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艺术团管理创新研究

时间:2022-06-26 03:13:22

高校学生艺术团管理创新研究

摘要:学生艺术团作为推动艺术教育的主渠道,越来越受到当代高校的重视。在此背景下,东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积极探索“艺术+”高校学生艺术团建设方案。本文就学生艺术团未来发展方向展开深入探讨,以期寻找文化体制改革完善下的学生艺术团创新探索之路,提高大学生艺术素养,实现艺术教育价值最大化。

关键词:高校学生艺术团;艺术教育;“艺术+”

1高校学生艺术团艺术教育发展的政策支持

艺术是满足人类生存需求的精神工具,为人们带来美的体验。发展高校艺术教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有重要意义。国家出台了系列关于教育改革的方针和意见,为我国艺术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美育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人全面发展从被动性向主动性转变的自我完善的重要策略。发展美育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的内在精神力量。建设高校学生艺术团,施行美育传播艺术,传承优质艺术文化,有助于推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为大学生提供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施展美的舞台,为高校建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做出贡献。

2东华大学学生艺术团发展综述

为全面贯彻和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东华大学学生艺术团自2004年重组至今,历经三个阶段的递进式发展,阐释了当代高校学生艺术团在文化体制改革完善下的创新探索之路。2.1第一阶段:与思政教育高度结合,艺术团雏形初现。(2004-2008年)2004年,东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正式成立。随之东华大学学生艺术团重新组建,团员由各院系非艺术专业的200多名在校本科学生组成,设立合唱队、舞蹈队、古筝队、民族打击乐队、戏剧表演队、键盘队、礼仪队、国标舞队、舞台人物造型队、民乐室内乐队等,由艺教中心聘请校内外优秀教师指导。2005年,艺教中心结合思政教育创作并举办,由师生献演的大型晚会《走,到黄河去!》,切实展现了当代大学生青春奋发、不懈进取的风采,荣获2007年教育部校园文化优秀成果奖。2.2第二阶段:搭起学生与艺术间桥梁,创立“艺术与我”。品牌(2008-2014年)2008年东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创立“艺术与我”品牌,成功创作了多台富有精神文化内涵和较高艺术水准的主题晚会。这一品牌,通过鼓乐、合唱、舞蹈、钢琴、民乐、戏剧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推出一批形式多样、内容鲜活、展现当代大学生风貌的艺术作品,成为东华大学独具校园文化特色的标志性晚会品牌。2.3第三阶段:积极探索推陈出新,艺术团实现爆发式蜕变。(2015年至今)2015年起,东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规整艺术团队,以小型化多样化、多模式多渠道的管理教学及艺术实践活动推动艺术团快速健康发展。艺教中心全面优化课程体系和师资,整合组建合唱团、西乐团、民乐团、戏剧团、舞蹈团五大团队,推动艺术教育广度和深度建设。将艺术团的综合性晚会拓展为连续性、多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主题活动、专场演出、艺术快闪、民乐音画等多种传播模式,推动校园艺术人文氛围建设。大胆采用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模式,驱动艺术形式多元化发展。2015年,艺教中心教师首次联合服装学院教师创立“琴筝雅裳文化传习基地”,成为校园文化品牌项目。2017年,东华大学民乐团作为国家汉办派出的巡演团,赴肯尼亚多所大学巡回演出,获得高校师生和在肯华人华侨代表的一致赞赏。2018年,东华大学合唱团在学校及校友基金会资助下,赴匈牙利参加第十二届康特姆斯国际合唱音乐节,凭借出色表现荣获金奖。东华大学艺术团充分借鉴优秀高校学生艺术团发展经验,结合自身学科优势,成功打造成为学校对外展示的平台,提高了学生艺术素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扩大学校影响力和知名度,成为校园建设、人才培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3东华大学师生对艺术团发展建议的调研综述

随着信息技术、传播途径的不断革新,高校艺术教育和艺术团建设面临诸多挑战。针对如何改进艺术团管理,发挥艺术教育最大价值,课题组以东华大学为研究范围,就艺术团发展愿景、存在问题等,以访谈、问卷的形式对艺术团成员、非艺术团成员及部分老师共300人展开调研。近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具备较高艺术认知水平,能从艺术活动中获知艺术内在价值。学生的艺术素养逐步提高,期望获得深度艺术知识,提升个人艺术审美品格。参与调研的教师一致认为,东华大学从政策及经费上大力支持艺术团,为学生更好地接受艺术教育、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提供重要保障。对于校园艺术教育和艺术团活动是引领学生而非迎合学生,需注重艺术作品的思想性、深刻性,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深层思考能力及艺术审美品味。

