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师生存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时间:2022-09-22 09:49:00

农村教师生存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针对婺城区农村教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建议,从而稳定农村教师队伍,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实现教育公平。

关键词:婺城区农村教师调查对策

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很多,但最突出的问题应该是教育公平问题。教育公平,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可以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各层次公共教育资源。作为维系国运兴衰的教育公平,自然是人们关注社会公平问题的焦点。而对教师的公平更是教育公平的前提。

婺城区位于浙江省中部,是省级教育强区。虽是金华市的核心城区,但有18个农村乡镇,因此城乡差别很大。去年下半年换届后的婺城区教育工会对农村教师的学历、专业技术职务、工作环境、身心健康、思想状况、经济收入等方面作了深入调研;同时向一环线内的城区学校发出768份调查问卷作对比,通过对比找出城乡教师间的某些差距。通过调研,旨在有效帮助农村学校解决一些急需问题,进一步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实现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的均衡、优质、协调发展。

1.调查情况

1.1农村教育发展较快

从调查中听到的和看到的情况看,这几年我区农村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校舍漂亮了,这得益于省政府“食宿工程”项目的实施;二是教师的工资由区财政直接发放,没有了以往学校拖欠工资的情况;三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名师名校长进一步增多;四是农村学校布局调整逐步合理,资源得到优化;五是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很快,让长初中可以与四中、五中等城区各牌学校相媲美。

1.2存在的问题

1.2.1缺编情况普遍,职业学校尤其严重。除两所学校(白龙桥实验小学和金华十中)因布局调整问题超编外,其它学校全部缺编,其中实验中学、九峰职校缺编100%以上。这些学校或聘请代课教师,或把缺编教师的工作量加到其他教师身上。造成农村教师编制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区财政状况较差,严格控制教师进入指标;二是农村工作条件、待遇差等原因,造成部分优秀教师外流;三是专业学科教师如音、体、美等前几年就较紧缺,人事部门在调配时往往先满足城镇学校的要求,致使农村学校很难分到专业教师。

1.2.2学历和专业技术职务普遍较低造成农村教师比市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低的原因:主要是农村教师在评职评优中,由于缺少公开课、课题研究、论文指导等机会,再加上分配名额比例限制难以晋级。

1.2.3学科分布不合理。从教师的初始学历和专业看,农村学校教师尤其是农村小学、大都毕业于金华师范学校和由代课教师转正,因此出现这样一种情况:①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多、专业课公办教师很少;②小学语文、数学学科相对比较充足,有的学校还过剩,而专业的美术、音乐、计算机、英语教师就比较缺,特别是小学英语教师很少,大多由别的学科教师替代,大大影响了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质量,有的甚至无法开课。

1.2.4经济收入与市区教师差距明显

由于婺城区所有教师的工资由财政直接支付,不存在拖欠教师工资的情况,但农村教师的总体收入与市区学校比,还是有差距。同一类型教师,在农村教书要比在城区一般学校教书每年平均少0.6万元,更不用说与城区名牌学校比。这还是有财务帐目的实际收入,其他诸如旅游、实物发放、家教等隐性的收入没有计算在内。

另外,农村教师的配偶,在机关事业单位的很少,基本上在企业做工或者待业在家,这也无形中拉大了与市区学校教师的收入差距。

1.2.5生活情况。农村学校相对分散,一般从家到校的距离比较远。据调查,80%左右农村教师上下班的交通方式主要是骑助动车等,乘班车的占16%,开私家车占1%。

在住房问题上,经对895位农村教师调查:享受单位房改房的71人,享受单位集资房的87人;没有享受过单位分房和没有得到任何住房补贴的658人,在这些教师中房产权尚未属于自己的有142人,他们或住在自己父母家,或住学校集体宿舍,或在外面租房。

1.2.6工作学习情况。近几年,随着地方各级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农村中小学校舍有了很大改观,但教育教学设施没有跟上要求。据调查反映,教师感到最缺少的工作条件是:教具与教学仪器,网络课件、电脑、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办公场所(教师办公室拥挤)。

