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增长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04:59:21

高速增长

高速增长范文篇1

一、全球贸易发展的回顾

2007年,世界贸易增长速度从2006年的8。5%下降到6%,IMF预测,2008年世界贸易的增长率为5.5%,其中货物贸易出口增长率为5%,进口增长率进为3%。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进.口的增长率分别为11.8%和7.1%。联合国估计,2008年全球出口额(未扣除汇率和价格因素)的增长率为12.4%,进口额将增长13.1%,均低于2007年的水平。WTO的估计,2008年全球贸易的增长速度仅为4.5%,可能是200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实际情况是,2008年美国、欧洲、日本等主要贸易国的对外贸易增长率都明显下滑。

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三或第四大贸易伙伴,这些国家对中国的贸易都有下降的态势。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国和地区出口变动趋势(3个月移动平均数)

但是也应看到,在我国的不同地区或省份,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是不平均的,一些省份对外贸易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如江苏、浙江、山东以及一些西部省份的对外贸易增长速度继续维持25%以上的增长速度,有的省份外贸增长速度能够达到60%以上。另一方面,广东省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受到多方面的压力,大量外向型企业,特别是从事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的企业纷纷倒闭,使该省份的对外贸易增长速度首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当然,也有一些省份在经过异端时间的调整、适应后,对外贸易又恢复了高速增长的态势。总之,2008年尽管有诸多不利因素即将影响中国对外贸易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但是,2008年中国维持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和外贸收支的大量顺差的总态势已经不可逆转。

尽管中国在2008年仍然保持总体上的高速增长,但是,企业承受的来自抑制供给方面的压力是非常巨大的。自2006年,我国为减少贸易摩擦,平衡贸易收支,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保护环境、维护劳动者的经济利益,先后出台了降低出口退税率、限制“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措施、颁布《劳动法》,规定最低工资水平,允许人民币按照市场供求逐步升值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出口成本,达到抑制出口的目的。面对这种政策导向,多数企业采取了内部消化、扩大生产规模和转嫁成本等方式,在获取微薄利润的情况下,继续维持产品的出口。地方政府也采取多种办法鼓励企业出口,补贴因中央政府抑2008年前9个月的对外贸易增长率为22.5%,进口增长率高于出口增长率,并大大超过世界贸易的平均增长率。到2008年10月份,尽管增长速度有所回落,但是外贸收支顺差制

由上图所示,2008年以来中国对上述八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都有下降的趋势,下降最为明显的是印度和俄罗斯。

一些指标表明,中国未来所面临的出口需求不容乐观。具体情况有如图2所示。

图2.中国PMI及“出口订单指数”跌至历史新低(41.6%)

但是也应看到,就是在这种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我国对外贸易,特别是贸易收支仍然保持高速增长的状况。具体情况,见表1。

表1.中国2006年以来对外贸易发展情况统计

由表1可以看出,从总体上看,中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只是在2007年3月份,由于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旨在抑制出口的政策,再加上季节性因素,才使出口的增长速度有明显的放慢,而其它月份,对外出口的增速多在20%以上。减顺差的一系列政策出台并没有在总量上阻止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累计性增加。到2008年10月份,对外贸易顺差反而创历史新高。达到352亿美元。前10个月累计顺差达2162亿美元。就两大主要市场而言,中国对欧盟的增长率高于对美国的贸易增长率。

在我国的不同地区或省份,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是不平均的,一些省份对外贸易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如江苏、浙江、山东以及一些西部省份的对外贸易增长速度继续维持25%以上的增长速度,有的省份外贸增长速度能够达到60%以上。另一方面,广东省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受到多方面的压力,大量外向型企业,特别是从事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的企业纷纷倒闭,使该省份的对外贸易增长速度首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当然,也有一些省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适应后,对外贸易又恢复了高速增长的态势。

总之,2008年尽管有诸多不利因素即将影响中国对外贸易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但是,2008年中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外贸收支的大量顺差的总态势已经不可逆转。

尽管中国在2008年仍然保持总体上的高速增长,但是,企业承受的来自抑制供给方面的压力是非常巨大的。自2006年,我国为减少贸易摩擦,平衡贸易收支,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保护环境、维护劳动者的经济利益,先后出台了降低出口退税率、限制“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措施、颁布《劳动法》,规定最低工资水平,允许人民币按照市场供求逐步升值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出口成本,达到抑制出口的目的。面对这种政策导向,多数企业采取了内部消化、扩大生产规模和转嫁成本等方式,在获取微薄利润的情况下,继续维持产品的出口。地方政府也采取多种办法鼓励企业出口,补贴因中央政府抑制出口政策给企业带来的负担。在此情形下,多数省份能够在充分利用自己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的高速增长,而少数省份在大胆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的转型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特别是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产品生产和出口明显下滑,放慢了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出现了产业转化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企业相继倒闭的情形。

特别是当着来自中央政府抑制出口的政策还是企业扩大出口压力,进而企业还在消化成本上升压力的时候,来自外部需求的压力也接踵而至。结果是我们在国外市场上,从两个方面失去了竞争力,一方面,我国产品的出口成本由于政府人为的限制明显增加,另一方面,又失去了在与同类产品出口国的价格竞争中的成本优势或降价的空间,从而被迫让出市场。此外,在次贷危机之下,由于财富效应使外国进口商承受价格上升的潜力也消耗殆尽,从而只能接受价格相对比较低的厂商或其他国家厂商的产品,相应地,我们质量很好,但价格稍高的产品被挤出市场。我们发现,凡是生存下来的中国出口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和出口的企业都是那些消化成本的同时,被地方政府所支持的企业。相反,如果一些省份在中央抑制出口政策的基础上又加大力度,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将不堪重负要么倒闭,要么转到其他省份或国家,结果是该省份的贸易增长率明显下降。

二、2009年影响中国对外贸易高速增长的因素分析

2008年即将过去,学者和政府的着眼点已经转向2009年。客观地说,2009年中国的对外贸易形势非常严峻。一些学者预测,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率将在20%以下,我们的外贸收支顺差在2000亿美元以下。一些学者更加悲观,甚至将此次危机与1997年的金融危机相比较。对此,我们必须冷静分析。

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保持高速增长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两个大的方面。一是供给方面,二是需求方面。从供给方面看,2008年,面对次贷危机,中国政府已经连续三次针对不同的产品调整出口退税率,出口退税率的提高,显然对产品的出口竞争有重要的帮助,特别是对那些处于关闭边缘的企业,这样的政策优惠无疑是缓解其成本压力的强心剂。而且,暂缓最低工资水平执行,又对企业降低成本,应对危机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此外,利率下降为扩大产品生产和出口提供了低成本的条件。但是,在大量外汇储备和贸易收支继续保持大量顺差的条件下,人民币汇率保持不变,甚至继续升值的态势难以改变。因此,从总体上看,次贷危机以后,中国政府已经从总体上调整了对外贸易政策的方向,变抑制出口为鼓励出口,这是非常重要的政策转变。它标志着政府的政策不再是出口供给增长的抑制力量。

但是,尚没有真正认识到,我们的产业结构调整,从而是出口结构调整的政策总体上是超前的。而且不是一般性超前,而是过度超前。实际上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我们现在还没有达到总体上实施产业结构大规模调整的阶段,而是应该实施有限赶超的战略,即只在部分产业、部分工业化程度比较高的省份,或地区实现超前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它不是一个贸易政策,也不是一个产业政策,更多的是以地区政策为主要方向的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第二个方面是需求方面。从需求的角度看,首先,我们出口的变动,决定于我们产品的出口竞争能力。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中国采取了一系列限制出口的政策,从而让出了一部分市场,导致出口的增长速度下降,如果对出口恢复原有的政策,那么这部分市场还有可能争取回来。第二是次贷危机带来的贸易信贷影响。次贷危机发生以来,信贷系统受到严重破坏,人们不再相信没有物质作为基础的信贷关系,而是回归到实实在在的现金交易,国际贸易是一种建立在正常贸易信用系统基础上的跨国界的经济活动,如果贸易融资(TRADEFINANCE)信贷系统遭到破坏,国际贸易将难以进行。结果是成交的贸易活动瞬时减少。根据WTO的估计,因为次贷危机给国际贸易信贷系统带来的融通资金缺口是250亿美元左右,2008年11月12日,WTO召开了由19个国际和地区金融机构、私人银行、信贷保险机构等30人参加的会议,呼吁各国积极建设和恢复国际贸易信贷,减少因此带来的贸易障碍,保障国际贸易的发展。第三是,次贷危机的财富效应,以及由这种效应导致的对进口产品需求的减少。关于这一点,要详尽地分析清楚,有必要将我们出口的产品分成不同的类型,一是生活必需品,或需求弹性比较小的产品。这种产品的出口不仅不会因为金融危机而减少,反而还会增加。因为伴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和财富的减少,更多的人进入比较低档或只关注基本必需品的消费。从而,需求上升,我们过去在西方国家经济衰退期有过这样的经验,即西方经济越是衰退,对我国产品的出口需求越是增加。其次是正常需要的产品。在财富效应的作用下,确实对进口产品的需求量下降。在此情况下,我们的经验是,适度降低商品的价格,以获取稳定的市场。我们从对机电产品市场结构的分析中可以看到这种需求差异。由两幅图可以看出,尽管一般情况下的急电产品总出口有较为明显的变化,但是,机电类必需品的需求变化比较平稳。

从月度数据的情况也可以看出这一特点。第四是,金融危机影响到我国出口市场的实体经济部分,即是金融危机蔓延到实体经济领域,引起经济的危机或衰退。这种情况是客观存在的。在此情况下,我们能否应对,主要是看相互创造市场的可能性。

高速增长范文篇2

外汇储备只是国际收支平衡和整个经济增长的一个产物。一个经济体应该在维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金融市场没有出现显著扭曲前提下所形成的外汇储备才是相对正常和稳健的。但是,我国目前所面临的是全球经济的明显失衡,以及国际收支错位的不断恶化,加上国内市场机制扭曲(尤其是汇率并不能反映货币的价值),所以我国外汇储量所具有的科学性和合理逻辑就值得怀疑了。

1.外汇储备增加,要相应扩大货币供给量。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就意味着外汇占款的高速增长,也意味着央行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在高速增加。由此货币政策所具有的自主性由此势必大打折扣。目前央行对付由外汇占款所形成的过度货币投放的办法就是发行央行票据来进行对重,从而每年由此产生的利息成本在翻番。依靠这个办法,央行迟早要面临巨大的由外汇储备所造成的财务亏损。这个巨额财务亏损背不动的时候,央行票据的操作就走到了尽头。

2.外汇储备表现为持有一种以外币表示的金融债权,相应资金存在国外,并未投入国内生产使用。外汇储备过大,等于相应的资金“溢出”,对于资金短缺的我国来说是不利的。因为我国庞大的外汇储备中绝大部分被投放于中国境外的金融市场,并未参与境内资金循环过程。这就意味着,不断增加的外汇储备时以牺牲国内投资机会未前提,并最终绝对损害了国民的福利水平,长此以往就会直接削弱中国经济增长的后续能力。

3.外汇储备还可能由于外币汇率贬低而在一夜之间蒙受巨大损失。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长的原因之一就是人民币汇率低估带来了贸易上的相对优势。一方面,储备货币的汇率变动会影响外汇储备的实际价值;另一方面,本国货币汇率变动会通过资本转移和对外贸易影响本国的外汇储备。此外,储备货币汇率不稳会影响和削弱储备货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外汇储备70%是美元资产,而美元已经完全跌入了一个漫长的颓废通道中,我国国民财富由此必然遭遇折损于流失的厄运。

二、造成外汇储备激增的原因

1.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1999年~2005年的七年中,我国几乎每年都有数百亿美元的经常项目顺差。而2006年~2007年两年顺差数额高达千亿元。经常项目顺差主要是由连年的贸易顺差形成的。虽然顺差的出现对曾经资金短缺的我国来说是件好事,但是它带来了两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个是形成了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增加;二是造成了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限制了货币政策调整的自由度。

2.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也是原因之一。1994年年初,我国在对资本与金融项目实行严格管制的同时,对经常项目实施强制的结售汇制度。近年来,虽然外汇管理局已经允许外贸企业开设外汇账户,留存部分外汇,企业可以留存外汇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企业实际持有的外汇份额远远低于允许留存的限额。

3.我国的外贸政策的导向效应。出口政策是个双刃剑。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整体国力的不断增强,原来过度依赖外需发展经济的策略并没有及时调整,以至于经济运行出于内外失衡的状态。同时,在外需模式的导向下,出口创汇规模演变成了地方政府考核其官员业绩的一把尺子,而扩大出口也成了某些地方政府官员刻意追求的政绩工程。出于地方利益的考虑,经济运行中的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现象屡见不鲜,由其导致的某些行业产能过剩,在内需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只能依靠扩大出口来缓解生产过剩的问题。但是目前,我国资金短缺的情形已经有了很大改善。我们现在更需要调整引进外资的政策导向,更应当看重外资带来的技术于管理经验。

