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教学课程思政研究

时间:2022-07-13 11:18:36

西方经济学教学课程思政研究

摘要:新时期,为了全面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效率,教师要重视结合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科学制定、完善教学方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品质。本文通过实践研究,分析了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融合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探索了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措施,以期全面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实践水平。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实践

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研究,加强了西方经济学课堂课程思政教育的水平,利于培养新时期高素质专业性人才。因此,在开展教学实践研究过程,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科学的开展教学实践,从而不断创新教学形式,进一步加强教学研究效率。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必要性

高校开设的经济学基础课程,主要内容为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课程,上述两门课程的关系一直未得到准确的总结。在具体规划教学活动时,高校通常会在大二阶段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主要设置宏观和微观经济学两类课程内容。由于教师人员数量不足等多种原因,部分高校还未开设上述课程内容,加上我国使用的课程教材大多直接复制西方的教材内容,这便导致我国经济学教育体系体现出严重的西方化特征。西方经济学与资本主义同步形成,其对于资本主义市场的经济政策和运行情况能够进行更为科学的解释,但西方经济学主要为资产阶级服务,具有更为明显的阶级性特征。因此理论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倾向。我国也需更为重视上述问题,对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客观的理解和把握。对于全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作出了明确的指导,高校需高校利用课堂教学渠道,不断革新和强化思政理论课程的设置,全面提升课程的亲和力,迎合学生的成长需求。其他课程也需与思政课程同步实施,形成全面的协同教育效果。这便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需充分重视课堂的教育功能,重点将思政教育内容渗透到各教学环节,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思政教育的目标。

二、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西方经济学本身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其理论体系更为健全,思维逻辑也更为清晰,论证严谨,在西方经济学内容中富有更多的思政教育素材。有效挖掘西方经济学中的思政内容,能够获得更为深刻的思政教育思想内涵。

(一)创新教育内容,重视术道结合

高校可通过对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进行创新设计,以此落实和渗透思政教育理念。结合当前大学生群体的普遍需求,需在教育规律的指导下,以达成学科教育目标为宗旨,将科学发展观等理念与其他育人理念共同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升教育内容的系统性,促使课堂成为德育教学的主要渠道。第一是消费者的行为理论及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消费群体行为理论主要与群体的均衡性有关,该理论可辅助学生正确把握消费方法和策略。在理论讲授期间融入对非理性消费的理解,从而引导学生产生更为端正的消费理念和行为。第二,企业行为理论和大学生的创业观念。企业行为理论中的关键在于企业以何种方式优化内部资源的分配效率,从而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但在提升经济收益的同时,为了避免社会利益遭到损失,便需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企业行为理论的教学内容便可融入社会责任的相关分析,引导学生形成更为积极的创业意识,打破唯利是图的思想观念,指导学生在创业期间更为重视追求经济和社会价值,形成全面的育人理念。

(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人类个体所形成的三观能够直接决定个人的人生高度和广度,西方经济学便需通过规范的教学活动辅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在实施宏观经济学相关教学活动时,可结合我国及其他国家的具体情况,让学生对国家和世界产生客观的认知。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世界经济的关联性更强,各国已经形成更具开放化的经济发展形势。在开放环境中,国民收入便更为接近宏观经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假设所有参与经济活动的人均具有理性思维,且以利己为目标,其个人主义理论便与资产阶级的观点吻合,从本质上讲也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一种客观反映。教师需科学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避免产生个人主义观念。在针对效用理论开展教学活动时,便可结合保罗萨缪尔森以经济学视角总结出的幸福方程式,辅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幸福观。同时实施机会成本教学,便可让学生客观认识得失,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我党在十八大中提出了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目标。十二个关键词可从不同层面反映出核心价值观念的丰富内涵,是社会价值体系的本质特征,能够体现出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实践要求,也是对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在西方经济学理论教学中,便需结合我国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内涵实施。我国在改革开放后期,便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总量已经在国际位列第二,这便为我国成为世界强国提供了前提保障。在实施宏观经济学教学活动时,教师便需侧重联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宏观经济的政策进行深化解读,从而促使学生形成更为坚定的爱国意识。在开展分配理论教学时,教师也可结合我国对分配制度的改革来说明平等的问题。让学生树立平等意识,同时结合失业和通胀相关知识的教学,对学生渗透敬业的思想。开展不对称信息相关内容的教学活动时,也可向学生渗透诚信思想。开展外部性教学时,则需辅助学生形成友善的思想,全面陶冶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教师可在经济学理论的讲授中,从不同层面对学生渗透思政教育内容,以此促使学生形成更为端正和积极的“三观”,与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相符。

