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转型技术创新论文

时间:2022-04-09 11:18:08

中小企业转型技术创新论文

一、技术创新的理论分析

根据相关文献,依据企业的创新能力、创新成本的高低和创新的独立程度,技术创新模式可以分为:一是自主创新模式。企业依靠自身的努力进行探索研发新的产品或工艺,包括凭借自身研发能力的技术创新、引进外部关键技术人才的“借脑创新”和科技人员领导创办科技企业等形式。二是模仿创新模式。具体创新行为可以通过引进技术设备消化吸收再创新、合资生产与合作生产、许可贸易型技术创新和兼并型技术创新。三是合作创新模式。大致可以通过购买和转移技术、研发项目合作、共建创新载体的方式实现合作创新。技术创新的路径选择是指选择什么样的路径(由学习模式决定)来实现自主创新战略。Lee&Lim(2001)认为技术自主创新的路径分为跟随追赶型、路径跳跃式追赶型和路径创新式追赶型三种。创新动力不足的企业更可能遵循比较优势,选择前两种路径,实现模仿战略;选择创造新的技术路径的企业需要有灵活可变的技术,承担更高的风险,资本要求更高。但是,Brezis,Krugman,Tsidon提出具有比较优势的后发国家通过引进发达国家的新技术促进经济发展,其经济增长效果不是长久的,国家间的技术差距依然存在,会抑制后发国家的技术创新;Kim&Nelson(2000)利用技术追赶理论研究了技术后发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技术创新;Redding指出技术发展的历史路径主要决定了技术改变的内生率,引进外部技术后的二次知识溢出不完全覆盖了基础技术,经济增长取决于二次知识的积累。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或企业可以选择创新新技术的路径,开发市场潜能的技术,实现“蛙跳”的创新战略目标。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国外一些文献对中国创新战略绩效和路径模式进行了大量研究(Lu&Lazonick,2004;Jeffersonetal.,2006),由于指标的选取和所考虑的因素不同,这些文献对模仿创新还是自主创新战略优越及选择什么路径都未得到一致结论。综上所述,后发的中小企业需要在不同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切入路径,从技术引进跨越到自主创新,这样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中型企业和小微型企业因人员规模、资产规模、经营规模等方面不同而致力于不同的行业,现有文献中针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路径的选择研究少,按中型企业、小微型企业分别探讨对策的研究也有限。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采用问卷调查和企业现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宁波市494家中小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情况进行调研,并对数据进行整理计算。文章依据上述调研数据,采用理论分析、案例枚举和实证研究方法对中小企业向自主创新转型的切入路径进行探究,先从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现状入手,然后探讨技术创新转型、企业升级的影响因素,最后依据中小型企业的规模、所在行业等特征,针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中小企业协会及企业自身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当前中小企业创新转型升级的特征事实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从建国之初到现在,经历了学习模仿—“借脑创新”—合作创新—自主创新四个发展阶段。中小企业在干中学过程中逐步调整创新策略,在国家政策和自身具备的能力支持下,尝试技术创新的发展策略以获取更大的利润。

1.中小企业创新转型的发展现状

(1)从总体情况看,中小企业专利的规模和结构显著改善

现有文献中,企业拥有的发明专利数被作为衡量企业创新的指标。在现有专利制度下,专利被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新型专利这三类。我国每个中小企业平均专利总数在1999-2009年期间从2.81个增长到5.49个,年均增速为6.93%;中小企业专利结构从过去以外观专利为主演变为现在三种专利共同发展,尤其是发明专利数量占比从5.69%快速增长到25.14%,平均发明专利数量到2009年为止已增加至1.38个。中小企业敢于创新,但创新进程缓慢。

(2)从行业分布看,先进制造业的专利结构优于传统行业

中小企业的专利结构很大程度上由行业特征决定。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侧重外观专利,技术密集型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以发明专利为主。据《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统计年鉴(2013)》统计显示,规模以上中型企业中计算机电子、专用、通用等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制造业的发明专利数是工业中数一数二的,远超于纺织服装业。