三、应对外汇储备激增需要采取的措施

1.对外经济政策宜以改善国内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我们应当逐步消除对出口和外资的优惠政策,逐步消除对进口用汇和内资的限制,以改善长期以来依赖外资的局面。我国现有的外资税收优惠政策区域导向型强,产业导向性差,就是外资税收优惠政策由沿海到内地,以及由东向西,税收优惠程度是逐渐降低的。同时也必须对包括税收优惠在内的整个引资政策进行调整,提高外资的利用水平,减轻资本账户顺差给人民币带来的升值压力。

2.提高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市场化程度,使得输导外汇储备的途径更加畅通。提高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市场化程度,需要兼顾中央银行的干预能力,宜采取逐步放宽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的办法。这一汇率制度需要事先推动三项改革措施:其一,统一外汇指定银行跟企业、个人之间的外汇市场与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外汇市场;其二,改革目前的强制结售汇制,实行自愿结售汇或者更宽松的强制结售汇制度;其三,放松或取消对外汇指定银行的外汇余额管理。

3.为居民个人用汇开辟相关的渠道。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平稳发展,境内个人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境内个人多样化投资需求日益增长,我国充裕的外汇资金也为境内个人开展对外证券投资提供了条件。这将有助于促进个人境外投资有序进行,积累相关风险防范和监管的经验。同时也是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拓宽外汇资金流出渠道,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重要举措。

4.放宽金融机构的投资渠道。比如,境内居民可以间接投资海外股票市场。这个新政就是我们通常了解的QDII(国内机构投资者赴海外投资资格认定制度)。在银监会新政指引下,国内投资者获得了更多更好的海外投资机会。QDII新政给境内投资者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投资渠道。逐步放宽金融机构的投资渠道无疑会成为疏导高速增长的外汇储备的重要途径。

[摘要]高速增长的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的稳定带来了多方面的负面影响,本文分析了外汇储备高速增长的原因及如何对其进行控制。

高速增长范文篇3

要预测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任何人都必须首先分析一下,在过去二十多年里,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二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发生了种种变化,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问:导致中国经济如此高速增长的那些因素,在未来还能继续存在吗?或者,其他一些同样起支撑作用的因素将会取代它们吗?

经济增长的基础

对中国经济过去和未来高速增长的分析可以从以下不同的层面来展开。第一个层面是:支持世界上任何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些基础性要素。这些要素包括:高投资率或资本形成率、快速增长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力教育层次的迅速提高以及对这些快速增长的资本和劳动力的利用效率的提高。中国目前的投资率异乎寻常地高,1985年至今,年资本形成总值占GDP的比例都在35%以上,2003年更是达到了42.3%.①如此高的投资率,使得政策制订者即使出现些许决策失误,也不至于影响到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样奇高的储蓄率也助推了这种高投资率。储蓄率高,部分的原因在于养老保险制度不完善,以及东亚文化对较高的储蓄水平似乎有某种偏好,但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目前的"抚养比率"(指不工作的孩子、老人数与工作人数之比)②较低。尽管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效应以及中国人预期寿命的延长,将使这种较低的抚养比率因素逐渐消失,但在未来的10年甚至20年里,低抚养比率仍将持续,从而可以预计的是:储蓄率和投资率也将继续保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上。中国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也快速提升,这一趋势在今后10年或更长时间里还将延续。尽管快速膨胀的中等和高等教育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但私人需求还是超出了公共供给,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私人教育机构开始不断出现。从具体数据方面看:2003年,在1亿适龄人群中,有9600万人进入了中等教育学校,而在1985年和1995年,这个数字分别是5100万和6200万。③无论以何种标准来衡量,在短短的20年里,这样的增长是惊人的(当然,全民义务教育强制执行的只是最初的9年,而在一些贫困地区,连这样的标准也达不到④).2003年,有1100万人进入到高等院校学习,而在1985年和1995年,这个数字分别是170万和290万。虽然到目前为止,还只有10%的适龄人群能进入到高等教育阶段,但高等教育的增长无疑是最快的。当然,投入于经济增长的要素并不仅仅是受过教育的劳动力和人力资本,中国目前的人均收入水平决定了其需要数量庞大的非熟练工。尽管计划生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正在减慢中国劳动力总量的增长,但其对GDP增长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一个更能说明问题的数据是现代非农部门中劳动力的增长。由于劳动力不断从农村低生产率岗位向城市转移,在未来的10年或更长的时间里,非农部门中劳动力的增长率将仍保持在一个高水平上。近年来,国有企业改革使城市的就业增长有所减缓,2000~2003年,城市就业以平均每年3.5%的速度增长,但随着生产的不断扩大和大量农村劳动力转向城市,城市劳动力和就业率仍将可能以一个较快的速度增长。⑤

维持高生产率的增长

如前所述,中国经济增长所需要素在今后10年或更长一段时间里还将以较快速度得到增加。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人们能否高效率地使用这些要素,即全要素生产率如何?1979年以来的一系列具体的改革,使得各部门生产率有了快速的提高。改革总是先在一个部门进行,再逐渐转向其他部门。当一个部门生产率的发展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减缓时,就需要开始在另一个部门进行改革。1979~1985年间,生产承包责任制的恢复和农产品市场的放开,使得农业部门的生产率最先得到提高。1985年后,农业部门生产率的发展逐渐放慢。其后,随着资源配置方式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变,乡镇企业生产率迅速发展,但在1989~1990年间快速回落,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回落势头更加明显。第三个得到快速发展的是外资企业,从1992年起,外资企业的发展也同样经历了从快速发展到逐渐回落这一过程。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自身可利用资本的不足,限制了外资企业在华的进一步发展。今后,对华直接投资仍会增加,但像前几年那样,从每年数十亿美元快速增长到现在的600亿美元这样的奇迹,将不会再出现了。⑥20世纪80~90年代,各经济部门生产率的提高,还得益于另外两个方面的改革。一是对外贸易的发展:197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只有264亿美元,到2004年已经达到11548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5934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606亿美元。如今,中国的外汇储备已足以从国外购买任何资源(但这些资本却不能在国内创造出效益),以满足中国城市部门发展所需。中国企业已不再会因为外汇短缺,而只能被迫使用国产低劣机器设备和零部件了。它们可以转而从日本、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进口所需优质设备。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中央计划部门缺乏远见,常使生产所需关键投入品出现短缺,而如今,企业再也不会遭遇到这样的"瓶颈"了。对外开放政策还从另一个方面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增长,2003年和2004年,中国出口年均增长率为35%.出口的大量增加(这两年里,出口增长都大大超过了1000亿美元)带动了世界市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⑦可与此相反,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与GDP增长速度相比,却显得较为缓慢。中国不可能在今后的许多年里一直维持这样巨大的出口量,甚至要想保持一半这样的数量也很困难。如今,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已经达到了GDP的91%,对于一个大国来说,这样的比例是异乎寻常的高了。⑧如果继续以每年1000亿美元的速度出口,将不可避免地会招致进口国的抵挡,因为它们不可能适应这样被迫的、快速的调整。事实上,类似的事情已经发生。2005年,一些中国纺织品进口国,针对一些快速膨胀出口的中国纺织品施加了高额关税。中国不可能继续这样过度依赖出口增长来刺激经济,而应该找出办法来,尽快扩大国内需求。对于中国及其贸易伙伴来说,真正的挑战是:如何妥善处理各种贸易争端,使它们不至于上升到持续对抗的程度。因为这样的对抗往往是建立在国内政治的基础之上,而不是真正考虑到国家的经济利益。从这个意义上看,2005年7月中国对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尽管只是2%——就是朝正确的方向前进了一步。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人民币汇率还会出现一系列的调整。另外,贸易争端应该能始终被控制在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争端处理框架之内。也许,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但贸易争端升级为政治对抗,并达到足以破坏国家间安全合作的地步,对任何国家来说都不会是一个好消息。导致中国经济增长的另一个潜在因素是:市场作用不断扩大。如今,中国的大部分商品和服务都能在市场上买进卖出。农产品市场最早得到了发展,到1984年底,要素市场也开始发展起来,部分要素可以按照市场价格在市场上进行交易,而到20世纪90年代末,几乎所有的生产要素都进入了市场。由是观之,中国今天的市场化程度已经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以及许多发达国家)相仿。⑨当然,中国的市场经济还很不完善,还缺乏如高收入国家所具有的那种对市场经济强有力的制度保证。能否稳定地发展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制度环境,是中国能否在未来继续保持高生产率的关键。如上所述,在纠正计划经济缺陷的基础上,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支持高生产率的诸多因素都得到了超常发展,许多计划经济的缺陷如今已不复存在了,但市场机制的效率还有待提高。这方面包括: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使企业的决策能真正独立于党政部门;提高司法部门执法素质与独立性,以保证商业争端(包括企业破产和兼并等)能得到合理的、有效的解决。能否构建一个使经济快速、稳定、可持续增长所需的制度环境,将是中国当前所面临的一个挑战。此外,有些经济部门还处于相对较弱状态,还需进行改革。

