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凤凰涅盘所表现的想象研讨

时间:2022-10-31 11:53:00

郭沫若凤凰涅盘所表现的想象研讨

《凤凰涅槃》(郭沫若,女神·星空,桂林漓江出版社,2003年版,是郭沫若前期诗歌创作风格和思想价值的高度浓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除旧布新的佳作,“是一篇最值得重视的长诗”。《凤凰涅槃》对于研究郭沫若前期的文艺思想和五四狂飙突进的浪漫主义思潮及中国时代精神革命性的变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不少文学批评者从不同角度对《凤凰涅槃》进行了价值评估,大多数是依据传统审美观念对其中的意象进行分析,如龚盖雄《中国新诗“鸟意象”的原型革命——论郭沫若《凤凰涅槃》的神性写作开端。本文试图站在一个全新的视角对郭沫若《凤凰涅槃》的想象心理机制进行深度分析,透视其前期诗歌的创作艺术、精神价值及其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的开创性意义。

“‘想象’就其字面意义而言,就是‘想出一个象来’,并对其进行反复思考、加工。换言之,想象就是把过去经验的记忆和先前形成的心中之象在某种新刺激下重新合成一个新结构的过程。”想象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活动,它是贯穿艺术构思过程始终的一种心理机制,根据功能的不同,将想象划分为三大类型:再现想象、比拟想象、虚构想象。郭沫若《凤凰涅槃》之所以“开一代诗风”,不仅仅是因为它在语言形式上以白话文替代了文言文,更是在于诗人在长期沉闷呆滞的诗歌艺术中打开心灵的闸门冲破精神藩篱的束缚放肆无羁地让思想的航船邀游在想象之海,抒写天马行空的文字。

一、再现想象

“再现”即第二次出现,指所想的这个“象”可能是主体对外部事物或现象的复现,是主体在外部环境和内心潜意识的共同刺激下唤起的经验性回忆。《凤凰涅槃》再现了诗人经历过的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但它又不同于传统的单一的经验式的复现。《凤凰涅槃》所体现的再现想象是多时代、多维度的,它创造性地再现了诗人的心灵,是诗人情感流露最有力的表现方式。

五四以前的诗歌,以“古典哀怨”的曲调贯穿始终,诗歌注重形式而无法反应时代需求以致表现的内容过于单一。不是描写鸳鸯蝴蝶、风花雪月,便是赞美红灯绿酒、浅酌低唱;不是抒写绵绵爱情、离愁别恨,便是抒发感伤情怀、壮志难酬。等到五四时期以“白话”写诗,新派诗人如胡适、刘半农等也不过在文字上做了一些改良,并没有创造什么新的思想境界,就连表现方法也没什么新因素可言。诗坛相对的沉默压抑与时代呼吁洪钟大吕之声建构起五四“静”与“动”、“旧”与“新”的二重矛盾。文学、社会矛盾的两相对立、此消彼长迫切需要一股排山倒海的势力打破枯燥抑郁的平衡,时代的突出点与郭沫若埋藏在心灵深处的关照达成契合,让他以一种全新的表现方式创造诗歌宏大的艺术境界,开拓新的审美想象空间。《凤凰涅槃》突破了传统的想象格局,它再现了三个不同历史时代的社会风貌旧时代——“凤歌”、“凰歌”——“悲哀”、“烦恼”、“寂寥”、“衰变”,涅槃时代——“凤凰同歌”、“群鸟歌”——化腐朽为神奇、化丑恶为甘美,新时代——“凤凰更生歌”——“新鲜”、“净朗”、“华美”、“芬芳”。而在每一个时代,诗人都用具体的意象传达了不同的特征,这些不同的意象组合起来,丰富了诗歌的创作意境。如在“风歌”中,他写道:“宇宙呀,宇宙,我要努力把你诅咒:你腥血污秽着的屠场呀!你悲哀充塞着的囚牢呀!你群鬼号叫着的坟墓呀!你群魔跳梁着的地狱呀!”(36页)“屠场”、“囚牢”、“坟墓”、“地狱”都是专制、丑恶、阴森的封建社会的象征,营造了恐怖、悲凉的意境,更有力地显示出“凤凰涅槃”的悲剧美和崇高性。《凤凰涅槃》中多重意象的组合为中国新诗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丰富和发展了诗歌创作理论。

