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域能力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研究

时间:2022-05-26 04:46:24

跨域能力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研究

工业设计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学科,是系统性、集成性的创新活动,又是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提供服务的产业。在全球经济发生深刻变革的今天,工业设计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提升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法宝。过往,工业设计教育在培养人才、产学研合作以及传播设计理念、方法中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新时代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产业迅猛发展,工业设计作为一种创新的驱动力量,其人才培养要求随产业的变革被重新定义。面对当前工业设计教育与经济产业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高校势必深度研究产学两界的矛盾与差距,对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新的构建。

一、产业变革催生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演化,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应用为标志的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在迅猛发展,它将促成绿色、智能、超常、全球、网络协同、个性化及定制式创造与智造,将创造全新的网络智能产品、工艺装备、网络智造和新的经营服务方式,以智能、泛在、融合和普适等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智能化装备、可穿戴产品、智能家居产品、无人驾驶汽车等智能化产品也将应运而生;产业形态从大规模、同质化向大规模、定制化的生产模式转变,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低端产业向智力型高附加值产业调整,产业格局相互交融,产业链条面临全面重塑,行业界限也渐趋模糊。新技术的出现、产业结构的变化,催生大量新的工作形态和促使就业结构性调整,对人才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也将提出新的要求。对此,众多学者也有诸多共识。徐应兰、张同利在2018年认为产业分工使国内人口红利优势消失,而人才技术优势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人才战略的转变是经济结构升级、产业变革的实质。刘理晖于2017年从产业人力资本需求研究角度认为中高端、实用性和国际化人才培养是中国经济增长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刘佐菁、陈杰于2019年通过区域产业需求的精准引才政策路径研究提出应紧盯产业与人才发展前沿,绘制产业地图和人才地图,对接区域产业需求和人才需求。蔡彬清、吴仁华、陈群在2019年应用OTP模式分析,认为产业领域的技术日益集成化,工程日益复杂化、智能和大型化,具备新的管理理念、理论和方法的复合型人才是产业变革下企业的需求点。曾祥远于2015年从设计学科本质特点出发,认为随着信息化、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工业设计应强调交互融合的大设计理念,拓展多层次、跨学科、泛领域的合作式综合设计的能力培养。综上,科技创新应用引领的新一轮产业变革正在迅猛发展,相应的产业形态和产业结构产生巨大转变与调整,产业格局将相互交融,行业与行业之间的边界也势必被打破,与之对应的人才需求也朝通用性、复合型和跨领域等方向改变。工业设计作为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其内涵伴随着产业形态的变化和技术变革在不断演进,过去面向特定行业背景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一轮产业变革需要,具有跨域能力的工业设计人才将是产业变革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二、工业设计人才跨域能力的内涵解读

跨域能力意指突破行业边界,超越行业约束,能够适用于不同行业的泛行业领域知识要求和能力素质,反映在人才培养方面是培养学生不同行业之间的共性能力,并能兼顾发展其个性化的专业能力。工业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涉及技术、艺术、商业等众多学科领域,工业设计专业不能如土木工程、车辆工程、城市规划等专业一样有特定面向的行业领域,其多学科领域的属性决定它多行业领域服务面向的特点。工业设计人才以其扎实的专业个性知识能力为基础,应用工业设计的思维方法,发挥其集成、整合、创新能力的优势与相关行业领域建立对话语境,是工业设计的跨域能力所在。为此,结合上文对产业变革趋势及各学者对人才需求的研究分析,考量自身教育对象和教育资源条件,在准确把握工业设计创新人才特征和工业设计学科特点的基础上,经过与教育界和企业界多方研究探讨,将工业设计人才跨域能力凝炼为7个核心能力(A.设计基础学识:培养基础美学、创意、设计技能及人文之基本学识;B.设计研究及创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及创新设计能力;C.设计工程学识:掌握并应用设计相关的工程知识;D.设计整合能力:具备设计企划、设计管理、设计开发、设计执行的专业实务整合能力;E.沟通与团队协作:具有团队意识、善与他人沟通合作,具有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F.适应产业需求:了解产业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产业实务能力;G.拓展设计视野:洞察国家政策、时事议题,了解设计实务对环境、社会经济及全球的影响)。

