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思考

时间:2022-04-22 10:24:20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食品营养及其安全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之现代加工技术的飞速发展,食品的制作工艺更加多样化。针对这一变化,我们的教学模式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尤其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设计,传统培养模式下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难免存在时间安排不合理、重视意识不够、选题范围窄、配套设备落后等问题。新的时期应“随需而变”,结合市场的导向,精准培养,建立导师制,提早进行专业思维的导入,拓宽校外合作渠道,有重点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研发思维。

[关键词]精准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毕业设计;创新思考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步入一个新的时期,由以前的广泛提高全民素质深化为发展内涵、提升质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有用之才。对于本科院校与产业结合较紧密的食品科学与工程这个专业来说,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以化学、生物学和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主要学科基础,培养食品行业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使其具备独立进行食品加工工艺设计、加工设备选用、工厂设计、食品生产管理与质量监控、技术经济分析和产品营销等专业发展能力[1]。在扎实学好基础知识的同时,以目标导向引领,以精准培养护航,将学生培养成了解市场动态、紧跟学科前沿发展、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思维和工科实践素养的社会亟需人才,从而推进我国食品产业快速健康的发展。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精准培养的时代背景及必要性

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收入水平已明显增加,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就包含有对饮食的营养、安全、健康、个性化、多样化等的要求。1.食材来源的多样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植物性食材来源有天然种植的、培育的、转基因的;动物性的有养殖的、野生的、仿制的,还有一些以前未被开发的食用、药用的动植物现在也成了食材的来源。鉴于食材来源的多元化,就需要用食品科学手段去确定每一样食材是否安全、可否食用,食材如何搭配才能满足人类生长每一阶段身体的营养需求,以保证机体的健康生长发育。2.食品生产工艺手段的多样化。随着经济高速的发展与科技的快速进步,我国的食品生产除了传统作坊式生产之外,工业化生产已成为食品生产的一个重要部分。目前,食品生产领域已开发研制了很多食品仪器设备,很多食品都已实现了流水线式制作,如湾仔码头水饺等产品的全链条生产线自动化制作。制作食品的任何一个流程和环节都需要先了解食材的特性,以保证在制作的过程中食材的营养成分不流失或尽量减少食材营养的流失,同时还要保证加工后的食材具有良好的形状。这些都需要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专业技术人才做好前期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探索工作。由此可见,高校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是时展的必然,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职能是通过教学培养和科研服务向社会输送各类人才,而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社会的需求、是否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自我提升发展的能力,即毕业要求达成度是衡量与评价人才培养一个很重要的指标[2]。

现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1.现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模式。大部分高校将毕业设计作为考核学生最终毕业水平达成度的一个指标,初衷是对学生学习完所有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后进行一个综合水平的检验,时间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的3月份至5月份,考核形式往往以论文的形式来呈现。这样的安排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大部分学生来说,课题构思的时间短,基本落脚在“针尖”一点,无法由知识点组成知识线,更谈不上由知识线再构成知识面,常常与实际生产相脱节。此外,毕业设计开展期经常是学生找工作或准备研究生复试的时间,学生的重心都在其他方面,很少有人能全身心地去开展毕业设计。学生找到工作或者考上研究生后,他们更难以集中精力继续象牙塔里的毕业设计,导致毕业设计成了毕业前的一个走走形式的程序而已,毕业设计的质量并不是很高。2.对于毕业设计的重视意识不够。毕业设计的初衷本来是让学生利用在大学阶段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围绕某一设计或专项课题,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思考,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以及实践活动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3],是对四年学业的一次综合性检验与提升。毕业设计的质量直接反映一个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及指导实践的效果和被社会认可的程度。然而,由于学生的重视度不够,他们认为与找工作、考研或者说自己未来的前途相比,大学学习过程中最后阶段的毕业设计就排在了一个次要的位置。社会行业的重视不够,一般来说,社会行业不考核学生的毕业设计情况,也不会以毕业设计质量的好坏决定录用与否。三是学校培养重视不够,学校考虑到学生被其他方面的事情分散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就只能通过降低考核标准来放学生“出关”,从而造成最终的毕业设计检验沦为了一个走过程的程序。3.选题范围窄、局限性大。如果学生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未进行系统的专业思维培训,那么在毕业设计时常出现不知如何甄选课题、不知如何将课题研究与实践接轨,更不知如何将课题成果用于指导实践。通常是教师根据自己所了解的情况列出众多课题名单,学生再从名单中选择一个课题进行研究。然而教师所列的项目清单往往是立足于自己的知识和研究范畴的,或者是通过网络或研读文献整理出来的。由于大部分教师长期在校园里,对市场与工厂的实际情况了解较少,导致所选课题与市场需求结合不紧密,不能反映出食品产业在研发、生产、管理方面所存在的关键问题。此外,毕业课题的选题范围也比较窄,重复率高,创新性不足,做不到因材施教,[4]精准培养。4.软硬件条件有待加强。近年来,由于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持续增加,但是教育资源未能及时有大的提升,尤其是师资队伍、科研经费、实验室场地、实验设备等硬件,这是各高校普遍存在且亟须解决的问题。[5]大部分高校实验资源缺乏且比较落后,从生产实践的角度来说,企业为了有营业收入和创造更多价值,会对产品进行更新换代,仪器也会随之更新。但是大部分高校财力有限,仪器设备的更新速度慢,久而久之,就会在实践操作环节上与行业发展相脱节,学生学校掌握的知识无法指导具体的实践,他们毕业设计的内容也无法和实践紧密结合。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创新思考