《凤凰涅槃》对前代诗歌的超越还表现在其想象的多维度性上,这集中体现在诗人塑造的多维度意象“凤凰”上。“凤凰”可以看做是中国社会的象征,凤凰浴火,象征着旧时代的毁灭;凤凰更生,象征着新时代的创立。同时,“凤凰”还可以看做是中国数千年受凌辱、压迫的女性,经历不断地反抗、斗争,最终获得自由与解放。再者,凤凰也可以是诗人自身的幻化,它与郭沫若个人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年青的郭沫若在日本经历种种折磨,到达绝望和自卑的顶点,他在1920年2月给宗白华写的一封信中提到:“读的是西洋书,受的是东洋气。”帝国主义的欺凌、求学之旅的艰辛让他在生与死、进与退的两行列中苦苦挣扎。时代的剧痛和个人情感的纠葛被紧紧地纽在一起,想象自己就是那只浴火重生的凤凰,不顾一切的破坏、毁灭。

其实,郭沫若诗歌最大的创作特色还在于他的“泛神论”思想。“在泛神论这个问题上,郭沫若的思想及其诗歌,超越了同时代的人,也超越了古代的人,可以说,在中国文学史上,郭沫若诗歌里的泛神论的思想,是前无古人的。”那么,郭洙若的“泛神”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泛神便是无神。一切的自然只是神的表现,自我也只是神的表现。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自我的表现。”说到底,郭沫若的“泛神论”就是他情感的自然流露和人格的有意塑造。《凤凰涅槃》是神性的再现,也是诗人情绪、心灵、个性的显现。郭沫若真实地描述了他写《凤凰涅槃》时的感受“那首诗是在一天之中分成两个时期写出的,上半天在学校的课堂上听讲的时候,突然有诗意袭来,便在抄本上东鳞西爪地写出了那诗的前半。在晚上行将就寝的时候,诗的后半的意趣又袭来了,伏在枕上用着铅笔只是火速地写,全身都有点作寒作冷,连牙关都在打战。”诗便是这样不假思索地写出来,毫不矫揉造作,完完全全是诗人情绪的自然表现。郭沫若光辉的艺术实践,成为他“自然流露”说最好的注脚。可以这样肯定地说,郭沫若不仅用他的诗,为中国新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还用他的崭新的诗歌理论——“自然流露”说,为中国新文学奠定了文学必须反映真实的理论基础。

二、比拟想象

所谓“比拟”自然是用此物比彼物,而“比拟想象”则是指对某种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将一种概念性的、模糊性的、意念性的涵义通过具有相似特征的物象来传达,以此更加生动、简易地表达晦涩的思想。《凤凰涅槃》中比拟想象的运用突破了传统诗歌“温柔敦厚”的说教和初期白话诗“强调经验,偏于说理,冲淡、平实的散文化倾向”,将诗歌从一种抽象化、概念化的模式中解脱出来,具有纯诗特征。

《凤凰涅槃》中,诗人着重表达了三个意念:“力”、“动”、“狂”;想要传达两种思想:“个性解放”、“民主自由”。《凤凰涅槃》中的力是能够震动山岳的力,是诗人妄图激起的一种变革之力。为了拥有足够的力量冲击束缚人性的旧文学,他找到了具有毁灭力量的两个意象:“火”、“凤凰”,将一种抽象的变革之力想象为熊熊燃烧的火焰和集天地造化的凤凰。“啊啊!火光熊熊了,香气莲蓬了。时期已到了,死期已到了。身外的一切!身内的一切!一切的一切!清了!清了!”(39页)这是诗人渴望激起的漫天大火,它将旧时代的一切化为灰烬:这也是凤凰毁灭的力量,为了打碎旧世界,宁愿献出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它象征了诗人反抗黑暗社会的叛逆情怀和五四冲破旧世界的洪涛,是雄大且悲壮的!除此之外,凤凰作为一种重构力量的比拟,是郭沫若企图在破坏一切旧秩序之后建构新的社会秩序的期望。黑暗的阴影成为过去,光明的前景昭示未来;死寂的历史不复存在,自由的思想催生鲜活的生命!凤凰毁灭了一切,又更生了一切,“生动”、“自由”、“雄浑”、“悠久”的社会秩序重新建立。《凤凰涅槃》打破了传统诗歌沉浸在“静的忍耐的文明里”的沉闷空气,以一种突进狂飙的姿态引领五四革命浪潮,比之改良派诗人的诗歌,《凤凰涅槃》表达了更加强烈的情感,是郭沫若的直诉狂呼。它的由生到死,由死到生的过程其实就是诗人“不断的毁灭,不断地创造,不断地努力”的思想的具体浓缩。《凤凰涅槃》中的“动”与“狂”强烈地体现了“五四”时代狂飙突进的风气,也反映了诗人张扬个性、高扬本我、崇尚自由的精神追求。在这无羁的诗作中,人的自我价值第‘次得到了肯定,人的创造力第一次得到了承认,人的本质力量第一次得到了张扬,它显示了在五四个性解放的时代氛围中,长期习惯于封建意识形态泯灭个性价值的中华民族,已经获得伟大的苏醒,开始了漫长的自我解放历程。《凤凰涅槃》中的比拟想象为中国抒情诗歌和象征主义诗歌的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郭沫若自由、个性的诗歌风格影响了诸如冯至一类的浪漫主义诗人,为诗歌形象化的抒情理论奠定了基础。

