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职院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研究

时间:2022-03-31 08:53:47

地方高职院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研究

【摘要】辅导员作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其他岗位的教师一样,有着共同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师德要求。针对地方高职院校部分辅导员在师德养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文章建议在新时代下积极探索地方高职院校辅导员师德养成的路径,从而构建良好的辅导员群体。

【关键词】新时代;辅导员;师德养成

党的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新的时代,给地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提高辅导员师德水平和师德养成刻不容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古至今,教师一直是受人尊敬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历来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并被赋予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作为教师职业中的一员,辅导员应该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做好引路人。

一、辅导员职业道德与师德养成的区别和联系

教师职业道德即“师德”,是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和灵魂,是指教师和一切从事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时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1]。在新时代,迫切需要培养有品格、有本领、有能力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辅导员作为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业道德建设至关重要。(一)区别。1.概念不同。师德养成是一个动态名词,“动”意味着一种动的行为或变化,强调的是养成。师德养成的过程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是师德建设道路上一个必经的环节。而师德是一个静态的名词,强调德,即教师的道德,是教师师德养成后的结果和效果。2.性质不同。师德是已经形成的一种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师德养成是教师德性完善的动态过程。师德养成是加强理论教育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的结果,是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检验中不断加强、并在具体工作中不断推进的[2]。师德是推动各项工作必须考虑和关注的纪律。师德养成既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又是人们对自然科学知识学习转化为思德的一种途径,如荀子所说的“积善成德”。师德则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辅导员的自我修养[3]。(二)联系。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再次强调了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在师德养成过程中,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为师德养成规范的确立提供合理性论证和有力的依据。师德养成根基深深根植于教师职业道德之中,二者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

二、辅导员师德在人才培养中的意义

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同样,一个学生遇到一个优秀的辅导员,也是人生的幸运。可见,具有良好师德素养,不仅是学生的幸运,还是学校的光荣、民族的希望。美国教育家布鲁纳也曾说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辅导员作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师德建设是创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基础,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4]。正如强调,我们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只有拥有了人才上的优势,才能拥有实力上的优势[5]。辅导员作为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师德事关人才培养的成败。(一)辅导员具有良好师德素养是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础。高职院校学生存在自律性不强、知行不一、崇拜金钱、容易偏激等行为。因此,要求辅导员拥有良好师德素养,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言行举止、学习与生活,主动亲近学生,成为学生可以倾诉和信赖的朋友,及时为他们排忧解惑。(二)辅导员具有良好师德素养是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保障。辅导员作为平时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一方面,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以便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解决学生专业知识上的难题;另一方面,应该具备良好的师德素养,以便于在帮助学生和指导学生时,给学生传递正能量,能正面引导学生成长成才。(三)辅导员具有良好师德素养是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人才培养质量有两种评价尺度。一种是学校内部的评价尺度;另一种是社会的评价尺度。社会对毕业生质量的综合评价,主要围绕毕业生能否很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市场的需求进行。学生学习的场所主要在学校,对校外环境缺乏深层次的了解。辅导员是一个具有敏锐政治观察能力的群体,加之其工作职责之一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普及国家大政方针、宣传国家重大精神及政治思想。因此,辅导员理应肩负起学生思想教育的政治使命。

