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教学效果的提升3篇

时间:2022-04-02 02:50:31

有机化学教学效果的提升3篇

第一篇

一、分析学生学习需求,以学生需求为导向设计教学

在传统的大学教学中,教学主要是围绕教师、教材展开,也就是以教师为中心,根据教材内容,开展课堂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虽然也有和学生的互动,但都是在不影响授课进程的前提下师生间的简单交流。这种教学活动的优点是它能在既定时间内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效率很高。但它的缺陷是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学方式灌输,教学氛围沉闷,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低下。虽然有的教师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加工和处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这也只是从整个班级的特点上来考虑的,并没有针对学生需求进行细分,还没有把学生作为教学的真正中心。现在,社会竞争愈加激烈,企业对人才与社会的融合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在教学中,不能简单告诉学生“有什么”、“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了解“为什么会有”。这就需要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导的方式转换成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索发现知识为主导的方式。以学生为中心,首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以需求为导向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根据笔者教学的经验来看,可以从学生学习行为角度将学生分为积极学习者、中间者和消极学习者三大类。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同,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截然不同,那么,教师在上课时,要充分了解学生,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细分和灵活运用。比如,对于偏爱化学,想进一步深造考研的学生,着重强调有机化学这门课程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以及以后进行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同时补充相应的知识或提供参考资料供其深入学习;而对于其他类型的学生,则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恰当地引入化学小知识以及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比如介绍含氮化合物时,联系苏丹红、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事件;讲解旋光异构时,结合沙利多胺(反应停)这一“20世纪最大的药物导致先天畸形的灾难性事件”;[1]介绍硝酸甘油时,结合其在化学上可作为炸药使用,而在临床上可以用作缓解心绞痛的药物,同时诺贝尔本人也患有心绞痛的化学故事,使学生认识到有机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引起他们的兴趣,再进一步重视有机化学的学习。

二、讲好绪论,激发学习兴趣

对有机化学学习的求知欲望的强弱,能否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和探索问题,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的高低。笔者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分析中不难发现,兴趣是重要的因素。兴趣是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者爱好某种活动的一种或强或弱的倾向,是一种情绪表现,是感性的。学习兴趣的建立除基于以前的经验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第一印象,因此,讲好有机化学课的绪论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消极学习者和中间学习者的兴趣,至关重要。常规的有机化学教学绪论部分都是先介绍有机化合物的来源以及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的区别,介绍共价键及其相关属性、有机化合物的属性等。理论和定义比较枯燥,学生往往在课程的开始就对其产生了畏难的情绪,缺乏进一步学习的信心。可以借鉴于金刚老师的做法,以维生素B12的合成案例为蓝本,将有机合成技术和有机化学概念巧妙引入,激发学生兴趣。[2]同时要善用于利用Flash动画技术及PPT动画设计,针对教学内容,合理制作多媒体课件,要求重点突出、文字简洁,切忌为了念教材而铺设大段文字。比如讲授讲授卤代烃亲核取代反应的反应机理——SN1和SN2,可将两种反应历程做成逐帧动画,卤甲烷的水解、叔卤烷的水解,每一个底物的构型、试剂如何进攻底物、反应过程中底物的立体变化、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等,以对比的方式清楚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形象由静变动,帮助其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与提升,加深理解和记忆,增强教学效果。通过这些方式,能够让学生对反应复杂的有机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带着兴趣去感知、领悟化学知识,更好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学习效果

在了解学生情况,细分需求,讲好绪论,打好开头以后,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后面要做的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需求以及现有的认知水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改变“讲听式”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课堂讲授教学法、学生讲授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专题讨论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3]等各种教学方法维持兴趣,提升效果。在组织教学中,教师要用心去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例如讲解烯烃α-氢的卤代反应、芳香烃中侧链α-氢的卤代反应、杂环芳烃侧链α-氢的卤代反应。[4]在这三个反应底物中,有一个特点,就是α-碳原子都与不饱和双键碳原子连接,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在教学过程中,多数学生能总结出这个知识点,教师还得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结构,抓住本质。上述三个反应中α-碳原子为饱和的碳原子,与SP2杂化的双键碳原子连接,受双键碳原子的吸电子诱导效应的影响,使得α-氢的活泼性增加。以此类比,醛酮中的α-碳原子,羧酸中的α-碳原子,也与不饱和双键碳原子连接,它们能否发生卤代反应呢?经过这一思维过程,使学生对教材的知识体系有了深刻的理解,对看似杂乱无章的各章节可以有机联系起来,融会贯通。