(3)从地域分布看,经济发达地区有较强的创新优势

区域位置决定了企业得到基础设施提供、产权保护和经济支撑的程度。一般来说,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政府对企业的创新资助补贴多,生产要素市场发育水平高,当地中小企业容易获得创新资源,从而有助于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新产品销售收入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典型代表,体现了技术创新为企业带来的直接收益。

(4)从所有制分布看,外商投资企业创新动力后劲十足

据《中国中小企业年鉴(2013)》统计显示,私营企业的数量最多,共有18.8万家,其次是有限责任公司6.5万家,外商投资企业2.9万家,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5万家,国有企业0.6万家,而前四类企业的资产规模占全部中小企业的八成以上,外资企业是中小企业出口的主力军。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依靠自身的科技队伍实力,其他所有制企业依赖于投入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不同于国内企业,由于其同时具备资金实力和技术积累,因此其在研发中可以采取“领先一步”的发展战略,在国内企业的科技创新刺激下,创新动力后劲十足。

2.中小企业创新转型的主要特征

一是以加工增值链为基础,网络化生产体系不断健全。为企业提供零部件、中间产品以及加工服务、流通服务、技术服务、融资服务等配套企业和中介机构不断增加,逐步形成了“终端企业+配套企业+专业市场+中介组织”的网络化生产体系。二是以专业市场为依托,企业与外界联系不断加强。包括集群与外部市场、集群的原料供应与外部、集群与国内外关联的大学、科研机构和大厂商都有一定的较强联结。三是以产业链为纽带,跨区域、跨行业融合不断深化。产业集群最早起源于“一乡一品”的块状经济。这些地区中小企业在距离与空间上相对集中,业主和职工的生活空间基本上在一个地域内,产业和生活共同构成集群内部联系的纽带。四是以集群优势为支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众多中小企业集群是在特定空间区位,众多中小企业基于利益互补的有机集中,而不是简单扎堆,各种功能比较齐全,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三、技术创新视角下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

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进程缓慢,以发明专利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代表创新能力指标,其所衡量的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优于传统行业,经济发达地区有较强的创新优势,更倾向于模仿创新,外商投资企业的创新动力比国内企业更强大。然而,我国发展环境的压力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挤压了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企业有必要加快推进创新模式的转型,积极向自主创新跨越,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当务之急。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采用问卷调查和企业现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宁波市494家中小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情况进行调研,并对数据进行整理计算。本节依据该调研数据,采用理论分析、案例枚举和实证分析方法对中小企业创新模式转型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

1.创新意识方面,较多中小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知识和转型升级意识

(1)技术创新知识有待补充和提高

技术创新是一项高资本投入、高风险的技术经济活动,其成功需要创新主体具备较为全面的技术创新知识以及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本理性的引进与投入。虽然大部分中小企业敢于创新,或者受其他企业自主创新的高利润回报影响而盲目投入创新,但不了解自主创新的战略,从而导致企业因自身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所得收益低于投入成本,最终退出自主创新。因此,类似的中小企业基本停留在模仿成熟技术和常规产品的阶段,二次创新能力不足。同时,技术设备的引进和产品市场的营销模式被给予过度重视,产业集群内的企业竞相寻找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方面的竞争优势,忽略了产品研发或服务的精细化,缺乏国际化战略视野。例如温州乐清市柳市镇是中国电器之都,其正泰、德力电器虽在国内声名远扬,但在高质量低压电器和中高压电器市场上一直无法与跨国企业、国有企业相媲美,这是企业缺少自主创新和国际化战略意识。此外,少数中型企业对专利知识的认识不足,不明晰申报专利的技术类型、流程,担心研发技术被泄露而宁可不申报,这使企业安于现状,降低创新能力。中小企业的创新意识不强,很大程度上是人力资本、企业规模、研发投入的因素限制。林洲钰、林汉川(2012)对影响中小企业发明专利活动的内外部因素进行过实证分析,得出人力资本、研发投入、规模的回归系数是所有因素里面前三大,分别为2.06、1.23、1.00,并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同时,中小企业持续扩大规模,其组织管理体系无法跟上,则会抑制企业的创新活性,在实力有限的条件下,企业的理性选择就是不创新。

