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考

时间:2022-03-30 10:20:46

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考

摘要:煤炭能源的消费在我国所有能源消费总量中占大部分,这就充分说明,煤炭能源在我国能源中占有重要地位,有效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山西省是我国煤炭能源大省,山西在开发资源的过程中,传统方式仍在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造成能源浪费,而且环境污染也比较严重,传统的能源开发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发展要求。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渐加强,山西省在消费模式、运输方式以及开发技术等都需要改进,进一步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时展的大趋势,更是生产集约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战略任务。为此,首先对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定义以及内涵进行阐述,然后对当前经济形态下的山西煤炭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对山西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并提出相关策略,希望能够为当今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提供更多参考,促进我国煤炭能源经济快速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考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时展的基本要求,但是山西煤炭工业在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存在,阻碍其与世界接轨的步伐。在当今经济形势下,山西煤炭工业需要在战略中科学规划,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煤炭经济的良好发展[1]。由此看来,本文对山西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思考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1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必然产物,早在1980年3月5日,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已经被提出,在《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明确表述出: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可持续发展战略是顺应经济发展趋势而产生,也是当今循环经济时代的基本要求,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指导思想。大纲中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大自然,促进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在创造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中,要求人类在尊重大自然发展规律的同时,与自然和谐发展,也就是在此时,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专业术语[2]。LesterR.Brown在1981年的会议中指出,为了更好地保护我们生存的生态环境,需要人们采用开发新的可再生能源等方法,科学合理地把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好地落实到各行各业。到了1987年,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再一次被提出,并深刻阐述该战略思想能够对当代人类的发展发挥更好的促进作用,并且能够更好地满足后代人发展的需求,这对今后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关该战略指导思想的定义有很多,都大同小异,其中最具推崇意义的仍是这份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思想的定义[3]。

2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内涵

2.1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在不同范畴中的定义不同,但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宗旨是不变的。主要内容为:生态环境、人口以及经济等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科学理论指导思想。但是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对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思想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偏差,由于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包含的内涵不仅指经济,还有很多方面都包含在内,所以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并且各国和地区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方向也存在不同,这就是说,在不同范畴,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也是不同的。具体如下:2.2.1基于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家在研究可持续发展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主要是指自然资源与环境和开发技术程序等之间的平衡。在生态学范畴中,可持续发展是在1991年国际生态联合会上的研讨会上提出来的,“本次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是针对保护环境方面,这也是本次研讨会所探讨的主要内容,并通过研讨,把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这样的定义意在说明,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对环境保护加以重视,促进经济和环境共同进步和发展,进而促进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更新和完善”。2.2.2基于社会学的定义。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定义,主要是针对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社会学范畴的可持续发展定义是在1991年发表的《保护地球》中提出的,指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提高社会生活水平的一种状态。从这一定义中可以看出,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2]。2.2.3基于经济学的定义。从经济学角度分析,Pearce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当代人类和后人的发展均有利益,这就要求当代人类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应危机后代人对资源的利用。这一观点与EdivardB.Barbier对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思想的定义一致,他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建立在保护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基础之上,促进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促进经济利益的最大化[4]。总体来看,经济学范畴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定义的宗旨是为了最大程度实现经济利益的同时,保护好生态平衡,这一定义值得发扬光大。2.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包括两方面:一是延续性;二是发展性。这是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研究出来的结果。若想发展,首先要延续,这就说明延续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谈发展的前提首先要深入分析延续性;那么反过来说,延续的结果必然是发展,没有发展的结果,就失去了延续性的重要意义[5]。以下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2.2.1发展是主题。可持续发展的主题需要明确的是:发展的概念与社会经济增长是属于两个范畴,其概念是完全不同的,发展的范畴比较广,经济增长范畴相对而言较小,其中影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因素比较多。发展是集社会、科技、文化以及环境共同进步于一身的现象,不能说这几项中的某一方面的进步就是发展。同时,发展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是各个国家均有权享有的共同权利。2.2.2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是指:在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中的阀值,这个阀值指的是人口和资源等诸多因素,并不是单一指的一种因素,人类在生活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能超过这个值,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所能承受的范围[6]。2.2.3可持续发展是公平的发展。从公平发展的角度出发,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指人与人、人与自然、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发展。这就是在提醒当代人:资源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后代人,在享有资源的同时,也要为后代人考虑,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为后代子孙造福,并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发展[7]。2.2.4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与自然是平等的,在创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仅要尊重大自然的规律,同时还要承担保护自然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原则[8]。中共中央总书记在讲话中曾经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3山西煤炭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煤炭是一种有限资源,不可再生,煤炭资源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那么要想用有限的煤炭资源更好地促进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在煤炭工业开发的过程中对环境进行保护,找出山西煤炭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制定相关解决策略[9],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山西煤炭工业的良好发展与进步。3.1传统储运方式损耗大。山西煤炭工业在经营和发展中,主要运输方式是铁路和公路,其次还有其他运输方式,如管道运输,管道运输使用量较少。山西煤炭的每个储运区大多设置在各个国有重点矿区,这些煤矿储运区均为露天的,正是这样的储运区造成区域性的环境和空气的污染,这种传统的储运方式是煤炭工业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因为露天储运区有煤的自燃和煤尘的污染,而且煤炭的自燃现象不仅出现在储运区,在运输的过程中也会发生[10]。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在传统储运中由于防尘措施和设备的缺乏,造成煤炭资源损失量较大,对空气造成严重污染。3.2传统消费模式污染严重。山西是煤炭大省,在我国煤炭消费总量中占1/3以上,但是消费模式仍采用传统模式,在消费的过程中有大量的废弃物排放,尤其是在近些年,煤炭资源消费总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而大量增加,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这就要求山西煤炭的这种传统消费模式进一步改进[11]。3.3相关立法不完善。煤炭资源是有限的,这一特性就决定了在开采的过程中,国家应采取措施进行约束。国家对煤炭的开采有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但是在实际开采中的各个环节,涉及到的一系列问题,并没有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法律措施,再一个就是煤炭资源的合理开采标准没有具体的规定,这就造成山西煤炭业在开采的过程中出现严重浪费的现象。3.4智力支持缺乏。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煤炭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必然就会造成山西省煤炭资源开采的规模扩大,长此以往,大规模的开采煤炭资源必然造成生态环境的失衡,煤炭资源损失也比较严重。山西煤炭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意识到,社会经济虽然飞速发展,但是煤炭资源挖掘的条件却在日益恶化,单一的煤炭经济结构难以被广大劳动力及时转移,这对煤炭开采会造成严重影响,煤炭经济结构的承受能力就会减弱等等一系列的严峻问题层出不穷。

