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方法探讨

时间:2022-11-06 08:40:07

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方法探讨

摘要:分享经济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分享经济成果至今还未能以数据的形式纳入GDP核算中。如何将分享经济的成果以科学的方法纳入我国GDP核算中,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统计难题。鉴于此,文章针对分享经济在中国的发展现实,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从统计测度的角度,界定了分享经济与分享经济产品的概念,尝试划分出分享经济各领域所属行业,重点基于卫星账户(SA)原理,探讨了分享经济增加值的核算方法与核算的过程,并提出增加值核算的注意事项,以期为分享经济统计核算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分享经济;卫生账户原理;分享经济产品;分享经济增加值

分享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模式,在“互联网+”环境下,实现了供需双方的有效连接,能够充分利用或盘活经济体系中的“闲置”资源,挖掘现有资源的价值,低碳环保,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有力释放了经济发展新动能,有利于解决产能过剩与结构性失业难题,因此引起了政府和企业的重视。在政策的鼓励推进下,各分享经济平台从起步期走向成长期,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到分享经济活动中,形成了从交通出行、房屋住宿、生活服务、医疗分享、知识技能、生产能力到金融分享等重点领域的快速发展。然而,从统计核算的角度,如何将分享经济的成果以科学的方法纳入我国GDP核算中,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统计难题。由于分享经济是新经济模式,国内外对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的统计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统计数据无法准确量化分享经济对GDP的真实贡献,鉴于此,本文运用国民经济核算原理,结合卫星账户法,针对如何核算分享经济增加值进行探讨,以期为分享经济统计核算提供有益的借鉴。

1分享经济与分享经济产品的概念及分享经济行业划分

明确界定分享经济与分享经济产品的概念,明确划分分享经济行业范围,是核算分享经济增加值的前提。1.1从统计角度界定分享经济。自Felson和Spaeth(1978)[1]首次提出“SharingEcono-my”一词后,研究者们便纷纷展开探讨,并将其翻译为“分享经济”“共享经济”“协同经济”等,本文称之为分享经济。有关分享经济,至今在国内外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具有代表性的概念主要有:Botsman(2015)[2]认为,消费者通过合作的方式与他人共同享用产品和服务,而无须持有所有权,使用但不拥有。该概念指出,分享经济的本质是分享,分享的对象是产品和服务。英国商务部(2016)[3]认为,分享经济由各式各样的交易平台构成,在这些交易平台上,人们将充分利用闲置资源和自身技能进行交易,并从中获利。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6)[4]将分享经济定义为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分享海量的分散化闲置资源,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经济活动总和。尽管不同的学者、研究机构与政府部门对分享经济概念的理解不同,但从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的统计角度,本文将分享经济、共享经济及协同经济等不同的术语统一界定为“分享经济”,并从统计的角度给出的概念是,分享经济是指由各种各样的社会化网络交易平台组成,参与者利用这些平台将闲置、分散与海量的资源进行交易,从中获取收入,实现供求高效匹配、资源优化配置等经济社会效益的一种新型经济活动。这一概念明确了分享经济的四个核心构成要素。一是社会化交易平台,它是连接资源供应者与资源需求者的网络平台,如滴滴出行、口碑网,平台充当第三方中介的作用。由于在网上平台交易,节约了需求者的搜索与下单时间,实现了供求高效匹配。二是参与者,包括资源供应者和资源需求者,参与者可以是居民个人、企业和政府。三是闲置资源,分享的产品是大量分散在社会经济体系中的闲置资源,这些闲置的资源可以是资产、知识,甚至时间。四是收入,资源供应者从所参与的分享经济活动中获取相应的收入。这一概念有利于确定分享经济的统计口径范围和核算的方法。1.2分享经济产品的概念及分享经济行业分类。在现行的分享经济活动中,闲置的资源大量分散在各个经济领域中,它们构成了分享经济的产品。分享经济产品是指分享经济相关行业所提供的产品,主要包括约车服务、旅游出行、生活服务、住宿、餐饮、单车、知识技能、医疗服务、金融(资金)、教育、生产能力(生产设备、厂房、科研设备及实验室)、办公场所、数据、娱乐服务、仓储服务及其他分享产品[5]。分享经济活动主要出现在第三产业,带动服务业结构与数据的变化,对服务业的影响较大,因此参照2017年10月1日实施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划分分享经济行业,如表1所示。分享经济关联行业是指支持分享经济特定行业发展的行业,如共享单车活动中专业制造生产单车、单车锁等的行业,未在表1中反映。