(2)产品、技术转型升级紧迫感不强

在当下经济的发展环境压力下,中小企业的高层很少有转型升级的紧迫意识。许多企业家在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中具有短视行为,注重眼前利益,或者因循守旧,对转型升级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这样滞后的发展观念导致企业管理机制落后,企业创新文化不浓厚,企业创新动力被遏制,使得企业离转型升级尚有很大一段距离。如调查数据显示,未经历过也未考虑转型升级的企业占32%,这是值得关注和引导的转型对象。此外,企业对转型升级的理解与地方政府强调的政策导向存在一定差异或认识不足。依据小工业企业转型路径选择的调查数据可见,中小工业企业基于自身及现实环境的考虑,对产品升级与管理转型的路径更为认同;而地方政府往往认为产业转型是转型升级的核心内容,倾向于鼓励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2.创新投入方面,中小企业研发动力与技术创新力度亟待提升

技术创新的研发费用是企业进行创新活动的基本要素和前提。从世界范围来看,研究与开发(R&D)的投入主要集中在少数发达国家;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又主要集中在少数科技实力强的、规模大的企业。企业规模的差异决定了企业研发能力的强弱,大部分中小企业由于不具备规模经济和产量优势,可获得的研发要素相当有限。因此企业采取集群方式,抱团发展,以引进和消化技术产品为主,提高市场份额,降低固定成本。相反,大型企业为了减少知识外溢,防止研发竞争中的“搭便车”行为,更多地愿意依靠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研实力开展R&D项目,使R&D项目数呈现向大企业集中的趋势。

(1)企业投入创新要素的内在动力不强

众多中小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基本上是以单个企业模仿、消化成熟技术、生产定型常规产品为主,主导产品的技术和装备主要依靠引进,最终导致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低。一是创新投入具有高风险。R&D投入具有“滞后”效应,期间需要不停地试验测试创新成果,不断地投入技术人员和资金,企业存在长期利润与短期收益的博弈。如果创新成果的效用无法即刻体现或是始终无法显现,那么企业有可能承担投入无法收回成本的损失。二是创新成果保护不足。技术创新具有外部性,部分企业偏好模仿,不愿首先创新。调研中,宁波建工反映,一旦一家建筑业企业创新一项技术,主管部门就会组织技术推广,导致创新垫资大,收益很小。三是创新人才数量少。虽然企业投入过多的人力资本不一定能加速技术的出现,还可能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但是创新人才过少或人力资本水平过低会造成少数企业垄断产品或技术市场的局面,不利于市场的良好运作。此外,企业技术助理人员流动性较大,出现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

(2)R&D投入经费来源不足

一是经费来源组成结构单一。通过对宁波市北仑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费用调研发现,科技经费筹集总额4亿元,有90%来源于企业资金,7.5%来源于金融机构贷款,2.5%来源于政府资金,没有吸收来源于风险投资、国外资金等其他渠道的投资。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资金也主要依靠自筹,2012年平均自筹资金占总资金的95%。然而,自主创新性的R&D资金投入模式以内源融资为主、以股权融资为辅较为合理,并且国外资金较之政府资金、自有资金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更大。二是金融机构对创新企业“惜贷”。因为我国风险投资机制尚不健全,关于技术创新的金融补助政策还未到位,不少以技术改造为主的中型企业缺乏技术活性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青睐;许多从事轻资产的服务业的小型企业致力于服务创新,却向银行提供不了抵押品,则融资更加困难。三是产学研合作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网络节点中供应商和客户对企业创新的影响较大,中小企业在立足市场化向导上紧密结合专利研制和消费者需求,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功能未充分发挥,未调整研发体系,从干中学过渡到用中学的学习模式。许多地区均无大型科研院所,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与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虽然宁波部分中小企业与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有一定合作,但合作对象多为北京、上海、杭州的院校,受专业领域限制,合作频率不高,难以形成R&D投入。

