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经济法价值

时间:2022-04-22 09:59:00

金融危机下经济法价值

2006年美国爆发的并波及全球各国的金融危机再次告诉我们“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的硬道理,只有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实施经济法治,才能保障市场的有序运行和经济的健康发展.美国金融危机凸显了经济法的价值理念,再次显现了经济法与民商法功能之不同以及经济法价值的重要性:经济法在于它关注社会经济的宏观性及总体结构的协调性,着力平衡“两只手”的协同作用;其具体制度的构建,着重体现了其价值的预防性和前瞻性。

一、经济法的价值内涵

“价值”概念,语意丰富,在经济学、哲学、法学、等学科中广泛应用,在政治经济学上,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在哲学上,理论界对价值的含义界定存在争议,主要有关系说、实体说观念说和属性说。马克思认为,价值这个普遍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要求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价值表明了客体对主体的需要的满足。在法学领域,关于“法的价值”这一问题的探讨也是观点纷呈,笔者同意张守文教授的观点,即经济法的价值应当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经济法自身的功用,一个是经济法功用对人的需要的满足。这两个层次,前者着重于经济法的内在价值,即自身的有用性;后者着重于对其价值的评价,及经济法功用对人的需求满足程度的评价,它涉及到经济法能够满足人的那些需要,如秩序、公平、效率等。由此形成了内部与外部相结合,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功用与评价相联系的“二元价值论”。

(一)客观功用价值经济法的客观功用价值,即经济法的内在价值,是经济法规范所内涵的,客观上具有的功用。经济法的内在价值也可以理解为经济法的制度功用,它蕴含在经济法中并通过经济法的实际适用表现出来。日本著名经济学家金泽良雄认为,经济法不外乎适应经济性及社会性要求的法律。经济法的社会性、经济性、公私交融性,决定了经济法的客观功用价值是平衡协调,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经济关系复杂,利益主体多元,既有各种社会个体之间的矛盾,也有社会个体和社会整体之间的矛盾,所以要求正确妥善处理好各类经济矛盾,平衡协调各种经济行为,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协调和处理好社会整体与社会个体之间的意志、行为和利益的关系。

平衡协调是指经济法的立法和执法从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整体利益出发,来调整具体经济关系,协调经济利益关系,以促进、引导或强制实现社会整体目标与个体目标统一。经济法发挥功能的基本方式是国家以社会代表人的身份介人生活,规制市场经济运行中的行为,对其进行规制、引导、控制、调节、和监督,使其符合市场规则,协调运行。普遍认为,在当前社会实际生活中经济法主要通过市场规制和宏观调控来对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进行平衡协调的。

(二)外在的主观评判价值经济法的外在的主观评判价值,简称外在价值,是外部主体在对经济法功用的预期、认知、反馈、交流中所形成的主观评价或价值追求。通过经济法内在功用价值的分析可知,经济法的调整,会影响到经济社会的稳定,资源的配置,从而会影响到各国关注的重要目标—保障经济稳定增长、社会公共利益等的实现。要实现上述三个目标,就要考虑到秩序,安全,公平,效益等方面的要求,才可能实现上述各国关注的重要目标,所以秩序,安全,公平,效益便成为经济法的重要外在价值。应该看到,经济法的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它的秩序,安全、公平效益价值有着其独特的内涵,即“具有很强的经济性和社会性特征”。

二、金融危机体现了经济法的哪些价值

(一)经济法的客观功用价值在经济运行中,市场监管是国家对市场交易活动的适度干预,目的是促进和维系市场的秩序和安全,平衡和协调市场主体的矛盾和利益;宏观调控法本质上是国家通过经济政策间接影响市场主体经济行为的法律手段,和市场管理法不同的是它的干预是间接的,它主要通过诸如货币政策、财政税收政策等经济性的政策来影响市场主体的具体经济行为选择。市场经济不是放任自流的无政府主义经济,宏观调控可以校正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协调市场经济的总体平衡,调节市场经济的发展态势,维护市场经济的宏观秩序。

金融危机的发生,表明在一些国家没有充分发挥经济法内在的功用价值,即经济法所具有的平衡协调的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事实上,在金融危机较为严重的国家,正是金融调控、金融监管较为欠缺的国家。由于这些国家过于相信市场的力量,且对于政府的力量过于轻视甚至蔑视,或者没有能够使两种力量形成有效的合力,因而在金融竟争、金融秩序等方面,更强调放松管制或不干预。如果经济法的调整能够很好地解决个体营利性和社会公益性的矛盾,兼顾效率与公平,则市场失灵的问题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发生金融危机的概率也就因此会大大降低;金融危机的发生,使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无论一国是否存在形式意义上的经济法,都要重视实质意义上的经济法的重要功用,以实现经济法在保障总体经济秩序稳定、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方面的重要价值。

