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医院护士长护理管理分析与对策

时间:2022-11-03 09:14:13

新型医院护士长护理管理分析与对策

原院(大厂医院)为一所区属二级乙等医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是一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2015年2月我院与其合并,共同创建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目前为三级甲等医院,在二级乙等医院和三级甲等医院融合过程中,科室护士长在护理管理中遇见许多新问题,原有的护理质量管理理念、体制和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医疗卫生发展的需要[1],以提高护理质量为最终目的,现将护士长工作中的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

1问题分析

1.1人力资源。我科在搬入新院区之前已经进行护士人力储备,但医院规模突然扩大,医院融合的进一步深入,分科后护士人数依然相对不足,实际床护比刚刚达到1:0.4的要求,随着院区高速运转,院区病员出现满床状态,加之计划生育政策的开放,导致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数都较短缺,从而导致护理的质量、效率都得不到有效的保障。1.2护士专业内涵。科室护士的学历以专科教育为主,护士对护理知识的接受能力不一样,现科室护士均是由各个科室抽调而来,现成立骨科独立病区,护士专业知识跟不上三甲医院的水平,加上以前知识面比较狭窄,由此导致护理工作的专业水平无法在短期内得到很大提高,即使在融合初期病区护士均安排到本部进行轮训,然而短期的培训并不能让护士达到专业合格的水平,导致病房护理工作的质量以及护理工作的发展受到较大的阻碍。在实际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中发现,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是护理制度、常规、规范等全部与之前不同,需重新学习并运用[2]。虽然护理部给予了很高的重视和培训,但是效果还不是很显著,所以加大提高护理人员的内涵依然是现在护理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1.3护士长核心能力。随着医院级别的提升,对护士长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不同层级综合医院护士长对核心能力认可程度不全相同,这可能与一级综合医院规模小、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临床病例少,护理技术含量不高、护理服务对象不同、护理带教少等因素有关[3]。护士长的专业知识不过硬,对于本人现况来说,不能满足日渐繁琐工作的需要。1.4护理队伍不稳定。在医院融合转变的过程中,病人增多,病种变多,病情变重,护理工作量急剧增加,护理人员相对减少,护士的年轻化,致使大部分低年资护士专科知识局限,加上缺乏对病情的遇见性、人文关怀和自我保护意识,以及周边社区医院的招聘,他们对护士素质及知识的要求与三甲医院有很大差距,还伴有较高的福利待遇,直接导致部分护士产生离职的意向。1.5职业倦怠。专业实践环境中的文化传承、组织文化建设、和医生之间的关系、和护士之间的关系4个维度是影响职业倦怠的关键变量,职业倦怠造成护士长工作热情降低、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感下降,甚至有可能导致离职率增高、护理质量降低[4]。新院区的护理管理规范化、标准化,护士长不仅要对护理质量负责,承担护理教学与科研任务,还承担部分非护理性业务工作,如负责病区收费管理、监测医疗器械,负责物资设备管理和卫生员的监管等,在人员短缺时,除应对日常管理工作外,还要顶班做具体的护理工作,身心俱疲。尤其在医院融合初期,事情多而杂,加上常早上班、迟下班,一年365天随时处于备战状态,没有足够的时间营造亲情,久而久之,疲劳感加剧。1.6主观问题。目前周围社区病人对医院的等级提升,收费水平的提高,还没有转变观念,所以导致护理人员的地位并没有充分得到认可,同时因为护理工作的工作量通常都比较繁重,而且需要承担的责任也比较大,风险也比较高,等等诸多因素导致了很多护理人员在服务价值观方面都存在很多的问题,在工作上主动性也比较欠缺,因此已然成为护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个难题[5]。

