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几点思考

时间:2022-12-28 09:46:25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几点思考

一、新常态下学生工作的“出发点、底线、归宿”

1.学生工作的识别——高校学生工作的出发点。对学生工作的识别是高校学生工作可操作性的动态识别形式,是指衡量所做事情的价值含量:对学生活动引领、文化引领、道德引领、精神引领等有没有作用,对学生成长成才有没有帮助,对学生自我发展与完善有没有助力,对特色兴校有没有推动。这就需要在高校学生工作理念的统摄、指导和规范下实施,既是学生工作识别的“做法”或“管理实践”,也是新常态下学生工作理念识别诉诸计划及行动的行为方式。包括管理制度创新、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学生信息健全机制、树立学生自育自为理念等。2.安全稳定——高校学生工作的底线。高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高校安全稳定不但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前提,也是学校自身发展的基本保障。高校安全稳定工作,通常意义一般指安全工作和稳定工作两个层面。安全工作包括一般人身安全、财产安全、食品安全、心理安全和网络安全等诸方面;稳定工作包括高校的政治生活、教学、科研活动以及生活秩序安定。“安全、稳定”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互为因果。因此,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是学生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是高校学生工作不能超越的“底线”。3.学生生存与发展需要——高校学生工作的归宿。高校学生工作要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这就需要高校学生工作立足于办学指导思想,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科学谋划,统筹安排,服务与服从于人才培养,真正意义上确立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其生存与发展所需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生成为第一要务。切实引导二级院系根据其学生的思想状况和需求意愿、专业特点和年级特点以及学生生存与发展需要进行认真思考,建立起以学生成长成才的育人逻辑体系,致力于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学生工作的归宿就是实现学生生存需要与发展需要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要素的生成。

二、高校学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滞后。现阶段我国虽然已经十分重视大学生的管理工作,但是对学生工作的地位和重要性的认识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很多大学生工作管理者单纯地认为大学生管理工作就是一种服务工作,管理的出发点是为了高校秩序的正常运行。导致高校的学生管理被认定是高校管理的一部分,而不是作为一项专业被广大教师所认知。现阶段很多管理者专职不专心、兼职不热心的现象十分普遍。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管理方面的问题都需要我们重视起来。像现阶段比较严重的就是学生工作者观念落后、学生工作者数量较少以及专业知识欠缺等。2.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离专业化仍有距离。高校辅导员队伍是直接从事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主力军,而目前我国辅导员队伍的状况还与专业化方向目标存在较大的差距。首先,实现专业化就是要把辅导员培养成为学生思想政治引领、教育管理、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方面的专家。但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的专业结构却不够合理,很少来自于思想政治教育或与学生成长成才相关的学科专业。其次,虽然学历层次很高,但是据实际情况统计,很多新任高学历辅导员由于缺乏实际带学生的经验,另外由于很多辅导员在求学阶段忙于学术研究,忽略了参加学生活动或者未担任过学生干部,工作后造成了与学生沟通的脱节,以至于高学历的优势也无法发挥。3.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方法单一。很多高校的学生工作内容千篇一律,过分地要求学生遵守固有的统一的规范行事,忽视了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要求。对学生的管理方法也十分落后,忽略了学生在管理工作过程中的主观性,现阶段一些先进的管理手段也没有很好地利用,导致管理质量一直提不上去。

三、新常态下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方向

1.完善管理制度,提升学生管理工作实效。近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贫困生资助、大学生就业指导、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等一系列法规的建立,学生管理工作有了整体上的依托。不断完善和构建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才能使学生管理日益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创新,是高校学生工作应对“新常态”的具体体现,按一套新规则运行,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彰显时代要求和学生工作新特征、新趋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尤其是面对高校与其二级院系实行分层管理模式后,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在其管理制度创新的基础上,如何引导二级院系依照学校相关顶层制度安排,结合院系专业、学生思想状况、行为方式、学生需要以及社会需求要素进行管理制度设计尤为重要。2.建设专业化队伍,提升学生管理工作质量。一是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新常态下高校学生工作要实现从“管理”向“引导”转型,关键取决于学生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尤其是辅导员与班主任的协同机制及其合力生成甚为重要。因此,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采取有力措施在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与提高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教师兼任班主任制度建设及其制度落实,真正实现从“管理”向“引导”转型。笔者所在学校每年都会举行暑期学工研讨会暨辅导员论坛,每一期都会征求大家的意见并选定一个与学生工作密切相关的主题,论坛的举办可以让学校领导听到学工基层的声音,作为政策制定的参考,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让整个学工系统的成员进行充分交流,相互吸取经验共促成长。除了论坛交流外学校还整合、共享资源,为学工人提供“走出去,请进来”的各种专项培训,最大限度地促进学工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提升学生管理工作质量。二是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学生基层组织建设,选拔优秀学生担任学生干部,并开展相关培训。目前很多高校学生组织只停留在大型活动或者服务老师上面,服务同学的本职工作没有做好。应尽快发挥班级学生干部的作用,尤其是心理委员,要定期进行培训,定期开展座谈会,积极听取汇报,第一时间掌握班内同学的心理状况,避免出现问题。3.创新管理理念和手段,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水平。一是发挥媒介作用,传递“正能量”。现代社会的媒介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尤其是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等手段传递“正能量”,笔者所在学校学工系统开设了“微学工”这一微信公众号,利用这一平台“奖助贷”“宿舍评比”等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校内信息,此外“微学工”还是教师和学生的全能小助手,可以在公众号内查询学工信息和考试成绩。同时该平台还推送各类“心理健康知识”“诚信教育”“安全教育”等信息,建立起有效载体与手段对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相关的事例进行整理、策划与加工,真正意义上使学生享受视觉识别所带来的“能量”供给,为学生的发展注入活力与动力。二是建立健全学生档案,完善学生心理状况管理系统。学生信息沟通机制既包括学生进入大学后对学生个体的基本情况、家庭状况、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全面了解,也包括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想动态、行为方式以及学习状况等实施有效的信息掌控、反馈与沟通机制,为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形成合理的依据。海南师范大学除了利用新生信息常规录入外,还设立了新生普查建档和各学院的心理问题排查表每月汇总,保障学生档案健全。三是树立“培养学生养成自我发展的习惯”的管理理念。我们在大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除了培养学生德才的同时,还要让学生能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形成学生的自育自为机制。高等教育的价值旨向就是“人之为人”,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因此,高校学生工作必须着眼于服务学生的自育自为,并为其创设一定的环境与条件保障,满足学生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

作者:杨 海 刘人瑞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