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员干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

时间:2022-10-28 10:05:14

基层党员干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

[摘要]本文就积极心理学背景下基层党员干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展开论述,从分析基层党员干部心理健康的突出问题入手,在具体阐述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重视不够、机制不全、能力不足等现状的基础上,以积极心理学作为研究方向和途径,着重从服务体系、平台体系和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构建基层党员干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基层党员干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

1问题的提出

积极心理学是上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倡导的一门新兴学科,以积极心理品质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关注人类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1]。在积极心理学背景下,探索构建基层党员干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对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基层干部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1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是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的有力举措。近年来,干部心理健康和服务体系建设已上升到国家层面。党的要求“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卫疾控发〔2016〕77号)提出,到2020年,全民心理健康意识明显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要把心理健康工作纳入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基层党员干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是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2]。1.2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是改善基层党员干部心理健康状况的迫切需要。笔者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重庆市渝中区、南岸区基层党员干部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基层党员干部心理健康现状总体情况较好,部分干部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一方面,基层党员干部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在213个问卷调查受访人群中,强迫症状占12.8%,人际敏感症状占21.4%,敌对症状占8.5%,抑郁症状占17.1%,焦虑症状占12.4%,偏执症状占5.8%,躯体化症状占10.7%,一些基层干部莫名的亚健康症状也十分明显。另一方面,基层党员干部心理健康问题差异性特征明显。主要表现在年龄、性别、职级等方面。调查发现:30~45岁的干部在总分、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30岁以下、45岁以上的干部;男性干部强迫、敌对、偏执等3项症状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女性;实职领导职务心理压力高于非领导职务,科级干部心理压力明显大于普通职员和处级及以上干部。1.3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是促进社会积极心态形成的重要动力。基层党员干部平常和群众打交道最多,影响面广泛而直接,必然会对周围群众乃至整个社会心态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如果基层干部普遍心理健康状况低下,工作中就难免会带有患得患失、急功近利、浮躁不安、消极敷衍等不良情绪,必然影响办事效率、工作成效和政府形象。同时,这种心态也无疑会感染到基层群众,反过来进一步恶化整个社会心态环境。因此,通过加强基层干部心理健康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必会带来“正能量”,形成正效应,有效引导全民朝着积极健康的良好社会心态方向发展。

2基层党员干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

2.1重视不够,建设不力。调研表明,各级对基层干部心理健康问题重视不够,主要表现为:在干部考核任用中,主要关注对思想政治、业务能力、工作业绩表现进行考察,缺少将心理测评纳入评价体系;在干部培训培养中,尽管近年来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相关培训,但多是知识讲授,缺乏系统性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导致部分干部心理健康意识淡漠,对“心理不健康”与“精神疾病”界线模糊、认识有误区,从而谈之色变、讳疾忌医,有的甚至造成了严重不良后果;在干部管理中,机关单位心理服务机构和服务人员普遍缺乏,忽视对干部心理素质、压力应对技巧、情绪管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和干部积极心态塑造。2.2队伍缺乏,力量不足。从干部队伍构成来看,由于种种原因,基层单位往往专兼职政工干部较多、心理咨询专业辅导人员较少,大部分基层单位没有具备专业心理咨询师或者相关资质的专业人员。从内部培养力度来看,人才队伍培训体系不完善,缺少专技培训,内部咨询师的心理督导体系尚未建立,导致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推进困难。从服务平台力量来看,不少基层单位对党员干部的心理测试与评估、心理教育与培训、心理咨询与辅导等服务工作,基本上以外部机构为主,内部兼职人员配合为辅,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够,严重滞后于实际需要。2.3体系不全,实效不佳。一方面,干部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呈“倒三角”分布,即在中央国家机关、省市级机关,服务体系比较健全,越到基层、越到偏远山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逐渐下降。另一方面,受时空限制、经费不足、体制机制等因素影响,基层单位往往难与高等院校研所、医疗卫生机构及社会心理机构形成协同联动机制,在服务形式、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上均缺乏专业指导和帮助,进一步制约了对基层党员干部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开展。

