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研究型实验室安全管理策略分析

时间:2022-03-02 08:42:50

高校研究型实验室安全管理策略分析

一、开放创新背景下高校研究型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仪器和设备操作不当,疏于监控。我国各大高校的研究型实验室都会配备许多精密的大型仪器和设备,在安装时就已经和电脑联机,同时还有部分仪器和设备配有高压气瓶或者其他的精密配件[1]。当在实验过程中运用到这类仪器和设备时,就会涉及到气路、电路和水路的使用安全问题,以及精密配件的安装、调试和应用的安全问题。这就要求实验室专职的管理工作人员要重视对大型仪器和设备的安全管理及使用,并且能够为使用人员提供正确的上机培训以及相应的技术支持,避免因使用人员操作不当而导致的仪器和设备受损或毁坏,甚至是发生其他的重大安全责任事故[2]。同时,又因管理工作人员在平时工作中对实验室内大型精密仪器和设备存在疏于监控的问题,导致不能及时发现实验室的安全隐患,不能做到“早发现,早处理”,这对安全责任事故的预防及调查造成一定的阻碍。(二)实验物品的管理及废弃物的处理。在开放创新环境下,实验室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学科逐渐增多,而许多的研究人员都是临时组合在一起的,其将各种类型的实验材料或化学物品带进实验室中来进行不同课题或项目的研究实验[3]。加大了实验室在安全管理上的难度,究其根源有两点:其一,是实验研究人员与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分配比例不均,过多的实验研究人员使管理人员的监管工作难度加大,并且实验研究人员的组成相对复杂以及研究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也参差不齐,这些都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不稳定因素;其二,是各个独立的研究团队在准备实验时,往往会重复购买实验材料或化学物品,尤其是当对常规药品和化学品不能进行分散、分类存放,研究人员在实验结束后不能对实验废弃物进行明确标志以及不能及时地清理实验物品时,大大地增加了实验室对废弃物的分类处理难度[4]。(三)人员组成复杂、流动性大且缺乏安全意识。高校研究型实验室的开放使得大量的本校师生、外来访问学者、科研所专家、项目研究的临时聘用人员以及实验室的管理人员都可以自由出入,或是参观学习,或是课题研究,因此导致实验室的人员结构变得复杂化,并且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对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没有明确具体的责任划分[5]。另外,因为不同层次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存在差异,对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不重视,这也会对实验室的安全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是针对学生来讲,实验过程中粗心大意,存在侥幸心理违规操作,极容易造成实验室发生失火、爆炸等不可估量的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二、开放创新背景下高校研究型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策略

(一)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实时监控。实验室的大型精密仪器和设备要实行严格的责任制度,负责人分别是使用者、导师及专职管理人员。同时,每一台仪器设备都要制定相应的使用规范和安全规范,对于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要明确标注出来,张贴在实验室内明显的位置[6]。学生一定要在导师在场时才能使用大型精密仪器和设备做实验,这时导师是第一安全责任人。专职管理人员还要有一定的相关的学科领域工作经验,并且接受过专业实验技能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另外,还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构建开放的共享平台,实现对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实时监控,提升网络化的安全管理[7]。(二)加强对危险实验化学品的管控。对实验室化学品的管控要严格执行《危险化学品管理条例》,制定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相关的规章制度,并且加以严格的管理和控制,比如:1.对含有剧毒的化学品必须进行精确的计量和记载;2.定期检查危险化学品的使用量和存储量;3.加强和完善危险化学品实验室和仓库的防护建设,运用高科技手段进行防火、防盗、防爆等;4.安排专人对易燃易爆化学品、放射性化学品以及具有其他危险性的化学品进行管理,明确第一责任人[8]。另外,对实验废弃物要进行分类收集,以学期为单位进行汇总,然后交给有处理资质的废弃物处理单位进行统一处理[9]。(三)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提高安全意识。针对实验室开放后出现的人员组成复杂、流动性大的问题,可以建立健全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1.制定相应的安全准入制度,如:实验室人员入室登记制度、外来参观学习人员入室申请制度以及本校师生入室安全告知制度等;2.建立共同安全管理责任制度,导师、学生、项目课题参与人员、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人员在进入实验室时要签署安全责任书;3.建立奖罚机制,提高每一位进入实验室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共同参与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10]。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开放创新背景下高校研究型实验室一定要牢固安全第一的理念,要结合本校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应急预案,对实验室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危险化学品以及来往出入人员要进行严格的监管和控制,确保实验室形成高水平安全管理的研究环境,进而为实验教学提供安全的场所。

参考文献:

[1]林海燕,邬克彬,王莹.开放创新背景下高校研究型实验室安全管理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261-264.

[2]沈宁娟.应用型本科院校开放创新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探索[J].河南教育(高教),2017,(4):28-29.

[3]黄晓园,王红成,徐永钊.创新实验室管理模式和培养机制改革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6(6):267-270.

[4]佚名.新形势下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与策略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11):6-8.

[5]佚名.开放模式下微格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问题与策略研究———以贵州师范学院为例[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v.34;No.206(4):86-89.

[6]马吉锋,张羽,邱小雷.新形势下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22):437-437.

[7]张志强,刘雪蕾,李恩敬,等.北京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10):244-248.

[8]杜奕,冯建跃,张新祥.高校实验室安全三年督查总结(Ⅱ)———从安全督查看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v.35;No.263(7):11-17.

[9]杨倩,杨惠敏,王自奎,等.完善安全管理体系确保高校实验室安全[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7,(01):87-89.

[10]张飞.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构建思考与实践———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3):348-352.

作者:王波 单位:长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