1.建立“导师制”,不同阶段精准导入专业思维。学生步入大学前,只是进行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对专业的概念知之甚少,选择某一专业的时候要么是受家庭影响,要么只是从感性的角度去认识专业。因此,入学之初即为学生指定专业导师,学生可进入导师实验室,初步了解专业知识。在二三年级时随着学生专业知识的初步建立,然后再结合他们自己的研究兴趣可申请调换导师,同时组建创新研究小课题组,申请校创(即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项目)、省创、国创、“互联网+”等各类项目,使专业概念的导入逐步深化。为立项的研究小组选择导师,学院内部资助,深化学生的专业思维,为最终取得一个优秀的毕业设计奠定基础。“导师制”就是要精准对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不把毕业设计仅仅看成学生本科学习的一个阶段,而是大学四年全过程精准导入与全方位的一个培养。2.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拓宽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渠道,实现精准实践。开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教育需要广泛地与食品类企业建立长期且稳定的联系,将其拓展为校园理论教育之外的实践教育基地。学生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如果有新的想法与思路,可随时与企业进行沟通与交流,甚至赴企业实地参观。一些成熟的理念可在企业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研发与生产。高校与企业间通过紧密合作来建立有效的互动机制,形成高校—企业人才培养联合体。培养过程实行“学校导师+企业导师”联合指导的“双导师制”模式,发挥校内外导师各自的优势,共同对学生的研究课题和生产实践环节进行指导,培养学生独立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较高的社会责任感、职业素养、人文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等。[6]精准对接学生的入职,能根据学生兴趣及其在校参与各类竞赛和项目的情况,为学生推荐适合他们自身实际的企业类型,尽量做到符合学生兴趣,达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效的有机结合,通过实践体验完善学生个人的理论知识。企业里实践化的工业设备与学校设备之间是有区别的,学生在实际接触中也将会有着明确的概念和区分,这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并能促使这些进一步体现在学生的毕业设计当中。3.提升食品设计理念,精准培养学生的科学研发思维。对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食品的研发与工业设计是专业培养的主要内容。但是本科院校有部分学生是计划走学术研究之路的,针对此部分学生,就需要着重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创新思维。具备文献查阅和分析能力则能更好地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从而具备独立获取知识、进行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同时也是为自身的毕业论文研究准备材料的过程。[7]因此,学校在设置教学内容时,应该合理设置专门文献检索类课程及专业的导读,使学生掌握学习专业知识的方法与途径。前沿的导读对于学生专业水平的提升也很重要,使学生了解本领域发展的方向,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使他们及时调整学习和思考的方向,从而具备科学思维。

综上所述,毕业设计的思路及知识的积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从学生跨入大学校门开始,就需要对其进行专业知识的熏陶与渗透,从小设计、小发明逐步实践专业知识,再到走进工厂,使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知识积累,才能有一个合格的毕业设计,进而成为本专业领域里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邱小燕、伍贤进、徐君飞等,《地方本科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产学研”结合模式的思考》,《教育教学论坛》2015年第7期,第190-191页。

[2]崔国庭、张仲欣、任广跃:《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黑龙江教育》2016年第6期,第72-74页。

[3]李次力、石彦国、张根生等,《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管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农产品加工》2014年第4期,第84-85页。

[4]孙月娥:《基于“卓越计划”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食品工业》2014年第12期,第211页。

[5]张小平、师俊玲、张朝红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毕业设计工作思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第10期,第144-145页。

[6]吴福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企业培养过程的问题思考》,《现代商业》2011年第14期,第286页。

[7]张辉、冯作山:《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果蔬贮运方向)毕业设计现状的分析研究》,《大学教育》2014年第4期,第81-83页。

作者:赵会武 牛海力 骆艳娥 曹炜 单位:西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