(二)经济法外在的主观评判价值金融危机的发生,还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经济法的外在评判价值,这在金融危机方面体现得也非常突出。如果经济法的调整能够解决好市场秩序和经济安全的问题,尤其是能够解决好金融秩序与金融安全的问题,则大大有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因此,在金融危机的预防或解决等问题上,要同时兼顾经济法的多种价值,包括公平、效率、秩序与安全等,其中,秩序价值和安全价值尤为重要。

下面重点谈谈这两个方面:

1、经济秩序:政府和金融企业权利维度之边界。追溯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不同的研究者已经分别给出了答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多米尼克·施特劳斯·卡恩认为,此次金融危机的原因有三点:发达经济体制监管失败、大型私营金融机构的管理风险以及市场的约束机制存在漏洞。卡恩认为,现有金融体系不能适应全球化金融市场的要求,其“合法性和有效性”存在疑问,由此总结出一点,即由于市场监管不力所致。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意味着它并不是放任自由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仅关注自由,放任竞争,不仅市场经济难以为继,社会也会毁于一旦。

因此为了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安定,国家必须推行适当的财政、产业和金融政策,协调经济运行,规制经济运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经济法治,法治最重要的是政府依法行政。政府应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大对金融企业的监管力度,把一切金融活动纳人到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在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而不是在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信贷政策,强行施加压力,迫使金融机构做不愿为的事情,从而使金融企业违反金融信贷运行规律,做出有损经营自主权和企业利益的行为。同样,金融企业应该加强自身管理,货币的发行、流通和回笼,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活动,以金融衍生品的管理都必须依法进行。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应该遵循经济法经济价值理念,并以此为指导,以经济法的观念认真审视,加强事前预防,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金融业进行宏观调控和有效监管,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

2、经济安全价值:金融监管之准绳。经济法与民法不同,民法保障私人经济安全,而经济法在于保障和促进国民经济整体安全。经济法是对经济运行平衡协调的法律,它从社会整体经济利益出发,促进国民经济整体安全与效益。经济安全既包括微观的经济安全,又包括宏观的经济安全。在现代市场中,市场规制法通过市场监管,化解市场风险,维护市场秩序,确保微观的经济安全。例如,食品安全法草案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制度、食品标签制度、进货查验记录制度、索证索票制度、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等,以保障食品安全,创造良好的微观经济环境。

宏观经济安全在积极意义上表现为保障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状态而在消极意义上则表现为抑制经济系统中不协调因素与力量,控制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防止经济疲软、过热和动荡以及通货膨胀、经济危机等消极经济状态,宏观调控法通过计划、金融、财政、产业等方面的法律规定为宏观经济安全提供法律保障,营造符合经济安全的宏观环境。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市场是市场经济体系的动脉,是市场配置关系的主要形式。金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处于特别重要的位置,金融体系的安全、高效、稳健运行,对经济全局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金融业作为一个特殊的高风险行业,一个金融机构出现危机很容易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引起连锁反应,引发全局性、系统性的金融风波,甚至可能导致整个社会的动荡。08年金融危机的惨痛教训告诫我们一国金融安全与国家安全紧密相关,因此,金融安全日益受到各国重视,维护金融安全,已成为各国法律对金融业经营的基本要求。

三、如何实现经济法的价值

(一)加强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此次美国金融危机中,美国金融机构综合经营以及监管体系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为我们敲响了金融风险的警钟。当前我国多家大型公司所陆续披露出来的由于金融衍生产品投资失误而导致巨额亏损的惨痛事实,再一次说明了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在改革进程中,我们需要统筹兼顾,循序渐进,减小金融改革的风险。一方面,加快完善综合经营及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组建具有全球视野的金融监管队伍;另一方面,继续推进金融机构改革,尽快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和风险控制系统。监管机构之间应继续加强合作,联合建立即时的风险控制系统,及时向金融机构发出风险预警信号,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和控制措施。同时,金融监管部门应与有关经济部门积极配合,建立对金融机构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公示和惩处制度,严厉打击金融机构的违法违规行为,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二)树立正确的经济安全观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发展经济不应该单纯考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我们要更多的考虑经济发展的安全性,但这并不是要固步自封,所以,经济法在维护经济安全时候应该在经济开放性和经济安全性的均衡点上找到切人点,作为立法和完善法律的基础。经济安全在最大程度上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要避免将经济安全仅仅是为一种风险的化解和防范系统,而应看做一个变化、进步过程中不断增强抗风险能力、增强自己安全系数的自我保护。

经济安全意味着一个国家能在日益开放的过程中积累更多的风险免疫力,更灵活的反应能力,更高效的经济运作能力,能够游刃有余的应付诸如金融投机、贸易摩擦、跨国产品倾销等全球化时代的经济风险,保障经济主权的独立于不受干涉,经济发展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维护经济安全的原动力和实力保障。我国目前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但基础产业薄弱、地区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严重、资本市场不成熟、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都是经济发展的不安全因素。中国已经成为经济大国,但远远还不是经济强国,发展经济的目的仍在于维护经济主权的独立和安全;因此树立与时俱进的经济法安全观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才能我国更加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步伐。