、从而降低各类城市部件的维护成本;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使得组织人员的集约化分工配置成为可能,传统管理模式下,某一区域内不同类别的设施、事件,需要不同专业部门分别派人监督,而在新模式下这些工作可以完全交给一名监督员来完成。专业部门不再承担发现问题、捕获信息的责任,彻底从“监督”工作中解放了出来,降低了人员消耗。北京市东城区的经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由于城市管理监督员对万米单元进行不间断巡视,各专业部门的巡查人员相应减少了10%左右,各类费用明显降低;由于问题定位精确、人员分工明确,各专业部门的部件、事件处理成本大大降低。由于城市部件破坏、损伤发现及时,城市部件维修、重置费用等也大大降低。测算结果表明,今后5年内,新模式的运行可以使东城区每年节约城市管理资金4400万元左右,而该区为实施新模式投入的建设资金不到2000万元。

5.3有助于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城市管理模式的制度缺陷和技术障碍。信息收集传递的及时准确使城市管理工作做到了有的放矢、有条不紊,走出了过去“群众运动式管理”、“突击式管理”的尴尬境地;与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相适应的新型组织结构和人员分工方式解决了职责交叉、推诿扯皮、多头管理等问题,提高了管理主体的活力和效率;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推动下的管理工作流程再造,使得城市管理由过去的粗放、被动、分散向高效、敏捷、系统转变,进一步强化了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做出了有益探索。

5.4提高了城市管理的民主化水平

现代行政管理理论认为,民主是实现政府“善治”的重要基础。传统城市管理模式的一大缺陷是公众意见表达渠道不通畅,造成管理者的行为失准,降低了管理效率,甚至损害了公众利益。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一大特点是沟通渠道的双向性,通过“监督轴心”的纽带作用,实现了市民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加速了信息传递,密切了政群关系。市民的问题能够及时传达给管理者,方便了管理者及时采取措施对症下药,同时,市民评价被列为管理者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提高了管理者的主动性和市民参与管理、协助管理的积极性,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反馈控制系统,增强了管理的有效性。

5.5进一步规范了城市管理行为

城市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创造、维持城市内和谐优美的生活工作环境,因此,城市管理应秉持以人为本、和谐关怀的理念,重“疏导”,轻“压制”,重“沟通”,轻“命令”。而近年来,城市管理工作中“以罚代管”、“以压代管”、“暴力执法”等不和谐现象屡屡见诸报端,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管理者的价值取向问题,另一方面是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在绩效考核环节过于重视组织内部评价和机械的指标评价,忽视了外部评价和主观评价。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下衍生的新型绩效考核制度,将市民和相关方面的主观评价列为一项重要指标,内外兼顾,起到了端正管理理念、规范管理行为的功效,彰显了城市管理的人性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