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研究

时间:2022-12-28 10:40:27

新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研究

摘要:近年来,江苏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一批科技领军人才驱动中心。作为人才为核心的新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其建立有助于更好的利用国家高端智力资源,服务地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本研究明确了人才为核心的新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内涵及特征,总结了我省科技领军人才驱动中心建设的总体情况,探索了科技领军人才驱动中心的建设机制,并以常州、张家港为例进行了重点分析,最后提出了加快驱动中心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服务平台;领军人才驱动中心;人才;建设

1江苏省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建设现状

1.1研究背景。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纵观世界各国发展态势,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为了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重点在用好、吸引、培养上下功夫。为此,科技部人才中心提出在全国中心城市建设30个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培养一批科技经济社会建设一线科技人才,促进国家和地方科技经济社会进步提升有关政府部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能力。就江苏而言,作为国内较早系统开展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工作的省份之一,自2007年以来,江苏省先后启动省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省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以及省企业博士集聚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使得重大人才工程成为引才的加速器。作为县域经济发达的省份,江苏一直努力推动创新资源向基层集聚,并在全国率先探索了“科技镇长团”等人才服务基层创新的举措。“十二五”以来,江苏更是明确提出把创新驱动作为核心战略,把科教和人才强省作为基础战略,就是要以科技和人才为重要支撑,在全国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为了更好的利用国家高端智力资源,建立地方配置创新人才新机制、新模式,服务地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发展需求,我省结合地方需求,在全省试点建设了一批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1.2建设概况。2014年以来,科技部人才中心、省科技厅与地方政府先后以三方共建的方式,分别在常州、镇江、宿迁、盐城、连云港、张家港建设了六个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到目前为止,各中心都已步入正常运行的轨道,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工作队伍来看,六个驱动中心均初步建立了稳定的工作队伍,一般都有5-10人的专职人员。如:常州驱动中心建立了5位固定人员为核心,一定数量的兼职人员为的工作人员队伍。从经费保障来看,各地都通过项目补助、专项经费等方式为驱动中心的运行提供了一定的经费保障。从业务发展来看,各中心都根据地方产业发展特征,市场需求,基本确立了自己的主导业务。如:镇江驱动中心主要以技术转移转化为突破口,搭建高层次人才与企业间的技术成果转移桥梁。从管理机制来看,各中心大部分都制订了中心管理办法,明确发展模式,探索经验。如:常州驱动中心建立健全了中心联席会议制度和技术经纪人委员会等机构,并在中心内部建立综合保障、市场开发和平台信息管理等部门。连云港人才驱动中心则将服务重心进一步下移,探索建立了“一中心三站”的建设模式。