2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方法:SA方法

2.1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的方法。根据联合国、经合组织等(2008)[6]的界定,SA(Satel-liteAccounts)原理是围绕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中心框架建立其附属核算体系,对中心框架中的某些概念和范畴进行修改并建立新的核算框架,这种框架称为卫星账户。建立卫星账户[7]是在不过分加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负担或打破该体系的前提下,针对所选择的社会关注领域如分享经济领域,以灵活的方式扩大国民经济核算的分析容量。有关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本文借鉴SNA2008中所采用的SA原理,即按照国际统一的国民账户的分类和核算要求,将分散在国民经济各产业内的分享经济业务剥离出来,进行独立统一核算,以测度分享经济对GDP的贡献。本文借鉴卫星账户原理而衍生的账表称之为分享经济卫星账户。分享经济卫星账户的编制就是将分散在互联网服务平台、住宿餐饮业、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网络借贷服务业、教育业、租赁业等及其他和分享经济活动直接或间接有关的行业活动产值计算在一起,得到分享经济的增加值。根据核算的需要,分享经济卫星账户系统主要由分享经济支出统计表、分享经济供给统计表、分享经济比重统计表与分享经济增加值统计表这4个统计账表构成。2.2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的步骤与过程。本文分别运用4个统计账表,来说明分享经济增加值的核算步骤与过程。限于篇幅,在以下4个表中本文只列举分享经济部分重点领域的项目。由于无实际数据,故均用字母代替,具体见表2至表5。2.2.1分享经济支出统计表。在一定时期内按现价计算分享经济产品需求者的支出总额。分享经济支出是计算闲置资源需求者在约车、旅游出行、生活服务、住宿、餐饮、知识技能、医疗服务、资金、设备等及其他分享产品中的消费金额。分享经济消费支出可分为国人国内分享、国人出国分享与外国人国内分享这3种不同性质的分享经济活动消费支出的统计,其中,国人出国分享消费支出方面仅计算在国内消费部分,国人在国外的分享消费支出对我国经济并没有直接影响,故不纳入我国分享经济活动消费统计内。如表2所示。t1=a1+b1,t2=a2+a21+b2,t3=a3+b3,t4=a4+b4,t5=a5+b5,t6=a6+b6,t7=a7+b7,t8=a8+b8,t9=a9+b9,t10=a10+b10,x1=a1+a2+...+a10,x2=a21,x3=b1+b2+...+b10,x=t1+t2...+t10或x=x1+x2+x3。从表2可以看出本国闲置资源需求者与外国需求者在我国的分享经济领域消费支出的情况。比如,在某一年度分享经济支出总计是x亿元,其中,外国需求者的分享经济消费支出达到x3亿元。也可以将历年支出进行比较。2.2.2分享经济供给统计表在同一时期内按现价计算分享经济产品供给总额。分享经济供给统计表是用来统计国内分享经济行业对分享经济支出统计表中各项分享产品的生产供给状况,如下页表3所示。表3中,s1=c1+c12,s2=c5+c6,s3=c9+c13,s4=c1+c2+c3,s5=c4+c5,s6=c12+c13,s7=s1+c2+c3+c4+s2+c7+c8+s3+c10+c11,s8=c7+c14,s9=c9+c15,s10=c14+c15,s=s4+s5+c6+s8+c8+s9+c10+c11+s6,分享经济供给总额为s亿元。2.2.3分享经济产品比重与分享经济行业比重由表3可以发现,一种分享经济产品可能会由两种以上行业供给,典型的如餐饮(s2),可以由专业餐饮业提供(c6),也可由住宿业提供(c5),不同行业所生产的产品销售额提供给分享经济中资源需求者的比例是不同的。并且在实际经济活动中,供给的产品并不是全部都只为分享经济资源需求者生产的,比如生产设备也会供资源供应企业日常使用,所以需要了解分享经济产品中用于分享活动消费支出的比重,需要将分享活动消费支出剥离出来测算。因此,需要计算分享经济产品比重和分享经济行业比重。分享经济产品比重是指分享经济支出占分享经济供给的比例。分享经济行业比重是指分享经济行业的总供给中销售给闲置资源需求者的销售额占总供给的比例。将所计算出的分享经济支出金额除以供给金额,即得到分享经济支出占分享经济供给的比值,见表4。为了解各分享经济行业的产出中有多少是消费给分享经济资源需求者,需要将表5中各项分享产品的供给乘以其分享经济产品的分享比重后,再按行业类别加总其销售给资源需求者的总额,即可得到行业类别的分享经济销售值。分享经济行业的产出中销售给闲置资源需求者的比例计算方式,是将该销售值除以该行业的总供给。如表4与表5所示。表5中,t5=d1+d2,t12=t8+t11,t13=t2+o1,t14=t4+d1+o2,t15=d2+o3,分享经济销售值SV=t1+t2+t3+t4+t5+t6+t7+t12+t9+t10,或SV=t1+t13+t3+t14+t15+t6+t7+t8+t9+t10+t11。行业总供给中ts1,...,ts11的各数值均大于表3中相对应的数值。行业比重分别为,r1=t1/ts1,r2=t13/ts2,r3=t3/ts3,r4=t14/ts4,r5=t15/ts5,r6=t6/ts6,r7=t7/ts7,r8=t8/ts8,r9=t9/ts9,r10=t10/ts10,r11=t11/ts11,r=sv/ts。2.3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的相关统计分析指标。分享经济增加值是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出来的分享经济货物和分享经济劳务的市场价值,也就是分享经济生产总值扣除中间投入的金额。由于分享经济指标体系的编制原则与国民经济指标体系一致,因此,分享经济增加值即分享经济生产总值扣除中间投入金额的附加价值。如表6所示。表6中,行业中间投入intermediateinputs用ii表示。分享经济生产值用pv表示,分享经济中间投入用scii表示,分享经济各行业的增加值(SharingEconomyAdd-ed-Value,SEAD),为节约表6中的字符空间,本文将SEAD均写成AD形式,用ADm表示,m=0,1...,11。(1)计算分享经济生产值分享经济生产值(4)=(1)×(3)。其中,pv1=ts1×r1,pv2=ts2×r2,pv3=ts3×r3,...,pv11=ts11×r11,pv=pv1+pv2+...+pv11。(2)计算分享经济中间投入分享经济中间投入(5)=(2)×(3)。scii1=ii1×r1,scii2=ii2×r2,scii3=ii3×r3...,scii11=ii11×r11,scii=scii1+scii2+...+scii11。(3)计算分享经济增加值分享经济增加值(6)=(4)-(5)。AD1=pv1-scii1,AD2=pv2-scii2,AD3=pv3-scii3,...,AD11=pv11-scii11,AD0=AD1+AD2+AD3,AD=AD0+AD4+...+AD11。即,将按行业分类计算出来的分享经济供应总额,减去分享经济相应行业的中间消耗,最后将它们汇总就得到分享经济总的增加值AD亿元。

