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在教师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4-19 03:46:29

知识管理在教师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知识管理”在高校教育中的研究和应用仍十分滞后。本文尝试从“过程观”视角入手,着力探究知识管理在高职院校中的实际应用情况,研究知识处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经研究发现,知识管理在高职院校中有所应用,但存在一定的限制因素,且并不单纯是技术层面上的障碍。因此,高职院校知识管理应当首先解决如何促进教师分享知识并确保其效果。

关键词:知识管理;高职院校;安徽广播影视

知识资源有利于组织竞争力和核心竞争优势的形成,业界和学术界对此已有公认,但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推广,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起步较晚,2000年经济合作组织的报告指出,在公共部门,包括教育部门,知识传播与应用程度较低。高校作为知识密集区,若能在自身教学建设和科研项目实施中注重知识管理不仅有利于知识的交流和共享,而且有利于推动组织的创新能力。[1]本文尝试采用“过程观”视角,以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高职院校知识处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探究,以发现其应用现状及可能存在的问题,以期有助于未来高职院校更加有效地开展知识管理,提升办学质量。

1研究设计

为了深入解析高职院校在知识管理工作过程中的细节以及影响因素,笔者于2015年3~5月对高职院校教师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每段访谈时间约30~45分钟)。访谈对象涉及案例院校诸多专业的专职教师。

2知识管理过程及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按照知识管理流程,将访谈结果总结为四个环节:

2.1知识收集

2.1.1知识收集的范围

数据清楚地显示教师收集知识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所授课程上,包括各种案例、新闻热点、课件、视听资料等。为了丰富课堂内容、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了解到更多行业现状,被访教师表示经常需要关注本专业的热点问题。除此以外,新颖且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被访者经常提到的需要留心收集的知识。

2.1.2知识收集的渠道

所有被访者均表示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会第一时间选择上网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被访教师表示网上素材丰富,搜寻成本较低,且绝大部分的备课及科研工作是在自己独立的业余时间完成的,因此选择网络作为知识收集的渠道最为便捷。也有很多老师表示各种书籍资料、论文期刊对自己的教科研工作产生了较大的帮助。向同事求教也是收集知识的渠道之一,比如听课。至于专业培训,被访教师表示在工作中所接受到的培训较多在学院内部,比如青年教师理论课大赛观摩、说课大赛观摩等,主要集中在教法的培训上。

2.1.3知识收集的障碍

很多教师提到了知识收集时所需花费的成本。以培训为例,被访教师基本上都表示出扩展自身专业知识的意愿,但是现实中真正走出学校的培训机会还很少,虽然每年假期学校都会组织参加一些高校教师的培训班,但是很多时候并不贴近自身的专业领域,而由一些兄弟院校或专业协会组织的专业性培训或会议,所需费用又往往不菲,若是学历上的继续深造所需花费的时间、精力、财力则更多。除此以外,是否愿意传授知识、自我学习意愿、与工作相关的知识过多等也被教师提及,认为会影响到知识的收集。

2.2知识分享

2.2.1知识分享的内容

访谈结果显示,知识分享和知识收集的范围趋于一致,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同一专业的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共享上会更为细化,学科的不同和理解力的差别使得教学方法的共享效果有所不同。学情对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还特别强调对学情的共享,每个班级的不同特点、学生的学习意愿和状态等也是教师十分愿意交流和分享的知识。

2.2.2知识分享的技术

笔者根据被访者的回答将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常用的知识分享技术进行了归纳:听课制度是教学方法分享中最常用的。学院规定了每个教师每学期需要完成的听课任务,如教研室负责人每学期不少于10次、教师每月听课一次等;除个人听课外,各系部、各专业、各教研室还经常召开教学会议,为相关知识在个人与组织之间进行交流和分享提供了平台。书面材料也是常用的知识分享技术,学院学报使教师能够公开分享个人的教学心得、科研成果和授课技巧。每个任课教师填写的授课手册和教案也是非常好的知识载体。学院常用的电子交流设备有电话和网络。在网络交流工具中应用较多的是QQ群,便捷的群聊、公告、文件传送功能使得很多部门将其作为信息、沟通、交流的首选网络工具。教学竞赛可以很大程度上使技术、经验、知识在教师之间分享。“以老带新”制度是学院新教师能够迅速融入职业角色、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途径,也是知识分享的常用技术。长期的共同工作使“隐性知识”在个人之间流动,面对面的接触对隐性知识的转移与转化十分重要。