四、加强情感交流,巩固学习成效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信息的交流过程,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过程。教学中,师生情感交流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师生对教学内容的情感体验和师生之间的情感体验,而这种体验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古人云“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要达成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创设和谐、民主、互动的学习氛围。第一,首先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愿意表达、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意见。在运用学生讲授、专题讨论和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中,注意以正强化为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调整好学生的心态,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气氛,有意识地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这样可以促使他们积极上进,激发求知欲,提升学习的自信。第二,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交流,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满激情,调动好自己的积极性和良好情绪,通过在课堂教学中“神”、“色”、“情”、“声”传递给学生,学生接受到教师的感染,并以积极的思考、活跃的课堂氛围反馈给老师,完成师生间的有效互动、交流,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从而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理解、接受新的知识。第三,合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注意课后的交流。大学教学的模式是教师利用整堂课的时间讲授,留给学生提问答疑的时间几乎没有,仅仅是在课下短短的几分钟,并且教师不实行坐班制,所以也很少有学生答疑。但是在课后复习的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存在问题,如何解决呢?2010年起,笔者创建了有机化学网络课程,进行网上互动式教学。网络分为答疑讨论、课程问卷、教学笔记、课程作业、在线测试等几大模块,突破教师的时空限制,网上交流,网上答疑,使教学过程达到更加有效地扩展。教学是门艺术,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需求为导向,以方法为载体,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通过观摩课加强和其他教师的交流,也要通过学生座谈会和学生交流,拓展实践各种好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艺术。

本文作者:姜洪丽葛燕青董建工作单位:泰山医学院化工学院

第二篇

1学用结合,提高学生兴趣

物理化学课程公式繁多、概念抽象,很多学生学习起来感觉很吃力,学习兴趣不浓。长期以来,学生学习物理化学总是认为物理化学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将来用不着,甚至有些研究生也不能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物理化学知识解决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在平时课堂教学时,教师就需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会学生灵活使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1.1结合实例,加深理解

比如,物理化学中的热力学内容主要用于判断一个变化发生的方向和限度问题。在讲到熵判据时,笔者问学生,氢气和氧气在高温下会发生燃烧反应生成水,那么在25℃、标准压力下,氢气和氧气能否反应生成水?通过查标准数据,可以计算出这个反应系统的熵变是小于零的,而且在室温下将氢气和氧气混合后确实没有看到水的生成,好像与计算结果相符,有些学生就回答不能发生反应。于是,笔者提示:现在氢氧燃料电池是在室温下工作的,利用的就是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能来提供电能的,从而引导学生注意熵判据的条件,得出非隔离系统还必须计算环境熵变,利用总熵变判据。在后面学习到吉布斯函数判据时,还要利用这个反应作进一步的分析和判断,以加深学生对这几个判据函数及相关判据条件的了解。

1.2结合科研,提高兴趣

部级教学名师高盘良教授曾撰文写道:“有学生反映课堂上听不到物理化学在高科技中激动人心的辉煌。如果真是如此,说明物理化学教材的编写及课堂教学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其后果必将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1]为此,笔者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穿插介绍个人的科研。比如,讲到表面一章接触角问题时,笔者就向学生提出如何解决雨雪天气玻璃起雾问题,同时介绍目前常用的一些方法以及本人课题组所开展的TiO2防雾玻璃的科研情况,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借此向学生介绍接触角与液滴滚落倾斜角度的相关知识。在讲吸附理论时,向学生介绍关于目前科研中所用的测定固体比表面积的方法——氮气吸脱附法。并结合气体吸脱附曲线滞后回环的位置,引导学生运用开尔文公式解释相关现象,从而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物理化学学习理念。