3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的注意事项

本文尝试运用SA方法核算分享经济增加值,但在核算时需要注意几个事项。3.1核算范围限定。核算范围的限定对分享经济增加值大小产生重要影响。分享经济增加值的核算范围原则上应涵盖分享经济活动所涉及的各个领域:交通出行、房屋住宿、金融分享、生活服务、知识技能、医疗服务、生产能力、物流仓储、能源分享、通信分享、农业分享等。然而,在核算整个国家的分享经济增加值时,因受数据来源的限制,可能将核算范围限定在重点领域内。3.2核算数据资料的采集。分享经济数据资料的采集的信度与效度,其关系到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是否精确。鉴于分享经济活动是通过各个社会化的分享经济平台运行的,统计部门对数据采集可将分享经济平台企业名录纳入其联网直报数据库中去。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分享经济数据都能借助平台企业获得,统计部门还需要对参与分享经济活动的资源供需者进行重点调查获取相关的真实数据。3.3核算过程中可能的估算。由于可能会受到分享经济数据可得性的限制,在核算过程中需要用到估算的方法。由于分享经济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即便是处于大数据时代的统计部门,同样面临暂时难以获得分享经济实际发展数据的困难。所以,在核算分享经济增加值的过程中,可能遇到不得不面对的估算问题。

4结束语

本文根据分享经济在中国的发展现实,针对将分享经济成果纳入GDP核算的迫切需要这一问题,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从统计测度的角度,界定了分享经济与分享经济产品的概念,尝试划分出分享经济各领域所属行业,基于卫星账户(SA)原理,重点探讨了分享经济增加值的核算方法与核算的过程,并提出了核算的注意事项。分享经济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的新经济模式,其内涵会逐渐的丰富,对其增加值的核算也处于不断探索之中。随着分享经济的发展与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以及全国甚至全球各界统计人士的共同努力,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的难题将会得到解决,从而将分享经济增加值更科学、合理地纳入国家的GDP核算之中。

作者:牛翠萍 耿修林 单位: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