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风格伦理嬗变研究

时间:2022-10-26 03:13:27

美学风格伦理嬗变研究

摘要:作为一部公路电影,《冈仁波齐》真实再现了11位藏民在藏历马年转山的故事。影片保持了张杨个人作品一贯的伦理风格特点,同时也体现了公路电影类型、纪实美学风格和当代藏民伦理的三重“守”与“变”。

关键词:《冈仁波齐》;纪实风格;公路电影;藏民伦理

张杨被认为是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的代表人物,在早期的《爱情麻辣烫》(1997)、《洗澡》(1999)、《向日葵》(2006)、《落叶归根》(2007)等作品中,就习惯以小人物为表现对象,以平常心叙事,以体现爱情伦理、兄弟伦理、婚姻伦理、父子伦理、乡土伦理为特点,逐渐确立了自己影片的伦理学视角,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7年6月20日他的新片《冈仁波齐》正式上映,在各院线排片率不高的情况下,取得了综合票房过亿的好成绩,对于一部纪实风格的少数民族电影来说实属不易。影片在西藏取景,以11位藏民在藏历马年赴神山冈仁波齐朝圣为内容,进行了长达一年的纪实拍摄,对藏民的伦理观念有了新的阐释。整部电影是藏民们的朝圣之路,是制作团队的艰苦拍摄之路,同时也是观众的心灵洗礼之路。

一、公路电影的守与变

类型电影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公式化的情节、定型化的人物形象与人物关系、标准化叙事几个方面。①公路电影作为一种类型,最早诞生于美国,从《绕道》(1945)、《决斗》(1971)、《午夜狂奔》(1988)到《雨人》(1988)、《末路狂花》(1991),逐渐形成了公路电影的类型特点:叙事常围绕着一段旅程自然展开,在逃离、漂泊、流浪、寻找自我的过程中体现人物的内心的变化和成长。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千里走单骑》(2005)、《落叶归根》(2007)、《人在囧途》(2010)、《泰囧》(2012)、《无人区》(2013)、《心花路放》(2014)、《后会无期》(2014)、《港囧》(2015)为代表的新时期公路电影在票房和口碑上均表现不俗。2007年的《落叶归根》是张杨导演首次尝试公路电影创作。该片讲述的是南下打工的农民老赵,因自己许下的一个承诺,在好友老刘死后决定将他的尸体运送回家乡安葬的故事。电影以“回乡”作为行程的主题词,“守信”作为老赵的原动力,自然展开叙事。片中对“故乡”的眷恋、对“回家”的渴望是极具东方特色的价值体现,也是乡土伦理的核心所在,这是张杨第一次成功地将公路电影的类型特色与个人电影的伦理风格相结合。在2017年的电影《冈仁波齐》中,这种个性化的伦理风格又表现得更加自然和娴熟。故事的开头,张杨就清楚地交代了几位藏民朝圣的原因:年过七旬的老人杨培想要完成自己和已故哥哥的心愿,决定去朝圣,是对兄弟的承诺;尼玛扎堆带着父亲的遗憾,陪叔叔去朝圣,是孝顺的体现;仁青晋美家里盖新房死了两个人,想一起去朝圣忏悔,是对逝者的超度;一贫如洗的屠夫江措旺堆,一辈子杀了很多牛,想去朝圣,并且在朝圣的路上给小虫让路,是对生命的敬畏。这些普通藏民内心有了强大的宗教信仰和明晰的伦理道德作为支撑,他们相信只要坚定地朝着目标前进,总有一天会到达神山,这也构筑了整个朝圣转山故事的缘起。至此,典型公路电影中“流浪”“漂泊”“逃离”“寻找自我”“寻求内心安定”等主题词被一一打破。

二、纪实风格的守与变

纪实风格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在法国咖啡馆的第一次放映活动,《火车进站》《水浇园丁》就以真实的影像记录生活。从那时起,纪实性成为影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罗伯特•弗拉哈迪被称为纪录片之父,其表作《北方的纳努克》(1922)再现了爱斯基摩人纳努克一家的真实生活状况。到了上世纪60年代法国新浪潮时期,安德烈•巴赞对纪实美学有了明确的界定,他认为摄影的美学特征在于揭示真实,要尽可能地保证影像的时空连续性。②纪实美学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第四代导演的电影创作,全景、长镜头、景深镜头、实景拍,甚至偷拍等手法都被运用到他们的实践活动中,如郑洞天和徐谷明的《邻居》(1981),张暖忻的《沙鸥》(1981)等。纵观中国电影史,在少数民族地区拍摄的电影往往在叙事的同时,还能给观众带来视觉方面的满足,带有景观式电影的特点,从而也具有了很强的纪实性。例如1996年冯小宁执导的影片《红河谷》就将西藏优美的自然风光、雄伟的冰川和朴实奔放的藏族人民展示在观众面前,深受当时观众的喜爱。同样在藏区拍摄的电影《冈仁波齐》也沿袭了这一纪实性传统,剧组在当地纯净的天空下拍摄了整整一年,跟着人物角色一起经历了春夏秋冬,观众也通过电影阅尽了西藏四季之美。据张杨说,这是一个没有剧本的电影,在拍摄前只选定了11个人物角色,预先确定了一“生”一“死”的关键点,其余情节皆是路上自然发生,然后拍摄、记录、筛选、最后剪辑成片。③为了加强纪实感,剧组对于片中声音的收录也格外认真,烧柴的噼啪声,坚定的诵经声,木板相互敲打并在地面滑动的声音,潺潺的流水声都一一被收录。④每一个非专业的演员又“演出”得如此专业,因为这就是他们真实的生活和日常的行为方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此外,张杨在作品中并不局限于呈现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朴实的藏民生活,而是延续自己的作品风格,透过景观之美、纪实之美,展现人性之美、灵魂之善。一路上,吃饭、睡觉、念经、磕头,这些动作不断重复,却未见藏民脸上有过一丝一毫的厌倦和疲惫。在当今充斥着大投资、“小鲜肉”、特效、“虐恋”的电影产业中,这种质朴的乡村伦理观念愈显珍贵。在朝圣的公路上,有象征现代文明的货车、轿车通过,但朝圣的藏民丝毫不受影响,坚定地走好自己脚下的路,在西藏最纯净的天空下用心磕好每一个头,体现出生态主体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之美,这种在充沛的生命力与其生存环境相互协调中产生的美,即生态伦理之美。⑤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修辞术》里说过:美是由于其自身而为人所向往并且值得赞颂的事物,或是善并且因为善而令人愉快的事物,⑥真、善、美乃是人类生命的意义所在。