中国经济的潜在危机

即使只是做最初略的考察,也很容易看出中国经济存在许多弱点。最典型的例子是中国的金融体系。银行的大量呆账始于政府不再向国有企业直接贷款,而将这个任务转交给了银行。有些人认为,中国银行的这些问题——若按照国际通行的贷款结构分析标准来考察,所有这些银行都已符合破产要求——将导致一场金融危机(就像1997~1998年间发生在亚洲的那样),从而拖垮中国经济。然而,当时那场危机所波及到的国家,无一例外都具有较高的短期外债依存度、外汇储备少且不断减少的特点(这部分是由于本币的高估);中国则拥有极高的外汇储备(2004年底达到了6100亿美元⑩),即使中国最近调高了人民币汇率,人民币仍然是被低估的。而且,中国的外债大部分是长期的,债务与出口相比,始终保持在一个低水平上。因此,如果中国将会发生一场金融危机,那也一定是由于其他一些什么原因。也许,当储户最终意识到银行体系是如此脆弱,因而进行疯狂挤兑时,银行体系将会垮掉。但这也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构想。因为不论是从经济层面考虑,还是从政治层面考虑,政府都不会让国有银行破产:损害成千上万储户们的利益,无异于一次政治自杀!如果不可能通过发行国债的方式为银行注资,那政府为银行提供所需资金的最简单办法就是"印钞票".增发货币会引发通货膨胀,但中国目前并不存在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通胀程度的些许增加应该是目前经济体系所能够承受的。事实上,脆弱的银行体系对经济的威胁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需要一个稳定而有效率的市场体系来支撑,而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银行部门的效率(更一般地说是金融部门。仅仅以中国的股票市场为例,内部人交易和不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极其严重地损害了这一市场).银行业改革也已持续了近十年时间,近年来取得了一些进步,呆账率也有所下降,业务范围有所扩展。来自外资银行的压力,也将促使中国本土银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管理和服务效率。银行业现存最大的问题是:贷款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方政府的牵制,而较多地投向持续亏损的国有企业,这使得呆账问题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中国若不解决这个问题,就有可能会最终发展出一个类似于日本的、保守的银行体系。在日本,保守的银行通常不愿意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企业贷款。而在中国",保守"意味着:银行贷款主要流向国有企业和政府(通过购买政府债券),而较少流向私人部门。中国的国有银行倾向于贷款给国有企业,这可以从总投资中国家投资所占的较高比例上得到验证,而这些国家投资又通常是缺乏效率的(还伴随着大量的腐败现象).中国若想提高总投资收益,就应该更多地将贷款发放给不依赖政府补贴、完全市场化运作的私有企业。更何况,大部分对国有企业的贷款只是被用来使缺乏竞争力的企业苟延残喘。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无外乎两种:或是关闭那些长期亏损的国有企业,或是通过私有化改革给这些企业以一线生机。私有化改革事实上已经在做了,例如,很多乡镇企业已经通过各种方式转化为私有企业。政府也已表示,对于大部分国有企业,今后将不再给予补贴。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或是使国有企业转为私有企业(尽管"私有化"这个词并不常用),或是继续补贴这些亏损的国有企业。事实上,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最终有多少企业转为私有企业,而在于通过这样的不断转化,能使较高的生产率增长得以维持。中央政府也处于两难的困境中,一方面,要加速推进国有企业向私有企业的转化;另一方面,这种转化又不可避免地会使更多的原国有企业职工失去工作,这对政治稳定来说是十分不利的。有人认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步子还是太慢了,但这些年原国有企业的破产、重组和私有化,已经造成了约三千万城市工人失业。中国经济的另一个潜在危险是:当前对增长速度的控制,可能会使经济走向很多人所说的"硬着陆"状态。这个词暗含的意思是:政府控制通货膨胀的举措也许并不能奏效,却反而会使经济走入萧条,尽管经济周期中的各个阶段往往并不能在时间上做出明确划分。在美国,情况也是一样,经济萧条可能会由于美联储的高利息政策而引发,却并不一定是由于经济基础出现了什么问题。因此",政策引致型"经济萧条是有可能发生的(尽管目前管理央行的,是中国有史以来最能干的一群人).这种萧条可能只是发生在一到两年里,其间经济增长速度可能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但却不一定意味着经济将由此进入长期低迷状态。这种类型的萧条也可能由各种外部因素的冲击而引发。例如,中国目前对能源和矿产品进口的依赖率逐年上升,如果世界市场上能源和原材料价格急剧上扬,则也有可能使中国经济走入萧条。此外,私人投资的突然萎缩(这在所有发达的市场经济体中都发生过)、短期政治动乱等,都有可能将中国经济拖入这种一到两年的短期萧条。总之,许多因素会导致短期萧条,但从长期来说,这些"硬着陆"现象并不具有决定性意义。对中国经济构成长期、重大威胁的一个方面是:环境的恶化。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出现严重环境问题的时间比欧洲国家、北美国家甚至日本都早了许多年。[11]中央政府也越来越意识到:必须加大投入,治理环境污染,以使人民能生活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其中,大城市的空气污染问题尤其突出,需要尽快行动并投入必要的资金。从预算角度看,中国北方许多城市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也非常令人担忧。由于用水速度快于水的自然补给速度,这些地区的地下水位已经下降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12]这种情况若持续下去,许多北方城市的经济增长将难以维持,而农民更是只能靠天吃饭。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中国政府近期不惜动用了数百亿美元,修建"南水北调"工程,将长江水引入北方缺水地区。到目前为止,这样长距离、大规模的引水工程已经修成了三个(在美国,这就相当于从科罗拉多河里引水).但这些费用,或这样、那样的环境问题,似乎还不会真正阻挡中国经济增长的步伐。是的,数百亿美元不是个小数目,但想想看,仅2004年,中国的总投资就超过了6000亿~7000亿美元(按官方汇率折合成美元)[13].另一个值得担心的方面,也许是关键性资源的短缺,这可能会使中国经济遭遇瓶颈。其中最有可能发生的应该是严重的能源短缺,当然,食品短缺似乎也有可能发生。中国目前的石油进口增长很快,将来无疑还会进口大量的天然气。目前,中国投资者在全球范围内搜寻安全的能源供给渠道,以保证其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2004年,中国共进口了1.22亿吨原油(差不多合每天270万桶).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长6%,而国内石油产量年均增长仅为1.6%.[14]如果今后10年仍保持这样的态势,那么石油消费与国内产出之间的缺口还会进一步增大。这样,中国的石油进口将会达到每年3.5亿吨(约七百万桶).[15]以每桶50美元计,日均700万桶意味着中国每年花在石油上的钱将会是1280亿美元,这相当于2004年中国出口创汇收入的21%.按每桶70美元算,则每年要花1790亿美元,相当于2004年出口创汇的30%.这当然又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但今后10年里,中国的出口创汇收入将有望突破1万亿。因此,那种认为大量的石油进口将从根本上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观点,是没有太多依据的。只有对中国实行石油禁运,才有可能严重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增长。可除非是中国被卷入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否则,这种禁运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

维持增长所面临的社会挑战

在社会层面,中国同样面临挑战。中国目前所拥有的7.6亿劳动力中,近一半人从事农业生产。[16]另一半人主要是在城市的产业和服务部门工作,当然,也有一些是在城乡结合部工作。对比日本和韩国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可以看到,在达到这一比例后的20年里,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例下降到了10%.如果同样的事情在中国发生(事实上,这已经开始了),那么,在今后的20年里,将有2.5亿或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或郊区转移。只在今后的10年里,就将有近1亿的农民转移到城市,他们将加入到过去20年里已经转移到城市的1亿民工的行列。[17]再算上可能与这些民工同时迁移的家庭成员,则中国城市在今后的20年里,平均每10年就要接纳2亿来自农村的新移民。对中国来说,这样大规模的移民——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从农村到城市的迁移,且发生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既意味着机会,也是一个挑战。移民们对房屋及其他必要的城市生活设施的巨大需求,将使房地产业持续繁荣。而对来自边远、穷困地区的移民们来说,进入城市,意味着孩子可以有机会接受到比在家乡好得多的教育。理想的迁移应该是这样进行的:移民们举家进入城市,而城市也会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房屋、设施和教育。但目前的情况并非如此,民工们只是被当成城市的暂住人员,他们无权享受那些专为城市居民提供的服务。如果这种状况在今后的10年里仍得不到改变,那么中国的城市里将会有越来越多贫穷而又离乡背井的年轻人,随之而来的动荡、犯罪、致命疾病(如艾滋病)的传播等,将对城市安全构成潜在的威胁,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政治稳定。而对于经济高速增长来说,政治稳定是至关重要的。

对今后10年中国GDP增长的预测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该对中国经济未来10年的发展做出怎样具体的经济预测呢?官方数据显示,1978年改革以来,中国年均GDP增长率略高于9%;1995年以来,年均增长率则超过8%.一方面,有些国外观察家认为:中国的GDP增长率有可能是被夸大了,例如,有证据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初,计入GDP的乡镇企业产值增量,是按照当时的价格计算的,而没有扣除通货膨胀的影响;另外,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的GDP数据也存在一定疑问,当其他许多东亚和东南亚国家产出大幅度下滑时,中国官方公布的GDP增长率仍然保持在7%以上[18].另一方面,有人也从相反方面提出疑问,认为中国没有将多种制造业产品质量快速提高的因素,包含在GDP的计算之内。即使是在发达的经济体中,要对产品质量提高因素进行度量,也是很困难的,这个数据一般都倾向于被低估(也许中国也是这样).就此看来,中国实际的GDP增长率可能还高于官方公布的数字。50年前,年均增长率达到9%,甚至8%,都会被认为是一个"奇迹",如今,许多观察家正是这样来看待在中国所发生的一切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前,全世界最快的GDP年增长率不会高于4%~5%,但在20世纪50~90年代之间,年均增长率达到7%,甚至超过9%,在亚洲都很普遍,这种高增长首先是从日本开始的,其后逐渐蔓延到韩国、台湾、新加坡,甚至蔓延到了泰国和印度尼西亚。[19]一般而言,任何发展中国家只要政策对路,就能利用其巨大的"后发优势",赶上高收入国家。合理的政策,往往能使一国经济逐渐向发达国家靠拢,甚至后来居上。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在人均收入水平方面,已经逐渐向高收入国家靠拢,但与此同时,中国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004年,中国的人均GDP只有1270美元(按当时的汇率折算).中国的汇率——与韩国、日本起飞的早期阶段十分相似——被公认是被低估了的。考虑到人民币被低估了25%(尽管在7月刚被调高了2%)这一因素,则调整后的人均GDP约为1600美元,这仍然是一个较低的数字。若按购买力平价(PPP)来计算,则近年来较常被引用的数字是: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了4000美元。因此,中国至今仍然是一个相对贫困的发展中国家。也正因为如此,如果中国能采用上述合理的经济政策,并保持高生产率的增长,则中国经济还可以继续加速度地发展。而当其人均收入上升到韩国和台湾等经济体目前的水平时,增长率就会下降。一个国家收入水平越高,现代产业与服务部门的结构越复杂、越先进,则要维持7%~9%这样快速的增长率就越是困难。在过去的10年里,韩国和台湾的年均增长率在5%左右,这个下降了的生产率与其说是反映了这两个经济体中存在的问题,不如说它直观地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这两个经济体已不再能继续简单地走其他发达国家探索出来的路了。同样的情况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当时近两位数的增长率突然之间就化为乌有。所有的这些经济体,都不得不更多地依靠自身力量,通过在研究和开发方面的努力来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而要想在新技术的前沿取得进展,这是很不容易的。

中国在今后的20年里,还不太可能在人均收入方面达到韩国或台湾现在的水平。而如果想要实现这一水平,则在今后20年里,人均GDP年增长率必须保持在7%的水平,或者是,总GDP的年增长率要保持在8%的水平。中国能保持这样高的增长速度吗?正如本文开头部分所说,没有确切的理由认为:中国经济将不能保持目前这样的高增长;但同样明显的是,还有许多未知的因素(如不可预计的外部冲击等),可能会在一定时期里阻碍中国经济的发展。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中国能否较快地建立高效的市场制度,以应付经济高增长所需。因此,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一个保守估计是:其年均增长率将不会超过8%.笔者认为,在未来10年里,中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将在6%~8%之间。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到了2015年,中国的GDP将两倍于目前的水平;而如果这样的增长率能保持20年,那么到了2025年,其GDP将是现在的4倍!

①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版,第65页。

②抚养比率与储蓄率之间关系的理论是建立在弗兰科。莫迪利安尼(FrancoModigliani)生命周期储蓄模型的基础上的。其主要观点为:当家庭中孩子年幼、无工作时,家庭的储蓄率较低;当孩子长大,且自身也处于最佳创造期时,家庭的储蓄率较高;退休后,储蓄率则开始下降。因此,不工作的人越多(因为太小或太老),储蓄率越低。

③适龄人群总数是作者根据人口普查资料估算的,进入中等学校人数的资料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版,第779页。

④有关"一些贫困地区不能完全实现9年义务教育"的观点是来自作者以及其他许多人的直接观察。

⑤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版,第120页。作者认为这是一个粗略的、保守的数字,因为没有将大量未登记的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统计在内。

⑥⑩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指标月度报告》,2005年总第59期。

⑦ChrisBuckley,China''''sEconomyGrowsDespiteEfforttoSlowIt,InternationalHeraldTribune,July21,2005,11.

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库兹涅茨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一国人口越多,其对外贸易占GDP的比例越低。2001年,美国的进出口总额占GDP的19%,而日本为18%.从人口角度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而其进出口占GDP的比例竟5倍于美国和日本这两个贸易大国。参见《动态世界中的可持续发展》,载《世界发展报告2003》,第238~241页。

⑨有人可能不同意这个说法,因为美国、欧盟都还没有承认中国在贸易方面的市场经济地位。然而,在中国,商品和服务几乎完全由市场来配置。在进口方面,中国企业拥有更大的自由度,而不像其他发展中国家企业那样,更多地受制于进口限额。

[11]其主要原因也许是:尽管中国总的国土面积很大,但13亿人中的相当部分集中在中国的东部。因而,其人口中心区域的密度远远高于北美和欧洲国家。

[12]地下水的开采及水位下降,可以从这个例子得到证实:在北方农村及其他一些地区,井已经越挖越深。

[13]2004年,中国的GDP为136155亿元(人民币),其中40%转化为投资,计54460亿元(人民币),按照新的官方汇率(1美元=8.1元人民币)折算,总投资合计6720亿美元。若考虑购买力平价因素(PPP),则中国的GDP和总投资折合成美元的数字还将更大。[14]石油的消费和产出数量以及能源的消费与产出数量,可以从多个渠道获得。参见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版,第275页。

[15]对中国石油需求的更精确预测,需要通过复杂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才能得出。这些模型将考虑的因素包括:能源使用量上有差异的部门间的相互替代、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等。这种更精确的预测与本文中所做的直接预测应该没有太大的不同。

[16]更精确地说,总劳动力中的49.1%是在基础产业部门,其中大部分从事农业,也有部分从事采矿业。因此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比例,会比从事基础产业的劳动力比例略低几个百分点。参见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版,第120页。

[17]没有关于民工人数的官方资料,但从官员们的一些非正式讲话中可以估计,这个数字应该是1亿左右。

高速增长范文篇4

众所周知,一国外汇储备的存量来自国际收支顺差的积累,而国际收支持续顺差通常则是该国对外经济实力占优势的客观反映。因此,面对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趋势,我们不能仅仅囿于外汇储备本身的数量增减而评判其利与弊,而应结合我国对外经济实力的变化来分析其得与失。以此而论,笔者认为,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对外经济实力逐步增强的重要标志,而且只要我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我国的对外经济实力还会继续增强,这就意味着我国外汇储备还将保持继续增长的趋势。

