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科技管理体制创新思路

时间:2022-05-15 03:51:42

县域科技管理体制创新思路

一、引言

依靠科技进步,着力自主创新是晋江经验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晋江持续领先发展、始终保持竞争优势的深刻动因。总结晋江依靠科技进步,强化科技支撑、实现强市惠民的经验,无论是对于推动福建乃至全国的县域可持续发展还是对于晋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理论回顾

(一)创新

关于“创新”,许多学者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发表了关于创新的一系列论文和著作。王永生认为:“创新就是创造或执行一种方案,使不同行为者之间进行大量的交流,在科学工程、产品开发、市场营销之间进行反馈,以取得更高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1]栾玉广等人认为:“创新首先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但它并不局限于经济学的范畴。”[2]王伟光认为:“对创新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把创新看作是一种新知识或技术在人类生产中的应用并使生产力获得了结构性改变的过程。”[3]同志指出:“创新,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及其他创新。2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发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与我们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等分不开的。”[4]笔者认为,“创新”作为一般范畴,它不仅是一种创造手段,也是一种创造能力。

(二)区域创新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区域创新的问题。王洪涛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指某一区域内,在一定的创新环境下,由相互合作的参加技术创新和扩散的企业、大学及研究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以及政府组成的,为创造、储备、使用和转让知识、技能及新产品提供交流关系的网络系统[5]。刘曙光提出,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可分为广义的区域创新系统和狭义的区域创新系统,广义的区域创新系统涵盖全球创新系统、国际创新系统、国家创新系统和地方创新系统等,狭义的区域创新系统是介于国家创新系统和地方创新系统之间的空间创新系统,如省、市、区级区域创新系统等[6]。谭清美、王子龙则认为,区域创新系统可分为微观区域创新系统和宏观区域创新系统,特定地域范围内,在实施新的理念创造新的价值的过程中,由价值链直接联系的行为主体和物质条件构成的系统,称之为微观区域创新系统。在某一地域范围内,研究新的知识、实施新的理念、开发新的资源、开拓新的市场,创造新的价值的各行业行为主体和物质条件的集合,称为宏观区域创新系统[7]。在区域创新的体系中,县域创新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在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县域作为城市与农村的交接地段,已经成为建设的重要区域。县域创新的内容也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领域,本文试从科技的角度,借鉴福建省晋江市的发展经验来谈县域科技创新的实践与启示。

三、晋江市县域科技创新的经验

(一)一届为一届打基础,一年为一年添后劲

晋江历来高度重视科技工作,积极探索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方式,不断改革和深化科技工作机制,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推进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将科技创新转化为“强市惠民”的“第一生产力”。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晋江就在乡(镇)一级设立科委,积极探索科技生产力与乡镇企业发展的结合方式,引导民众和乡镇企业增强科技意识,鼓励华侨支持家乡科技事业,以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1989年,由晋江华侨捐资的全省首座县级科技楼———晋江县友玉科技楼破土动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晋江的科技创新实践与时俱进,真可谓“一届为一届打基础,一年为一年添后劲”。至2011年,被上级认定部级创新型企业1家(福建凤竹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1家(通过新办法认定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51家),省级创新型企业2家(累计6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8家(累计23家);加强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组织申报省级行业星火技术创新中心5家、泉州市行业技术开发中心7家和泉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确认泉州市行业技术开发中心4家、泉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争取下达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5项、国家新产品计划1项和国家星火计划1项,扶持资金470万元;争取下达省级科技计划项目8项,扶持资金245万元;争取下达泉州市级科技计划项目22项,扶持资金246万元;同时做好2011年度本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评审及实施工作,通过联合市财政局进行现场考察和专家项目评审,全年累计下达实施本市级科技计划项目255项。共有26个科技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审,其中,国际先进水平3项、国内领先水平17项和国内先进水平6项。同时,有140个科技项目通过验收。

(二)聚力创新主体培育,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一个区域具有什么样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这个区域有什么样的创新主体。创新会有风险,创新需要能力。因此,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企业创新意识和能力是首要的任务。晋江的成功经验就在于从一开始就牢牢抓住创新主体培育这一关键的切入点,围绕创新主体的培育,推动了一系列的战略性引领实践。1观念引领晋江市政府一直致力于确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摆正政府服务主体的地位,在指导思想、宣传教育、政策导向、服务要求和权力制约等方面出台了多项政策;注重培育和引导企业家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创新激情;进一步深化政府职能转变、作风改进、效能建设等方面的工作。2政策扶持、激励(1)强化宣传表彰先进。召开市科技大会,表彰一大批在科技战线上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兑现科技创新激励扶持资金2516万元。通过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充分激发和调动广大企业的创新、创业、创造热情,加快产业创新升级步伐,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科技投入不断增长。在确保科技经费投入的同时,充分发挥科技经费在技术创新中的扶持、示范和带动作用。2006—2010年间,本级科技三项经费投入分别为3970万元、5360万元、6810万元、8620万元和10370万元,分别占当年本级财政实际支出的2.28%、2.46%、2.6%、2.8%和3.0%。(3)研究开发经费逐年加大。“十一五”以来,市政府在逐年增加科技三项费用投入的同时,积极引导全社会加大科技投入,特别是研究开发经费(R&D)的投入,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据不完全统计,2006到2009年间晋江市全社会R&D投入分别达到9.4亿元、11.65亿元、14.78亿元、17.9亿元,占当年全市GDP比例分别为1.91%、1.98%、2.14%、2.31%。(4)强化政策引导机制。修订出台《晋江市科学技术奖励暂行规定(修订稿)》,增设专利奖;制定出台《晋江市专利申请资助资金管理办法》,组织编制《晋江知识产权强市工作实施方案》;创新中小企业融资,制定《专利权质押贷款贴息补助》,对以专利权质押方式向银行贷款的企业给予50%的贴息补助。通过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鼓励发明创造,构建知识产权工作的良好环境。3战略(项目)带动(1)加快建设各类创新载体。截至目前,晋江市已培育各类经认定的研发中心86家,其中部级行业(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级行业技术中心14家、泉州市行业技术开发中心33家和泉州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2)逐步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加快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建设步伐,编制《加快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体系及功能性高新材料高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可行性报告,“高标准、高起点”把生产力促进中心打造成为晋江科技中介服务总部;实施本市级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晋江市制造业CSP协作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促进晋江市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建设晋江市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完善成果信息资源库、技术交易数据库及知识产权专利数据库,构建覆盖全市主要行业、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共享服务网络,为社会各界提供各类科技成果信息服务。(3)实施科技项目带动战略。以科技项目的实施为载体,深入企业和基层,把科技服务落到细处,通过组织实施对晋江市经济社会发展有带动作用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的科技项目,引导企业走科技兴企之路,提升产业科技水平,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三)注重区域竞争力提升,着力构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