2人才为核心的新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内涵及特征

2.1概念定义。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的建设及研究是一项探索性工作,只能借鉴前人在科技服务平台及新型创新平台的研究基础上,对其内涵进行初步探讨。以人才为核心新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关键词有3个,即“人才”、“科技创新”和“新型服务平台”。通过对相关文献及实践研究的分析,我们认为以人才为核心新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定义是:优化和集成高端人才资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开放式的管理,网络化的运行机制,旨在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公益性科技服务载体。2.2平台特征。2.2.1人才集聚程度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人才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其重要性日益明显。以人才为核心的新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就是通过集聚高端人才,打造面向国内外的招贤引智平台和项目交流平台,充分释放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核心作用,为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如深圳光启研究院聚集了大量的海归,还有大量来自美、英、德、法等国的研究人员,外籍全职科研人员超过40位。华大基因研究院开展了广泛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启动了“中丹合作糖尿病项目”等重大合作项目,并与丹麦科学家成立了“中丹癌症研究中心”等,成为国际科研活动的领先者。2.2.2产业聚焦程度高。以人才为核心的新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紧紧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促进人才成果到地方转化,提升产业链布局,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和服务。如美国集合了联邦政府、学术界和企业界的资源,构建先进制造业创新网络,近两年内先后组建了8家制造业创新研究所,通过高校、企业和政府部门形成合力,发展尖端科技,加速创新,共同解决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降低新技术商业化的风险和成本。由此组建的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确保先进制造业成为美国经济的关键产业支柱和美国在全球制造业竞争中的领先地位。2.2.3开放创新程度高。突出的开放性创新模式是新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共同特征,主要体现在人才上的广纳百川,在项目上的多方合作,在投资主体上的百花齐放,在管理机制上的灵活开放等,同时,新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始终坚持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在技术交流、项目合作、人才引进交流方面都逐步国际化。如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通过与国际知名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合作,迅速在数字电视、传感器、RFID、等关键技术上获得突破,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形成和发展。2.2.4协同化程度高。协同化是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新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通过与政府、高校、产业间的协同创新实现资源整合,以解决当地科技产业发展规划中的突出技术问题,完善产业链布局,实现科技创新。如台湾工研院有效地解决了科技与产业的结合问题,与产业界开展多界面全方位的协同与合作,相互间互为支持、互为依存,从人才、资金、信息到技术进行全面的互动和交流,包括生产力要素中最重要最活跃的人才的流动,形成了产、研之间有机的结合体。2.3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机制建设研究。2.3.1探索混合所有制的建设模式。驱动中心的本质是提供产业创新必须的基本品,可以探索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建设模式,鼓励行业龙头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合作建设驱动中心。在驱动中心建设过程中,初期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在步入正常运行轨道后,逐步与地方重点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对接,引入产业资本进入,以混合所有制提升驱动中心市场活力。2.3.2建立虚实结合的运行模式。与一般平台不同,创新驱动中心在地方以实体方式建设,同时又是国家科技部人才中心服务地方创新的网络化终端。对科技部人才中心而言,采用虚拟组织的管理方式,以创新创业服务为纽带,通过专家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形成的面向行业和地区科技创新活动的动态联盟网络。将各地方创新驱动中心纳入开放的、动态的组织结构。对地方驱动中心而言,则采取实体组织的管理方式,按照市场化运营模式,面向具体需求,引入外部人才资源服务地方企业,在发展中逐步实现自我积累、持续成长能力。2.3.3建立理事会为核心的管理机制。良好的管理机制,是推动驱动中心发展的基本保障。结合驱动中心自身特征,可以成立由国家科技人才中心对口工作人员、省科技厅分管处室负责人、地方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龙头企业的企业家共同组成理事会。驱动中心理事会,作为最高决策机构,决定驱动中心建设的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年度计划以及管理中的重大事项。同时,依托地方区域内的专家资源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对驱动中心的专业化发展进行指导。2.3.4建立项目经理人制度。创新驱动中心应立足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在固定工作人员中引进既了解产业、又懂得创新,并善于整合资源的复合型人才,赋予其项目经理职能,对重大产业发展需求、决策需求等问题,给予其充分自主权,接洽合适的专家和引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成立初期,限于实际条件,可从地方高校或者院所中遴选一批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驱动中心担任项目经理人。