经验表明,作为一国经济实力变化的结果,外汇储备的增减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并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除去个别储备货币发行国和一些石油生产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及数量增减与其经济实力相关程度较小外,大部分国家外汇储备的变动都是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和对外经济实力变化的必然反映,一国的外汇储备政策虽然可以影响外汇储备的增减变化,但这种影响只能是暂时的,影响力度也是有限的,它并不能改变外汇储备随一国经济实力而变动的客观规律。我国建国以后外汇储备的变化轨迹就是有力的佐证。建国以后,由于外汇极为短缺,我国一直实行极其严格的外汇管制,试图以此增加外汇收入、减少外汇支出。增加外汇积累。但由于经济落后、实力薄弱,这些政策措施并没有给我国带来国际收支的长期巨额顺差,也没有带来外汇储备的大量积累,从1950年到1979年的30年间,外汇储备的数量一直在个位数以内徘徊。1980年甚至出现外汇储备-12.96亿美元的现象。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同样实行严格外汇管制,但由于经济实力不足,外汇储备增长速度也十分缓慢,从1981年到1990年,经过千年积累,我国外汇储备才由27.08亿元增加到110.93亿美元。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和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我国外汇储备才开始加速增长,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的几年中,尽管我国采取了诸如放松外汇管制、冲减外汇储备增加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人民币升值等措施,但作为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的必然反映,我国外汇储备不仅没有减少,反而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以致2005年底达到创记录的8188.72亿美元的规模。上述现象说明,在外汇储备与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实力的函数关系中,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实力是自变量,外汇储备则表现为因变量。只要我国经济增长是健康的,只要我国经济实力是快速增强的,外汇储备的增加就是必然的。如果忽视外汇储备对经济发展的这种依存关系,一味刻意打压外汇储备的增长,最终必然付出抑制经济增长的代价。

二、外汇储备的增长为人民币自由兑换奠定了物质基础

无论从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趋势考察,还是从人民币自身的演变规律分析,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并最终走向国际化,都将是人民币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目标。货币自由兑换国家的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拥有的国际储备资产数量与其货币的兑换性具有很高的正相关关系。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时代美国之所以能够维持美元与黄金的兑换,就是因为美国集中了当时资本主义世界近60%的黄金储备。中东一些产油国的货币之所以能够自由兑换,并不是因为其经济多么发达,而是因为其储备有大量的石油美元。同样,多数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禁止或限制本国货币的兑换,根本原因也在于其外汇短缺、储备匮乏。我国外汇管制的演变过程也证明了外汇储备和货币兑换性之间所具有的这种正相关关系。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外汇储备的极度短缺使我们不得不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完全禁止人民币的自由兑换;改革开放以后,外汇储备的逐步增长,才使我们有条件于1994年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下有条件可兑换;此后由于我国外汇储备有了进一步积累,我们才于1997年正式接受第八条款,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完全可兑换;2002年以后,也正是由于我国外汇储备继续高速增长,我国才开始出现人民币资本项下管制放松的迹象,如放宽部分资本项下的购汇限制、放宽企业购汇对外投资的限制等。这充分说明,雄厚的外汇储备实力是实现货币兑换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当我们欣喜于人民币经常项目完全可兑换的同时,绝不能忽视或否认外汇储备快速增加所立下的汗马功劳。更何况我国目前所谓的人民币经常项目完全可兑换还不等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自由兑换,人民币资本项下也仍然实行较严格的外汇管制,这就意味着人民币距真正的完全自由兑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要最终达到人民币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下真正完全自由兑换的目标,外汇储备还必须有进一步的积累。那种一方面赞成将完全自由兑换设定为人民币的终极发展目标,另一方面又对外汇储备的增长忧心忡忡的观点,显然是忽略了外汇储备与货币兑换性之间所存在的内在相关关系。

三、外汇储备的增长为我国防御金融危机提供了物资力量

受改革开放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金融领域积累起了巨大的潜在风险,其突出表现就是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数额巨大,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过低。例如,据较为保守的估算,债转股之前,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高达17000亿元左右,约占总资产的39%;1999年剥离近14000亿元不良资产后,到2001年底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又升至25.4%;经过2003年贷款总量高速增长稀释后,2003年底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仍达20.36%,不良贷款余额高达19168亿元。而根据2000年的数据,世界前20大银行的坏账率仅3.27%;即使亚洲金融危机时期,东南亚各个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也只有6%:花旗银行和汇丰银行分别只有2.7%和3%,中国的不良贷款率大约是这些比较有效益的银行的不良资产率的8倍。就资本充足率而言,2001年农业银行为1.44%,工商银行为5.76%,建设银行为6.88%,中国银行为8.30%。2002年底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不足6%,除中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8.15%外,其余三家银行分别为建设银行6.91%,工商银行5.54%,农业银行则更低。到2003年底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又降为平均4.61%,而美国花旗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则达12%。为了降低日益严重的金融风险,也为了提高“入世”后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2004年1月,国务院宣布动用450亿美元(相当3720亿元人民币)外汇储备为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补充资本金。经过这次补充之后,两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达到了巴塞尔协议关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尽管对于动用国家外汇储备注资国有商业银行的做法,理论界的质疑声不绝于耳,但一个客观的事实则是,通过注资国有商业银行,外汇储备实际上充当着降低金融风险物资后备的重要角色。假如我国没有充足的外汇储备积累,我们便不可能通过外汇储备的动用实现对急需增加资本金的国有商业银行的注资,这至少会拖延国内金融风险消减的过程。

在当前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国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仅来自国内金融业风险的积累,还来自强大的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因为,在不断加深的经济金融全球化浪潮中,金融的连接效应日益强化,金融危机的传导效应与传导速度早已超出人们的反映能力与驾驭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充足的外汇储备无疑可以成为应对国际投机资本;中击、防御金融危机的不可缺少的资源武器。1997年席卷亚洲的金融危机中各国不同的遭遇更彰显了外汇储备在抵御投机资本冲击、保护国家经济利益中的重要性。当年泰国如果有足够宽裕的储备资金,金融危机可能就不至于恶化、蔓延为整个区域的金融灾难;韩国如果有充裕的储备资产,也不至于沦落到政府号召国民出卖手中金银饰品给国家,以便换取美元、帮国家渡过难关的境地。相反的情况则是,中国香港地区虽然也受到投机资本的冲击,但其拥有的大量储备资产以及政策策略的有效性却成为香港保卫战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我国当年也正是因为有一千多亿美元外汇储备的支撑,才使我国政府有底气在国际投机资本的猛烈冲击面前做出人民币不贬值的承诺,并由此在国际上树立起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很难想象假如没有充足的储备做后盾,香港会成功狙击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人民币会在周边国家普遍陷入金融危机的环境下独善其身、保持稳定。虽然亚洲金融危机已成为过去,但未来世界经济金融的发展仍然充满不确定性,一旦遇到适宜的环境,国际投机资本仍有可能再次兴风作浪,由此引发新的区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并非不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未雨绸缪,继续保持并不断充实我国的储备力量,以防患于未然。那种一看到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就大声叫停的观点,无异于“好了疮疤忘了疼”,更类似于刚刚取得一役之胜便“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因而是很不妥当的。

四、外汇储备的增长对扩大需求,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6年是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此前,我国经济领域存在的主要矛盾是需求过旺、通货膨胀;此后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则演变为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经济运行特征的这种变化迫使我们将注意力从以前的治理通货膨胀转移到扩大总需求上来。总需求由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两部分构成。国内需求主要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国外需求则通过进出口来体现,即国外需求的净额表现为进出口的差额。因此,要扩大总需求,实现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就必须同时扩大国内投资、消费需求以及国外需求。扩大国外需求的实质是在政策措施上鼓励多出口,并尽可能地少进口,以便实现贸易收支的正差额(即顺差)。而在不考虑资本账户和经常账户中其他项目收支的情况下,贸易项下的顺差必然引起外汇储备的增加。因此,外汇储备的增减变化实际上反映着扩大外需政策的有效程度。如果外汇储备是持续增加的,就说明进出口保持着持续的正差额,国外需求的净额在不断扩大,这对增加国内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就会发挥积极作用;相反,如果外汇储备是减少的,就说明进出口出现了持续的负差额,国外需求的净额在减少,这必然会对国内就业和经济增长产生不利作用。1996年后,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快速增加,由1050.49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底的8188.72亿美元,这意味着我国扩大外需的政策是非常有效的,因为,即使按照现行汇率计算,10年中增加的7138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也相当于增加了大约57000多亿元人民币的国外需求。可以想见,如果没有这70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增量,我国至少要在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的道路上艰难前行更长的时间。

当然,依靠扩大贸易顺差、增加外汇储备来解决总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问题,并不是一种十分理想的方法,就本质而言,这种扩大外需的政策带有“以邻为壑”的特征,它引发的一个重要结果便是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和经济摩擦。因此,从长远来看,扩大总需求仍要以扩大国内需求为主。但是,抛开外汇储备增长所涉及到的这种国际经济金融关系不论,如果仅从我国自身的利益来衡量,我们不得不承认,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为我国扩大总需求、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立下了汗马功劳。

五、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并非多到不可容忍的限度

面对80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存量,很多人发出了外汇储备“过多”的警告。作为一般常识,笔者也非常认同“外汇储备并非越多越好”的金融学定理,但对于我国目前外汇储备已经超过可容忍限度的观点,笔者却不敢苟同。

1.以3个月的进口额作为衡量外汇储备是否过多的标准并不科学。对于任何国家,最理想的状态无疑是将外汇储备保持在“最优”规模以内,使之既不过多也不过少。但问题在于,并没有一个现成的模式或标准来衡量一国外汇储备的规模是否“最优”。国际上通常将满足3个月的进口额作为判断的标准,如果按照这一标准衡量,以2005年我国进口额6601亿美元计算,我国只需保持1650亿美元外汇储备即可,现有的外汇储备确实已经“过多”。但是,笔者认为,这一标准并不科学,理由是:首先,它仅仅考虑到外汇储备对进口的保障作用,而忽视了其他国际经济交易对外汇的需求。众所周知,进口虽然是对外汇储备的最大宗需求,但并不是唯一的需求,除了进口之外,劳务的输入、对外债务的归还等同样需要有外汇储备的保障。如果再考虑到抵御国际投机资本冲击、应对金融危机、应付各种突发事件以及未来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等所需保有的储备量,则很难说我国现有的外汇储备已经“过多”。其次,3个月的进口额只是外汇储备的最低警戒线,并不是外汇储备“最优规模”的标准,因此,以此为依据说明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过多并不恰当。第三,各国具体情况不同,很少有国家完全按照这一控制标准来规划本国外汇储备的存量,但并没有证据表明凡是不符合这一标准的外汇储备存量都是非“最优规模”。鉴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用3个月的进口额这一单一、固定的模式作为衡量我国外汇储备是否“最优”的尺度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2.我国外汇储备占GDP的比重并不是最高的。一般的观点将外汇储备占GDP的比重不超过10%作为衡量外汇储备是否过多的标准,笔者认为,这一指标也只能作为外汇储备的最低警戒线,并不能用来衡量外汇储备是否过多。而且,各国的这一指标相差悬殊,没有迹象表明超过这一指标的国家的外汇储备就是过多的(见表1)。

从表1可见,中国内地外汇储备占按名义汇率计算的GDP的比重虽然高达46.19%,但占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的比重却只有10.78%,在上述各国和地区中是最低的。尽管IMF对人民币币值或购买力有过高估计之嫌,但起码说明我国外汇储备并非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已经多到“不可容忍”的程度。况且,即使按照公认的10%这一标准衡量,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都·同样远大于这一指标,其中香港和台湾的这一指标更是高得惊人,但他们并没有像我们这样“惊恐万状”。相比之下,我国一些学者面对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所表现出来的“惊慌失措”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3.我国外汇储备占流通中货币的比例并非过高。一般的观点还将外汇储备占流通中货币的比例不超过40%作为衡量外汇储备是否适度的一个标准,并以此证明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过多。对此,笔者的观点早:第一,同上述两个指标一样,外汇储备占流通中货币的比例只能作为判断外汇储备是否适度的一个参考数据,并不足以成为衡量外汇储备是否过多的绝对标准。第二,即使按这一标准衡量,也不能认为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过多,因为我国内地的这一指标同样不是最高的。2005年底我国大陆M1为10.73万亿元,M2为29.88万亿元,按现行汇率计算,外汇储备大约折合7.05万亿元人民币,其占M1和M2的比重分别约为65.7%和23.6%。而同期香港外汇储备却相当于其流通货币的6倍多,约占港元货币供应M3的41%。面对如此高的这一指标,香港尚无外汇储备“过多”之虑,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为外汇储备“过多”而焦心呢?第三,还应看到,国际上一般认为人民币汇率存在低估现象,如果将现有8000多亿美元外汇储备按照IMF确定的购买力平价进行折算,其折合的人民币数额要远远小于7万亿,外汇储备占货币量的比例也要比按名义汇率计算的比例低很多,甚至可能出现低于40%的局面。这说明,在汇率扭曲的情况下,按照名义汇率进行折算所得出的外汇储备占货币量的比例具有很大的误导作用,它并不能作为我国外汇储备过多的依据。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第一,外汇储备的增长既是我国经济实力增强的必然结果,又对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那种将巨大的外汇储备存量视为沉重包袱的观点是极其错误的。第二,我国外汇储备尽管已逾8000亿美元,但并没有足够证据表明外汇储备已经“过多”,那种以所谓国际公认指标为依据说明我国外汇储备过多的观点是极其肤浅的。第三,外汇储备的增减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一国货币当局能够控制的空间并不很大,只要外汇储备增长的同时,国内经济运行状态良好,就应当认为这种增长是正常,合理的和可以接受的,如果刻意为减少外汇储备而采取什么措施,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损害经济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高速增长范文篇5