3积极心理学背景下基层党员干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

3.1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3.1.1构建基层党员干部心理健康预警体系:积极心理学背景下基层党员干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首要的,就是通过心理测评建档从而构建安全预警体系。个体心理健康状态是动态变化的过程,若能及时发现并有效干预,就可能防范于未然。一要开发制定量表,主要包括压力状态、不良情绪、身心症状、等方面量表,采取多维度研究,发现面临的心理困境、存在的心理问题,掌握心理问题形成和发展规律。二要加强心理健康普查,定期采集、分析和追踪相关数据,形成双向反馈机制。三要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以认知特点、个性特征、人格特质等为主要内容,进行长期、系统、动态观察,并给予及时帮助与干预,将心理健康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提高预警能力和服务水平。3.1.2建设基层党员干部心理免疫系统:积极心理学一个重要理念就在于积极预防,其实现途径重在教育培训。重点是建立健全包括乐观向上、创新创造、主观幸福感、生命价值感等为主要内容的正能量,从而形成强大的心理免疫系统。一是普及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让基层党员干部了解心理健康基本常识,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基本表征、主要症状及预防措施,逐步学会了解、认知并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二是培养豁达乐观的良好心态,学会用平和的心态看待得与失,用积极的视角对待事物,理性处理矛盾和问题,对待过去要平静、感受现在要愉快、面对将来要乐观。三是帮助其挖掘培育自身心理资源,重点是人格优势、积极认知方式、积极情绪体验等,强化其心理免役系统,从而发挥积极预防的作用。3.1.3形成基层党员干部心理问题干预体系:积极心理学背景下基层党员干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最后一道关,就是针对已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对症施策、分类干预。一是针对亚健康党员干部,在专题讲座学习、团队辅导活动基础上,可增加自我调适指导、心理保健练习等方法,以增强心理素质,预防心理疾病。二是针对一般心理问题党员干部,可通过个体面谈咨询、专项心理训练等,指导心理自助,消除心理困扰。三是针对精神障碍党员干部,采取临床的、心理的、药物的多种方式进行或者转介治疗,同时,积极心理学还提倡积极暗示、冥想放松、运动健身等疗法,多渠道注入正能量,从而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3]。3.2加强心理健康平台体系建设。3.2.1个体自助:“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健康心理的关键,还在于内因,在于有效的自我调适。一是全面正确地“认识你自己”,既要认清自己的工作性质、岗位责任、意义作用,又要看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发现内心所需、正当所求,给自己合理定位。二要注重培养坚定意志,增强面对困难、挫折与失败的抗压能力,要主动倾诉、积极调节,适度释放心理压力。三是提高自我心理防御能力,“心病还须心药治”,一旦体察到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可通过专业心理辅导,助其自立自强,增强防御能力,同时也可采用合理化、补偿、升华等心理疗法进行自我治疗。3.2.2组织关助:建立积极健康的组织文化,营造公平竞争、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培养团队意识,加强团队沟通,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使个体感受组织“大家庭”的温暖。3.2.3社会倾助:一方面,发挥家庭的亲情关怀作用,“血浓于水”,家庭成员朝夕相处,当基层党员干部在面临心理困境时,来自家庭成员精神和物质上的关心、帮助和理解支持,可在心理疏导中收到事半功倍之效[4]。另一方面,发挥社会的综合合力作用,通过与患者意气相投的朋友间,或者兴趣爱好组织间的关爱,帮助其“走出来”。

参考文献

[1]辛自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定位与思路[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8,6(5):257-261.

[2]编者.加强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9,32(1):14.

[3]闫洪丰.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服务的政策导向与实践发展[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9,32(1):30-33.

[4]吕红娟.加强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N].学习时报,2019-01-30(005).

作者:郑红渠 单位:重庆市渝中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