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图书馆建设想法与形式分析论文

时间:2022-12-04 04:55:00

村级图书馆建设想法与形式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从五个不同的角度分析探讨了村级图书馆(室)建设的思路与模式。

[关键词]村级图书馆;村级图书室;建设模式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立足于新的发展实践,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其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而农民素质的提高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村级图书馆(室)作为最贴近农民的基层图书馆,是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创新村级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更是方便、有效地传播科技文化知识,传播经济信息、全面提高农民素质的有效手段。但是,在资金与人才的双重瓶颈压力下,采取什么样的途径才能有效地推进村级图书馆(室)的建设,使之更好地发挥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文化和智力支持,值得深思。

1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的思路与模式

首先应该看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当前中国非常紧迫的“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提出来,是一个国家战略的具体体现。是在中国已经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工业化建设的进程,工业发展到中期阶段、城市化加快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提出来的。而当工业化和城市化达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一般都应该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这个时候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都会适时提出新农村建设。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等欧洲国家都有这样一个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以国家财政所带动的投资为主,来进行农村的基础设施改造和社会制度建设,保持农村风光秀美的原貌。对于日本、韩国、台湾等小农经济国家(地区)来说,这更是非常普遍的情况。所以,在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既是国家战略的客观需要,也符合国际上通行的惯例,是我们政策上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体现。另一方面,我们建设新农村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应该说已经具有必须的财政基础。到2004年,国家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总和已经占到GDP的近20%,如果把预算外财政算进去,那整个财政规模占GDP的比重已经有30%左右了。而一般市场经济国家,在财政占GDP30%的时候,就有条件由国家财政主导来提供农村公共品的开支。所以说,我国新农村建设,是在财政相对增收、达到一定比例、有一定财政能力的情况下提出来的,是要通过新农村建设来化解农村公共品开支不足的问题。因为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连发达国家都不是纯粹指望市场来调节,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只能寄希望于政府增加投入。所以,政府加大投入是新农村建设的保障,更是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尤其是村级图书馆(室)建设成败的关键。而国家扶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资金的拨付和图书的支援;二是政策和法律方面的支持,两者不可或缺。除了加强已有的物质支持外,还应该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关政策和立法,唯有获得政策和法律的支持,村级图书馆(室)建设才有可持续推进的保障,不再走“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老路。

在强调政府主导性的同时,不能忽视了农民建设图书馆(室)的主体地位。农村图书馆设施的差距,实质是经济力量、领导理念的层次和农民文化需求水平的差距。农民需求是根本,领导认识是关键,经济支持是保障。体现农民的主体性,就是要根据农村的具体经济条件,农民的意愿和领导干部的决心等真实的需要和可能,研究各乡村实力与潜力由高到低的梯度排列,遵循梯度推移规律进行图书馆设施的建设,先发展实力强、条件成熟的地区,再发展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可以热情宣传引导,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但要坚持自愿办馆、自主管理的原则,尊重农民的意愿,只有这样,村级图书馆的发展才可能会比较符合各地的情况。

2联合共建的思路与模式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每一个社区都至少有一所小学或中学,有的农村社区甚至分布着一些大中专院校、部队、大型企事业单位等,这些机构大多数有一定规模的图书馆(室),但由于我国一般按不同行政区划设立图书馆,各图书馆之间没有行政上的隶属关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封闭、各自为政、协调困难的局面,他们都只对本单位服务,拒绝对外服务。许多生活在所属社区中的农民群众有着强烈的精神文化需求,但村民们却不能与之共享,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如何解决这种矛盾呢?J·萨巴拉特南姆根据新加坡的经验,指出图书馆需要建立一个密切的包括其他组织和社区在内的伙伴关系以发展图书馆规模。因此联合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图书馆(室)不是没有可能的,就目前我国国情而言,应当是一种比较切实可行的模式。因此,政府部门应理顺体制,打破壁垒,协调好各方社会力量,使之协同互补地支援农村图书馆(室)设施建设。采取公办公助和公办民助形式积极扶持建设村级图书馆(室)。

村级图书馆(室)作为公共图书馆系统在农村的延伸和发展,各级政府应加强管理,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同时,在政府注入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宗旨,村级图书馆(室)可利用文化扶贫、文化下乡政策,主动与各级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以及企事业单位结成帮扶对子,尽可能得到他们的捐赠和技术上的指导。也可作为定点服务单位与之联合办馆。在联合办馆的过程中,这些企事业单位应当处于主导地位。由于他们不仅拥有一定数量的图书资料,而且他们还可利用他们已有的资源、技术等优势,给村级图书馆提供部分图书资料、场地等基本设施,以及帮助培训村级图书管理专业人员,还可以派专业人员对建馆工作及平时业务工作提供帮助和指导,使村级图书馆(室)的各项业务工作尽快步入正轨,确保村级图书馆(室)的各项业务正常、顺利地开展。

联合共建的模式还有:构建图书连锁服务体系,即由所属区域较有影响和实力的市、县图书馆作为中心馆,行政区域内各村级图书馆(室)协商自愿加盟合作,所有权、财务核算互相独立,分散服务,共享服务与资源,将区域图书馆资源整合成相对联合的整体,显现图书馆整体和联动服务效益,以带动地区图书馆网群的共同发展。其特点是总馆不需直接投资,即可达到迅速复制式发展,低成本扩张;各连锁分馆能充分发挥场地和资源优势,减少运行环节,降低管理成本,发挥规模服务效益。与总分馆制相比,连锁制更具协调便利、形式灵活、操作性强等优势。可实现政府投资不变,而服务得到有效延伸,惠及百万农民。

