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识人心理学方法研究

时间:2022-11-23 03:21:58

领导者识人心理学方法研究

【摘要】领导者在识人过程中,除了运用观察分析、深入交谈、考试测评、民主评议等一般方法,还应注重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识人选人。具体而言,要做到正确归因判断,重视性格协调,控制情感因素,防止“成见效应”,掌握行为动机,抱以良好期待,强调格局判读。

【关键词】新时代;领导者;识人;心理学

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这句话既说明了知人的难度,同时也说明了识别人才不仅要看人的外在表现,还要透过表象看人的内心世界。一般情况下,领导者在识人的过程中常常带有一些主观成分和情感因素,甚至出现一些偏执心理,导致其在识人过程中出现种种偏差。因此,领导者在识人过程中,除了运用观察分析、深入交谈、考试测评、民主评议等一般方法,还应注重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识人选人。

正确归因判断。在领导活动中,领导者与被识者之间相互了解的过程是一个社会知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领导者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很难全面掌握一个人的整体状况,常常会产生一些社会知觉的偏见,造成领导者对被识者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归因。这种容易产生偏见的社会知觉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首因效应,就是初次见面对人所形成的印象,也叫第一印象。它在领导者识人过程中常常会造成先入为主的知觉,影响和左右领导者对被识者的全面认识。例如,有的领导者在初次见面时感觉此人不错,印象很好,就认为这个人方方面面都很好。第一印象极易导致领导者产生严重的认识误区。在识人的过程中,领导者应特别注意克服由此造成的片面看法,要对被识者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了解。另一种是“晕轮效应”,就是人们在观察他人时,往往从其某个特征或品质出发,对其做出总体判断,也称光环效应。领导者在识人过程中,要防止“晕轮效应”,就要坚持辩证的观点,看人要一分为二,既要看到其优点,也要看到其缺点,既要看其一时一事的表现,更要了解其综合表现。

重视性格协调。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比较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领导者在识人过程中,既要看到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使其专业搭配合理、智能相互叠加,也要了解人才的性格特征,判断其与工作要求及周围的人际环境是否协调相容。有些领导者认为,一个人只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政治合格、有才能,就可以把工作干好,而忽视了其性格气质结构,结果是要么搞不好团结,要么不能协调工作,甚至不能达到工作的要求,使其难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和力量。由于人的成长环境不同,其性格也不尽相同。有的人性格开朗,爱好交际,喜欢争论问题;有的人性格内向,喜欢单独思考,自己埋头苦干;有的人性格急躁,工作大胆泼辣,但比较马虎粗心;有的人性格温和细腻,但办事谨慎拘泥。针对这些情况,领导者在识人过程中,要把工作要求与被识者的性格特点联系起来思考,力求做到合理搭配、协调相容、刚柔相济。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使各种性格的人易于共事的和谐环境。

控制情感因素。这里说的控制情感因素,其实就是要抵御情感效应。情感效应是指领导者在识别人才时,有些情感因素常常使其自觉不自觉地偏离公正、失去原则,导致选人用人出现认识误区。通常会有这三种误区:一是用“亲”心理。不论是否具备德才条件,不管别人怎样说,总认为与自己亲近的人好,任人唯亲心理较为强烈。二是报恩心理。在识人过程中,领导者对那些曾经对自己有恩的人,不讲标准和条件,一律提拔重用。三是报仇心理。这种心理同报恩心理相反,也可称为报复心理。领导者在识人过程中,对那些曾经无意或有意伤害过自己、侵犯过自己利益的人,不管有没有才华和本事,一律不提拔使用,甚至千方百计进行打击报复。这些情感效应常常干扰和阻碍领导者的识人过程,使得那些无德无才的平庸之辈混进人才队伍,给事业造成损失。因此,领导者在识别人才的过程中,要保持公正的心态,站在党和人民利益的高度,自觉抵御不良情感效应,以党性代替感性,真正识别出那些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防止“成见效应”。所谓“成见效应”,就是领导者在过去认知的基础上,对他人产生难以改变的固定看法。这种“成见效应”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容易埋没优秀人才。有的领导者总是把眼光投向所谓的成功者,总是对那些已经有了名声的人才给予肯定。这就造成所谓的马太效应。马太效应对人才队伍建设有好处,也有坏处,关键看领导者怎么把握。如果只看到马太效应的正面影响,而看不到其负面影响,用不了多久,那些有才华、想做事而因机遇或其他原因未能脱颖而出的人必然会纷纷出走。要看到人才有潜、显之分,就是说一个人是不是人才,除了看其显绩,还要看其潜绩。有的人现在还没有做出显著的创造性贡献,还没有得到社会认可,但其具有某种潜质,这样的人也是人才,这才是辩证的识人观。

掌握行为动机。动机是心理学中的概括性术语,其中包括了所有引起、支配、维持心理和心理活动的内部过程。这里说的领导者要掌握被识者的行为动机,就是指领导者要掌握被识者行为的内在动力。领导者在识人过程中,有时候很难搞清楚被识者在想什么、想要做什么、为什么做。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当人的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它会推动人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活动的动机。因此,一方面,领导者在考察被识者的时候,要搞清楚被识者参加工作究竟是哪一种动力在驱使,从而透过现象看本质,对被识者有一个完整、翔实、准确的了解,以便能将被识者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另一方面,领导者要通过掌握被识者的行为动机,来了解被识者的意志力。意志是通过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意志行为是自觉的、有目的的行为。领导者提前掌握被识者的意志力,不仅有利于对被识者进行更加全面的了解,也能为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抱以良好期待。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和实验表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人们之间的心理期待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当领导者给予下属一个良好的期待时,下属往往会给领导者一个良好的回报。有这么一个神话故事:古代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是一个技艺高超的雕刻家,他雕刻了一个女神像,越看越觉得美丽,于是开始天天祈祷,期望女神像变成真的女神,成为自己的妻子,结果奇迹真的发生了,女神像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并成了国王的妻子。这个神话故事反映的是人们心理期待的奇特效应。这种心理效应,心理学家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作期待效应。领导者在识人过程中,由于受到长期以来在领导岗位上形成的思维定式的影响,有着宽泛的优越感。面对被识者,习惯性认为“我智尔愚”,总认为被识者做这个不如自己,干那个也不如自己,从而走进了识人误区。因此,领导者在识人的过程中,要摒弃自我主义观念,积极调整自己对被识者的心理态度,与此同时,要在单位中积极营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任人唯贤、知人善任的良好氛围。

强调格局判读。心理学中经常说到这样一句话,“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强调的是,领导者在识人的过程中,一定要看到一个人的发展空间、发展潜能、发展趋势,即格局。那么,领导者应如何判读被识者的格局呢?古人强调:“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用现代语言讲,大概就是看人要坚持看本质、看大节、看主流、看发展。这应当成为新时代领导者识人的重要原则。总的来说,考察被识者的格局如何,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看其“所怀有多大”,也就是看被识者的志向和抱负。远大的志向和抱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将来的成就。二是看其“气度有多大”。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想要成功的人一定要有很大的度量,要着眼大局。三是看其“所视有多远”。这就是考察被识者的眼光。看他有没有战略思维,有没有长远的谋划。四是看其“所涉有多宽”。这就是考察被识者的知识面。五是看其“遇事有多静”。这就是考察被识者的心理素质。只有冷静,才能清醒;只有清醒,才能工作有头绪。六是看其“为人有多信”。信就是信誉。被识者必须讲诚信,对于没把握的事情不轻易表态,一旦表态,就必须兑现,绝对不能失信于人。

作者:陈新新 朱 甦 单位:南京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