3典型案例

3.1常州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2014年12月,科技部人才交流开发服务中心、江苏省科技厅与常州市科技局就共建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常州)进行签约,常州成为苏南地区首个落户的城市。中心的建设对创新资源向常州集聚,加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广应用,推动产学研结合向更高层次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3.1.1目标与主要任务。依托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及其创新团队的优势,围绕智能装备、先进碳材料、生物医药领域的重大科技需求,开展高端人才对接,做好做实技术创新链。将人才驱动中心打造成为提供集成信息需求、成果展示的一站式科技服务载体;成为苏南地区成果转移转化、技术交易高层次人才集聚的智力高地;成为国家领军人才的示范基地。为政府、高校、园区提供发展规划的咨询,成为地方的决策智库,协助地方研发机构等引进人才,增强地方企业的研发实力;围绕常州新兴产业亟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在产业链中的技术瓶颈组织领军人才与地方的科研人员和高校联合攻关,提升产业关键技术水平,协助地方培养人才,促进人才交流;将科技领军人才及成果在常州转移转化,强化产业链布局,对地方特色的科研项目共同承担前瞻性课题,引领高端产业的发展;促进科技服务业的创新发展,特别要解决在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工艺,促进企业创新管理水平的提升;完善科技人才梯队建设,提升人才创新的能力和水平。3.1.2工作进展与成效。自成立以来,中心在摸索中稳步推进,中心依托常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开展工作,经费保障方面,科技局提供专项工作经费,保障中心的日常运行。人员配备方面,目前专职工作6名,负责行业和技术需求的征集、凝练和,并采取独特的技术经纪人模式,促进专家与企业的合作对接。制度建设方面,已制定完成《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常州)运行管理办法》。在科技部人才中心的支持下,中心以需求为导向,围绕常州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智能装备、先进碳材料、生物医药领域开展专家与企业技术交流活动,先后征集了15项有效的技术需求,在对接过程中,科技部有针对性地选择了2批相关领域的专家,与企业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大大提高了对接效率。其中,四位智能制造领域专家与五洋纺机达成合作意向,并组成专家组为企业制定成套解决方案,目前正准备签署合作协议。生物医药和先进碳材料领域,就临床应用和整体架构与单元技术的解决方面达成了初步意向。3.2张家港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2015年3月,科技部人才中心与张家港市科技局成功签约,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张家港)正式启动,张家港成为我省县级市首个落户的城市。驱动中心的建设不仅为产学研交流合作提供了新的平台,也为张家港市创新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3.2.1目标与任务。创新驱动中心将立足张家港市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和新兴产业,搭建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培育、成果转化的平台,全面带动科研载体、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团队、科技成果落地,增强区域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为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按照协议,重点开展技术、产业、人才等发展战略咨询和指导;围绕重大关键技术难题,组织相关科技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或与当地科研团队联合开展联合攻关、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支持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及其所在单位建设或与当地相关机构共建研发机构、成果转移转化机构等,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一批相关科技人才培引工程(计划)的实施,促进人才交流合作和当地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开展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的供需对接服务,供需信息、提供交流对接平台、开展对接项目辅导以及人才团队落地全过程服务。3.2.2工作进展与成效。自中心筹建以来,相继推出系列举措,助力驱动中心建设运营。体制方面,中心设在科技局,但经费来源于市人才办提供的人才开发经费,保障中心对接活动和人员开支。人员配备方面,采用聘用制方式招录了2名专职工作人员,负责技术需求信息的摸排和凝练。运营管理方面,工作站积累了成熟的经验,为专家工作站建设提供了好的参照模式,同时即将搭建的“科顺通平台”也提高了科技需求信息的摸排、收集和凝练的便利性和精准度,可以说良好的资源整合机制为中心的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在科技部人才中心的支持下,中心以需求为导向,围绕张家港市重点和新兴产业领域,精心组织了11位专家与企业开展对接活动,最终达成多项初步合作意向。其中,沙钢与东北大学的专家借助驱动中心的平台就冶金冷轧工艺技术突破进行联合开发,达成了意向合作。江苏植物所、中科院华南植物所的专家与农投公司就新型植物培育保护达成了初步意向;繁昌机械与专家就机械领域的技术提升与支撑达成了初步意向;上海交大塑机成型与本地冶金工业园企业就技术上难点保持常态化的技术指导。未来,人才驱动中心也将继续联系有合作意向的企业和专家,在战略咨询、技术对接等方面进一步探讨,促进实质性合作。

4对策建议

根据上述研究,我们认为,要进一步建设好以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为代表的人才类新型科技服务平台,要从统筹布局、政策促进、合力支持等角度推出切实可行的对策。4.1加强统筹协调,科学布局建设。从目前驱动中心建设情况来看,各地区建设积极性较高,但是系统性规划和实施路径不明。建议由科技部人才中心向科技部申请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建设专项,加强宏观指导,结合地方发展需求,强化中心建设的协调性,明确重点发展方向。建立一定的奖补机制,支持地方驱动中心探索新的服务模式。4.2出台试点政策,支持先行先试。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创新驱动中心作为典型的新型科技服务机构,有义务为新形势下科技服务业发展探路。国家科技部人才中心和省科技管理部门应在科技服务人员激励、人才流动、科技成果便捷转化等方面研究提出试点政策,争取国家科技部的支持,率先在创新驱动中心和所在地区先行先试,从而进一步调动地方的积极性。4.3集聚智力资源,服务决策支持。基层战略研究人才相对缺乏,省科技管理部门应要求各地区充分发挥创新驱动中心高端人才枢纽的作用,支持各驱动中心牵头组织国内外高层次专家资源为地方发展战略定位、产业布局、技术攻关方向等领域开展战略研究。在决策支持过程中,在地方凸现地位。4.4集成支持发展,发挥引领作用。省级科技管理部门可择优遴选一批创新驱动中心纳入省科技服务业发展计划予以重点支持,省双创人才计划对驱动中心引进的人才给予倾斜支持,支持中心打造以“人才”为核心的创新服务模式,拓展业务范围,引领地区科技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利华,李颖明.构建区域创新服务平台提升区域创新能力[J].中国农村科技,2007(12).

[2]王瑞敏,章文君,高洁.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构建和有效运行研究[J].科研管理,2010(31).

[3]王琼辉,刘杰.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绩效的AHP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9(10).

[4]刘英杰,方平.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09(41).

[5]陈杰英.搭建全省科技人才服务平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J].科技管理研究,2007(9).

作者:韩博 佘广文 单位:1.江苏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2.江苏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