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企业内部研究思考我国企业改革论文

时间:2022-05-06 09:03:00

西方企业内部研究思考我国企业改革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西方企业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西方企业理论的反思;对国企改革的启示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新古典企业理论、企业理论的演进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现代企业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完整的交易费用理论是由威廉姆森等人在科斯理论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委托理论、企业的契约理论、企业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成为主流经济学中发展最为迅速而富有成果的研究领域之一、是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这两大生产要素结合发挥生产职能的组织形式、科斯开创了以契约为基础、以交易费用为分析工具的企业理论、股东与经理之间的分工到底应理解为一种什么关系,似乎还没有一致说法、委托理论之所以存在种种不足,是因为遗漏了一个重要因素,即签订合同的成本、控制权绝不仅仅只是来自于非人力资本所有权、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问题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新古典经济学仅把企业作为生产的黑箱加以处理而忽视对其内部的研究,企业理论以交易费用、产权、委托等线索深入探讨以内部命令、权威来配置资源的企业运作。本文在梳理和反思西方企业理论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对现实的思考提出了一些国企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企业交易费用委托国企改革

一、西方企业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1、新古典企业理论

一般说来,企业理论的演进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即新古典企业理论和现代企业理论。在19世纪末形成的新古典经济学中,企业作为一种前提而存在,并假设企业是完全理性的,作为生产者的企业与作为消费者的个人,都是最大化行为者,都可以用一套最优化技术来描述,它实际上是一种生产函数,并且利用最优决策理论进行生产分析。企业内部被当作一个利润最大化的转换工具,它是一个原子和黑箱,黑箱的一端是投入要素如资本、劳动、土地等的输入,另一端则是产品和劳务的输出。新古典理论仅仅关注企业的配置效率,而不研究其组织效率。如果将企业理论严格定义为一门解释企业为什么会出现、企业内部如何组织运作的学问,则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理论其实不是企业理论,而是生产理论,是在给定企业存在时关于企业生产决策的理论。

2、现代企业理论

现代企业理论是从个人交易行为的角度理解企业,企业是经济主体之间产权交易的一种组织形式,是一系列契约或合同组成的契约网络,企业行为是在既定的产权安排下,企业成员博弈的结果。

(1)交易成本理论。现代企业理论的奠基之作是科斯1937年的《企业的性质》。既然市场配置资源是最优安排,为什么企业会存在?科斯认为,因为运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即交易成本。它包括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讨价还价和订立交易合同、执行交易与监督违约行为及维护交易秩序的费用等,即制度运行费用的总和。科斯从交易费用的分析入手,说明市场和企业是两种不同的组织劳动分工的方法,企业的出现一定是企业交易费用低于市场交易费用的结果。

完整的交易费用理论是由威廉姆森等人在科斯理论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威廉姆森首先解释了交易费用为什么存在,其原因一是受到限制的理性思考;二是由于信息不完全产生的机会主义;三是“由于人力或实物资源被锁定”而形成的资产专用性。而关于企业之所以节约了交易成本,他认为其原因一是与市场机制相比,机会主义动机被削弱;二是与内部组织相关的各种活动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督和审核;三是内部组织拥有处理争端或纠纷的优势;四是内部组织还可以从各个方面减轻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他还对交易费用的决定因素作了区分和归纳。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生产、信息成本和经济组织》,文中继承、发展和创新了科斯交易费用思想“企业替代市场机制”,形成了新的理论。他们把企业看作生产要素的一组契约,企业的实质并不是雇主与雇员的长期合同,而是团队生产。在企业的团队生产中,全体生产成员共同决定生产效率,由于从最终产品里对生产过程中每一个成员的贡献进行分解和观测的成本很高,容易引发企业团队成员的“偷懒”动机。因此,企业中必须选出部分成员专门在生产过程中监督其他成员以避免“偷懒”和“搭便车”行为,并计量每一成员的生产贡献。

(2)委托理论。詹森和麦克林从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角度出发,对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理论进行拓展。他们认为,由于企业管理者不是企业的完全所有者,管理者只能获取一部分剩余权益,而当他消费额外收益时,他得到全部好处,却只承担一小部分成本,这会造成管理者工作积极性不高,热衷于追求额外消费,于是企业的价值就小于所有者直接管理企业时的价值,二者之间差异被称之为“成本”,减少或消除成本的办法是让管理者成为企业完全的剩余权益所有者。

尤金·法玛在《问题与企业理论》中,沿着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思路即以企业家为分析中心,指出“保留企业家概念的主要损失,是阻止人们把管理和承担风险作为分离的生产要素而取得的理论上的进展”,并认为“证券所有权与控制的分离可以被理解为经济组织的一种有效形式”。由于存在着管理者市场和股票市场,管理者的行为受到约束,费用得以降低。