关键词:综合布线应用主要产品发展

1综合布线的应用

传统电话布线最大的问题是成为高速率传输的瓶颈,不能与计算机网络、图像、通信构成多媒体应用。综合布线不仅为电话通信服务,而且为数据通信、图像通信服务。由其属性可以成为传输的高速化、布线普及化、服务的语音、数据综合化、系统智能化,解决接入网到终端之间,为最终100M传输创造条件,也可能是将来B一ISDN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的解决模型。

综合布线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产业,表现在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综合布线在于布线结构化、综合化的理念能够适应信息通信向标准化、宽带化、综合化、智能化和数字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从标准化方面,综合布线采用符合国际工业标准的设计原则,支持众多厂家的系统及网络;从宽带化方面,综合布线采用双绞线与光缆混合使用方式,具有传输速率高及带宽的灵活性,能够适应网络高速带宽的需求;而综合性是最突出特点,它将建筑物中多种配线系统综合在一套标准的配线系统中,满足用户对语音、数据、图像以及控制信号综合传输的要求;它的模块化结构使布线系统可管理,满足信息网络布线在灵活性、智能化及可扩展性等多方面的要求。在10余年的应用过程中,综合布线系统一方面在综合电话、数据通信应用方面纵深发展,得到迅速增长。譬如提高传输速率与带宽,改善传输性能保证网络数据流量,充分考虑网络持续发展的需求,使综合布线系统能够跟上网络技术的发展,同时从综合布线管理的方便性和灵活性出发,更新综合布线的管理观念,实现对网络物理层的有效管理。另一方面立足于结构化和综合化,扩展其应用,为适应智能建筑及智能化住宅小区的发展,在综合布线的基础上,发展集成布线和家居布线,为智能建筑及智能化住宅小区的智能化系统集成提供信息平台。因此综合布线作为可持续发展行业,在今后的时间里,可望继续高速增长。

2主要广家和产品

2.1AVAYA公司是从原Lucent(朗讯)分出来,负责综合布线铜缆双绞线、计算机网络、无线移动通信等产品生产的公司。由于它是建立在贝尔实验室科技成果上的跨国公司,因此成功地解决了GigaSPEED千兆网络布线解决方案,powerSun布线解决方案,OptiSPEED光纤网络解决方案,WaveLAN无线局域网络解决方案,HomeStarwiringSystem智能住宅(小区)综合布线解决方案。SYST|MAXSCS结构化布线系统的每个部件都是由贝尔实验室按照包括IS09001制造和定量控制流程在内的,极其严格的制造标准,进行设计、制造和测试。这意昧着比采用多厂商部件构成的网络具有更高的性能。

2.2N0RDX/CDT(丽特)公司也是每个部件接插件及缆线都由本公司生产的公司,坚持干兆标准的发展及IBDN新系统研制开发。IBDN1200System是5类增强型系统,IBDN2400System是6类布线系统,IBDN4800System则是超6类布线系统,带宽可达到400MHz,不仅解决常温下的6类传输,还能解决40~50℃温度条件下的6类传输。N0R0X/CDT公司还首创RUN智能家居布线系统。(公务员之家整理)

2.3SIEM0N(西蒙)公司不仅能提供综合布线非屏蔽双绞线UTP解决方案,还能提供综合布线屏蔽双绞线解决方案。西蒙SYSTEM6三重平衡技术使能点优化技术,保证最大的线对间隔离,线路板的非平行“线对”平衡设计提高产品串扰性能。西蒙公司的6类线缆和西蒙公司6类接插件构成完美组合,满足用户对高速网络应用的要求。西蒙古RA系列7类插座,可满足7类布线系统上的所有应用。西蒙TBIC为大厦铺设了一条通用的信息通道,满足大厦内话音、数据、图像及各控制系统弱电信号连接的需要。

2.4IBMACS先进布线系统是用旧M在网络整合和系统集成方面的经验进行设计的。具有从非屏蔽的解决方案到高端的系统,如6类、7类和光纤解决方案的全系列产品,具有从普通的PVC材质到低烟、阻燃、无毒的LSFRZH的安全可靠材质,具有从系统设计到安装实施和系统保用的服务,提供从网络基础到智能建筑构建的完整解决方案。

2.5Datwylg(德特威勒)公司在1998年全面进入中国市场,在上海建立亚太区总部,与江苏中天光缆集团合作,生产非屏蔽双绞线(U刑,并针对中国市场特点,推出125MHz和200MHzUTP系统。德特威勒也是能生产全系列屏蔽布线产品的厂家。

2.6Rit公司能供应减少面板跳线的综合布线产品,如提供SAMRT带有革命性的配线转换开关。配线架安装有唯一获得专利的无源电路,用以监视在线和实时的连接信号,同时大大超过5类和6类的性能要求。

2.70RTRONUS(奥创利)能提供GigaM0超5类信道产品GigaMo+6类信道产品,Momentum模块式光纤系统,Trans0ptix媒体转换器、光纤到桌面系统,以及InHouse智能家居及小型办公环境系统。

2.8Panduit(泛达)布线解决方案,MINI-JACKSe类模块插座,GIGA-mANNEL千兆位信道6类模块插座,IDCls在点旋转900端接时线缆无绞合开露长度,简便快速的端接,壁装DATA-PATCH配线架,为使用标准19英寸支架设计的电缆管理系统,PanWay表面布线槽,Par1一Code标识产品,泛达住宅小区布线解决方案也为综合布线提供多种解决方案。

2.9MOLEX企业布线网络,提供优秀的铜缆、光缆解决方案,确保可靠的资信传输。RJ一45DataGate插座配备了新型内置防尘盖。这种自动门可以防止灰尘和杂质进入插座,同时允许单手操作。

2.10Brand-Rex奔端结构化布线系统具有GigaPlus增强型5类4对电缆,Cat.6plus6类电缆,MFS通用光纤布线系统的室内光缆、室外光缆、配线架、跳线及连接附件,奔端还具有Bl0lite吹光纤系统,吹光纤微管、光缆、配线架、墙上和地面出口、光纤跳线,以及吹光纤机、微管切割及测试工具BloTwist吹光纤复合电缆等。

2.11CUPSAL奇胜电器M|NDER智能家居系统,是继C一BUS智能化照明管理系统之后的高科技产品。可以把多种家用电器连接到系统上,从而用简单的控制方式来实现所有电器设备的控制。

2.12WONDERFUL万泰E|ite5类、5e类、6类UTP、FTP电缆及接插件配线设备,光缆系统能提供全方位的应用服务。

2.133MVo|ition全光纤布线系统成本是常规光纤系统的一半,可满足千兆以太网,自bit和XGbit传输速度所需带宽。

2.14P|RELL|比瑞利电缆有限公司能将高速的全光纤布线系统,送到本地区区域网络,以形成全光网络。

2.15Be|denMediaTwist百通多媒体双绞电缆形成多家综合布线接插件厂商的0EM产品,为缆线生产的龙头厂商。

2.16FLUKE福禄克DSP40∞、DSP4100仪器,北京st.Virtue圣德嘉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WireScope350都为6类线电缆测试提供了可靠保障。

以上这些综合布线生产厂商的产品介绍不分先后。有不少生产厂商未能列出。

3几点意见

3.1要大力加大综合布线产品的国产化程度,目前国内产品的占有率太低,市场份额太小,国内有一定生产能力的厂家,主要为南京普天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南京普天楼宇科技公司的普天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该系统能提供5类通用标准8线式插头,5类4对非屏蔽电缆,超薄的面板仅6mm厚,且没有一颗可见的螺钉,免专用接线工具,使得用户更加方便。今后要紧跟国际潮流,加大研制力度,成为国际水平产品。国产化的一种做法是南京普天的方法,而另外的方法是使国外产品在国内落户,德特威勒及科龙都在这方面进行努力。

高速增长范文篇6

2006年底我国外汇储备突破万亿,达到10663亿美元。近几个月来,外汇储备仍然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从20世纪80年代几乎没有外汇储备到目前外汇储备量世界第一,中国成为在国际贸易与投资领域扮演重要角色的大国。据估计,今后4—5年,每年仍有1500~2000亿美元的增长。外汇储备的高速持续增长带来的风险问题不容忽视,外汇储备的规模与管理是当下讨论的焦点。

对于我国外汇储备增长问题,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关于外汇储备规模适度性的研究,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时建人、郭恩才、王国林、许承明等运用比率分析法进行分析、吴丽华、高丰和于永达等运用成本——收益法中的阿格沃尔模型测算后得出较为一致的看法:认为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过大。外汇储备的主要是给人“看”的,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满足进口、支付债务的需要,而是转变为“保持信心”。由此角度来看,我国需要保持的外汇储备应该多一些。成思危估计,大约保持65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就足够了。也有学者如武剑、姜旭朝、谢太峰认为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并非处于偏高的状态。但比较一致的结论是认为外汇储备并非越多越好。另一方面的研究就是关于如何管理外汇储备的研究。目前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原因并提出不同的对策:李扬、余维彬、曾刚认为应该进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巴曙松,吴博、朱元倩对汇率改革后人民币有效汇率测算及对国际贸易、外汇储备的影响进行分析后得出中国有必要进一步扩大汇率形成机制的弹性;除了积极运用各种宏观经济政策之外,我们还必须大力推进各项机构性调整。

基于以上的研究,本文主要从分析我国高额外汇储备与我国对外贸易的相互影响入手,指出外贸的持续增长是外汇储备超常增长的主要原因,过度的外汇储备对外贸起着抑制的作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我国外汇储备与我国对外贸易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分析

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主要是过去25年来的出口导向政策和外资优惠政策以及市场机制不完善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提高,利用外资规模不断增加,尤其是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保持双顺差,导致外汇储备不断增加。

1.经常项目对我国外汇储备增加的影响分析

经常项目分为货物、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等四个子项目。货物项目的巨额顺差是支撑我国储备快速增长的源泉。1997-2001年,我国货物项目年年顺差,累计顺差达1975亿美元。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产品供给能力和创造性潜力巨大,顺差进一步扩大,2004年经常账户盈余686.59亿美元,其中贸易项目中货物就实现顺差589.82亿美元,2005年汇率升值之后贸易顺差不降反升,当年进出口比上年的11547.4亿美元有所增长,进一步扩大为14221.2亿美元。出口产业竞争力的迅速提升最终直接导致随着中国外汇储备的飙升。

服务项目主要是旅游和运输部分,该项目在上世纪80年代一直是顺差,但从1992年开始出现逆差,1997年后逆差规模扩大,至2001年平均每年逆差约60亿美元,2004年逆差进一步扩大为96.99亿美元,这反映了我国对国际服务的需求大幅度增加,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竞争还处于弱势,对外汇储备的增长起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收入项目年平均的净流入为8亿美元,在1993年以前一直是顺差,但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逐年扩张,外商在我国投资收益大大高于我国对外投资收益,净利润的汇出,以及外债的支付,我国在收入项目上的逆差规模迅速增加,从1991年到2004年我国累计收益逆差达到1312.09亿美元,相当于我国同时期累计经常项目顺差2868、74亿美元中的45、73%都用来弥补收益逆差。该项目逆差的变动趋势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对我国外汇储备有着重要抑制作用,对我国的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经常转移主要是为数众多的华侨与大量出国定居者向国内汇款赠物所致。原来每年顺差稳定在数十亿美元,随着世界经济的好转,经常转移项目的顺差也在逐年增加,2003年为176.34亿美元,2004年为228.98亿美元。经常转移顺差在经常项目中的贡献仅次于货物项目的顺差,相对较为稳定。

总之,经常项目对外汇储备的增长贡献很大,其中主要贡献来自于货物贸易,其次是经常转移,近年来服务和收入项目的逆差在扩大。中国长期的贸易顺差,特别是近年来急剧增加的贸易顺差既有短期、周期性原因,也有长期、结构性原因,反映了中国的贸易条件在不断恶化,中国的经常项目顺差造成了资源的错配。

