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德育常态化研究

时间:2022-03-13 03:29:11

体育教学德育常态化研究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运动能够促进学生的智力发育,形成一定的审美素养,进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因此,在开展体育活动中,教师应该重视德育教育,提出明确的德育目标,让学生明白德育教育的意义。本文针对体育教育,提出了开展德育常态化教育的方式。

关键词:体育教育;学生;德育教育

通过体育运动,学生可以强身健体,锻炼坚强的意志,还能体现出相应的德育功能,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品德的有效途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智力发育,养成良好的审美素养等。在体育教学中,要将德育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也要融入相应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不仅要实现知识、智力,以及体质等发展,还要在思想品德方面实现良好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内在的动力。由此可见,在体育教学中,实现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教师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

1明确体育教学中的德育目标,以学生为本,开展德育教育

在常态教育中,德育具有重要的位置,德育目标是体育课程体系中一员。在体育和健康课程的标准中,明确指出,体育课程的主要功能包括:健身、教育,以及娱乐等功能,其中,最本质的功能就是健身、教育。虽然,在课程的总目标中,未能针对体育课程的教学标准,阐述明确的德育目标,不过,在其它的目标体系中,对体育、健康课程应该实现的德育目标进行了说明,并且,在一些领域中,教学目标得到了精细化。例如:在心理健康课程中,明确指明与德育相关的要重点发展。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其德育目标却出现了边缘化以及零散化的问题,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德育教学不够系统,也不够连贯,常常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主要位置,严重忽视了德育教育,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无法发挥德育教育的教学效果。经过相关实践表明,在体育教学中,对德育目标进行明确,可以使体育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掌握德育方向,进一步发挥体育教学的作用,促进学生的智力发育,形成良好的品德。体育教学只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对体育教学的德育目标进行确立时,要根据学校的整体教学目标来思考,并且,根据体育学科的实际特征,进而侧重于德育教育。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的德育目标也有了很大变化,要满足体育与健康课程相关需求,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对德育目标进行确立时,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第一,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品质,比如,诚实正直,勇敢自信,积极乐观,勤奋好学,珍惜友谊,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等。第二,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的情绪,完善的人格,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适应社会,具有健康的心理。第三,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树立良好的纪律意识,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注重环保,且具有社会公德心等。第四,增强学生的体育热情,能够刻苦训练,尊重竞争对手,也尊重裁判,并且,具有良好的体育礼仪,以及体育精神等。第五,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怀,具有集体荣誉感,进而树立正确的观念。

2促进体育教学的德育常态化,建立德育教育系统,实现体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

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根据其心理要素来说,不管哪种思想品德,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学生都需要学习相应的技能,尤其在体育教学中,要开注重团队合作,让学生正确对待竞争,保持平常的情绪,与人顺利交流。对体育活动进行开展的过程中,一定会影响学生道德方面的思想、情感、行为、意志等。对于学校德育来说,是一项系统的工作,需要长期建设,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想要促进学生的德育教育,应该跳出教案,不断地强化德育教育的意识,以实际行动,在实际体育教学中,让德育教育成为一项核心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第一,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德育教育,将“常规动作”落实在实处,展开常规的体育活动,例如:准备活动、队列的练习,以及形体练习等,以此帮助学生树立较强的纪律意识,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如今,体育教学目标为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切实地加强运动强度,提高学生的运动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进一步培养坚强的意志,遇到困难时能够勇敢顽强,在学习中能够积极进取。第二,对运动知识、运动技能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德育内容融入其中。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运动技能的规律,让学生得到系统性的训练,通过不同的运动项目,学生能够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相应的道德行为,具有不同的道德认知。对于某个运动项目,学生在持续学习时,教师应系统地提升学生的道德感受,例如:在篮球运动中,在传接球练习,以及分组比赛的作用下,学生能够提高责任意识,逐渐形成团队合作精神等。第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社会适应教育,进一步促进德育教育的开展。为了建立学生的思想品德,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可知,与心理健康教育、社会适应教育相比较,德育教育内涵更深刻、范围更广。教师应该将思想品德的教育密切地联系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适应能力,实现相应的德育目标。第四,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当学生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够做出机智的选择。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在课堂中出现突发事件时,虽然这种现象是偶然的,但是,也是教学中无法避免的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突发事件,不仅考验着教师的机智,同时,也为教师的德育教育提供了教育机会,如果突发事件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学生会进一步反思问题,否则,很容易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