三、少数民族伦理的守与变

在以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为故事背景的电影中,关于伦理道德的讨论从未停歇。1996年的电影《红河谷》,“头人”在藏区享有的地位和威望是藏民族宗族观念的最佳体现。英国人罗克曼带着远征军的枪炮与所谓的“现代文明”进入西藏,给当地居民带来了痛苦和灾难,以及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又激起观众对善与恶的思考,对生命伦理的反诘。2013年的电影《无人区》,给观众呈现了一个只能用暴力解决问题的“罪恶之城”。影片更多的是对人性之“恶”的探讨,在这个“理”和“法”都同时失去作用的地方,维系秩序的就只有最简单的伦理观念。集旅馆、加油站、小卖部为一体的“夜巴黎”休息站就是家族式经营,老板的傻儿子对父亲的话无条件服从,最后也因执拗而丧命。年轻的卡车司机面对强敌“贩鹰人”也毫不畏惧,只为替兄长报仇。作为律师的潘肖在一次次生死较量之中,不断在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正义”,直接指向伦理学的终极命题。影片《冈仁波齐》也继续了这种对人性、善恶、道德的话题讨论。孝顺的尼玛扎堆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陪着叔叔去朝圣,也成为一行人中的掌舵者,影片除了表现兄弟关系和叔侄关系外,还有姐妹关系、夫妻关系和母女关系,他们一行人彼此关照、互相扶持、无畏无惧、一路向前,体现了藏民的家庭伦理观念根深蒂固。镜头记录了他们在转山路上发生的有关每一个动作细节的“小事”,也包括涉及生死轮回的“大事”。对于如何看待生死,或许藏民族是最为洒脱的。70岁的老人杨培在前往神山的路上结束了生命,同行的藏民并没有痛哭流涕,反而表现得十分平静,以藏民族自己的方式将老人的遗体送到最接近上天的地方。运送物资的拖拉机被撞坏了,在得知撞人的车上有病人急需要送医院之后,他们没有打闹或提出物质赔偿的要求,而是让对方赶紧上路。没有了拖拉机,物资只能用手推,前进一段,又跑回来重新磕头,一步都不曾马虎。在当下这个喜欢“抄近道”的时代,这段情节又唤起了观众多少感叹和自省。整个观影过程也是观众和导演、和剧中人物心理交流的过程。“他们会遇到什么?”“他们在想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为什么能如此淡然?”这些疑问在观影过程中,不断叩击观众的心灵。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和西藏地区旅游业的兴盛,拉萨作为西藏最发达的城市,已不能被单一的藏族文明来书写和解读。如今萨拉这座城市的文化,也注入了当代中国现代化的血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地藏民的日常生活和伦理观念。这些变化也在《冈仁波齐》中被揭示出来。当朝圣的队伍到达拉萨时,入住宾馆的女老板同意免除一行人的房费,条件是请他们代为磕头,信仰在“身体不好”这种特殊的条件下也产生了替代的可能性。这种大城市人的“信仰替代法”在芒康村的村民看来,或许是不可行的,无论你是年过70的老人、9岁的孩子,还是即将临盆的孕妇,信仰之路还得自己走下去。另一个细节发生在拉萨一家小发廊里,当藏族青年第一次见到打扮时尚的发廊女,就发现她与同村的藏族女性如此不同,穿着时髦现代,不编辫子而留起了短发。在她细致温柔的洗头动作中,青年的内心开始波动,脸上难掩青春的羞涩。在启程赴神山之前,青年特地精心打扮了自己,来向发廊女辞行。镜头中,青年通过不停的转椅动作来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和青春的躁动。这是一段没有来得及开始的爱情,充满新时代元素符号的年轻女性深深吸引着来自芒康村的藏族男青年,也预示了现代文化对传统乡村价值观念发生变革的新要求。

当下中国的商业电影普遍存在粗制滥造,对性和暴力的过度表现,伦理道德缺失,影视创作和传播价值取向媚俗化等一系列问题。⑦这些表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正随着影院数量的增加和票房数据的攀高而日趋扩大,对青少年的影响更是不容小觑。而像《冈仁波齐》这样能以一种平常的心态把故事讲好,并引起大众对当下伦理价值进行深刻反思的电影并不多见。作为一部低成本的纪实风格电影,《冈仁波齐》能够斩获过亿票房在中国电影市场上也是一种积极的信号,表明更多的观众开始接纳、欣赏纪实风格电影。欣喜之后,我们也对纪实电影的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演应时刻紧记自己肩负的责任,在作品中努力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建当下的中国社会伦理价值。电影业最独具特点之处就在于具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双重身份,⑧既要有意识地对当下的社会问题进行积极引导,又要考虑受众心理和市场需求。

作者:赵敏 袁智忠 单位: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