2.资本与金融项目对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影响分析

金融项目主要由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它投资三部分构成。1992年以后外商对我国的直接投资迅猛增加,成为外资流入的主要方式。1997年—2001年,直接投资的5年累计净流入为1947亿美元。2004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增加额仅为18.05亿美元,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增加额就有549.36亿美元,直接项目盈余531.31亿美元,金融账户顺差1107.29亿美元,该项目对外汇储备的增长起了促进作用。

证券投资相对数额较小,主要是债券部分,股票投资占有比例较小。1997年以前我国在证券投资项目上是以净流入为主,我国政府和一些银行过去在海外发行的债券到期要还本,1998年以后出现较大的净流出,四年中形成的净流出分别为37亿美元、112亿美元、40亿美元和194亿美元。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中国证券市场的逐步规范,国外资金看好中国证券市场,开始出现净流入,并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对外汇储备的影响越来越大。

其它投资项目主要包括贸易信贷、贷款、货币和存款、利用基金组织的信贷和贷款等,该项目波动较大。1985年至1991年我国对外借款较多在其它投资项目上一直是净流入。随着我国进入还款高峰,该项目所出现的净流出逐步增大,尤其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后,以及对人民币的贬值预期,该项目出现了规模很大的净流出,1997—1999年净流出分别为312亿美元、437亿美元和181亿美元。2001年开始,由于国际经济的持续低迷和人民币的隐性升值,国外短期资金流入以套利,其他投资项目出现较大的顺差,当年达到169亿美元。2004年我国其他投资流出增加2242.74亿美元,流入增加2621.82亿美元,顺差379.08亿美元。2005年人民币持续升值以来,热钱更是纷涌而入,该项目对外汇储备的影响更大。

总之,从数量上看,我国在金融项目上的顺差大部分是直接投资净流入的贡献。外商直接投资(FDI)对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影响很大。近年来,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的影响也在扩大。

三、基于外贸视角的结论与政策建议

外汇增长并非坏事,但不善规避防范风险,则可能带来巨大的危险。应该注重长期的战略性的构想与创新,通过采取一揽子的综合措施,纠正中国经济中的诸多不平衡,实现外贸的持续平稳增长。外汇储备结构合理,中国经济才能保持继续高速增长的后劲。

1.改革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改变货币当局独揽外汇资产的格局

我国在1997年10月1日前实行的是强制结售汇制度。这虽有利于增加外汇供给,却不利于企业回避外汇风险。当时我国的汇率比较稳定,风险问题尚不突出,但从长远看,应当允许企业保留一定的现汇。之后我国实行了限额结汇,外汇指定银行持有更多的周转头寸,允许中资企业的外汇买卖差价、加速资金周转和增加企业防范汇率风险的能力,使中资企业在外汇使用方面与外商投资企业逐步靠齐,实现中外资企业在外汇利用上的同等待遇,改善中资企业的环境,公平竞争。同时,可以减轻国家外汇储备被动增加的压力。

为了适当降低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带来的压力,实现外贸可持续发展,应该进一步改革结汇制度。中央银行可在密切监控外汇市场变化的基础上逐步调节限额结汇的比例,最后实现意愿结、售汇。放宽企业、个人、商业银行持有的外汇额度,使企业能够灵活用汇,及时满足生产和消费的需求。外汇储备也不再过度集中,商业银行、企业、个人和国家分散持有,藏富于民。也可缓解中央银行的货币投放压力,缓解汇率升值的压力。汇率价格真正由市场决定。

2.改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进行外贸商品结构调整

经济结构调整是增加国家竞争力和经济进步的重要措施。在外汇储备高速增长情况下,正是进行结构调整,改变外贸增长方式的好时机。首先,在继续保持出口增长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进口,改变进出口贸易结构。在关注出口质量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考虑适当的增加进口,鼓励企业引进适用的技术设备,加大石油和矿产等战略物资的进口。有选择地引进各种有效资源,以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能源、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高端服务进口对国内发展的注入和支撑,以物资技术储备替代外汇储备,减少贸易顺差,以促进国内企业壮大生产的发展。其次,还要提高进出口企业的管理水平,可以降低出口产品的生产成本,增加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要求进一步对内开放和实施自主创新、自主品牌、自主营销战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经济落后、产业结构落后的局面,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我国民族经济进步。各级政府制定应急预案,为出口企业的结构调整做好充分准备,把结构调整对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的冲击降低到最低限度。只有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到位,才能使我国产品真正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才能保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

3.改变出口导向政策,进行进出口优惠政策清理,使之合理化,构建公平竞争的平台

目前鼓励出口和优惠外资的措施导致的加剧资源错配、价格扭曲和福利输出等问题加剧。当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并在本地市场展开竞争时,外资企业享受优惠,不公平竞争平台成为外资寻求行业控制、技术压制和市场垄断力的支撑。

在当前外汇储备充裕,连年外贸巨额顺差的情况下,正是进行政策清理和调整,使之更加合理化的时机。应取消中央和地方政府有关规划中的进出口和外资引入量指标,减少甚至取消鼓励外资的优惠政策措施。统一中资和外资企业的所得税,使国内外企业公平竞争,同时平抑外资的流入。转变“奖出限入”的出口导向政策,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取消大多数产品的出口退税,对部分能耗型产品征收出口税,改变和引导出口贸易,保护国内的资源和环境。要求形成内需与外需协调增长拉动经济发展的新机制,改变增长对出口和FDI增长的过度依赖。要求政策导向转向构建公平竞争平台的体制转变。最终实现国际贸易稳定增长,外汇储备安全合理,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摘要: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持续高速增长,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关于外汇储备规模的讨论,普遍达成共识,就是外汇储备已超过适度规模,有很多不良影响。关于外汇储备管理的讨论非常热烈,大家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提出应对外汇超常增长的对策。本文主要从分析我国高额外汇储备与我国对外贸易的相互影响入手,指出外贸的持续增长是外汇储备超常增长的主要原因,过度的外汇储备对外贸起着抑制的作用,并提出以下对策:

改革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改变货币当局独揽外汇资产的格局;改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进行外贸商品结构调整;改变出口导向政策,进行进出口优惠政策清理,使之合理化,构建公平竞争的平台。

关键词:外汇储备;对外贸易;对策

参考文献:

[1]TiffinR.GoldandtheDollarCrisis[M].YaleUniversityPress.NewHavenCT,1960.

[2]MachlupF.ThedemandforMonetaryReserves[J].BancaNazionaledelLavoroQuarterlyReview,1966,9:58-75.

[3]HellerHR.Optimalinternationalreserves[J].EconomicJournal,1966,76:296-311.

[4]HellerHR.Thetransactiondemandofinternationalmeansofpayment[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68,76:141-145.

[5][美]普格尔.林格特.国际经济学(第十一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6]许承明.对我国外汇储备的比例分析及其国际比较[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12:40-43.

[7]李扬,余维彬,曾刚.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改革[J].国际金融研究,2007,4:4-12.

[8]朱孟楠.蒇汇于民,分散储备——“外汇新政”正当其时[N].国际金融报,2006-04-17(第8版).

[9]姜延书,马瑞.关于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6,2:51-54.

[10]巴曙松,吴博,朱元倩.对汇率改革后人民币有效汇率测算及对国际贸易、外汇储备的影响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7,4:56-62.

[11]张慧毅.对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再思考[J].经济论坛,2006,1:35-37.

[12]谢太峰.关于中国外汇储备多与少的思考[J].国际金融研究,2006,7:62-70.

[13]卢峰.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研究:对中国外汇储备突破万亿美圆的理论思考[J].世界经济,2006,11:3-10.

[14]王国林.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研究[J].当代财经,2003,2:35-38.

[15]吴丽华.我国适度外汇储备量的模型与外汇储备管理[J].厦门大学学报,1997,4:4-9.

[16]武剑.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分析与界定[J].经济研究1998,2:20-29.

[17]姜旭朝.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02,6:37-39.

[18]时建人,郭恩才.关于我国外汇储备的实证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1,6:202-205.

[19]李晴.我国外汇储备过多给经济带来的弊端及其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6,2:47-50..

高速增长范文篇7

一、评价背景

自1991年武黄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以来,湖北省高速公路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截至2018年底,湖北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为6098公里,规模位居全国前列,高速公路运输能力和服务质量均有显著提高。2018年湖北省高速公路网收费车通行流量达到2.7亿辆次,通行费收入达218.95亿元,实现车流量和通行费收入双增长。同时,在国内外经济环境趋于复杂的背景下,不少公路物流企业面临“无货可运”的尴尬局面,货运规模增速趋缓、空驶率增加,公路运价持续走低,车流量和通行车收入双增长的趋势与运价走低等格局相悖,不能真正反映湖北省高速公路运输行业发展状况,因此,迫切需要构建反映湖北省高速公路运输行业发展状况的景气指标体系,分析高速公路运输行业的变化趋势。

二、湖北省高速公路运输景气影响因素分析

综合考虑影响高速公路运输行业的发展因素,并结合航空、铁路、航运和公路等多种运输方式中对景气指数指标选取的研究,从运输生产、运输供给、投资收益、经济与其他等5个方面对影响高速公路运输行业的发展因素进行分析,为湖北省高速公路运输景气指数的指标选取提供依据。最直观反映湖北省高速公路运输景气度的指标为车流量,故以湖北省高速公路车流量为基准,分析其他指标对湖北省高速公路运输景气度的影响。1.运输生产。(1)高速公路客车流量、货车流量。高速公路车流量的增长将吸引更多投资,高速公路运营里程随之增加,高速公路路网结构将得到改善,高速公路运输景气度也将提高。反之,当车流量处于下降趋势时,反映了高速公路运输景气度的下降。(2)高速公路客运量、货运量。在车辆载荷固定的情况下,当高速公路通行客车、货车车流量增长时,公路客运量、货运量将随之增长,进而提高高速公路运输景气度。(3)高速公路客运周转量、货运周转量。在运输距离、运输车辆载荷固定不变的情况下,依据周转量定义可知,随着周转量的增长,车流量也会随之增长。高速公路客运周转量、货运周转量的增长对高速公路运输景气度具有促进作用。2.运输供给。(1)高速公路运输里程。交通条件的优化对地区产业发展、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促进作用。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居民对出行舒适度、出行时间提出了更高要求,并且对货物运输的速度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公路逐渐无法满足居民对出行及货物运输日益提高的需求,高速公路亟需加强建设。2018年5月,湖北省政府在《湖北省综合交通公路水运部分4个三年攻坚工作方案(2018—2020年)》中,明确了全省高速公路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确保了湖北省高速公路建设的持续进行,也为高速公路运输景气度的提高奠定了基础。随着高速公路运输里程的增长,途经地区通行条件将得到改善,产业结构将得到优化,旅游业、制造业等产业将得到发展,高速公路车流量将逐渐增长,进而提高高速公路运输景气度。(2)客运车辆、货运车辆工作车日。随着湖北省高速公路客货运市场的发展,湖北省客货车保有量不断增加,但运输企业为保证营运收益仅会使用部分车辆,并最大程度提高车辆装载率。工作车日指报告期(统计期)内,营运车辆技术状况完好、不需要进行修理或维护即可参加运输的车日中,车辆实际出车工作的车日。工作车日的持续增长能为湖北省客货运市场提供足够运力支撑,促进高速公路客货运市场良性发展,从而提高高速公路运输景气度。3.投资收益。(1)固定资产投资。随着国家对高速公路行业投资力度的加大,高速公路里程也会随之提高,进而改善途径地区的产业结构,提高高速公路车流量。因此,固定资产投资的提高对高速公路运输景气度具有促进作用。(2)高速公路通行费收入。高速公路通行费收入是高速公路运输业提供运输服务的价值体现,该指标波动受到运输量和运价的双重影响。当运价保持一定水平时,通行费收入上升,运输量将上升,车流量将增加,高速公路运输景气度将上升。同理,当运输量保持在一定水平时,通行费收入上升,运价将上升,车流量将增加,高速公路运输景气度将上升。(3)高速公路运输企业营运收入。当高速公路运输企业营运收入提高时,运输企业能够拥有更多的资金更新运输设备,提高运输效率,改变运输策略,运输企业将得到更好发展。同时,也能够吸引社会对高速公路基础建设的投资,提高高速公路运营里程,以此提高高速公路运输景气度。4.经济。(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应用较多的宏观经济指标。当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出现连续上升(下降)时表示出现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现象,政府会对经济情况进行宏观调控,确保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保持平稳,因此,只能通过定性方法分析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高速公路运输景气关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反映了消费者群体的购买力和宏观经济情况。湖北省宏观经济影响了运量、运价水平等因素,故认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会影响高速公路运输景气度。(2)公路物流运价指数。公路物流运价指数是反映我国经济领土范围内,某个时期公路物流运输价格变动程度和变动趋势的主要指标,反映了公路物流成本的变化。当公路物流价格指数上升时,公路物流成本将提升,对高速公路运输的非弹性需求将产生影响,故将对高速公路运输景气度产生影响。(3)通货膨胀与紧缩率。在实际中,一般不直接、也无法计算出通货膨胀与紧缩率,而是通过价格指数的增长率来间接表示。由于消费者价格是商品经过流通各环节形成的最终价格,它最全面地反映了商品流通对货币的需要量。因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最充分、最全面反映通货膨胀与紧缩率的价格指数,通货膨胀(紧缩)率的影响因素也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相同。(4)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是景气指数的逆指标,即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的波动方向与高速公路运输景气指数相反。当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上升时(可简单理解为油价上升),将导致运价提高,从而导致运输量下降(即车流量下降),高速公路运输景气度将下降。当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下降时,将导致运价下降,从而导致运输量提高(即车流量提高),高速公路运输景气度将上升。5.其他。(1)其他产业。目前缺少对高速公路货运产业的调查报告,故以公路为例讨论其他产业的影响。公路货物运输结构中,主要以工业原材料、中间品和耐用消费品为主。《2008年全国公路水路运输量专项调查》显示,煤炭及制品、农林牧副渔产品、机械设备电器、矿物性建筑材料、钢铁等五项货物的运输周转量占比最高,因此可以找出与公路货运业联系最紧密的产业,这些产业对公路货运的需求最为显著,对公路运输景气度的影响也最大。矿物性建筑材料、水泥属于建材类产品,建材是为房地产行业服务的,所以将建材归为房地产行业。煤炭及制品显然属于煤炭行业,机电产品(机械、设备、电器)涉及的行业众多,无法一一划分,因此,整体归为装备制造业。钢铁产品属于钢铁业,农副产品包含的产品种类非常多,归类于农业。房地产行业、煤炭行业、装备制造业、钢铁业、农业等五项产业对公路货运有着相当大的需求,其波动特征与公路运输的景气波动具有相似性。(2)高速公路运输量占湖北省运输总量比值。交通运输行业对经济、社会各方面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不仅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先行地位,而且与国家的政治、国防、文化密切相关,具有其他行业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交通运输业总产值不变的前提下,高速公路运输量占湖北省运输总量比值与高速公路运输景气度波动具有一致性。当高速公路运输量占比提高时,表明高速公路运输景气度提高,反之表明高速公路运输景气度降低。