3.创新环境方面,内外部消极因素迫使企业自主创新步伐放缓

(1)中小企业盈利能力日趋下降

近年来,工业企业生产成本的大幅上升,迫使企业赢利能力降低。如2011年宁波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资产利润率6%,低于全国平均6.3%利润水平。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宁波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利润下降2%的情况下,财务费用同比增长28.8%,劳动报酬同比上升18.7%。很多中小企业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原始资本回收积累不够,本身拥有的可抵押资产不多,融资渠道受限,而转型升级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技术资源,很大一部分中小企业当下无法满足这样的要求。

(2)资金投入的市场风险不断增大

通过对中小企业未考虑转型升级的原因进行调查,数据显示市场风险过大和资金投入过大是企业考虑最多的因素。在宏观经济下行或企业自身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企业往往不会决定通过自主创新实现转型升级。由于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还不够完善,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尚未完全形成,因此中小企业的新产品核心技术无法及时被保护,尤其是传统行业,企业享受高额利润的时间极短,仿冒成了企业间竞争的习惯。国内外经济环境所带来的市场不确定性因素使多数企业采取观望态度,这负面影响了企业的投资欲望,对自主创新更为审慎。制约企业自主创新的第二大因素是资金投入过大。通过2012年规模以上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获取和改造费用支出对技术创新成果的影响实证分析后,发现引进技术(INC)和技术改造的支出(TDC)对企业的创新成果有显著正相关影响,引进技术的投入占比最大且影响程度最深;购买国内技术(BC)和消化吸收技术的投入(DIC)却对其负相关,但只有后者显著。结合实证分析,各项支出投入占比的结果表明中型企业技术改造和引进外部关键技术的投入比重较高,创新成果显著,正逐步从模仿创新过渡到自主创新阶段。

4.创新文化方面,中小企业内外关系链凝固且管理体系封闭

多数中小企业区域性地集群开展技术创新,形成创新网络,网络的地域分割性较明显,关系链凝固,这些企业根深蒂固地认同“五缘”、“五同”关系。同时关系的扩展能力有限,对外来人才、外部新生力量的加盟有一定排外性,这不利于创新网络的结构改进和功能提升,阻碍技术创新的进一步发展。这一点在家族式企业的管理体系上表现尤为突出。传统的家族式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企业自主创新的难度。中小工业企业绝大多数在管理模式上仍属传统家族式管理,存在很多不利于转型升级的缺陷:缺乏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经营决策往往凭经营者的经验和常识;缺乏科学的用人机制,难以发挥外来人才的作用;家族式企业文化相对封闭,行业间紧密联合比较艰难,产业集群难以形成有效的分工合作、资源平行使用,同质化竞争和内耗比较严重,企业对兼并、重组抵制情绪较重。

5.创新政策方面,效果显现迟缓,有效性有待检验

实体经济增速放缓,产能相对过剩,劳动力和房租等经营成本上升较快,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较高,这些问题挤压了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此外,技术创新的风险高、外部性强,创新初期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本,但是后期创新成果的信息部分却非独占。在缺乏有效的政策保护下,容易导致“搭便车”等外部不经济行为时有发生,侵蚀创新性企业盈利能力,抑制中小企业的创新动力。有效的政策是中小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成功的促进因素。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家、省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中小工业企业的政策和规划。但是现有政策重大轻小、重外轻内、重高新轻传统,短视性强,缺乏整体规划。同时,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在政策宣传、落实及政策效率上欠缺;不同规模、类型企业,在相关政策惠及程度上感受不一,存在部分政策惠及面窄的情况。虽然宏观层面上政策落实效果不明显,但是微观上政府支持中小企业项目,对企业还是起到了一定地促进作用。从评价调查数据可看出,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以及一系列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经营者的信心,但政府在缓解企业融资压力上的力度却仍然不够。