(3)企业的契约理论。张五常在《企业的契约性质》中对科斯的企业理论提出了更为透彻的解释。张五常认为企业的本质在于,以劳动市场替代中间产品市场能节约交易费用。市场的交易对象是产品或商品,企业的交易对象是生产要素,由于估价、获得产品信息必须支付成本,通过对某些投入品替代物进行估价,其成本通常小于对产出物的直接定价,因此,节约的交易费用能否弥补由于信息不足造成的损失,成为两种交易合约安排的取舍标准。

综上,企业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成为主流经济学中发展最为迅速而富有成果的研究领域之一,极大丰富了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内容,促进了人们对市场机制和企业性质的重新认识。

二、西方企业理论的反思

现代企业理论是对新古典企业理论的一次革新,但其毕竟是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个人主义方法论基础之上的,其内核不可避免地渗透着市场自由化、产权私有化、契约平等化等理念。

1、从历史角度看,企业以生产经营单位存在着,它是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这两大生产要素结合发挥生产职能的组织形式。企业是对自给自足经济的扬弃,以简单协作为起点,劳动工具的专门化和劳动分工促使了企业的形成和发展,生产力的发展造就了企业制度的演进和变迁。

2、从交易费用范畴起源上看,科斯开创了以契约为基础、以交易费用为分析工具的企业理论,应该承认有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但也正因为过于重视交易费用就把对企业理论的研究仅仅局限于交易领域,采用静态比较方法不可能正确揭示事物内部结构及运动规律,他们无法正确说明分工、专业化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按照科斯只从交易角度分析问题的逻辑,交易费用为零,企业没有存在的必要,而交易费用的增加会使企业协调出现。然而,现实中完全可以出现相反的情况,交易费用的降低伴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加而非减少,在这种情况下更适合企业专业化生产;相反,交易费用的提高会使企业数量减少,因为这时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即使交易费用为零,企业也不会消失,因为企业的功能并非单纯的交易功能,它还必须进行生产,实现分工带来的好处。在某种意义上,市场越大,交易费用越低,就越提高了企业在经济中的重要性。企业和市场之间不应是替代关系,而是依存和促进的关系。

3、就委托企业理论而言,股东与经理之间的分工到底应理解为一种什么关系,似乎还没有一致说法。同时,委托企业理论对最佳激励机制虽然作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仍存在诸多局限。一是仍未回答企业边界问题;二是这种企业理论分析是建立在信息对称条件下,来谈论委托关系的中心问题,即“保险”和“激励”的交替问题;三是这种理论在成本和利润分摊问题上界定不清,如何解释为什么在同一企业内成本和利润的分摊是可能的,反之则不可能的问题;四是对企业生产与经营过程中的交易成本、监督成本等问题不够重视。事实上,在现有企业理论中,成本问题是个中心问题。

4、委托理论之所以存在种种不足,是因为遗漏了一个重要因素,即签订合同的成本,而这恰恰也是交易成本企业理论的核心问题。然而交易成本学派亦受到诟病,批评者认为其交易成本的概念太含糊,且交易成本一向常被滥用,凡是解释不清的费用经常被称之为交易成本,这样好像什么都能解释,实际上却不成理论,因此,后来人们努力寻找真正的交易成本。

三、对国企改革的启示

1、产权问题。长期以来,理论界似乎存在一个误区,即认为企业问题就是一个资产所有权问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只解决了产权问题的一半即物质资本产权的清晰,而另一半即人力资本产权没有触及。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密集型企业中,控制权绝不仅仅只是来自于非人力资本所有权,而应更多地来自于关键的人力资本所有权。然而企业改革至今还没有完全确立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和解决好经营者激励问题,这集中表现在企业家控制权还没有完全确立,企业家人力资本获取剩余索取权制没有确立,其报酬与人力资本贡献相差甚远,有形报酬收入长期偏低。

2、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问题。公司制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企业以法人财产承担有限责任,经营不好可以破产及时使出资者止损。但是目前破产对国企来说,还不能给所有者和经营者带来压力,绝大多数企业改制后,国有股和国企法人股占绝对控股地位,大多国企的经理人员还不能在管理者市场里进行选择,自然人股东的持股比重小且分散,起不到参与决策的作用。

3、经营者选择问题。即要注重培养职业经理人市场,保证有经营能力的人占据经营者岗位。委托关系的外部约束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产品市场的约束、人市场的约束和资本市场的约束。产品市场的完善使企业的经营状况能真正反映经营者的经营水平和能力;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完善能促使国有资产委托关系选择市场化,是避免政企不分、提高经营效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