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评价及公众参与初探

时间:2022-07-26 11:10:10

环境评价及公众参与初探

一、中国面临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困境”

从社会总财富的角度看,近几年我国没有实际的增长。如果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以及与其相伴的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如果不在全社会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经济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的约束,人们生存环境将会越来越恶化。

二,“走出人口,资源与环境困境”的各种见解

从近几年的国内研究来看,学者们大都在现有的经济增长环境下,现有的市场经济运行体制下,提出了解决人口、资源与环境困境的一些具体可行的措施。1.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是从宏观层面改变人口、资源与环境困境的最直接的手段,得到国内多数学者的认同和国家发展战略计划的认可。朱灿焕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突破瓶颈制约应采取的对策。其中首要对策就是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他认为:只有调整产业结构、切实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2.保护资源与环境的产权制度建设。这是从微观层面通过经济主体之间经济行为的制度界定来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也得到了国内多数学者的认同并写入各种具体的法规文件。有人提出了解决“生态赤字”与经济增长矛盾的制度建设途径。他们认为: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并通过外部性内部化,可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3.建立资源开发和环境损耗的经济补偿机制。这是从人与自然界物质变换的首要环节入手,来解决人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探讨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理论上有独特的建树。董继斌提出了建立完善资源开发和环境损耗的经济补偿机制。他认为:资源开采利用所造成的耗减应当由资源的使用者(消耗者)承担,从而才能正确处理资源开发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三、从源头上遏制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生态危机的恶性循环

以上提出的各种见解,都是针对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断恶化而采取的保护资源生态环境的最直接方法和手段,这些方法和手段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经济主体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等因素的制约而使其落实的过程缓慢,发挥作用的效果有限,从而决定了我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任重道远。自然资源尤其是地球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类想千秋万代地延续下去,就得走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之路。

本文作者:乔森工作单位: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