2.2.3知识分享的障碍

被访者表示教学的独立性和教师的分享意愿是沟通和交流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教师的教学活动本身就有着非常强的独立性,“关起门来上课”使得真正的教学过程无法展现在其他同事面前,虽然有着一定的听课任务,但是所观摩的课堂和一而贯之的实际教学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被访者表示不愿意分享知识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一、存在竞争关系,有些人认为自己的资历和经验是竞争的有利资本,因此可能会不愿分享知识,或只是与同事部分地分享知识,将一部分自己认为不会危及自身地位的知识进行分享;二、关系是否亲近也会影响员工的知识分享意愿,被访者表示一般愿意同关系比较密切的同事分享知识,若关系一般或者较生疏就不会透露太多的信息,尤其是比较重要的信息;三、教学方式和技巧与个人风格有直接关系,教学效果较好的方法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位老师,因此觉得分享了也没有太大帮助,从而变得比较勉强。

2.3知识存储

2.3.1知识存储的媒介

信息和知识的传统存储工具是文件系统。常用的书面存储媒介有:教学工作记录(记录日常教学工作情况)、教师授课手册(记录教学计划、典型教案、教学检查、听课记录等)、教师教案课件(详细记录课程流程及内容)、规章制度、学院学报、宣传册、技术资料等。电子存储媒介有:电脑文档、操作系统、学院网站等。

2.3.2知识存储的障碍

被访者表示很多知识都是无法用语言明确表述的,这些都已经融入理念、思维和工作习惯之中,记录下来已很困难,为其他人理解和学习则更为不易。而且与教学相关的知识太多,如果不进行选择,真正有较高价值的信息有可能被遗漏。不少教师缺乏知识储存的习惯和方法,不对感知过的信息进行选择、归类和储存,因此在运用时感到力不从心。[2]

2.4知识应用

访谈中发现,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中对于知识的应用主要在两个层面上:首先是教师个人层面的知识应用。教师通过学习、积累、归纳、总结,将教学内容以更有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教师似乎都较好地运用了知识。但是若未能有效地去除原始经验中的无益成分,提炼出原始经验中的精华并加以系统化,知识就无法进行转化与创新。[3]教学反思正是帮助教师深化知识应用层次的一个重要手段,但访谈中发现,有些教师对于教学反思的重视程度不够,反思的方法和手段也较为单一。

3结语

通过对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的半结构式访谈,笔者发现:学院组织以及教师个人层面上的知识管理行为均一定程度地存在,虽然教师和学院在知识的收集、分享、存储和应用等实践活动中均使用了一些技术手段,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限制知识管理工作效率的影响因素,且这些影响因素并不单纯是技术层面的,更多的是组织及文化层面上的限制。虽然知识管理经常需要IT技术帮助,但是知识管理本身不是一门技术,且知识管理并不总是运用到技术手段。知识管理方案是以谁(主体)、什么(客体)和为什么(组织目标)为基础,而办法(技术)是放在最后的。[4]笔者认为,无论采用何种工具来促进知识共享和交流,最有价值的知识传递、分享还是在人与人的交流中发生。知识管理的本质是知识分享,因此,高职院校解决知识管理问题的注意力应当首先集中在如何促进教师相互交流知识上。

作者:陈冬冬 刘法建 单位: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 安徽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朱万钟.高等院校中的知识管理策略研究[J].科学教育研究,2007,1:14-17.

[2]陈列,赵虹元,靳玉乐.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学刊,2009,4:38-40.

[3]G.J.Posner(1989).FieldExperience:MethodsofReflectiveTeaching.Longman:22.

[4]知识管理的概念[EB∕OL].www.prdm.net/papers/knowledge/KM_20AB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