教师工作量较大。据抽样调查统计,农村教师目前所任教班级数平均3个班;小学教师周平均课时20.2节左右,初中教师为16.6节左右;在校工作时间平均达9个小时以上,还不包括教师备课、批改、查阅资料、参加会议、课外辅导、培训学习、家庭访问、兴趣小组等所需时间。在调查到教师本人对工作量的感觉时,895人中感觉很重的是382人,基本上是初中教师和职业学校教师,较重的是321人,合适的是181人,较轻的是11人。

农村教师初始学历一般不高,基础相对薄弱,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从代课、民办教师转正而来;此外,在现任的初中教师中,还有一部分老师是从小学教师中借调过来的,因而学习培训、知识提升显得尤为必要。据对496名教师的调查统计,近三年参加校外非学历培训累计天数不到一个月的是354人(占71.4%),不到一周的是127人(占25.6%),没有参加任何培训的是15人(占3.0%)。

农村教师培训目标不到位主要原因是“三少”。一是机会少,教育行政部门举办较高层次的培训,农村学校可得到的培训名额很少,农村教师很难有机会参加较高层次的培训;二是时间少,由于老师本来就缺编,即使有较好机会,有时为了不耽误教育教学任务,也只能放弃培训;三是经费少,由于农村学校财力有限,培训需要的很大一部分经费需要学校或教师自身承担(如培训费、交通费、住宿费等)。因此经费问题是农村教师培训的一道坎,在培训经费无着落的情况下,许多学校或教师只能无奈地选择放弃。

1.2.7身心健康情况。据对895位教师的调查,感到经常身心疲惫的有368人;感到心理压力较大,有时身心疲惫的501人;很少感到身心疲惫的只有26人。经与农村教师座谈,他们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来自工作。即工作负荷重,内容繁杂,工作时间长,问题学生难教等;二是来自环境。教育质量竞争激烈,工作业绩难以得到公正评价;三是来自生活。收入低,家庭负担重,业余文化生活枯燥,交友空间狭窄,子女求学受阻,婚恋不尽人意等;四是来自社会。社会、家长期望值高,家庭教育不能与学校教育同步配合,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等。

农村教师的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据对895位教师调查,感觉身体状况良好的是300人,一般的是428人,较差的167人。目前城区学校基本上做到了每年对教师进行一次体检;而被调查的农村教师中,一年一次的是112人,三年一次是427人,多年没有体检的有254人,从来没有体检的还有102人。

1.2.8对职业的态度。调查反映,农村教师从整体上看思想状况是健康的,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能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和困难,他们热爱教师职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但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也使一些农村教师对教师职业有不同的态度。据对587位教师调查,表示喜欢教师职业的有243人,不喜欢的是85人,认为说不清的是259人。绝大部分农村教师心里对城乡之间教师待遇差别感到不平衡,觉得在农村当教师太吃亏。调查显示,20%以上的农村教师积极想办法往城镇学校调,80%以上的教师表示如果有调城区学校的机会,会选择离开农村学校。甚至有不少校长也表示,如果有机会,宁可放弃校长职位,而到城区学校当个普通老师。还有一些老师,尤其中老年教师认为自己调城区学校不可能,在当地也搞不出什么名堂,因而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思想比较消极,缺乏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感。农村教师这些不稳定的思想因素,势必影响到对学生的培养和农村教育发展的后劲。

2.建议与对策

2.1统一思想

“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是党和政府的重大战略,也是我国教育事业长期发展的战略。教育公平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和谐社会的实现途径。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教育公平”的重要意义,尤其义务教育阶段更要强调坚持“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说,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最根本是师资的不公平。农村师资队伍建设的不尽人意,既与长期以来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有关,更是与有些地方政策和部门对“教育公平”的理解失之偏颇有关。因些必须统一思想,采取切实措施,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特别是师资队伍间的差别,真正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2.2完善机制

一是在做好教师工资由区财政直接支付的基础上,真正落实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标准,实行区域内城乡教师的“同城待遇”。二是要加大政府的调控力度,解决因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而造成不同区域教师待遇的不平衡问题。政府应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通过向经济落后地区注入专项资金来解决该地区教师待遇低的问题,使他们享受到与城区教师差不多的待遇。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加大调控力度,例如对学校预算外资金掌控和调控,以缩小城乡间、区域间、校际间奖金、福利的差距等等。

