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行为界限分析

时间:2022-02-27 02:42:42

教师行为界限分析

[摘要]现代教师职业与社会公众的矛盾冲突,主要矛盾来源于教师的“社会定位”与“自我定位”。道德外显于行为,社会对教师的行为要求源于道德要求。教师的职业道德及行为规范正处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正亟需寻找矛盾的解决办法,使之顺利过渡。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界限

河南某县,某小学教师在微信家长群里公布了学生的默写成绩,导致部分家长不满,个别家长称“要教师登门道歉,否则举报到教育局”。四川,某中学教师杜教师,因曾制止舒学生在校“耍手机”“耍朋友”,舒学生的家长对教师的管理不满,纠集社会人士对杜教师进行殴打。安徽,某小学教师被家长污言秽语辱骂,甚至暴打,只因未能及时回复家长信息。该家长叫嚣“我有资格打教师,教师没有资格打我”……以上案例反映了现代教师职业与社会公众的矛盾冲突,主要矛盾来源于教师的“社会定位”与“自我定位”。从“社会定位”层面,社会给教师冠上“精神人”“圣人”“蜡烛”等称号,使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要求过于崇高化,期望过高。而从“自我定位”层面,教师其实只是一种职业,教师也是“普通人”。为何教师职业总被推到风口浪尖?原因在于:教师职业涉及社会公众、公共经费、社会资源,其职业会影响社会公共利益。同时,教师职业劳动的结果具有社会成员共同消费、利用的可能性[1]。道德外显于行为,社会对教师的行为要求源于道德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从事教师劳动所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清华大学钱逊教授认为:“狭义的师德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广义的师德是指对教师个人道德的全面要求[2]。”而矛盾冲突往往源于后者。社会把“师德”泛化为“个人道德”不仅不利于师德的建设,而且使教师谈“德”色变,对教师职业道德及行为产生困惑甚至失去基本判断能力和信心。由“德之困惑”导致教师“自主性”大大降低,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众口难调。这对教师教学、管理产生不良影响,甚至走向“无为”的消极极端。针对此问题,虽然政府、社会各界已做出诸多努力,如《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的颁布,某些城市甚至还了《XX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读本》,对教师的权力和行为界限进行规定和约束,但是规定要么过于空泛,要么事无巨细,矛盾冲突依然不间断。教师的职业道德及行为规范正处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正亟需寻找矛盾的解决办法,使之顺利过渡。笔者通过翻阅资料、调查研究,总结了12个常见的、备受争议的教师行为,通过微信以随机、自愿的方式,汲取众人意见,问卷参与者对此类行为是否“合适”进行判断。根据数据总结出社会对教师行为界限的主流观点,希望社会各界能借此得到启发,对教师行为的界定更为理性化,从而制订出更为合理、可行的教师行为规范。同时,教师也能对自己的职业道德及行为进行有效的判断,消除困惑,建立起教师职业的信心。笔者调查搜集了339份有效问卷,答卷者信息如图1~图3,女性居多,为246人,占73%;青年人居多,为223人;身份为教师、学生、家长以外的人群居多,为156人。调查结果总结见下表。

1数据分析

首先,本调查参与者女性、青年、“非师生”“非家长”居多,观点具有一定片面性但客观性较强,有效问卷达339,具有一定参考性和代表性。其次,表中差异性指标中,采取了“合适”与“不合适”这两组数据的方差结合“合适”“不合适”与“无法判断”3组数据中的极差进行判断。结果表明:2、4、6、9题有明显的趋势。

2结果及建议

①公众普遍认为,教师批评课堂学生,与一群学生打球、爬山等及参加学生婚礼是合适的行为。由此可见,教师应有足够的权力教育和管理学生,教师与学生共同参加集体健康活动也是受到支持的,而参与见证学生的人生大事,如婚礼、毕业礼等,也是合情理的。建议社会给予教师在教育和管理上更大的自主权,以课堂为例,教师在课堂上处于主导的地位,如果没有足够的权力,课堂纪律涣散,教学活动则无法顺利进行,不能因少数违纪学生而牺牲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权利。另外,可多鼓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集体活动,既有益于身心健康,又有助于师生关系的优化,如考虑安全性,可购买意外险、注意对学生宣传安全知识或者邀请家长共同参与。教师参与学生婚礼、毕业礼等是人生的美好回忆,能促进师生感情,如考虑礼金、礼物问题,可以规定送礼金额及范围。②教师收受学生或家长小礼物,则不被支持。可规定教师允许收受小礼物的范围,如手工自制的,价格在X元以下的。③教师进行有偿补课,差异性最不明显,也就是争议性最大。此问题虽已明文禁止,但是需求没有得到解决,问题则依然存在,比如学生学习不到位,则会寻求补课。是否应出台对策,而不是生硬制止?④其他的问题,按数据看来,没有非常明显的趋势,争议性依然存在,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教师与学生谈恋爱”的行为在某些国家是明令禁止的,在我国则是模糊不清。按照公众的态度看来,虽反对者更多,但支持者也不少。笔者认为,此问题弊大于利,可考虑规定:学生在校期间,与教师禁止恋爱,甚至禁止有过于亲密的行为。

参考文献

[1]于小艳,陈安娜.师德之“界”与“线”[J].教学与管理,2015(9:下):54-56.

[2]余雅风.从教师职业的公共性看教师的权利及其界限[J].教师教育研究,2006,18(3):52-56,51.

作者:肖惠敏 单位:河源市卫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