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心理学研究

时间:2022-11-23 03:19:19

存在主义心理学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个人温饱问题早已解决,人们的关注的重点也慢慢由身转向心。目前,无论是我国还是世界其他国家都存在着大量的孤独个体,他们有的身处闹市内心孤独,有的离群索居郁郁寡欢,为此对他们的心理状况进行探究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策略帮助他们摆脱孤独拥抱社会过上正常、健康的生活尤为必要。文章首先对个体孤独生存状态的现状及其弊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然后认真探讨基于存在主义心理学视域下如何超越个体孤独生存状态带来的种种束缚,进而实现个体幸福与个体价值的最大化。

关键词:存在主义;个体孤独;生存状态;超越

近一个多世纪来,越来越多的人或主动或被动地选择放弃家庭群居生活,步入个体孤独的生存状态。据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克里南伯格统计,目前在美国,大约有七分之一的成年人处于个体孤独生存状态。而北欧那些高福利国家,如瑞典、芬兰、挪威、丹麦等,类似的情况更为严重,比率达到五分之二。亚洲国家中,个体孤独生存状态人数比率最高的国家是日本,个体孤独生存状态人数增长最快的国家是我国。由于个体孤独生存状态无论是对个人健康成长还是国家的良性发展都是不利的。为此应该采取合适的方法策略减少个体孤独生存状态人数,同时提高这些个体孤独群体的生活质量。存在主义心理学是一种以存在主义为理论基础,对人的存在及人生的意义进行认真探讨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基于存在主义心理学视域下对个体孤独生存状态进行分析,能够较好地找出适合的方法策略。

一、个体孤独生存状态的现状

所谓个体孤独生存状态是存在主义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人是社会性动物,个体孤独生存状态的产生,也即是指个体与社会的联系相脱节,由此严重影响人的身体及心理健康的成长。人之所以感到难以抑制的孤独,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过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与周围的世界越来越疏离起来。要想摆脱这种个体孤独状态,走向社会拥抱社会是很有必要的。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个体孤独群体人数众多,过着那种“一个人的生活”的人已经超过5800万,其中2000万左右为20岁至39岁的独居青年。对于一些人而言,常与人联系,常与社会接触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但对于大多数个体孤独者而言却较为困难。很多个体孤独者或主动或被动地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对于社会生活中自己觉得不必要的日常交往都予以拒绝,甚至有些个体孤独者如果别人不主动与他联系,他可能这一辈子走不出自己的世界,自然也难为他人所知。《无缘社会》是日本NHK曾经拍摄的一部纪录片,“无缘”即“无关”的意思,主要讲诉的是现代日本城市虽然高度发展,但由于地缘关系与族缘关系日渐淡漠,再加上经济衰退,导致很多中年人失去工作、老人住没有足够经济实力住进养老院,导致一出出“无缘”死的悲剧。虽然无名死者的问题在很多国家都有,我国也不例外,只是没有日本这么明显。这是因为目前我国独居比例依然在上涨,但选择一辈子独身的人毕竟是少数,再者我国较为注重族缘关系,即便有人孤独终老,族内的人通常会过来为其处理后事;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原因,我国的独居大军多数还年轻,正处壮年。

二、个体孤独生存状态的弊端

(一)不利于个人的健康成长。人是群居动物,每个人都不可能离开他人而独立存在。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在现代社会中,要想在没有别人帮助的情况下取得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根据调查发现,一个人取得成功20%在于其能力80%在于其人际关系,也就是说你有多大的关系,你的机遇就有多大,你能成就的事情就有多大。由此可见,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是多么的重要。而长期处在个体孤独生存状态会严重影响到自身的人际关系,进而影响到自身事业的发展。除此之外,长期处在个体孤独生存状态无论是对自身的身体状态还是心理状态都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相关数据表明,单身女性比结婚女性寿命平均低7-15年,单身男性比结婚男性寿命低8-17年。单身男性死亡危险增加32%,单身女性的死亡危险高出23%。在30-39岁的人群中,单身者死亡危险是已婚者的128%。而在70岁人群中,单身者死亡危险比已婚者只高出12%。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个体孤独者更容易心理郁闷和心理烦躁,并且当养成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如抽烟、酗酒等也没有个身边人进行劝诫与监管。(二)不利于国家的良性发展。当个体孤独者越来越多,也就意味着结婚的人越来越少,出生孩子的数量自然也随之下降,这种情况使得我国的老龄化现象更为严峻。目前,我国的老龄化现象十分明显。通常而言,60岁及60岁以上人口在人口占比上超过10%就表示该地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亿人,占总人口17.3%。而解决老龄化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多生孩子,这也是我国全面开放二胎的一个主要原因。除此之外,个体孤独者因为不像有家庭的人一样,背负着较多的生活重担,需要起早贪黑努力工作以便养家糊口,所以有些个体孤独者便随心所欲地过自己喜欢过的生活,不去工作,整天看上网、看电视等,久而久之个人能力越来越弱,越发在这个社会生存不下去,故干脆走上啃老的道路,而这不但不能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反而拖了国家经济的后腿。