三、景气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指标选取原则。(1)系统性原则。高速公路运输业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行业,其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遴选景气指标时,要从多层次、多角度全面选取指标,这样指标体系构建才具有系统性。指标选取要从高速公路车流量、运营里程、企业运营收入等多方面进行考虑。(2)重要性原则。重要性是指所选指标在反映高速公路运输行业景气度上具有重要地位,并且代表行业活动的一个领域,所选指标综合起来代表高速公路运输活动的主要方面。(3)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是指景气指标在数据获取、模型计算上能够实现,包括数据可以量化、获取便捷等。(4)可替代性原则。在统计方面,某些数据由于保密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无法获得,或者有部分数据缺失,可以通过其他类似的指标替代数据缺失的指标,替代指标在本质上要与原指标表达的意思相近。2.选取结果。基于上述影响因素的分析,可初步筛选出湖北省高速公路运输景气指标体系,见表1所列。湖北省高速公路客运量、货运量、旅客周转量、货物周转量目前仅能查询2019年2—4月的数据;高速公路运输企业营运收入、高速公路客货车工作车日数据,需对高速公路运输企业进行专项调查,暂时无法获得,故最终可获取指标共12项,见表2所列。随着高速公路运输景气气指数体系建设工作的不断开展,可逐步完善客运量、货运量以及周转量等数据,通过对高速公路运输企业进行专项调查可获取营运收入数据,以完善指标体系。

四、结语

高速增长范文篇8

关键词:区域高速公路;物流;经济发展

0引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速发展的今天,高速公路物流作为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区产业的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显示出其优越性。本文针对高速公路物流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主要以山东临沂的高速公路货运物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说明高速公路物流与经济发展是如何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

1文献综述

对于高速公路物流业的发展,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Savitskie.Katrina在其博士论文《Theimpactoftransportationandlogistics》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运输在物流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物流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山东大学刘岗在《山东高速公路物流系统规划》一文中,系统地分析了中国高速公路及物流的发展情况。由此可见,目前的研究并没有真正细致地研究高速公路物流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相互发展,本文重点从这个方面通过实证分析证明定性的分析,解决上述问题。

2高速公路物流与经济发展

高速公路物流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主要体现在:(1)高速公路物流的发展有利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首先,高速公路物流的发展促进了公路网的完善和运输业的发展;其次高速公路物流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在沿线产值变化、外向型经济的崛起、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发展。(2)经济发展带动了高速公路运输的发展,经济增长对高速公路运输的需求数量与质量不断提高,并且产业结构调整提升高速公路物流的质量。

3临沂市高速公路物流与经济发展相关关系分析

3.1临沂市高速公路物流发展概况。临沂市高速公路归属临沂市公路局管理,下辖京沪高速公路临沂管理处、京沪高速公路临北管理处、日东高速公路临沂管理处3个副县级事业单位,辖区内高速全长公路330.4公里。近几年临沂市内高速公路得到逐步发展,图1为2000年以来临沂市内高速公路里程。中国论文联盟-临沂高速公路物流量近几年也明显的增快,2003年至2008年物流量如图2。

3.2临沂高速公路物流与经济关系分析。假设临沂当地的GDP为x,临沂高速公路货物运量为y,临沂GDP与临沂高速公路货运量存在着线性关系,根据SPSS16.0进行分析。表1、表2为临沂高速公路与物流量分析参数表,数据来源:临沂统计网。

所以,根据分析数据,临沂高速公路货运量与临沂GDP发展的关系为:y=-0.487+0.001x

分析中R为0.941,R2=0.885,拟合度良好以上,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说明临沂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当地的高速物流就会有0.001个亿吨货物的增长量,这也会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4发展区域高速公路物流业建议

由上分析可知高速公路物流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促进作用,因此:(l)临沂市应当加大对整个物流产业的投入与扶持尤其是高速公路物流。(2)要做好高速公路关联产业经济带的发展工作,推动高速公路沿线经济。(3)做到多种物流方式协调发展;做好高速公路物流与其他方式物流的协调与相互补充,使得整个物流产业共同发展。(4)高速公路管理应该配合当地的物流运输,从政策、便利性方面给予相关的支持。(5)物流运输企业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应该把握政策方向,利用当地的高速公路资源构建自己的快捷运输网络。

5结论

高速公路物流的兴起,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同时又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充分利用现有的高速公路资源,并与先进的物流理念相结合,是区域高速公路运输系统发展的重要方向。地方经济的增长能够促进公路物流,同时,公路物流的发达又反过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二者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如果把握不好,二者可能会出现相互制约的现象。

参考文献:

[1]陈荫三.高速公路联网后的综合运输格局[J].综合运输,2005(4):23-24.

[2]秦璐,葛喜俊.高速公路服务区物流节点布局规划方法及实证研究[J].物流科技,2007(1):12-15.

[3]吴勇往.高速公路对区域物流网络布局影响分析[J].交通世界(运输、车辆),2006(12):31-32.

高速增长范文篇9

关键词:高速公路收费权拍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高速公路,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到2002年底,全国高速公路的通车里程已突破2.5万公里。由于高速公路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服务全社会等特点,具有准公共物品的属性,从理论上说,其建设的资金大部分应来自国家的投入,但对于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说,中央和地方财政能力有限,不可能将高速公路作为公益性项目完全由国家来投资建设。从高速公路建设的实践看,我国高速公路的建设资金主要通过国家、金融机构、社会、企业、外资等多渠道获得,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在我国的确立,高速公路的投资方式日趋多样化,经营权转让、BOT、资产证券化等新的资金投入方式正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在这种背景下,对于渴求资金的高速公路领域来说,收费权拍卖不失为一种筹集资金、盘活资产的好方法。

一、高速公路收费权拍卖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的颁布,拍卖已日益成为一种被市场证明行之有效的经济行为,通过对不良资产、经营权、物资的拍卖,人们逐渐认识到这种市场经济行为的便利和优势。

在人们心目中和现实社会中,拍卖更多地聚焦于不良资产、罚没品、艺术品等领域,以及稀缺资源例如汽车牌照、出租车经营权等。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拍卖为买卖双方提供了其他方式所不能比拟的快速、便捷、直接的供需交流。从经济学的意义上看,拍卖意味着将有限的资源提供给出价最高的人,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中介机构的牵线,通过竞价,拍卖可以将标的物的价值充分体现,在价格上得到最合理的认同。

近20年来,我国高速公路迅猛发展,要想富、先修路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从零的突破到实现2.5万公里的通车里程,经历的时间之短是任何国家所不能相比的。但在高速公路建设迅猛向前推进的同时,资金贫血的状况日益严重。目前高速公路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国家资本金、交通部、各省市补助资金以及企业融资,由于国家补助资金有限,各地修建高速公路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大多数高速公路公司负债率高、财务状况不佳,多数高速公路通车前几年的通行费收入无法负担借款利息,更不用说归还本金,这就造成资金方面的恶性循环,修一条路,亏一条路的情况经常发生,建设资金缺口越来越大。

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国家的扶持,高速公路的资产总数仍远远大于负债总额,尽管通车前期存在通行费收入不足以弥补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的情况,但从长远来看,高速公路的投资大部分是有利可图的。公路资产状况优良,资产收益稳定,能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快速增加,这种情况是许多国内外投资者非常看好这一行业的主要原因。以四川为例,前几年在香港上市的成渝高速公路和与外商合作的成绵高速公路,目前已成为四川效益最好的两条高速公路。这两条公路共同的特点是:在克服了前期的资金困难之后,通行费收入增长迅速,抵偿各项成本费用后有较大的盈余。

面对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作为高速公路行业应采取有效措施尽快与市场接轨,引入多种市场经济的手段,改善高速公路资金状况,盘活高速公路资产,把闲置在高速公路中的资金解放出来。这不仅是高速公路企业自身的要求,也符合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有关精神。运用创新的精神,以开拓的精神去运作高速公路国有资产,大胆探索资产管理和资本运作的新路子,是改革的需要,更是高速公路发展的需要。拍卖收费权不仅可以改善高速公路资金紧缺的局面,盘活高速公路国有资产,而且能够将高速公路的收费权在路段上化整为零,在时间上化长为短,从而为社会资金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投资渠道,使合作双方达到双赢的效果。因此,高速公路收费权拍卖,作为一种非常市场化、非常有效的筹资手段,应该成为高速公路资金筹措的首选工具之一。

二、高速公路收费权拍卖的可行性分析。

从高速公路的经济属性来看,其收费权的拍卖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一般说来,拍卖的标的物是委托人所有或者依法可以处分的物品或者财产权利。而高速公路的收费权符合这一条件。

目前全国高速公路的主要管理模式是一路一公司模式,公司的体制是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基本上都是由一家国有独资公司控股,代表政府行使国有资产管理的权力。这种模式有利之处是能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集中力量按政府规划来修建高速公路和运作高速公路国有资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体制的不足之处也日益暴露出来,主要是各高速公路公司负债沉重,资金缺口越来越大。高速公路前期的投入大部分靠银行贷款,随着还款高峰期来临,不仅归还本金的压力日益增大,甚至连付息都存在困难。这种情况已严重影响到高速公路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正是这种体制给我们提供了通过收费权拍卖筹集资金、盘活资产存量的舞台,因为毕竟每年的通行费收入是一笔不小的数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速公路沿线经济的腾飞,越来越多的车辆通行高速公路,将会给高速公路带来可观的收入,加之假日经济和会展经济的影响,高速公路的收费将以几何级数迅速增长。高速公路的收费权是完全由高速公路公司掌握并能处置的,是高速公路公司的一笔最宝贵的财富,是其能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其得以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们把高速公路收费权作为拍卖的标的物,是可行的,不存在法律上的障碍。

从经济方面分析,每条高速公路投资都十分巨大,基本在十亿元以上,近年来,国内高速公路行业通过转让经营权和证券市场融资,在资金的回收和滚动发展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例如在四川,成绵、成乐公司引资成功,成渝公司在香港上市,都给社会带来了不小振动,也有力地推动了四川经济的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能够转让和上市的高速公路大部分是目前效益最好的高速公路,正所谓"靓女先嫁",而剩下的都是经济效益一般、社会效益较好的高速公路,这就给继续采用此类方式融资带来困难。再者,要收购高速公路的经营权,动辄需要上十亿元的资金,对于海外资金和社会资金来说,要达到这样的规模已属不易,投资上更是持谨慎态度,因而高速公路的投资和收购往往需要一个十分漫长而又艰难的谈判和审计过程,成功的机会并不大,这也正是目前高速公路招商引资情况不十分理想的症结所在。