四、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1.注重技术创新主体的分类引导和培育

地方政府对研发经费利用率高、发明专利多的行业中的规模以上中型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如专用设备制造业等。政府可以引导一些有利的创新资源合理向该类企业倾斜,加大政策优惠减免力度,鼓励其尽快从模仿创新转向率先创新,为其他小型企业做示范。在转型升级路径、创新人才体制等方面,大部分中小型企业的管理层需要与行业内创新先进的企业高层进行交流。增强企业家的创新转型意识,有针对性地促进其学习自主创新战略,尝试引进创新人才培养、成长和发挥作用的机制,提高模仿创新的能力和效率。若考虑自主创新的市场风险或资金投入过大,大部分中小企业可以采取干中学的学习模式,配套一定的研发体系。中型企业可以注重技术改造和引进外部关键技术,发明专利的产出率可以更高,逐步向自主创新转型;小型企业依然可以尝试模仿创新,多为中型企业提供配套服务,从创新氛围中培养转型意识,努力实现捆绑式的技术创新。

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保护创新积极性的软环境

地方政府应健全知识产权法规和监管体系,对各行业的专利申请流程和保护有针对性地指定规则。譬如纺织服装业注重外观专利的发明,设备制造业注重发明专利的申请,根据专利知识的溢出速度和范围进行不同监管和保护,鼓励有核心技术的企业积极进行专利申请,努力打造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营造保护创新积极性的软环境。

3.中小企业协会协助拓宽研发资金来源渠道

中小企业协会应尝试和金融机构合作,为中小企业研发的政府支持项目做担保,支持企业得到更多的债权融资;企业自身应向行业内的大型企业持股的金融机构寻求合作,获得融资。地方中小企业协会应拓宽服务平台的桥梁作用,吸引合适的风险投资公司入驻优秀的小型企业,最好是行业内大型企业集团下属的风险投资公司或外资公司。这样的合作建立在投资人知晓行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更好地帮助小企业转型升级,激励企业增强创新的动力与愿望,做好产业链端的研发技术创新或营销服务创新。

4.政府应多方面提高科技体制的运作效率

国家科技部应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体系,加强首要的创新人才政策支持力度,重点倾向中小型企业的研发项目,提升政策规划的整体性。地方科技部门应该改革创新科研管理制度,加派人手宣传类似科技或优惠政策,提高政策落实效率,简易简化相关手续。地方科技部门应该依据当地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和发展创新优势,建立科技与人才评价、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等。科技部可以鼓励发明专利较多的中型企业绑定研发项目和新产品销售,对参与研发、销售的人员实行股权激励政策,并予以政策和技术上的辅导,从而可以不同程度地激活创新要素,让其(包括科技资金、人才、成果等)加快向企业流动以及集聚。

5.中小企业树立品牌,优化组织结构

中小企在技术创新方面应及时将专利研制和产业发展需求结合在一起,坚持消费者市场导向,合理配置企业的技术资源。中小型工业企业都应树立国际化的战略,摒弃安于现状的传统生产思想,打造自己的品牌。产业集群内的小型企业可以抱团学习国际的先进技术,吸纳海外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并共享智囊团,在“走出去”参与全球竞争过程中,追踪新的技术和生产经验,将其改造成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技术和服务。中型企业也可开放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产品,优胜劣汰,甩去以仿冒竞争为主的小企业,提高行业内中小企业的产品含金量。总之,中小企业内部应建立研发管理部门,优化研发体系的组织建设和结构,配合人力资源部对研发团队进行规范管理,再配以技术研究、产品开发为主的研发组织,以便有效地开展研发工作。

作者:钟春洋单位:宁波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