1.3结合环保,树立责任意识

化工专业学生将来要从事化学化工类相关设计、操作工作,他们将决定未来化工企业的发展理念,而化工企业环保责任重大,未来化工工作者必须要树立正确的环保理念。因此,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笔者注重给学生灌输环保理念。比如,在讲到两组分系统相图时,笔者举例介绍氯苯硝化产物的分离。在分析相图时,引导学生注意邻硝基氯苯和对硝基氯苯在分离时由于性质接近,难于分离,精馏塔要求塔板数较多,同时在分离过程中一会儿要冷却结晶,一会儿又要蒸发精馏,能耗大,不符合节能环保的理念。于是,笔者补充讲解工业上甲苯歧化制二甲苯的反应,该反应利用了一种择形催化剂ZSM-5分子筛,由于分子筛孔道的限域效应,甲苯歧化后的主要产物为对二甲苯。告诉学生,将来如果工作中遇到一些问题,不要只针对问题本身去解决,而应从源头考虑,解决问题可能事半功倍。教学中,采取以上措施后,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并且认为物理化学知识也是挺有趣和有用的。

2狠抓平时,打牢基础

目前,部分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期末考试靠突击,对所学的知识考完就忘,有悖于“基础扎实、作风严谨”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理念。因此,学校提出要重视平时教学质量的考察,为此笔者针对性地设计了平时教学质量考察方式。

2.1平时成绩组成及原则

学生课程学习成绩是平时成绩与卷面成绩按照一定比例给出的综合成绩。以往平时成绩主要根据学生的出勤、作业情况给出,但由于有些学生抄袭作业,所以无法直观考察学生的真实学习状况。修改后的物理化学平时成绩组成:对于本院学生平时成绩由出勤、作业、测验、期中考试和学习小结组成,比例分别为10%、20%、20%、40%和10%,平时成绩在综合成绩中占50分。对于外院学生,由于学时较少,又没有设定期中考试,故外院学生平时成绩组成为出勤10%、作业20%、测验40%、实验20%和学习小结10%。对于平时成绩的给分,笔者坚持以下原则:(1)如果无故缺勤一次,出勤成绩即为零分。请假必须有辅导员签字的请假条。(2)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完成作业,允许作业抄题后空着不做,严禁盲目抄袭,一经发现,作业成绩为零分。(3)平时测试根据全班卷面成绩划分等级,按照一定比例给出100分、90分、80分、70分和60分等五档不同等级的成绩。同样也是严禁抄袭。(4)对于学习小结,要求学生对本学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同时查找文献,讨论物理化学在本专业中的应用,并对教师上课情况给予建议。这些原则在第一次上课时即给予公布并坚决执行。

2.2平时测验方式

在平时成绩的组成中,最能反映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情况的是平时测验。笔者在每一章结束时均设计一次平时测验,平时测验主要考察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与掌握;而对于测验形式,笔者也进行了以下尝试。(1)常规测验。对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采取常规测验的形式,由老师寻找一些填空、问答和计算题,考察学生对于基本概念的掌握,一是让学生掌握物理化学的相关概念,二是让学生学会物理化学的思考方法和解题思路。(2)学生出题解答。要求学生每人出5道填空、选择题,并附上解题思路;然后在所有学生出的题目中选择10~15道题。并且告诉学生如果题目被选中,将会对平时测验成绩有额外的加分。对于这样的平时考核,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并积极主动地查阅资料,完成命题。学生普遍感觉比单纯复习应考对知识点的掌握要更好,他们觉得必须对教材要求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并对认真审题,才能出好一道题。(3)抢答竞赛。为了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在测验中设计了抢答竞赛。将学生分组或者分班进行抢答,规定每位同学都只有一次回答机会,若答错,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回答,最后对各组成绩进行排序,最好一组的所有成员成绩都是100分,然后10分一个档次给分。竞赛过程中气氛热烈,各组成员也都表现出很强的集体荣誉感。