3实现有效德育教育的四种基本方法

第一,根据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规律,在体育课堂中,开展目标明确、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的过程是由低到高形成的,也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站在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层面来说,主要分为四个阶段,也就是零道德期、他律期、自律期,以及自立期。在不同的阶段,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判断的能力也有所不同,教师应该具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方式。例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道德期基本处于零状态,还没有形成具体的道德意识,也没有较强的道德判断能力,在这个阶段,德育教育应该注重游戏,做好示范,让学生服从。对于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往往处于自律期,形成了相应的道德意识,具备了一定的判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在德育中,应该强调启发、指导,使学生能够在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中得到良好的锻炼。第二,作为体育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具体要求,以及这项工作的真正意义等。虽然,大部分的教师都能清楚地认识到育人先育德的方式,但是,大部分的体育教师还是未能在体育教学中积极主动地明确德育的目标,所以,大部分的学生也就自然而然认定,体育课与德育是没有关系的。在德育方面,由于体育教师的失语,造成了学生无视德育。在开展体育课之前,要集合整队、点名,让学生报数,很多学生常常忽视体育委员所发出的指令,只顾着于其他学生聊天。目前,在课上,教师都会告诉学生,要遵守社会公共秩序,作具有道德的公民,遵纪守法等,学生只有做到了自觉遵守课堂的纪律,对老师、同学都尊重,才可以在日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这是体育课堂中应该实现的重要德育内容。当学生的思想得到了提升,对于体育教师所发出的德育声音,都会获得良好的效果。第三,在体育教学中,应该注重体验式德育。在体育健康课程中,注重身体练习,这是主要的教学方法。在体育学习的作用下,体育锻炼的影响下,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体育行为,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教师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不管是哪种练习活动,都会在学生的心理以及生理层面,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刺激,进而上升到情感体验,实现锻炼意志的目标。同时,还能陶冶情操,享受快乐,具有团队合作意识等。例如:开展耐力跑项目,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在心理层面上会体验坚持的力量。在生理层面,学生可以体验到呼吸困难,以及肌肉疲劳等,通过学生的坚持,会获得成就感,也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第四,在体育教学的任务中,把学生的思想教育融入其中。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除了负责学生的体育训练,还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对于青少年的学生来说,不管是心理,还是生理,都处于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并且,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直接关系着学生人格的完整性。因此,体育教师应该学会察颜观色,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进而与学生良好的沟通,与学生成为良师益友。另外,在体育教学中,还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这不仅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了保障,也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思想道德认识。如果学生能够在思想上高度地认可体育教师,那么,教学工作就会开展得十分顺利,进而取得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中,体育和德育是一对很好的组合内容,两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既能相互影响,又能相互促进。一旦体育教学被忽视,那么,德育教育也会被弱化,如果加强了体育教学,德育也会被强化。良好的德育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反之,则会给学校体育教学造成不良的影响。目前,在德育常态化教育中,教师应该积极创新,对教学模式进行调整,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只有这样,体育教学才能真正地实现相应的价值。同时,教师要负责教育体能与运动技能,让学生树立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进而真正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季浏,汪晓赞等.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2003.

[2]潘绍伟.追求思想的学校体育[J].中国学校体育,2011,(4).

[3]华南师大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现代教育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2002.

[4]莫雷,张家积,卢秀安.心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容树明 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钟村奥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