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社团是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有效载体

时间:2022-08-20 04:26:00

学生社团是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有效载体

[摘要]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研究与构建和谐校园相适应的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模式。高校学生社团是相对独立的群众性学生组织,要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把学生社团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使它在保持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方向的基础上真正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组织,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关键词]学生社团和谐校园载体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高校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担负着为达成这一目标而培养人才的重任,贯彻落实这一目标就是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日益蓬勃发展的大学生社团在素质教育以及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构建和谐校园,应以学生社团为抓手,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建设和管理,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学生社团工作中,引导大学生参加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社团活动,切实增强育人工作的生动性和广泛性,达到育人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

一、高校学生社团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高校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从数量上看,学生人数又占有绝对优势。如果学生能在一种文明向上、宽松愉悦、竞争创新、协调有序的校园中学习、生活,那么他们的身心就能获得全面发展,随之实现个性的和谐发展。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的群众性组织,数量多,种类全,辐射面广,已成为高校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凝聚力的学生团体,并在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学生社团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极好形式。

新的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单一的说教方式已经很难被同学们所接受,而通过学生社团活动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则能有效地克服传统模式中存在的种种弊端。社团的起点在于自发性,学生参加社团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成长模式的一种自我选择。在社团活动中,学生处于主人翁的位置,具体活动的策划、组织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完成的,学生主动意识、参与意识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加强,教育效果更加显著。学生社团作为校园中的非官方组织,它以影响的广泛性、内容的直接性、参与者的自愿性以及活动方式的多样性,越来越为广大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同,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学生社团是大学校园文化的主力军。

构建和谐校园,高校应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示范区和辐射源。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手段的群体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容之一,对大学生有巨大的感染力、渗透力和熏陶力。学生社团具有目的明确、凝聚力强、学生覆盖面广的特点,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辟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学生社团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理论学习、学术科技、文化娱乐、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体育竞技等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在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培养兴趣爱好的同时,对建设良好的学风、校风,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社团活动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对大学生有着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深刻影响着每个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进行“三自”教育的重要阵地。

大学生最富有激情和创造性,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生力军。社团组织有意识地开展一些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可以满足他们求新知、求技能、求娱乐、善交际、善表现的心理需求,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发展。由于拥有共同的志向、兴趣和爱好,社团成员团结一心、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完善了知识结构,培养了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同时,社团作为一个自发的非正式群体组织,成立之初也相互约定了一些规范,遵守这些规范依赖于每个成员的自觉行动,也需要每个成员自觉维护。在此过程中,实行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社团成员逐渐将道德、伦理、惯例、传统等精神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学生社团通过自娱、自乐、自我完善的途径达到了解社会、学习社会、强体益智、陶冶情操的教育目的,已成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

二、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与管理

高校种类繁多、主题各异的学生社团吸引了一大批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学生的全面成长与成才提供了舞台。但是,从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看,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学校管理层面对学生社团定位不明,重视不够;学生社团制度不健全,缺乏规范化管理;社团活动不能有效促进教育教学,活动水平整体较低等等。在学校上下积极构建和谐校园的今天,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建设与管理,把学生社团纳入学生管理体系,使社团不拘一格而又健康有序地发展,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一,加强对学生社团的领导。

党团组织加强对学生社团的领导,是建设和繁荣学生社团的关键。一是思想领导。要把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摆在对社团成员要求的第一位,在遇到思想矛盾和问题时,积极疏导,警惕和抵制错误思潮对学生的误导。二是组织领导。党团组织要把握对社团组织的审批、考核与监督,并明确学生社团的主管部门,同时将学生社团的管理纳入学校管理的工作轨道。另外还可考虑由主管部门委派社团负责人,保证上通下达、上情下达的顺畅,也保证社团活动在严格的组织管理中进行。第三是加强社团的干部队伍建设。要求社团的主要负责人必须符合学生干部的任职资格,并享受学生干部待遇。严格坚持社团联合会例会学习制度,不断提高社团干部的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

第二,建立健全学生社团的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社团的规章制度是实现社团规范化管理的保证,也是学生社团活动得以蓬勃开展的保证。学校要通过制定政策来建立社团的管理体系,理顺各方面关系,整合多方面资源,明确日常管理部门,明确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范围,对学生社团的成立、审批、考核、基本原则及学校的基本要求等加以明确规定,使学校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管理有章可循。在此基础上,要指导学生社团建立完整的规章,对社团的性质、宗旨、任务及会员的权利、义务等做详尽的规定,使社团活动规范化、制度化。要进一步形成社团的优胜劣汰制度,对于管理规范、活动成效显著的社团,要给予经费等方面的倾斜性支持;对于管理比较混乱、活动不能正常开展、考核不合格的社团,管理部门要勒令其限时整改,甚至取消其活动资格。

第三,重视发挥社团骨干的作用。

学生社团干部是社团的骨干力量,一般来说,他们都有较高的工作热情、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号召力,在社团成员中享有较高的威信,一个社团活动开展得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团干部的表现。如果这支队伍能够发挥积极的示范、表率作用,就一定会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其他社团成员。在工作中既要把学生看作教育的客体,又要注意发挥他们的教育主体的作用。要通过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座谈会、户外活动等,加强与社团骨干的联系与交流,增进感情,掌握情况,改进工作,完善管理。实践证明,一支优秀社团骨干队伍,能充分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有效地协助学校和职能部门搞好管理。在重大历史事件和关键时刻,具有良好素质的学生骨干是贯彻党的政策,执行学校规定,维护校园稳定的中间力量。

第四,坚持双重导师指导。

学生社团属于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团体,但并不意味着学生社团就不需要学校有关部门和老师的指导。恰恰相反,为了保证学生社团能顺利运转,学校必须加强对社团的管理和指导。实行双重导师指导制度,选拔部分德高望重、教育有方的教师做社团的业务指导导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在指导社团开展特色活动的同时,有效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业务导师,侧重于对社团成员进行专业指导,如指导他们做实验、写论文、开展社会调查及其他科研活动,并注重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业务指导之中,在提高社团成员业务水平的同时提高社团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导师侧重于社团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社团组织的管理,如组织社团文娱活动、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政治学习等。两方面的导师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保证思想政治工作和业务工作“两手抓,两手都较硬”,实现学生社团的全面发展。

第五,注重培育精品社团。

高校学生社团已发展成规模不小的“社团群”,在这个群体内部差距很大,有些很庞大,生命力很强,有些很弱小,缺乏动力。想让所有社团以同样的速度齐头并进、并驾齐驱似乎是不大可能的。要支持、引导社团之间的竞争,搞社团排行榜,进行社团等级评定,对有价值和前景的社团给予重点扶持,有意识地培育几个精品社团,在社团中树典型、立榜样。一方面,既要积极鼓励学术(理论)研讨型社团和社会实践型社团向更广阔更深入的领域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求文化艺术型社团追求高层次、高格调,并且奖优罚劣。如校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在理论学习、社区共建、课题研究等方面的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理学院的数学科研社则体现了鲜明的专业特色。

实践证明,学生社团在高校建设和发展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高校要顺应教育发展的趋势,重视社团的作用,关心社团的发展,积极探索学生社团的管理体制,切实发挥学生社团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