3结束语

实践证明,对于工科院校学生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不能照本宣科、只讲述课本知识,必须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紧跟学科前沿知识进行讲解,并教会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本文作者:王琪鲁道荣工作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第三篇

1基于项目教学法的理性思考

目前不少中职学校仍沿用“以课堂知识传授为主,技能实训为辅”的教学方式,只重视传授知识和技能,却忽视了知识的实用性与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形式上,依然以教为主,每节课只进行知识“灌输”,只见教师一直讲,未见学生如何学,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被充分体现,学生只能被动学习;在教学评价上,基本沿用了终结性评价模式,把考试和评价等同起来,学生无法挖掘自身潜能,无法激励自己,从而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可见中职教育的教学方法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越来越不能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企业或医疗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2项目教学法的概念及特点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行组织完成项目,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的实践过程。项目教学法以多元智能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指导,强调学生自我构建的行动过程为学习过程,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为评价标准[3]。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心理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来的。这一理论认为,从基本结构来说,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也就是说智力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智力是在一定情境中解决问题并创造价值的能力,智力就是在生活中解决多种问题的能力,项目教学法正是这个理论的具体运用。而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要求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扮演帮助者的角色,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合作能力,使学生有效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项目教学法的最大特点是,它不是一味地强调对学生进行纯理论性、学术性的课本知识传授,而是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教师通过设计项目,围绕项目中的问题进一步指导、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掌握技能,充分体现了新课改背景下的教法与学法,更符合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4]。

3项目教学法的实例———原子结构

3.1项目教学的设计背景

无机与分析化学基础是药剂专业一年级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而原子结构是本课程第一章的第一节内容。虽然学生初中已接触过这部分内容,但学生只是记住原子的构成,而不清楚究竟是由什么实验证明。传统教学中,一般是教师先跟学生复习初中有关原子结构的知识,然后讲解新的知识点,如质量数、同位素等。作为本课程的第一节课,学生普遍还处于不适应的阶段,而原子结构涉及微观粒子世界,非常抽象,比较难懂难学,而且以理论性知识为主,不像实验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学生在学习这节课的内容时,效果一般。笔者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挖掘和思考,为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基于本节课的特点,考虑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依然分不清元素、原子、离子,而这些概念又是学习化学必不可少的理论基础,所以笔者决定以“正确区分元素、原子、离子概念”这一项目进行教学,先从原子构成的实验开始,帮助学生进入科学探究领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3.2学生特征分析

项目教学设计是否与学生的特征相匹配,是决定项目教学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在项目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阶段,必须对学生的个体、群体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以便使教学设计与学生的特征相匹配。

3.2.1起点能力水平

通过初中的化学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本节教材就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地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构成原子的微粒之间的关系,引出两个新的概念:质量数及同位素。

3.2.2认知结构

本课程教学对象是我校一年级药剂专业的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他们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及核外电子构成的,但因为他们化学基础知识缺乏,大部分学生连1~20号的元素都不熟悉,计算应用能力差,普遍认为化学与药剂专业无关。

3.2.3学习风格

大部分学生听课时精神不集中,上课时部分男生睡觉,女生照镜子。喜欢教师讲笑话、放视频,对课堂知识不感兴趣,但好奇心重,对教学内容以外的热点话题有兴趣。

3.2.4学习动机及态度

中职学生没有升学压力,也没有差班好班之分,学生普遍对学习兴趣不大,特别对化学有厌学情绪。通过分析,中职学生在独立自主、动手操作能力、团结协作等方面相对欠缺,项目教学法教学实践是进行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5]。