此外,还可争取个人捐资、赠书,社区居民集体出资以及将村级图书馆(室)建设与农村基层党组织现代远程教育建设相结合的办法,或把村级图书馆(室)建设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的建设紧紧结合起来,把图书室作为资源共享的基地,充分整合资源,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都是非常有效的办法。

3国家扶持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思路与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村级图书馆(室)建设基本上是沿袭公办公助的模式,即政府和村集体投资、文化部门主管。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这种公办公助的做法是完全可行的,但毕竟我国农村地区十分广大,发展又极不平衡,图书馆(室)在许多经济落后地区还是一片空白。我国财力有限,单纯依靠政府拨款及企事业支持的形式是不够的,要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必须采取国家扶持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思路模式。图书馆(室)建设虽然是公益性事业,但市场运作,如图书出租与公益性并非水火不能相容。收费不等于改变图书馆(室)的公益性质。城市的市政建设,如自来水、煤气、公共交通等,那样不是公益性质,又有哪一样不收费?而基层文化建设体制能否走出新路子,关键在于是否正确使用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大力提倡民办公助、个体承包、集资人股、个体租书户等形式兴办私营图书馆(室),真正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积极扶持村级民间图书馆(室),推广建设文化中心户、个体租书户为主体的民营图书室。民间图书馆系非官方文化实体,它扎根于民众之中,直接服务于最基层的农民。它的出现,有利于繁荣我国农村图书馆事业,将有力地推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为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提供有力的帮助。但对于农村文化中心户、个体租书户为主体的民营图书室的发展,一是要制订落实有关优惠政策,采取措施,提供便利,做好培植发展工作,如提供馆舍、设备,争取减免税费,允许搞多种经营等等;二是做好引导协调工作,引导和帮助个体民营图书室尽可能多收集入藏农村适用的科技类书刊,并力所能及地开展一些信息服务,注意及时帮助他们协调好与各方面的关系。同时还需要加强管理,及时总结经验,使其进一步完善,使之走上“集体支持,个体发展,规模效应”的发展道路。同时,村级图书馆(室)要开辟发展新的路子,如以文补文、以书养书,或通过提供信息服务的方式有效连接原材料与企业的需求,从中实现图书馆流动资本等,努力增强自身活力。

4公共图书馆开设分馆的思路与模式

由省(市、自治区)、市、县(区)公共图书馆与农村社区合作,根据地理位置和服务范围需要在农村社区设置若干分馆(室),由各农村分馆(室)为所属农村社区内的全体农民群众提供各项图书服务。公共图书馆总馆把村级图书馆(室)的服务视为自身功能的延伸和补充,在村级图书馆(室)建立图书流动服务体制,定期更换图书、杂志、报纸,共同合作开展读者活动,把本图书馆的服务送人农村社区的各位读者手中。分馆是总馆的派出机构,分馆与总馆可以资源共享。这种模式是较好的选择。它既能发挥大型公共图书馆的协调和中心作用,又能接近读者,充分考虑到每一个有文化和信息需求的广大读者。这种分馆模式一般由公共图书馆统一管理,设立分管体系,将村级图书馆(室)纳入以公共图书馆为骨干的公共图书馆网络中。这种模式通常由省(市、自治区)、市、县(区)公共图书馆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在农村社区内设置分馆或阅览室,广大农民群众在自家附近就可以借阅到公共图书馆的藏书,这实际上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一种延伸,比较简单易行。

5流动图书馆的思路与模式

作为广东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举措之一的广东流动图书馆的建立,恰如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所说的,“在全国属首创,是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值得倡导”。“广东流动图书馆”工程不同于以往的“送书下乡”,其运行模式是以“大物流”概念启动图书馆协作网络,省财政从2004年起每年单列下拨500万元专项购书经费及配套资金,由省立中山图书馆牵头,购置一定数量适合基层群众阅览的图书,分别流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加盟的县级图书馆,图书资源在各分馆之间每半年流动交换一次,最终回流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流动图书馆”建设模式以网络为基础,以知识导航为动力,以资源共享为目标,围绕“建机制、创模式、育人才、出效益”的宗旨,推动全省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图书馆业内人士认为,广东建立全省性的流动图书馆,不失为少花钱多办事办大事的好办法。广东省尽管是经济大省,且该省近年来图书馆的建馆速度和数量均居全国前列,但是全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级图书馆普遍缺乏图书文献资源。全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图书文献资源情况不会比广东省好,在购书经费普遍紧缺的形势下,能否也效仿广东省的这一种模式理念呢?笔者认为,这是非常可行的,特别是在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更应当实行这样的发展模式。由省(直辖市、自治区)立图书馆牵头,以县流动图书馆为依托,以乡镇文化站为中心,以农家书屋为基础开展图书的定期流动体制。尽管,这种全省性的流动图书馆建设模式实行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但对于未来中国村级图书馆的发展可以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公务员之家

总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农村图书文化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找准思路与模式,多种渠道建设和发展村级图书馆(室),才能实现村级图书馆(室)量的扩张和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