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路经管适应性评价综述

时间:2022-05-21 09:31:00

高速路经管适应性评价综述

一,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与经营的主要模式分析

我国高速公路的经济管理没有统一的模式,在实践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以事业方式统筹高速公路管理的模式。这种模式首先与目前我国的金融环境相适应,充分利用政府信用,以较低的融资成本获得了充足的建设资金。其次,非盈利事业机构为主体的管理模式比较符合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们的认识水平。地区统一的管理模式,避免管理主体多元化,有利于行业管理政策、标准的贯彻落实。但这种模式存在的弊端是交通厅作为融资主体,与有关现行法规和政策要求不相一致;实行统贷统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资金的更广泛利用;事业型的管理模式,在管理职责上存在政事不分、自我监督的现象,管理效率较低。第二,以事业方式统筹大部分干线公路。以山东省为例,山东省72%的高速公路由省公路局为管理主体,负责高速公路建设、资金的统贷统还和运营管理。这种模式坚持了集中统一管理,行业管理水平较高,特别是较好地实现了对高速公路的监管,为社会提供了较好的公路运输服务;也积极进行了投融资多元化的尝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公路管理机构承担了几乎所有国省干线(包括高速公路)的建设和管理职能,管理范围较大,有事企不分现象,管理效率不高;运营管理阶段实行省地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存在权责不对应和机构较臃肿的问题。第三,从分散到部分集中的准企业化管理。以四川省为例,四川省高速公路建设开发总公司(简称川高公司)负责全省高速公路的建设融资、建设管理、经营管理、资产管理和养护管理等职能。此模式的特点在于:川高公司是省交通厅下属的企业,又承担了某些行政管理职能,比如建设监管、路政管理等,这种模式类似于将事业型高速公路管理机构进行企业化改造,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行业管理的实施,保证管理的统一,降低管理的成本。第四,从分散到统一的企业化管理。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省高速公路采取“省领导小组决策、省高指监管、公司筹资、市高指建设”的模式,逐渐形成了“投资、建设、运营、管理”四分开的格局。全省高速公路管理资源重组后,成立了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负责筹资和经营管理。江苏模式最突出的优势在于政府主导下的内部专业化分工,统一领导,各司其职,有效地提高了公路建设管理效率。存在的问题是:高速公路指挥部模式是传统的建管模式,与市场经济不协调;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与高速公路的社会公益性之间矛盾明显;高速公路集团公司直属省政府领导,基本上与省交通厅处在同一行政序列中,交通行业管理缺乏手段,必要的行业监管无法实施。

二,高速公路经济管理模式的经济适应性分析与评价

以各省高速公路管理与经营情况为被评价的决策单元。首先对评价指标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根据DEA方法评价指标的一般原理,应将数值越小越好的指标作为输入指标,数值越大越好的指标作为输出指标,因此将区域高速公路建设负债、高速公路经营机构数量、收费经营型高速公路所占比例3项指标作为输入指标,建设投资额、收费收入、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项指标作为输出指标。应用模型和Matlab软件进行评价,结果如下:(高速公路管理与经营模式的经济适应性评价值)对评价值结果分析可以发现:

1,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与经营模式的经济适应性总体评价值不高,这主要是因为,我国高速公路尚处于快速建设时期,路网规模迅速扩大,运营管理压力很大,管理尚未形成统一的模式,各省市在实践中摸索形成的各种模式都有其利弊,总体上来看,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管理主体多元,责权不清,管理效率较低,服务水平与质量不高,管理成本较高等,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

2,评价值较高的江苏省,实行的是政府主导下的相对统一的企业化管理模式,与东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较为适应,提高了管理效率。辽宁省、山东省、陕西省高速公路管理采取的是事业统筹(为主)的方式,避免了管理主体多元化带来的问题,有利于提高高速公路的管理与服务水平,但也存在社会资金利用不足,建设资金压力大等问题。实行“一路一公司”的广东省、四川省,收费经营型高速公路比重较大,有利于引进社会资金,但建设债务负担较重,且这种经营模式不利于管理与服务的统一和规范化,影响管理效率与服务效果。

3,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对不同高速公路管理与经营模式的适应性进行分析可知,我国东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迅速,高速公路网络也初具规模,提高服务水平与管理效率,是我国东部地区高速公路经营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适宜在政府的规范和引导下,采取相对集中的企业化经营模式,提高高速公路的服务保障能力和网络化、规模化效益。我国中西部地区未来高速公路建设任务依然较为艰巨,减轻建设资金压力,拓宽建设资金来源是中西部地区高速公路管理与经营面临的主要问题,适宜采取事业统筹(为主)的方式,增强资金筹措能力,并在保证管理与服务效果的前提下,适当引入企业化的经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