(三)科学发展观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我国开展西方经济学的目标是应用西方理论来指导中国的实践。我们可深化学习和领会其在市场经济方面的理论,对我国的市场发展进行指导。西方经济学以理论、实践相结合为主。通过列举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来说明我国社会发展的成果,适时渗透科学发展观念和社会核心价值思想。在教学活动中渗透生产理论,便需侧重关注劳动的价值和重要意义,形成人本思想意识。在实施经济增长理论教学活动时,需将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实践相结合,由原本的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增长,以此对学生实施科学发展观念的教育和引导。在实施西方经济学理论教学时,尤其讲解宏观经济学时,需将中外经济发展形势进行对比分析,结合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果等突出成就进行研究,促使学生意识到我国的发展主要得益于社会主义的进步,这边体现出社会主义的先进性,从而形成“四个自信”。

三、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实施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需侧重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在充分熟练掌握教学内容的前提下,进一步深度挖掘教学内容以及其中隐含的思政内容,从教学两个方面设计具体的“课程思政”实施目标、具体落实手段和环节。实施“课程思政”需将道德教育持续渗透在学科教学中,需科学处理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关联关系。课程思政内容不能直接加入到经济学学科教学中,而需将二者形成一定的联系,将思政内容有机融入到经济学中。课程思政的内容应与学科知识紧密结合,教师也需着力提升思政内容与学科知识之间的相关性,促使学生在了解西方经济学内容的基础上,还可同步受到德育的熏陶,从而在增强学科知识储备的前提下还可形成思政素质的全面提升。教学活动需将教书和育人作为终极目标,教师需深度挖掘学科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在具体规划和实施教学活动时,教师便需从自身的经验角度着手,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充分分析经济的发展规律,科学把握学科研究的框架体系,回归对个体和宏观主体的研究,引导学生运用经济理论知识对现实的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在实践中发挥理论的功能,同时完成育人的目标。如在开展“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部分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可将教学活动设置为理论结合实践,最终指导实践的框架。首先教师可向学生提供生活案例,从而引出外部性的问题,此后向学生阐明外部性问题的含义。由于经济市场缺乏必要的管制,因此便导致出现正外部行为无法持续,负外部行为难以杜绝的问题。从对该问题的理论进行研究,总结出较多的解决方案。如将企业进行兼并处理,通过对企业产权界定等问题的分析,实现负外部性征税等。将上述理论进行梳理介绍后,便可再次回到实践,重新对上述解决方案进行分析,深化理解其实践的意义,并对比国内外出现的外部性问题案例,对其解决思路进行探讨,同时研究适合的使用条件和范围。此时教师还可带领学生将讨论的范围拓展到个体生活中的外部性问题,对其解决方案进行深化分析,从而启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构成条件进行思考,如个体需对社会提供更多的正外部行为,正外部性的相互碰撞和结合才能总体形成和谐社会。结束语总之,通过开展实践研究,提高了西方经济学教学水平,加强了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渗透效率,利于为学生日后发展奠定基础。希望通过以上分析,能全面提高课程思政背景下西方经济学教学实践研究水平。

参考文献:

[1]孙淼,王帅洲.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J].福建茶叶,2019(10):66-67.

[2]孙亚南,王兴芬,张月.高校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的重大意义与实践指向[J].教育观察,2019(31):128-130.

[3]王万光.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问题初探——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价值观导向问题及其课程思政教学设计[J].大学教育,2019(08):138-140.

[4]杨明.《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实现路径的探索[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0(11):125-126.

[5]陆夏.“新发展理念”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解读[J].厦门大学学报,2018(05):1-8.

作者:王丹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