三、跨域能力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计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为实现培养方案跨域能力目标,在准确把握工业设计人才跨域核心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他人经验成果,从本校实际出发,系统构建了“一条主轴、鱼翅支撑、实践强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总体框架,即通过以知识、技能、素养培养为主的“鱼翅型”课程去支撑以跨域能力培养为主的“主轴课”,辅以为加强设计认知、思维发想、设计价值思考和从业锻炼等实践课程,形成知识、技能、素养和能力相互串联、互为支撑的课程体系。(图1)(一)强调跨域能力培养的“一条主轴”。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基本设计—工业设计初步—工业设计进阶—毕业设计”贯穿四年本科教学的“主轴课”,主轴课设置遵循设计认知规律,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按年度循序渐进,螺旋叠加执行。在“基本设计”课程内容中融入设计构成及造型基础知识,理解“造型”和“造型要素”,进行构成和造型基础能力训练,以不同课题项目加强动手实践能力,为后续课程奠定基础;工业设计初步课程以教师研究方向为主导,结合产业领域实际项目,以相关专业课程知识技能培养为基础,围绕设计程序与方法,着重产品内部系统开展多方位、多渠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工业设计进阶是在工业设计初步基础上引入系统设计理念,加强产品自身系统与外界相关系统关系研究,强调可行性;毕业设计训练引入“8421”模式(即在三年级暑期组织多家企业共同举办工作营,各选派8位学生参加,推荐4位学生到企业实习,企业提供2个毕业设计议题,实现1个就业)和跨学科联合毕业设计方式,以期结合产业实际,着重设计实务中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一条主轴的设置旨在通过贯穿4年的层次不同的多个实践项目来串联工业设计的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由浅入深,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应用、从模拟改良到整合与集成创新、从单维度思考到进行系统综合,培养学生面对多元的课题在造型创新的直观层面、功能原理创新的使用层面以及整合集成创新的体验层面等应用设计思维与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跨域共性能力。表1为各主轴课程教学要求相关说明。(二)支撑主轴课的“鱼翅型”课程模块。“鱼翅型”的知识、技能、素养课程是学生发展个性能力的重要依托,课程从跨域核心知识能力要求出发,聚焦产业服务需求,围绕主轴课程能力结构进行课程模块架构。除了全校性通识课程之外涵盖专业基础和专业方向两大模块,重在培养学生设计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设计程序与方法、设计表达、设计工程技术等显性知识技能和审美、思维、研究、创新、沟通、组织等方面的隐性能力素养;其中,为贴近设计开发实际,有针对性地开设面向产品开发与产业服务相关方向的课程,如产品设计策略、产品功能结构设计、设计行销与管理和产品CMF设计应用等;打通学院视觉传达、环境艺术和工业设计选修课程平台,以增加学生对大设计的认识,提高学生人文艺术修养,懂得设计与人为事物,设计与科学、技术、艺术,设计与文化之间的关系。“鱼翅型”课程开设的目标指向是支撑主轴课的跨域能力培养,同时也能深化工业设计专业个性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具体课程如图1。(三)强化专业能力的实践课程。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摒弃传统培养方案中先教授学科知识,后开设课程专周训练的理论与实践分离模式,而是基于人才培养方案能力目标的系统思考,从设计认知、思维发想、设计价值思考、实务发展和从业锻炼等能力素质着手,有针对性地加以强化。实践专周设置了解行业产业动态的企业参访、智能生活科技考察;强调设计创意思维的快速创意表达;关注时下社会价值观念的设计竞赛专题;适应产业需求,贴合设计实务的产学合作实务与演练以及为适应岗位需要的专业实习等目的明确、各有侧重的专周实践教学环节,同时积极鼓励开展其他学科竞赛、科技活动、设计会展、设计工作营、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这些与主轴课程及其他课程环节构成主次分明、目标明确、系统完整的分层次、渐进式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表2是工业设计专业毕业最低学分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其中实践环节学分百分比计算公式为:[(上机学时+实验学时+其他课内实践学时)/16+集中实践性教学学分]×100%/总学分。

高校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是学科专业建设的持续课题。基于对产业变革下跨域能力内涵的解读,确立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体系与能力目标矩阵,为“一条主轴、鱼翅支撑、实践强化”课程体系布局提供了有效的设置依据,也是对工业设计专业教育改革研究的进一步探索。构建真正适合产业变革需求,以跨域能力为目标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并贯彻执行,以期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在众多领域发挥建设性作用的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并使工业设计真正成为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法宝。

参考文献:

[1]路甬祥.设计的进化与面向未来的中国创新设计[J].全球化,2014(6):5-13.

[2]赵福全,刘宗巍,赵世佳.社会与产业变革浪潮下的人才战略与转型对策——以汽车产业为例[J].科学管理研究,2017(1).

[3]徐应兰,张同利.基于产业变革背景下人才培养改革模式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2),15(2).

[4]刘理晖.当前我国产业人力资本需求侧的新特点[J].发展研究,2017(8).

[5]刘佐菁,陈杰.基于区域产业需求的精准引才政策路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9(7).

[6]蔡彬清,吴仁华,陈群.面向产业变革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需求与模式分析[J].教育评论,2019(4).

[7]曾祥远.行业导向下工业设计学科专业建设探讨[J].美术大观,2015(4).

作者:邱志荣 曾祥远 陈建华 单位:福建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