2对策

2.1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在护理部的人力资源调配总方案的支持下,护士长根据科室实际情况制定科室调配应急预案,遵循“月排班,周调整,日微调”的原则,根据病区患者数量及工作量(考虑手术日、专家门急诊量)、技术要求及护士能力(新老搭配、节假日有总负责护士),合理进行护理人员配置。实行APN排班与弹性调配相结合的形式,排班相对规律,分管患者相对固定,最重病人必须是年资最高的护士(组长)管。遇有突发事件,结合病区护理人力资源应急调配预案进行紧急调班,节假日备班人员明确注明。同时,院区每晚均设有护士长及骨干护士共2名人员值班制,遇到护理工作量大、危重患者多时,护理部及时调配人力资源,让护士长可以合理排班,集中精力做好护理质量管理工作和人际关系协调工作,护理部参与本科室进行合理人力资源调配共6次,并新招3名护理人员充实护理队伍,确保临床护理工作正常开展。2.2全面学习与提高。2.2.1轮转计划。制定两院区护理人员轮转和轮岗交流方案,科室所有护士均到本部对应科室进行轮转,本部则派遣同年资护士轮岗,本科室共计13人次在两年内完成到本部的轮转。轮转结束后认真填写《轮转护士临床基本能力科室评核表》和《轮转护士临床基本能力自我评核表》,并交护理部审核。2.2.2分级培训。护理部、大科、科室都会有相应的分级培训计划,N0级基础、素质培养,N1级:基础、轮岗、集中培训,N2级:专科培训,N3级:专科、专项培训,包括理论(专科理论、规范、制度、流程等)、操作(基础、专科、抢救技能)和职业发展(百针计划、护理心得、个案报告、读书报告、护理会诊、疑难死亡病例讨论、病区管理等)教育教学(业务学习、讲座、带教、护理查房、品管圈、开题、论文、创新)。制定专科必备手册等,方便护士及时查阅相关资料,为了增加培训效果,院区不仅邀请本部专家及老师现场授课,并利用视频教学方式在护理业务学习及查房时使用,多种继续教育培训班,给护理人员提供了形式多样的学习平台,以此不断提升护理队伍整体素质。2.2.3个案追踪法。每周追踪2名护士,从人、机、料、法、环、测六个方面进行考核,考核护士的基础知识和专科理论以及护理程序的运用。另外使用PDCA循环、品管圈等进行质控管理,通过科室质控小组成员则进行专项考核,每月就护理工作中高频、重要的问题分析改进,不断提升护理质量,完善护理工作中的不足,提高质量管理成效。2.3自身修养。领导力它作为组织环境因素中的一个方面,能够对下属产生重要影响,护士长是医院的基层领导者,其领导行为类型直接影响着护士工作的积极性、满意度和护理质量的高低[6]。护士长要具备管理范围内所需的专业技能及知识,具备丰富的行政管理经验、综合判断的洞察能力和预见能力,更需要有良好的品质素养及高度责任感,处事力求有效、公正廉洁,善于协调和处理人际关系,而且还要将其所学的知识技能和以身作则的道德操守,传授给所在科室的护士,并督促其熟练运用到日常护理工作中。2.4加强团队建设。重视和护士的沟通交流,耐心引导护士尽快适应自己的角色。规范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培养护理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克服偏见和私心对待护士做到一视同仁,工作分配合理,工作量分配要均衡,完善奖罚制度,提高低年资护士对护士长的支持感。每月利用质控会后的时间,和全科护士共同进餐,从生活、学习、工作上关心护士,常找护士谈心交心,真心实意地帮助护士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营造科室良好的工作氛围,让护士对科室护理团队有家庭归属感。2.5自我调整。2.5.1降低职业倦怠感。医院管理者能为护士长提供更多的自主性、人力物力支持和良好的医护关系等组织特征时,才有可能降低其职业倦怠程度[4],医院层面对护理工作有高度的重视和支持,院区护理部配有一位主任,2位副主任,积极为护士长提供指导意见。同时护士长妥善处理医护关系、护护关系,增强自身领导力和岗位胜任力,共同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工作环境。护士感知到的护士长变革领导行为程度越高,护士的职业倦怠感越低,榜样作用、共启愿景、挑战现状、影响并授权他人、激励人心五大领导行为皆有助于降低护士的职业倦怠感[6]。2.5.2释放压力。护士长要尽快适应护理管理的需要,每月不定期反思和构建自己管理理念,提高对环境和人际关系的适应,院区每半年和年底均会组织护士长对其工作的总结,另和本部相同专科的护士长进行对接交流,以利于自己汲取其他护士长的工作经验,正确处理工作与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减少角色冲突的压力。还可以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组织郊游、联欢等活动,使身心得到放松。2.6全员参与管理。护士长了解每位护士的优点,我科设立三个小组:简称质量小组、教研小组、行政小组,将管理授权给不同特点的护士负责,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和提高护士的综合能力,也有利于护士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和进行自我管理。护士长负责定期对每项护理工作进行督查即可[7]。

3小结

在现医院管理过程中,护理已然使其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增加患者满意度、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加强护士长尤其是年轻护士长领导力的培训便显得尤为重要[6]。只有科学合理的护理模式才能有效的解决医院经常出现的各种问题,由此更好的促进医院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建理,周斌.新形势下医疗质量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护理病案,2011,12(5):19-20.

[2]李国宏,赵娜,王圣友,等.医院评价中常见的护理管理问题分析[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7,24(2):7-10.

[3]刘东苑,吴艺,张丽娥,等.不同层级公立综合医院护士长核心能力的调查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

[4]苏曼曼,周阳,李映兰,等.护士长专业实践环境与工作倦怠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33(3):219-222.

[5]郑楠,闫伟娜.我国护理管理的现状与问题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03):189+191.

[6]褚梁梁,乔建红,李云峰,等.新聘任护士长领导力培训体系研究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18,24(05):98-100.

[7]何华英,尹世玉,李婉玲.岗位管理模式下护士长心理状况调查分析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06):31-32.

作者:邱利华 单位: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