2.3加大投入

区政府要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投入的重点,切实为农村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尤其要加快改善边远山区、经济欠发达乡镇的办学条件,增强农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提高农村教师的稳定性。一是要积极实施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目标,加快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促进乡镇联合办学,扩大办学规模,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实现规模效应;二是要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额度,并确保经费按时足额到位,以保障学校日常开支,同时帮助改善学校内部教育教学设施及教师的办公条件;三是要对农村教师适度倾斜政策,实行农村及山区教师生活补贴制度,分级确定补贴额度。要特别关注农村困难教师群体,及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安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

2.4稳定提高

一是要建立稳定的供给渠道。针对农村学校教师缺编问题,区政府要责成人事、教育、财政等部门联合深入调研农村教师编制,并使其合理化,尤其对边远山区农村中小学的教工编制要采取适当放宽的倾斜政策。同时要完善农村教师的培育体系。师范院校应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综合类课程,特别是英语、计算机、艺术类专业教师的培养,根据需要设置课程,多培养农村学校紧缺的教师;也可采取为农村中小学定向培养教师的形式;还可以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从城镇学校选派调配等形式,以保证农村教师足额稳定。

二是要加强现有农村教师的教育和培训。进一步落实省政府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实施办法》,根据农村学校培训需求大,而实际经费短缺的情况,应为农村教师提供更多的免费在职进修和培训机会。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培训内容和形式,在原有传统授课培训的基础上,建立适合我区实际的教师教育网络体系,以现代化远程教育为突破口,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和方法的更新及发展,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师培训质量。通过培训,全面提高农村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农村教师队伍。

2.5城乡流动

构建区域中小学教师定期流动制度是解决城乡教师差别最根本的途径。国外实行的城乡教师“轮岗制”值得我们借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建立区域内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专业教师流动教学,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服务等项制度。”

城乡教师流动可分三步走。第一步:区域内城乡学校教师相互交流。鼓励和引导城区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对校”对口支援,鼓励引导市区学校的名教师、骨干教师定期到农村学校讲课指导,帮助农村学校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第二步:市区学校的部分教师必须到农村学校支教若干年,并以此作为评职评优的先决条件;农村学校也轮流选派部分教师到市区学校从教若干年,在互相交流中人事关系保留在原单位,工资福利待遇都与原单位教师相同,即“人走关系留”。第三步:在区域内所在城乡中小学教师(除特殊情况外)根据学校需求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调配,把教师从“单位人”变成“系统人”。一般以三至六年为一轮,无条件在城乡学校之间流动,一名教师在同一学校连续任教一般不超过六年。区域内中小学教师完全实行“同工同酬”,即统一管理、统一调配,规定城乡教师流动义务、流动对象、流动时间、保障措施、相关责任等。目前,婺城区已经走了前面两步,效果已经显现。

2.6工会作用

教育工会组织是农村教师的“娘家”,提高农村教师的生活品质,促进他们的专业成长,是工会组织的职责所在,要充分发挥教育工会特别是学校工会的作用,用工会的臂膀搭起关爱农村教师的桥梁。首先要突出工会维权职能,提高学校工会破解民生民计难题的能力。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向上级部门反映农村教师的实际困难,赢得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关注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争取从体制、政策层面得到解决。进一步完善农村学校的教代会制度,让教师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发言权、参与权、监督权,积极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校园环境,让教师在精神层面获得满足。其次工会组织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提高教职工的素质。一方面通过“三育人”等活动,提高农村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教学技能比武、劳动竞赛等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还可以通过各种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丰富教师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再次工会组织要增强服务意识,多为农村教师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特别要关注困难教职工群体,通过送温暖、结对帮扶、爱心互助会等形式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和人间的真情。

此外,工会组织还应关注农村教师的思想心理状况,通过谈心、心理咨询热线等形式及时与他们交流沟通,随时了解教师真实的内心世界,有效地帮助教师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心理困扰,使教师消极的负面情绪向积极乐观的情绪转化,真正能彰显工会组织在提高农村教师全面素质、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霞飞、黎雯,关注农村教师工作环境和生存状况(J),教师教育与管理2006年第4期。

2.王玉秋我国中小学教师生存状态的反思,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3.杜萍农村教师的生活世界:教师问题研究的新视野(J)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23期。

4.中国农村教育在线西部农村教师生存状态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7.10。

5.教育在线农村教师生存状态调查江苏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