高速公路收费权拍卖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转让经营权和通过股票上市融资,都是将整个一条高速公路作为标的物,这必然存在资金量过大的问题,从而影响运作的效果。而高速公路收费权拍卖可以分时、分段来进行,一条高速公路可以分为若干段进行收费权拍卖,也可分若干年来进行收费权拍卖,而且期限任定、路段任定。作为外资和社会资金来说,虽然愿意投入高速公路行业,但由于资金规模、风险和机会成本等问题,无法大规模地进入。分时、分段拍卖高速公路收费权可以有效地解决资金规模问题,对于部分路段和一定时限的高速公路收费权而言,无需动辄上亿元的资金,几百万、几千万的资金就可投入,也可以有效地解决风险问题,其风险远低于房地产等行业,而对于机会成本而言,目前象高速公路这样收益稳定增长的行业,也是屈指可数的投资领域。

三、高速公路收费权拍卖实施办法初探

首先应明确,高速公路收费权拍卖的标的物不是高速公路国有资产,而是高速公路的收费权,拍卖价格应以目前该段高速公路的收费数据为标准来核定,让我们作一个大致测算:

假设某条高速公路全长135公里,设收费站11个,全年通行费收入为7260万元。我们对该条高速公路的收费权进行拍卖,就应该以这些数据为标准,确定拍卖的收费权的标底。我们可以尝试将这条高速公路分成11个收费段拍卖,总平均数为每段每年660万元,如拍卖5年,考虑到6%的车流量增长率和按6%的资金净现值折算率,底价约为每段3300万元,这样可筹得资金3.63亿元,扣除20%的税费及包干管理费,实际可得2.9亿元;如果拍卖10年,则实际可得5.8亿元。外资或社会资本购买收费权后,可聘请现有的高速公路收费机构收费,也可另行聘请收费机构收费,但仅仅具有对高速公路特定时间和特定路段收费权的使用和处置权,对高速公路国有资产无所有权和处置权,从而达到高速公路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效果,非常符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投资者通过拍卖取得高速公路收费权后,有权支配特定时间和特定路段的车辆通行费收入,扣除必要的维修费用和税费外,其余的便是其投资收益。

对于收费权的购买者而言,其获得的权益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收购高速公路带来自身知名度的提高和品牌效益;

②高速公路车流量增长带来的收益的增长;

③高速公路广告、服务区的收益;

④高速公路网络联通后对车流量及通行费收入带来的促进作用;

⑤以收费权质押方式获取银行贷款的可能性。

对于收费权的出让者来说,其获得的权益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出售高速公路收费权获得的现金收入,这笔资金可以提前归还银行利息和本金,减少负债或继续投入新的项目;

②收费权出售期满,可收回一条完整的高速公路,再用于收费权出售或经营权转让;

③由于不涉及国有资产的出售问题,手续相对简便,能有效地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④可以扩大高速公路的影响,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有利于高速公路的长远发展。

四、高速公路收费权拍卖的意义和前景。

高速公路收费权拍卖,比起经营权转让、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来说方式更简便,可操作性更强。由于出售的不是资产,而是未来的预期收入,因此不需要评估,只需要测算,确认一个大家都能认可的价格作为底价,对于合作双方来说,都是乐于接受的。对于收费权所有人而言,使用拍卖手段有可能利用买家之间的竞争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筹集更多的资金。分时、分段拍卖收费权方式灵活,可以有效地扩大潜在购买者的范围,让更多的人参与竞争。而对于收费权的购买者而言,以适量的资金介入高速公路收费领域,不仅能够有效地降低风险,而且能够分享经济快速成长所带来的收益,更有利于实现投资领域的多元化,提高自身的影响和实力。

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说,高速公路是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准公共物品,是国家特许收费的行业,其收费稳定可靠,增长迅速,是非常理想的投资领域,因此只要能够消除资金规模障碍、降低投入成本和风险,就一定会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入。

从各条高速公路的实际情况来看,资金运作最困难的是刚通车的几年,因为通行费收入的上升有一个过程。高速公路收费权拍卖能把相当一段时间的收入一次性收回,解决了还息和还贷资金来源的问题,为高速公路有效地渡过难关提供了保证。

应该指出,高速公路收费权拍卖的目的不是为了应付沉重的负债和短期资金的困难,而是为了增强高速公路企业的活力,更好地运作和使用资金。因为高速公路收费额的增长是加速型的,作为高速公路企业而言今后的资金是不存在任何问题的,这一点可以从通车较早的成渝、成绵等高速公路上来验证。但我们也应该承认,在高速公路起步阶段,资金的状况是不容乐观的。为此,我们应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筹集高速公路资金,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试行和推广高速公路收费权拍卖,通过分时、分段拍卖收费权的灵活运作,来尽可能多、尽可能快地引进资金,从而达到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和优化高速公路企业资本结构的双赢效果。

参考文献

1、周伟、王选仓.道路经济与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5;

2、郭振英、唐学军.腾飞之路--我国高速公路社会经济效益透析〔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6.12;

3、郗恩崇.高速公路管理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6;

高速增长范文篇10

关键词:高速公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策略思考

在安全意识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人们对高速公路的管理与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实现高速公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必须将影响高速公路发展的各种因素相互结合,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实现高速公路的可持续性发展。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不断增多,投资的金额和力度也相应加大,需要将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将资金密集型产业合理转化,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站在全局性角度,探讨高速公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增长点,具有一定的理论性意义和现实性意义。

1高速公路的经济及社会效益概念界定

经济发展需要依赖于交通运输,与其他行业相区别,在建设高速公路的时候,政府、高速公路管理单位、通行者的使用等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可以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分析高速公路的影响和效用。1.1经济效益。在高速公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运输事业取得了非常明显的进步,绿色产品运输、集装箱运输、高客运输、超大货物的运输等产业发展迅速。在推动运输的基础上,公路的运输结构不断完善,运输的效率大大提升,能够以较快的运输速度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在还可带动工程建材、饮食服务、商贸、运输、劳务等一系列产业的兴旺,促进当地经济繁荣,增加沿线农民收入。在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随着服务区和收费站建设数量的增加,钢铁、水泥等原材料消耗量很大,建造业和连带的服务业在整体上实现了有效发展,对经济进步起到了明显的拉动作用,在高速增长下,促进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高速公路设计合理,将提高车速,使车辆快速流通,缩短物资交流周期,使人民群众生活、工作快速、高效、便利,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1.2社会效益。在建设高速公路的过程中,封闭地区与各个城市实现了有效连接,经济、资源、人才等各种要素互通往来,实现了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地区、地区与地区的沟通与交流,增强了城市和地区的开放性与多样性,为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新的增长点和着力点,有利于推动落后地区和贫穷地区的建设与发展。各个城市具有各自的特征,特色产品和商务贸易在相互往来的过程中,为商品销量的增加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能够实现商品的有效流通,提高市场占有率,刺激大众消费,拉动当地经济增长。另外,便捷的交通能够为旅游业提供良好的基础,升级转型旅游的消费水平,促进旅游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在建设和运营条件良好的情况下,有利于吸引投资,货物的运输和各种厂房的建设等都有了良好的外部支持,提高了就业率,便于人们的日常出行,城市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人们的幸福指数也相应提升。

2提高高速公路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意义与影响

面对日益紧张的交通状况,高速公路的建成,有效提高了城市化水平,能够提供相应的物质基础,营造有利于高速公路经济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从各个方面保障高速公路事业的发展。在发展高速公路经济效益的时候,能够为交通运输行业的结构调整提供积极有益的借鉴,在完善和发展交通运输内部构造的过程中,为其他行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相关行业的进步。高速公路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发展高速公路事业的过程中,对社会产生的连锁影响。在提升高速公路社会效益的时候,能够为相关地区支柱性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在高速公路社会效益逐渐提升下,能够为相关产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能够带动就业率,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另外,在管理交通运输行业的过程中,能够对行业的发展提出一定的建议,使更多的人了解到高速公路的意义和重要性。高速公路社会效益的增加能够发挥出安全监督管理作用,使高速公路的运行情况得到有效反馈,增强运行的安全性,使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营能够发挥出理想的效果,将资金、劳动力和各种施工技术相互融合,在有效统一的基础上,形成科学完整的高速公路安全管理运输体系,为交通运输经济的进步奠基。另外,随着高速公路社会效益的不断推进,物流行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契机,强化配送的效率,不仅能够加快配送的速度,还能不断完善配送的质量,降低配送延误现象的发生概率,增强配送的准确性与科学性,促进物流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升整个服务行业的质量。

3提升高速公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措施

3.1完善高速公路管理体制。完善的管理体制直接影响着交通运输行业的稳定发展,促进高速公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在有效的指导下,找到高速公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解决。因此,相关管理部门需要详细了解高速公路当前的运行情况,明确当前交通运输行业的特点,在充分整合各项因素的基础上,预测出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制定出合理的措施,使当前的管理体制能够切实适应交通运输行业的实际情况,增强管理体制的针对性与严密性。在落实的过程中,需要对当前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变化及时掌控,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出发,统一全国各地高速公路的管理,为交通运输行业的进步提供制度上的支持,从多个角度出发,增强高速公路管理的一致性与完整性。另外,高速公路管理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应充分了解行业的特点,实现体制与实际情况的有效融合,积极配合管理部门的相关工作,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自觉抵御各种不良诱惑,防止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重视高速公路的管理工作。3.2精简机构,挖潜增效,降低营运管理成本投入。在交通运输行业,必须重视机构的作用,在强化机构建设的过程中,优化配置各种资源,重视优秀人才的引进,在整合各项因素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降低管理成本,增加经济利润空间,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机构的简化应结合管理单位内部的实际情况,促进内部各种信息的流动和传达,在加强信息互通的过程中,使高速公路管理单位的办事效率不断提升。另外,在精简机构的时候,应加强内部人员相互之间的联系,减轻管理单位的负担,充分调动内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高速公路的投资具有多元化、丰富化的特点,需要建立适应地区高速公路运营机构的管理方式,统一管理区域内高速公路运营项目,将各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复杂机构的精简转化,将市场竞争机制巧妙的融入到体制中,实现人力资源的最大化效果,通过对管理机制的强化,使各种设备的使用寿命得到有效延长。3.3以人为本,提高服务质量。服务是高速公路运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直接影响着人民大众的利益,完善的交通线路不仅能够为人们的日常出行提供便利,还能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服务。在高速公路运营的过程中,服务的态度直接代表着交通运输业的整体形象,决定着最终的服务质量。在强化服务的过程中,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正确的服务态度,积极面对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开放乐观的心态解决各种困难,营造一个温馨舒适、开放互助的高速公路运营环境,在点滴的工作中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实现高速公路运营的经济效益最大化。收费站是对外服务的重要窗口,基层人员应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必须学习基本的行为规范,在与司机接触的时候,面带微笑、举止规范、强化自身的精神状态,学会换位思考,通过优质的服务给司机留下美好的印象,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实现高速公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增加。3.4开发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高速公路的发展能够带动周边沿线地区的产业发展。高速公路服务区为车辆和司乘人员提供了休息的场所,在相对封闭的空间里,具有快捷、高效、舒适、省时等特点,能够在短时间内集聚较大的交通量,但是,在高速公路上,车辆和人员与外界出现分离和阻隔,需要在服务区内,通过基础设施提供相应性的服务。因此,应重视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建设与完善,树立品牌意识,体现服务区的区域特色,不断强化经营与管理,将服务区设施和内容作为建设重点,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在运营的过程中,满足车辆和司乘人员的需求,成为高速公路经济效益的一个显著增长点。另外,应结合高速公路发展的优势,重视沿线地带的建设,在经济互动的过程中,将便捷的交通优势与地区资源相互结合,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方案。同时,高速公路能够拉近地区之间的距离,在联系公路沿线地区的同时,使种植业、旅游业、物流业等能够实现快速发展,有效带动沿线地区的经济增长。

4结语

综上所述,在交通运输业发展中,高速公路是一项重要内容,在实际运营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系列相应性的问题。必须针对实际情况,完善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精简机构,降低营运管理成本投入,以人为本,提高服务质量,开发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等,实现高速公路的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于艳丽.提高高速公路经济及社会效益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7,(07):52.

[2]王雅梅.公路交通运输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措施[J].民营科技.2016,(02):22-23.

[3]金伟.公路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探讨[J].技术与市场.2016,(06):123.

[4]张琛.浅议高速公路经济和社会效益[J].现代经济信息.2015,(13):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