3.3项目学习活动过程

组织教学,由教师与学习委员负责,按4~6人/组进行分组,向学生发放教学所用表格,见表1~2。活动1:经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大概知道原子的结构是什么,所以通过介绍原子的发展史,以图片形式展示道尔顿、汤姆生的原子模型,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完成表1。教师可以先跟学生复习初中的有关原子结构的知识,再要求他们分组讨论,看哪个小组判断准确并找出了合理原因,并对他们得出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活动2:播放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视频,教师将表1发给每个小组,要求各小组填写所看到的现象,并解释这些现象。比如为什么会有射线被反射回来?为什么有些射线的方向发生了偏转?为什么大部分射线的方向没有发生改变?从而得出新的原子模型,并要求各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简单画出新的原子模型。活动3:教师先将表2发给学生,然后归纳原子结构,并推导构成原子各微粒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电子与质子的关系,并指出质量数概念。通过给出氢的3种同位素氕、氘、氚的质量数、质子数和中子数,要求学生在表2中写出它们的原子组成表示式。通过表示式,看能否找出它们的异同,并得出同位素的概念。发散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想想还接触过哪些同位素,鼓励他们用手机上网搜索。最后由教师评价哪个小组得出的概念最准确及想到的例子最多。活动4: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张表格,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写出钠、镁、铝等金属和氧、氟、氯等非金属原子及离子的结构示意图,观察两者的异同,得出阴阳离子的电子与质子的关系式。3.4项目教学的评估项目教学的评估是对项目任务完成的总结,在原子结构的项目教学过程中,笔者改变了传统的终结式评价,而是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式评价结合起来,将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结合起来。为此,笔者设计了一个表格,内容包括学生自评、小组内互评、教师评语和综合成绩。评分项目包括活动前准备,如资料收集、学生活动表现、学生反思能力、小组作品完成情况等几方面。评估时,师生共同讨论,充分肯定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鼓励与表扬,并予以解决。最后,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

4项目教学法的反思

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遵循职业教育教学的规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了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到了创新的艰辛和乐趣,培养和掌握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方法。但是,笔者认为项目教学法在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4.1项目教学法的局限性

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项目教学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是所有课程都适合开展。项目教学法比较适宜实践性较强的、理论知识点相对集中的课程内容,比如无机与分析化学基础中分析化学部分的实验操作,可以结合药剂专业的特点,开展维C含量测定、自来水硬度测定等项目,而有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或章节,在开展项目教学时要求教师深入剖析教材,准备大量素材,设计适合学生的项目。如果只是简单照搬,只会适得其反,不利于教学的进行。原子结构理论性很强,按现有的实验条件无法进行实验操作,所以笔者制订了4个表格,给予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再结合大量图片、动画、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4.2项目教学法对教师要求高

项目教学法要求教师具备“双师”素质,对本专业课程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最好要有一定的实践经历,明确企业或医疗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具备行动导向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同时,还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以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使学生的学习行为能够在教师的控制之下。教师必须熟悉学生就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效指导、训练学生,所以学校应尽可能安排教师到医药公司或检验所进修,这样再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更有利于教师开展项目教学。

4.3项目教学法对学生的要求

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兴趣不浓,并且学习依赖性强。他们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时候,总是依赖教师的讲授,如要求他们利用初中已学习过的原子结构知识去判断原子模型,很多学生连原子分为原子核及核外电子都不知道,部分学生参与性不强。所以,进行分组时,教师应依据“异组同异,异组同质”的原则。此外,进行项目教学时,要求2~6人为一组,但现今中职卫校的班级人数偏多,譬如,笔者任教的班级大多是70~80人为一班,若按6人一组,都要分成十几个小组,进行小组陈述总结时,费时较长,教师指导时也难以兼顾。针对这些情况,就要求教师随机应变,对于结论相似的小组进行统筹兼顾,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扬互助合作的精神。综上所述,在项目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多安排学生进行思考、实践、感悟、创新的活动,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学习经验,要体现“在课堂上流汗的不应该是教师,而应该是学生”。同时,针对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教师还要努力营造探讨、交流的学习氛围。职业学校教学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实践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行动起来,自己动手操练。学生能力不是教师“讲”会的,而是学生自己“练”会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恰当的任务引导学生进行能力训练,使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作者:阮桂春工作单位:茂名卫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