三、地方高职院校辅导员师德养成面临的问题

(一)辅导员师德建设流于形式。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提及,要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在《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12年)中,明确要求“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强化师德考评,体现奖优罚劣,实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着力解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等问题。然而在一系列规范下,一条条红线下,似乎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师德失范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号召多,措施少,处理规定没落实”。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心是实践性人才,关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由于对学生的培养重心决定了不少学校忽视对辅导员教师群体师德的建设问题。正如李健强指出,“据我观察,多年来各地各校的师德教育一般号召比较多,针对性措施少;他律宣传多,自律强调少。”在新时代下,地方高职院校辅导员师德养成过程中暴露出了诸如考核机制不健全、缺少统一标准、考核程序不科学、师德建设流于形式等问题,严重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二)存在职业倦怠,缺乏工作热情的问题。在当下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社会,地方高职院校部分辅导员群体受到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多元性和差异性的影响,淡忘了职业的初心和使命。根据课题组调查可知,围绕“辅导员对学生的耐心、亲和力、细心、爱心”等表现情况,数据显示(注:样本为1013个),其中有122名学生认为辅导员表现较差,占比12%;有486名学生认为一般,占比48%;认为辅导员表现非常好的只占比20%。由此可知,部分辅导员缺乏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责任意识淡薄,不重视、不关心学生,与学生的日常交流很少,忽视学生思想工作,未能全身心投入到学生工作中去;没有将从事教育的初心和使命贯穿到学生工作中去,理想信念模糊;不重视理论素养的提升,不努力完善自身的职业道德以及教学水平,存在职业倦怠,缺乏工作热情等方面的现象。(三)存在着忽视师德养成过程的建设和监督的现象。调查可知,地方高职院校在辅导员师德养成过程中,普遍存在忽视师德养成过程的建设和跟踪的现象,没有把辅导员的师德养成贯穿到辅导员的成长及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来。数据显示,多数高职院校缺乏专门针对辅导员师德养成的机制,相关配套制度不健全,缺乏实质性的考核和监督机制,笼统地将辅导员和其他类别的教师一概而论进行管理。(四)普遍存在着“私心”现象。辅导员的“私心”,主要表现是利益的分配上。一是存在“偏私”的现象。在各地方高职院校中,辅导员既要自己带班,又要兼做资助、学工、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工作。因此,在涉及本班级利益时,如各种奖助贷名额的分配、各种评优评先名额的分配、进学院社团锻炼等,多数辅导员会结合自己的工作分工倾斜本班级。同样,在各种“好处”评选中,大权在握,偏向部分学生的现象较严重,“关系现象”越演越烈,辅导员这种偏私偏袒,对其他学生来说严重不公平,会损害其他学生的利益。这也会导致其他学生的反感和仇恨。二是在个人利益与学校整体利益分配时,部分辅导员首先想到自己的利益,如,当他们发现自己班级的学生有严重违纪时,表现出能隐瞒则隐瞒的态度,存在报喜不报忧。然而,这种只顾自己利益忽视学校利益的行为,表面上是为学生好,实则是怕影响自己声誉和绩效。这样做的结果则会导致学生价值观错位,同时偏袒本班级也不利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会削弱学校的整体管理效率。(五)辅导员开展工作过程中,存在不尊重学生人格等现象。由于部分辅导员平时忽视理论学习,忽视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导致其在开展工作过程中,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现象较为严重,不尊重学生人格,开展工作的方式方法较为武断,较少站在学生立场考虑,给学生带来较大阴影。数据显示,针对“辅导员在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方面的情况”,28.65%的学生认为,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有不尊重学生人格的现象;同样,有71.33%的学生认为,辅导员在诸如奖助贷、评先评优、选举班干等方面,存在不公平的现象。

四、新时代下地方高职院校辅导员师德养成的路径

强调:“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可见,教师要想塑造学生的灵魂,先要塑造自己的灵魂。辅导员教育学生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而身教重于言教。所以辅导员应习得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以良好的师德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一)辅导员师德养成应抓好机制建设。师德养成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一是要严格贯彻执行辅导员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认真贯彻《教育法》《教师法》,规范其行为,对师德不合格的辅导员实行“一票否决制”;二是强化理论学习。让广大辅导员充分理解学习的重要性,主动充实、更新知识和技能,主动把师德师风作为自身工作的标尺;三是建立和完善辅导员师德评估体系。要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辅导员教师群体教育教学工作考核的首要标准。切实推动专门针对辅导员群体师德养成的机制改革,进一步优化辅导员考评环境,制定高职院校专门的辅导员考评机制。(二)要营造“以德为首、德智并重”的氛围。在管理辅导员群体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辅导员专业知识的提升;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对辅导员师德的养成,确保辅导员群体成为践行道德育人的典范。同样,地方高职院校还要结合辅导员自身工作实际,创新师德养成的方法,积极探索辅导员师德养成路径,丰富师德养成的内容,主动将师德的养成纳入到辅导员管理的日常工作中来,逐步形成以德为首,德智并重的良好氛围。(三)强化辅导员的管理和监督。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注重过程管理,认真落实好辅导员管理工作过程中的计划、执行、检查、总结、奖惩等各个环节各项工作。结合实际,遵循教学原则和规律,做到科学管理,高效管理。另一方面,加强对辅导员工作过程中各环节工作的监督,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形成自觉意识,主动学习新时代系列思想。(四)主动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贯穿工作始终。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群体,辅导员在新时代下要有所担当,有所作为,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主动守好初心、主动担好使命,主动找好差距、主动抓好落实。主动提升自身政治理论水平,主动提升自身专业能力,主动改进、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用心聆听学生声音,用爱感召学生,用理想信念教育勉励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7

[2]王建华.高校安保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职能探析[J].管理观察,2015,1:127~129

[3].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一-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9-10(1)

[4]李爱民,赵悦平.辅导员师德建设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1

[5]平“语”近人———用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作者:马 蓓 杨亚丽 周姗姗 单位:贵州护理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