三、存在主义心理学视域下的个体孤独生存状态的超越

(一)端正人生的态度。一直以来,人们对人生目的与人生意义的思考从没停止过,并且至今依然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那么在人们眼中,人生的目的与人们的意义都是什么呢?有的人认为是享乐、有的人认为是成功、有的人认为是财富、有的人认为是奉献、有的人认为是快乐、有的人认为是权利、有的人认为是责任,甚至有的人认为神马都是浮云。基于存在主义心理学视域下,要想明白人生的目的与人生的意义,就需要对人生有一个正确的认知。首先,人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要努力创造生活中的美好,大至创造一个雄伟大厦,小至创造一个微笑,都是创造。其次,人生是一个体验的过程,是当你年老之时回首往事时,发现自己过的是硕果累累的一生,而不是一片空白的人生,所以应该趁着自己年华正好,时间与精力都较为充裕的时候努力去体验人生、享受人生。最后,人生是一个被态度左右的过程。人生就像一面镜子,当你以什么态度面向人生时,人生也就以什么态度回馈你,这就是为什么在生活中开朗乐观的人往往比那些自闭悲观的人更容易受到人生的青睐,更容易收获幸福。那么人生的目的与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所以换个角度而言人生的目的与人生的意义的确什么都不是,只是浮云。为此,不要再去纠结于人生的目的与人生的意义这一人生难题,而应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去对待你的人生,对待你的当下,最终你的人生会给你答案。所以个体孤独者要努力端正自己的人生态度,避免随波逐流无所事事地过日子,要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同时让自己快乐的人。(二)树立正确人生的信仰。存在主义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人的生存价值,这就要求人们要树立正确的信仰,进而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信仰是人对某种思想或者某个宗教或者某件事物、某个人物真心信奉、用心敬仰,并且还用它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杨绛先生曾在她的书籍《走在人生边上》中提到“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可见信仰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树立人生的信仰,树立正确的人生信仰更为重要,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人生信仰呢?依笔者看,无论何种信仰,终极价值都应指向真、善、美。如作为共产党员,应当笃定共产主义信仰,从中寻得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抵御诱惑的坚实盔甲。习曾将信仰比喻为“总开关”,告诫全党同志“不忘初心”,就是要我们坚守信仰高地,真正从思想上入党,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有情怀,守底线,敢担当,轻得失,无愧革命先辈的遗志、共产党员的称号、人民群众的期待。而个体孤独者为了拥有更好的生存状态,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树立起适合自己的同时又是正确的人生信仰。(三)努力拥抱社会。个体孤独者要想超越这种状态,应该明确以下几点。一是个体孤独者,通常都是周围的环境比较空寂,或者自己难以融入到身边的人群中,这个时候不妨放下心中的包袱,抛开一切,出去走走吧,哪怕是来个一个人的旅行也是不错的。通过接触外界的事物,会让自己看到更多的美好,当内心感到温暖时,内心的孤独感就会大大减少,甚至消失。二是个体孤独者,通常都与朋友联系较少,久而久之就和以前的朋友变成陌生人。所以,平时没有事情的时候,个体孤独者要放下自己的防御心理与胆怯心理,好好的与周围的朋友进行面对漫的交流,通过彼此之间互相倾诉心中的快乐与忧伤,让自己封闭的心扉慢慢打开,这样下去心中就不会感到孤独了。再者,现在已是网络时代,互联网已经广泛普及,个体孤独者也可以通过聊天软件,与那些不在身边的发小、伙伴们进行网上互动,一起追忆往昔的美好岁月,一起诉说今日的生活种种,一起畅想明天的多姿多彩,这是一件多么多令人开心的事情啊,在欢声笑语中,孤独感就会慢慢消失的。三是个体孤独者很多都是独自在外打拼的人,身处他乡,与自己的家乡与家人隔着千山万水,虽然城市的生活可能比家乡的生活更为便利更为丰富,但是城市的生活节奏往往也更快,生存压力往往也更大,个体孤独者难免觉得有些压抑,心中的孤独感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所以,个体孤独者应该和家里保持足够的联系,毕竟家人才能更好的给自己家的感觉,家人才是最好的归宿。

四、结语

综上所诉,随着时代的发展,个体孤独的数量越来越多,已经严重影响到个人的身心健康与国家发展,为此,采取有效的方法策略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尤为必要。本文基于存在主义心理学视域,认为个人孤独者应该进行自我改变,如树立正确的人生信仰、端正人生的态度、努力拥抱社会等,进而以更好的姿态拥抱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武春芳.独自一人,亦美亦孤独——基于存在主义疗法对电影《海上钢琴师》的心理学解读.名作欣赏.2017(36).

[2]阳姣.圣经伦理:孤独的个体与不孤独的实体——《鲁滨逊漂流记》中人神关系冲突的伦理解读.求索.2016(10).

[3]张宗艳.从存在主义心理学看社会工作中的关系.才智.2016(27).

[4]张玲玲.美国动画片中的“孤独个体”.当代电影.2015(8).

[5]赵占锋、吴正慧.当代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探析——基于存在主义心理学视角.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3).

作者:叶钦 单位:江西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