4“艺术+”,即“1+3”型高校学生艺术团建设方案

课题组针对调研结果,结合各高校学生艺术团发展经验,提出“1+3”型高校学生艺术团建设方案,即在“艺术+”理念指导下夯实“三大课堂”艺术教育工作,优化艺术团管理。“艺术+”代表一种新的美育形态,即将艺术教育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到大学生美育、德育、智育之中,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在艺术教育中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及全面素质。“三大课堂”旨在通过互相独立又紧密联系的联动教学模式,形成“点上活跃、面上繁荣、层上深入”的艺术教育方式。本课题组分课堂提出以下艺术团管理创新对策:4.1第一课堂——艺术教育课程。4.1.1优化艺术团课程设置。依托学校相关学科和教育资源优势,将第一课堂艺术理论与第二课堂艺术实践结合,减少教学资源浪费。以东华大学艺教中心所设课程为例,第一课堂课程设计理念涵盖艺术理论教育、技能教育、鉴赏教育。在技能教育训练课程基础上,优化课程内容,开设指向性课程。如“声乐训练”“基本乐理”等课程,为提高艺术团成员艺术素养提供良好的教学资源。4.1.2开发高校美育课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大力推进传播便捷快速、受众范围更广的数字教育建设。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相继完成“艺术微课程”“中国民族音乐赏析”东华大学易班在线课程录制,为第三课堂艺术阵地建设提供大量网络素材。4.1.3艺术团日常训练纳入第一课堂教学将艺术团训练纳入第一课堂教学体系。严格规范艺术团训练、教学、考核,给予优秀团员学分奖励,有效利用学科教学体系,缓解艺术团训练与学生主业学习的时间冲突。4.2第二课堂——艺术实践活动。4.2.1艺术实践深入课堂。艺术团学生是受教育者、践行者、传承者,以艺术团成员为核心,将第二课堂以“以身说法”的形式融入第一课堂中,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感知力。4.2.2完善艺术团队伍的梯队化建设在管理建设中,建议学校开启以艺术团为龙头、以艺术团成员为骨干的艺术类社团渠道,吸纳优秀队员加入艺术团,“以点带面”地普及艺术教育工作模式,规避人员断层风险。学校可增设直研生、直博生、保研生等保送名额,推动学生参与艺术团实践。4.2.3建立个性化艺术团品牌积极建设艺术团文化品牌,提高艺术团向心力、合聚力,推动艺术活动向目标性、主题性、专业性发展。以艺教中心创立的“艺术与我”品牌为例,该品牌为艺术团树立了鲜明标识,增强团队凝聚力,扩大了艺术团的活动影响力和知名度。4.3第三课堂———艺术阵地建设。4.3.1建立艺术教育公共展播室。建立涵盖民族艺术之花、行为艺术奇妙夜等方面的艺术教育公共展播室,与第一、二课堂互为联动,让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多方位感知艺术魅力,获取艺术知识,加深对各类优秀艺术文化的理解。通过数字媒体定期举办公益艺术教学、公益艺术沙龙等活动,为学生提供艺术亲体验的场所。4.3.2打造艺术文化网络资源共享平台。依托先进的网络传播分享技术,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和艺术文化成果,打造涵盖在线艺术欣赏、在线艺术课程、在线校园艺术杂志、艺术成果展示中心等模块的高校艺术文化网络共享中心。通过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规避艺术成果浪费,为广大学生提供开放式学习渠道,也为三大课堂联动教育奠定重要基础。“艺术+”型建设方案改变了以前三大课堂相对独立的局面,深度挖掘艺术教育价值,从广度上普及了艺术教育的价值,将艺术教育推向广大师生。同时让艺术团成为整个艺术教育中的联动纽带,融入学校整个艺术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团的教育价值及教育功能。

5结语

高校学生艺术团向内是“思政教育”的有力手段,是培育高校艺术人才的摇篮;向外成为一张展现当代中国大学生整体风貌、带有强烈标识性的明信片。“艺术+”方案是为建立全方位的艺术教育模式而进行的一次探索,在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老师及艺术团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实践中探索,在成长中提高,在提高中推动艺术人才的培养,推动艺术教育事业、美育教育事业取得更大的成就,为国家民族复兴点燃星火。

参考文献

[1]王勇杰,何汉武,等.通识理念下高校学生艺术团建设的文化责任[J].高教探索,2012(4).

[2]王建.突破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瓶颈———基于认识、设计与体制的角度[J].中国大学教学,2015(2).

[3]孙立军.高校学生艺术团建设与管理的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6(1).

作者:张晓冬 周纪来 郑庆华 单位:东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