三、虑构想象

虚构想象又可以叫做创造性想象,它可能是凭空地将此物想成彼物,将无物想成有物,将常物想成异物。它比“再现想象”、“比拟想象”更自由更放荡,是一种完完全全的非自觉状态。《凤凰涅槃》中虚构想象的运用比比皆是,它不依赖于客观事物的属性,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整首诗歌就是诗人情绪的运动,在这个运动过程中,客体被无理由地虚化、精神化、生命化。郭沫若诗歌的虚构想象形成了他独特的创作艺术,开创了一代浪漫主义诗风。

郭沫若就叙述过他在创作《凤凰涅槃》时的无目的性和艺术活动的非自觉状态:诗人的心境譬如一湾清澈的海水,没有风的时候,便静止着好像一张明镜,宇宙万物的印象都涵映着在里面;一有风的时候,便要翻波涌浪起来,宇宙万汇的印象都活动在里面。这风便是直觉、灵感,这起了的波浪便是高涨着的情调。这活动者的印象便是徂徕着的想象。郭沫若将“直觉”、“灵感”、“情绪”作为关照宇宙万物的方式,这种关照完全摆脱了客观事物的形态、属性,成为诗人主观意志和超人意识的附庸。郭沫若将现实社会的一切都幻化为他的想象:“枯槁的梧桐”、“消歇的醴泉”、“茫茫的大海”、“莽莽的平原”,这一系列感性直观的形象组成灰暗、苍茫的艺术境界,渗透了悲壮的气息,透析着被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压榨的死寂社会。一切的希望变为失望进而变为绝望,所有有限的生命在时光的流逝中苍老、衰亡。在虚构的意境中诗人又虚构了“凤凰”这个意象,它不同于传统诗歌古典哀怨的审美意象,具有崇高美、悲壮美、宏大美。它以战斗的勇气、毁灭的激情、创造的气魄,展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深恶痛绝、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势力的坚决、彻底、勇敢的反抗。诗人将自己想象为凤凰,本身就是对虚构想象的升华。怎样实现对令人窒息的时代的无声控诉?诗人选择了假想的死亡,选择了具有无穷摧毁能力的火焰,让凤凰欲火,壮烈燃烧。

《凤凰涅槃》以虚构想象为特色的主观抒情方式开创了“革命浪漫主义”的先河,之所以说,郭沫若的浪漫主义具有革命性,除了他的诗歌成功实践了艺术表现内心、尊重自我、反对功利主义、艺术自由等观点外,更重要的在于诗人强有力的诅咒和对神性即自我的崇拜以及他“火山爆发式的内发情感”,这种情感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表现了诗人的“内宇宙”、“内情感”。因此,郭沫若的“浪漫主义”区别于古典诗人诸如屈原、李白之流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更本质的是浪漫主义或理想主义的精神。

再现想象、比拟想象、虚构想象作为想象的三种类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他们的区别具体表现在:对客观事物的依赖程度不同,诗人主观情感的表达程度有异。再现想象较之比拟想象和虚构想象,对外在环境的依赖程度更重,诗人性情的流露往往局限于时代和个人生活阅历。虚构想象则不同,他完全摆脱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再现想象、比拟想象、虚构想象又是层层递进、逐层深入的,他们之间相互渗透,一篇好的文学作品,其运用的想象并不是单一的某一类型的想象,而往往是三种想象共同交织和建构的。

郭沫若成功地实践了三种类型的想象机制并将其统一于《凤凰涅槃》的创作中,改变了传统诗歌的思维方式和表现形式,使诗歌具有了深度和灵魂。正是想象的多层次性导致了诗歌在意象、意境和精神境界等多方面的开创性,使郭沫若的诗歌有了独特的风格和素质,让郭洙若成为开一代诗风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