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有效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有助于形成区域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晋江的成功经验就在于不失时机地推动了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战略实践,为实现由“晋江制造向晋江创造”的转变打下了良好的制度创新基础。晋江的区域创新体系构建,以技术创新体系为主体,以中介服务管理体系为支撑,以宏观管理体系为动力。1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升级、培育自主创新核心能力走技术创新战略模式升级之路,简单模仿→模仿创新→合作创新→自主创新;构建企业研发机构体系;加大企业创新投入;重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和传统产业高新化改造实践;建立企业内部技术创新体系等。2推进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升产业科技竞争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建立;不断提升重点产业技术水平,致力于产品创新(新产品、新品种开发;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技术升级);建立与产业集群发展相适应的质量技术检测体系和标准服务体系;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3推进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区域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和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及科技企业孵化器;构建科技成果信息平台、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及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等。

(四)构建政企互动长效机制,完善区域技术创新保障体系

1优化科技发展环境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决策水平,强化服务意识;动员科技人员服务企业;发挥专家智囊团的参谋作用;建立和完善政企互动机制和部门联动协调机制;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保障政策;完善区域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及激励政策;推动区域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等。2完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政府应加大科技投入,充分发挥科技投入的引导、放大作用;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完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3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立科普工作社会化运作机制,开创政府、企业、社会融合共进的科普工作新格局;加强各种宣传载体的建设,深入开展科技普及教育活动,提高全民科技素质,如“科技•人才活动周”、“科普宣传日”、“晋江科技网”、“晋江专版”、“晋江科技”、“三下乡”等;培养创新意识,营造创新文化氛围。4扩大开放,推进开放型创新城市建设不断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深化晋台科技交流合作;扩大区域科技交流合作等。

(五)推动民生科技工程,提高惠民实效

1城市管理信息化工程发放城市“一卡通”;实行城市网络化管理;加快互联网现代技术的民生化应用;推广公共安全先进技术应用等。2社会与可持续发展建设工程科技强警,推动公安信息化应用体系建设;推广应用医疗卫生及人口与健康领域先进技术;推进环境治理相关技术研究与应用;推进文化教育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推进防震减灾科技应用等。3农业科技惠民工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强化农业技术开发;推广先进的农村适用技术;实施农业信息和数字农业技术工程;培养新型农民(包括农村科技人才);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改善城乡生产生活环境等。

四、晋江市县域科技创新的启示与政策建议

(一)启示

晋江市在加强县域科技工作、推动科技进步、强化科技支撑、推进县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积累了许多值得推广、借鉴的宝贵经验。启示一:在全球科技创新密集的时代,县域可持续发展成效越来越取决于县域科技进步的程度。科技进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力动力、第一引擎,应将县域科技进步成效优先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启示二:在“扩大内需”压力背景下,技术创新及推动创新与需求的互动具有现实的重大意义,县域技术创新应紧贴市场需求,形成与需求良性互动的创新路径。启示三:科技管理的制度创新对于县域科技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以及推进科技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应把制度创新摆在更突出的位置,依靠制度创新,构建由企业、政府和社会组成的“三元结构”的创新体制和机制。启示四: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充分调动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着力构建企业研发机构体系、技术创新投入保障体系,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启示五:县级区域知识创新、原始创新能力较弱,应重视模仿创新与合作创新,注重生产过程或方法的改良与创新,推动“蓝领创新”。

(二)政策建议

(1)整合科技管理部门,建立“大科技”的科技管理体制。(2)促进科技与金融相结合,建设统筹城乡的科技投融资体系。(3)促进民生科技成果在农村的应用,大力推广节能技术、信息化技术、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等。(4)加强县域间的科技交流与科技互助活动,实行援助性政策,引导科技资源支持欠发达县域的科技发展。(5)进一步加强对县域科技干部和科技专业人员的培训,提高素质,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扶持科技人员到一线创业。(6)进一步创新领导干部挂职交流制度,注重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选荐大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到县、乡一级挂职任职,深化县域科技发展战略性问题调研,促进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本文来自于《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杂志。《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朱婧工作单位:福建江夏学院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