4山西省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4.1改进山西煤炭传统储运方式。煤炭资源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近几年山西煤炭工业的外部经济状况问题愈演愈烈,这种现状对山西省煤炭工业本身的发展产生严重制约的影响,同时对我国煤炭工业经济的良好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从全国煤炭消费的区域来看,山西省有着最佳优势的特征,因为山西省的地理位置,有很多地区的倾斜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降低山西省煤炭工业的储运成本,不仅方便山西省煤炭运输,也能够保证向外及时供货。因此这就需要山西省改进山西煤炭传统储运方式,加大运输、储藏的技术研发力度,加强设备改进,采用快捷的运输方式运输煤炭,以促进煤炭工业的发展。4.2转变山西煤炭传统消费模式。山西省的地理位置占据极大优势,并且具有良好的开采条件,在丰富的煤炭资源和较大产量的优势条件下,开采的成本自然就会降低,山西本地的煤炭销售价格较其他地区低了很多,使山西煤炭工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占据控制力和引导性,有些煤炭工业产品在整个行业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从全国煤炭成分来看,山西省煤炭成分较其他地区煤炭成分好很多,不难看出,山西省煤炭工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主导地位[12]。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摒弃从表面上改变的简单策略,要从根本上对山西煤炭工业发展的战略进行调整和改进。要依据实际制定政策,使其具有针对性、有效性。要以市场为向导,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在消费管理方面进行不断的创新,促进煤炭工业市场的正规化和科学化发展,为我国煤炭工业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当今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下,山西煤炭传统消费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状况,违背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因此,必须要优化山西煤炭能源结构,摒弃传统消费模式,实现山西煤炭能源结构向多元化发展。4.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体系。无论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还是进步,都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并且要有法可依,山西煤炭工业的发展也不例外。在煤炭开采和利用的过程中,不仅要尊重自然规律,还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体系,这也是当今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建立健全山西省的地方法律法规,对矿山地区资源保护的相关法律进行完善和具体化。对开采和生产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进行科学合理的循环再利用,把这些都写进山西煤炭工业的法律法规中,在促进山西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4.4大力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随着全球化经济发展的趋势加强,同时又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很深,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来越成熟,山西煤炭工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在智力支持上逐渐显示出不适应,在此现状的基础之上,需要摒弃传统的盲目性开采方式,要以市场为导向,对市场的需求做出详细的考察,采取优胜劣汰的方法确定煤炭企业的供给。从这一角度出发,煤炭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就取决于是否适应市场的需求,并且在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情况下,更新自己的产品。另外要抓住国家对煤炭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转变传统粗放型经济形势,采用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在山西煤炭工业发展管理的过程中,要对科技管理创新的技术手段加以重视,强化科学技术在山西煤炭工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意识,并在实际经营中培养大批的专业人才,运用科学技术对经济信息等进行科学分析,通过现代化网络技术收集政策资讯信息,广纳专业管理人才,增强煤炭工业管理的队伍,这是山西煤炭工业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趋势而采取的必要智力支持策略,可以有效促进山西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提高我国整体煤炭能源经济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5结语

本文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定义和内涵等进行了分析,对山西煤炭工业目前发展现状进一步分析总结出运输方式、立法制度、消费模式以及智力技术支持等都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基于此现状,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思想提出相关对策,改进运输方式、加强防尘措施、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体系、由粗放型经济模式向集约型经济模式转变、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手段,促进山西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总之,本文对山西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分析和探究,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煤炭能源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国浩.煤炭资源管理理论与政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1-44.

[2]赵国浩.中国煤炭工业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0:6-38.

[3]赵国浩.资源管理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40-53.

[4]赵国浩.论中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D].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博士文库(经济学卷),2005:27-30.

[5]赵国浩.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山西煤炭工业发展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10,30(5):4-5.

[6]赵天石.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0:17-22.

[7]赵燕.山西省煤炭产业转型评价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2:33-35.

[8]张玲娟.山西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0,19-45.

[9]牛冲槐.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思考[J].中国能源,2003(3):11-13.

[10]李丹.山西煤炭产业转型研究[J].决策参考,2010(1):37-38.

[11]张林燕.资源转型下的山西煤炭类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2:31-36.

[12]晏涛.促进中部崛起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33-54.

作者:闫慧琴 单位:山西省发改委宏观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